畢業十五年了,所以我壓根沒反應過來,為什麽八月底九月初的火車票售罄頻率這麽高——直到過安檢時發現排在我前麵和後麵,無數張稚嫩的麵孔。他們推著五顏六色的行李箱,和無數在安檢外的家長擁抱告別。
對哦,大學開學了。
幾個女孩正在站內重整自己的李箱,箱子裏塞滿了花花綠綠皺皺巴巴的塑料袋,顯然父母最後時刻又塞進來幾袋特產;小紅書也適時開始推我大學生的開學吐槽:“高鐵車廂裏全是碎掉的大學生”“學校超市會懲罰每個開學才收拾行李的人?”“大學生開學宿舍實用好物”…
點開幾個,蚊帳、床簾、拖鞋、置物架、洗衣液、
電腦架,感覺開學就是領著父母給的俸祿給自己在遠方置辦個小家啊,對了,怎麽幾乎沒有做飯利器?!估計吐槽的都是年輕大一新生,不懂得大學裏還有一門隱藏學科:宿舍做飯學。
要知道當年的我們,進大學校園學的重要知識之一,就是如何在極限條件下吃到好吃的。在宿舍裏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法搞飯吃,用最樸素的方法拉近舍友之間的關係,可是我們不同校園裏的共同必修課呐!
暑假過後,大家從老家返校,五湖四海的美食為了同一個革命目標聚集到一起來。什麽哈爾濱紅腸、山東熏雞、河南變蛋,味蕾得到不同地域風味的安撫,吃東西的興致也從踏上火車那一刻湧現出來。
每每回憶起當年同宿舍其他人攜帶的美食,我就不太能理解如今奔赴校園的大學生為何破碎。每次的開學就是一場瑤池赴會,是各路特產和美食的多向奔赴啊!
我下鋪的星星就是一位出色的搬運工。生長在朝鮮族家庭的她,老媽出來做的小菜堪稱一絕。更令我們無比感恩的是,星星每次都不負眾望,大包小包的出現在大家麵前。
此時她已經不再是星星,而是太陽,我們所有人都圍著她轉。
包裏的蘇子葉是用辣醬醃透的,摞得一層又一層,沒有東北鹹菜那麽齁,卻滋味十足;韓式醬牛肉裏的牛筋被鹵得清澈透亮,雖然隻有微微的醬油香,但隻要入口就停不下來;還未徹底變紅的幹辣椒醃製後,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糯糯口感,在我們之前的飲食經驗裏從來沒有過,星星說這叫“幹辣椒皮”。
大家先是把自己從老家帶回的特色小零食塞到星星櫃子裏,再跟她一起享用朝鮮族小菜,配餐則是用熱水剛剛泡好的大米鍋巴。打那之後的一周,我們都不再需要掐時間去食堂排隊吃飯,而是集中火力消滅那些老家帶回、無法長期儲存的食物。
創意在這一刻無限爆發,什麽“飯掃光韓式辣醬黃瓜熏雞紅腸沙拉”,特點就是百搭各種主食。無論米飯、饅頭還是方便麵,在它麵前都會如風卷殘雲一般,被我們一掃而光。
下課回來,大家會學著用海苔包米飯,追試吃朝鮮族飯店。從快餐入手,要一份韓式拌飯或石鍋拌飯套餐,之後再品嚐門檻高一點的生拌牛肉。可生雞蛋+生牛肉的組合實在讓人心裏發怵,畢竟我們都是吃熟肉長大的孩子。可星星呢,她隻用一句話就又激發了大家的好奇心:“親愛的,你們相信奇跡會發生什麽?”
“相信!”
我們抓起筷子,將生牛肉、生雞蛋攪拌均勻,竟然還不錯!唯一的小秘密是,當晚上家長定時打電話開始“吃了麽,吃什麽了,跟誰一起吃”的靈魂三問時,我們都沒敢告訴他們:今晚我們宿舍一起吃生肉了。
“人多吃飯香”的老理兒,會使任何一個食欲寡淡的人在上了大學不自覺地開啟“充氣式增肥“的模式,好像食物在這裏被施了魔法,所有挑食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治愈。
什麽“少吃方便麵,一點營養都沒有!”,上了大學,嘖嘖嘖,各宿舍悄悄采購一口小鍋,逛超市再搶些打折火腿腸。雞蛋找個陰涼處多多儲備,溏心荷包蛋都成了“麻麻嘚”的小事兒,綠葉菜隨意買一丟,一碗健康意味濃厚的方便麵就大功告成了。
這還不止,下一步還會開始測評挑選方便麵,大學四年買過的方便麵品牌之多,完全可以寫一本前新媒體時代的《方便麵測評大全》。而且,一個不接受反駁的觀點:宿舍裏煮的方便麵,至今堪稱人生之最好吃!
