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生病住院了,她每月養老金一百二
張3豐的世界
2024-09-03 01:01:04
1
從哥大訪學回來,我就計劃回河南老家看父母。但是,回歸書店後各種忙,就又耽擱了。
有一天我爸打電話過來:你說9月回來,既然要回來,能不能早點?
我馬上意識到出問題了。果然,他說:你媽生病住院了,腦梗。
後來我知道,我爸打電話,其實更直接的原因是他自己也病了。
他把我媽送到縣醫院,正遇到大雨。在醫院跑上跑下,掛號,繳費,做檢查,沒找到電梯,等我媽入住病房,他發現自己的腿腫了,幾乎不能移動。
那是他最無助的時候,所以才打電話告訴了我們。
2
腦梗在我老家鄉村,幾乎是人人都會得的疾病,目前正在醫院治療的有好幾個,而每個上了年紀的人,似乎都在服用相關康複、控製血脂的藥物。
縣醫院有一棟樓,專門治療“腦卒中”,生意紅火。
還有一棟樓,是搶救農藥中毒的,因為很多人土地都已經轉租,噴灑農藥中毒的人大大減少,現在更多是老年人喝農藥自殺。
我媽住院帶著一根繩子。妹妹看到後吃驚又好笑:你是準備上吊嗎?
目前看肯定不會,因為我爸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的狀態尚好。
發現我媽生病後,鄉村醫生先按感冒治療一天,沒有效果;到鄉衛生院,開始按照中風治療,輸液。
過了三天效果不明顯,爸爸決定轉入縣醫院。回家收拾住院的東西,這時候我媽突然大哭起來。
這哭是不同尋常的。我媽可能覺得,這是她生命的轉折時刻,“以後哪兒都不能去了。”
3
我媽在縣人民醫院住了十天。
住院條件其實不錯,一間病房有兩張床,另外一個病人很快回家了,我爸就睡在那張床上。
治療方案很簡單,上午輸液,下午按摩和針灸,在護士和醫生的輔助下做一些鍛煉。
十天一共花4100元,“合作醫療”報銷2200,自己出1900元。
我媽說,“合作醫療”越來越貴了,每年都要漲,去年是380,今年據說410。不繳的話,看病就沒法報銷。
一些老人認為太貴,這是沉重的負擔。與要繳納的“合作醫療”相比,養老金的增長就慢多了。
現在我媽每個月養老金120元,一年有1500。十年前開始發養老金的時候,每個月才50多。
我媽比較羨慕隔壁的大娘,“她已經開始享受了——滿80歲,一個月可以多60。”
4
縣醫院秩序良好,運營看著也比較規範。
一個病人說認識前任院長。清潔工大叔很不屑:前任院長,有啥用?
我說:要是認識現任院長還差不多。
他還是不屑:也沒啥用,你以為院長還會到醫院來嗎?很少來,他忙得很。再說,現在科室都承包了——都是科室主任說了算。
我不知道他說的承包是怎麽回事。
看到一個新聞,河南清豐縣第一醫院(原來的縣人民醫院),醫生好幾個月沒發工資了,現在維權協調下來,院方承諾先每個每月發1000元的基本保障。
我老家的縣醫院,狀況要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裏去。縣醫院門口的豆麵條,每碗隻要4塊,這個價格可能說明很多問題。
5
住院10天,醫生說可以出院了,回家自己康複鍛煉。
鄰居們紛紛來看我媽,有的買雞蛋,有的帶一箱牛奶(蒙牛或者伊利),也有直接給100元現金。
這是有效的“互助”,因為鄰居家有人生病、讀大學,我爸媽也會送上紅包,也是一兩百元。
旁聽我媽和村裏老人的聊天很有意思。她們幾乎每天都會說到錢,但是金額都很小,比如,“打一次針要60,誰打得起?”
一百二百塊,仍然很有用。
也有“數額巨大”的時候。現在年輕人結婚,彩禮要18.8萬了,結婚當天還要1.8萬的上車錢……
農村正在出現新的貧富差距:老年人普遍貧窮、艱難,年輕人則是嚴重“通貨膨脹”。房子、車子、彩禮,都是大工程。
這可能是一種新的結構。老人們普遍節約,似乎要奉獻出最後一滴血汗。
我媽也是這樣。來了一個賣豆腐的,我要買一些豆腐皮,我媽說,“要四塊錢的”,秤下來要五塊。她猶豫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