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公司能否在矽穀找到立足之地?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月下旬的一個周六傍晚,在矽穀一座豪宅鬱鬱蔥蔥的花園裏,100多人參加了一場盛大派對。做東的是中國電商巨頭阿裏巴巴的前首席執行官衛哲,他現在是一名風險投資人。大多數客人身穿白衣,派對給他們準備了巴拿馬帽,在加州明媚的夕陽下,模特們在鋪著白布的大圓桌之間走著貓步。

許多來賓都是中國科技行業的現任或前任投資者或企業家。與今夏在矽穀舉行的許多類似聚會一樣,他們的談話圍繞著三個主題:他們對中國缺乏信心;人工智能在美國帶來了多少機會;以及他們如何才能參與到太平洋這邊的賽道。

中國的科技專業人士正前往矽穀尋找他們認為在中國再也找不到的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增長,中國企業正在掀起“出海”浪潮,他們也是其中一部分。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低迷,投資者和企業家正在尋找下一個中國。近年來,政府打壓民營企業,發出了不祥的信號,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受政府歡迎。中美之間緊張局勢的加劇,使得有國際野心的中國企業在經營上遭遇了很多困難。東南亞、中東和非洲都有機會。但隻有一個市場的規模和潛力可以與中國相比。那就是美國。

最急於采取行動的是風險投資家。過去,他們能夠從美國大學捐贈基金、退休養老金和富有的個人管理的基金中籌集資金,然後將這些資金投資於中國的初創企業。他們推動了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支持了阿裏巴巴、百度(互聯網搜索)、小米(智能手機)和滴滴(叫車服務)。當這些公司上市時,風險資本投資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他們也是目前處境最尷尬的群體。北京和華盛頓都不希望這些人投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半導體等尖端技術。兩國政府都令他們支持的公司難以在紐約上市出售股票,而這正是他們的主要變現途徑。

“我們曾經享受兩個世界的好處,”一位在兩國工作了幾十年的風險投資家說。“現在我們落得兩頭空。”

我采訪的14位中國風險投資家和企業家都在矽穀工作,或者正打算搬到那裏。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要求匿名,因為他們不想引起北京或華盛頓的注意。

當我們在帕洛阿爾托見麵時,其中一人對我說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在中國的職業生涯結束了,她很沮喪。近三年來,她一筆生意也沒做成。她計劃把重點放在矽穀,但還需要在中國待一段時間,給一些項目收尾。

另一位在過去10年裏很少來美國的投資者告訴我,她將在兩國之間來回跑,同時尋找機會,支持美國的初創企業。

第三位投資者是今年搬到矽穀的,他最有決心安頓下來。他說,他正在出售自己在中國的投資,或者解散他在中國的公司。他說,他在那裏不再感到安全,因為政府把企業家關進監獄,有時還對民營企業處以巨額罰款。

他說,大多數跟他情況差不多的人都不願意完全離開中國,到語言和文化完全陌生的外國重新開始。他還說,這對他來說很困難。

人脈廣泛的人力資源專家湯姆·張(音)曾在矽穀的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工作,他表示,自去年以來,他會見了許多來自中國的投資者。

“他們完全失去了方向,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不知道下一步該投資什麽,”他告訴我。

毫無疑問,這些人屬於特權階層。為了與他們見麵,我參觀了不少豪宅。一所房子坐落在洛斯加托斯的山頂上;我的優步司機在駛入長長的私人車道時吹了一聲口哨表示驚歎。然後,在把自己那輛不起眼的SUV停在一輛紅色法拉利、一輛特斯拉Cybertruck以及幾輛奧迪和寶馬前麵時,他輕聲笑了起來。還有衛哲的派對,一位參加派對的人對我說,那是蓋茨比式的。

盡管如此,這群富人的挫敗感反映了科技世界的一個重大轉變:以美元計價的風險投資基金的融資管道破裂,以及推動中國科技增長的市場經濟驅動模式的消亡。這一轉變的背後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願景:由政府主導,實現民族自強。

這種做法對中國推動創新及其與美國技術競爭的影響可能在未來幾年才會顯現出來。

但就目前而言,從個人層麵看,這是對中國人才的浪費。整整一代投資者花了20年時間培育初創企業,塑造科技發展,卻無處施展才華。

這些變得無用武之地的中國投資者麵臨的問題是,美國並不是一個歡迎他們的國家。

自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加強了對中國技術的審查。一年前,拜登總統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在可能有助於提升北京軍事能力的關鍵行業進行新的投資。

這讓矽穀的許多人對中國感到害怕。一位在矽穀創立了兩家基金的中國風險投資家告訴我,如果一家初創企業接受過與中國有聯係的投資者的資金,那麽一些知名風險投資公司就不會再考慮這家企業。這使得創始人不願接受來自中國投資者的資金,因為他們擔心嚇跑後來的投資者。我采訪的其他人也證實了他的判斷。

隻有迫切需要融資的初創企業才會接受中國投資者的資金。少數幾家與中國有聯係的風投公司已經改頭換麵,並煞費苦心地解釋說,所有合夥人都是美國公民,他們的資金主要來自中國以外。

一位資深投資者告訴我,一位創始人拒絕與他交談,即使他解釋說,他已經入籍美國幾十年了。這位投資者說,人們的行為格外謹慎。

但這並不能阻止一些風險投資家將矽穀視為樂土。那位在矽穀創立了兩個基金的投資者說,他們仍然抱有一些渺茫的希望。他還說,他們可能無法找到下一個阿裏巴巴,但他們可能會找到一些機會,投資可能成功的小型初創企業。

總歸是聊勝於無。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