你想想,大家齊心協力把湯汁熬透,火腿腸煮軟,麵條青菜斷生,香味隨著陣陣熱氣散發出來。於是乎,能坐著的坐著,不能坐著的站著,每個人端著自己的小碗,一邊從鍋裏撈麵,一邊用小碗接著吃。
吃法上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我下鋪星星喜歡方便麵就大蒜,一口麵,一口蒜,吃得那叫神采飛揚;隔壁床小南通常隻需要一袋涪陵榨菜(說是為了減肥),並小口咀嚼十五下;小夢,王致和臭豆腐忠實粉絲,一開瓶就能把吃麵氛圍推向高潮…
所以,方便麵盛宴通常伴隨以下對話結束:
“我好像沒吃飽。”
“七分飽可以了,我媽說不能吃太飽。”
“下次換個土豆燉排骨味的。”
“好!下次還是我來煮。”
我人生很多的烤串兒知識,也是在大學時期習得。什麽時候放孜然,什麽時候放辣椒粉,如何觀察老板今天的串是不是新鮮,怎樣跟老板聊天可以讓自己點的串烤得更焦香一點…
大學時代吃過的每一次烤串兒都有學問,都寫滿故事。
盛夏來臨,校園旁邊的那條後街上總是坐滿大學生,每桌都有一位在“會過日子+占小便宜”思想的指導下,搞到各種打折優惠信息的室友。比如對麵串吧開業,紮啤暢飲,宿舍姐妹們立刻出手,人手一杯,滿100減20,那就點些不知道是什麽的湊單。那時候的下館子,吃得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
吃串也不僅是吃串,串可以是肉串的串,也可以是串聯的串。年輕的荷爾蒙在夜幕大排檔濃度特別高,不少愛情也會在這個時候悄然開花。當年幫舍友小南追求心儀已久帥哥的場景,如今還是我們每次同學聚會的談資:
小南瞬間把嘴巴裏的烤串兒咽下去,直勾勾的盯著徑直走來的帥哥,然後親眼見證帥哥在最後一秒把頭轉向了門口一位剝毛豆的女生,並開口:“不好意思同學,玩遊戲輸了,受到的懲罰是向你要電話號碼,可以幫個忙麽?”
眾目睽睽之下,又是如此帥哥,他怎麽….
唉!坐在一邊的我們大嚼特嚼,失落地不行不行,連老板娘大嬸兒都看不下去了,結賬時忍不住指點一番:“姑娘們,下次別點羊槍羊蛋大腰子了,咱就穩穩當當吃點肉!”
姑娘們也後悔了,走出串吧身體就開始飄搖,還有人提議所有的背包都背著壓一壓,生怕自己一會兒會飛起來。
吊帥哥無過的小南是真的飛了,一口氣衝到操場跑圈,認真的樣子就像女版阿甘,怎麽喊也喊不回,最後還是烤串兒在胃裏折騰得天翻地覆,讓她停下。當然,烤串兒也在胃酸“哇”的一聲助力下,回歸大地。
過來人都心知肚明,四年的宿舍美食節終會落幕。但從宿舍裏學會的奇妙吃飯創造力,會不知不覺紮根今後的人生裏。
離開校園後的我們,在殘酷社會麵前又當了很久的學生,我們小心翼翼地規劃一個月幾千元工資,宿舍的苦中作樂可能是大學裏最實用課程之一,那些勤儉節約,在有限的環境裏創造無限美味的記憶,成了讓我們掌握在平凡裏持續有趣生活的重要技能。
一個簡單蒸鍋能做三菜一湯,一塊羊肉能變出六個菜,一包黑芝麻糊能做麻薯也能做蛋糕…
後來的我們真切體會到,每所大學都是一座霍格沃茲,坐動車趕去開學的你我,就是現實裏的哈利波特。課堂上的內容可能不太記得,但下課後,我們都曾一起修煉屬於自己的奇妙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