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屋養老金製度試點 ,政府出資用在何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民眾參觀在上海舉辦的一場房地產展覽

中國房屋養老金製度試點繼續引發爭議,是否會變相增加業主負擔,而政府出資究竟用在何處?

8月23日,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透露,將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保險三項製度。特別是在房屋養老金方麵,他表示,個人賬戶繳納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因此將著重建立由政府出資的公共賬戶。

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將通過財政、土地出讓金等渠道籌募資金,加強既有房屋的安全管理。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的話來說,就是“政府出錢”讓“老房子變成好房子”。目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22個城市已開展試點。

至於何款資金用來哪處,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官員告訴新華社,業主交存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主要用於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後的維修和更新、改造;試點推行的公共賬戶則主用於房屋體檢和保險等支出。

綜合中國媒體報道,截至2022年底,中國城鎮近20%的房屋屋齡超過30年,享有同樣屋齡房子的比例預計到了2040年還將增加至80%。中信證券曾在2023年建議,透過住房體檢製度和提高住宅維修資金的提取率,讓更多老舊的小區能持續運營。

然而,提取住宅專項維修資金須經2/3以上業主同意,再加上政府審批的過程也相當繁瑣,導致外界估計全中國尚有8千至1萬億元資金餘額尚未使用。華創證券的研究指出,2022年底,即便是提取率最高的城市—北京也僅不到10%。

此外,盡管還有許多小區擁有充裕的資金,但許多老舊社區沒趕上繳納維修資金的浪潮,或是經多次維修後資金有限,而補繳或續繳的製度又難以落實。

2024年1月15日,北京居民在住宅樓外的長椅上休息。

為房屋養老準備資金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國務院推動住房製度改革的相關文件,但直到2004年起才開始強製施行。 2007年,中國建設部聯合財政部發布《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表示,由業主購房時每平方米造價的5%至8%交存首期住宅專項維修資金。

健全房屋安全管理製度的呼聲,更在2022年4月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造成60多人傷亡之後受到重視。當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時便提及,要研究建立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製度。 2023年3月,住建部等15部門又印發《關於加強經營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的通知》,開展上述三項製度的試點。

《華爾街見聞》評論認為,新的房屋養老金製度能保障基本的維修資金,不再需要業主表決就能使用或購買保險;而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任澤平也在新浪專欄上表示,此舉有助於完善房屋養老金製度,有助於防止“老破小”社區的市場價值出現斷崖式下降。這是因為隨著房屋養老金的意識推廣,民眾在購買二手房時,將優先考慮資金充足的新小區或次新小區,而導致從前沒繳納過專項維修基金的社區價值進一步下降。

不過,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尚有大量餘額之下,當局又以房屋體檢及保險為由籌募資金,引發民眾擔憂自己的荷包是否又將進一步縮水。

本台此前報道,經濟與時政評論人士秦鵬認為,“它最終惦記的還是這筆錢要由中國政府最終來去做一個更大的全麵性的統籌”。

曾在上海參與小區維權的民營企業家胡力任也告訴本台,原先存在監管賬戶裏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 中央政府是不能動的、沒有權力管理。但是,一旦政府成立房產養老基金,“這塊蛋糕就拿捏在中央政府的這些官員手裏”。他認為,“進了中央政府的統籌監管賬戶以後,我們老百姓、這些業主就沒有辦法去監管這些錢了。所以,這個現象其實一個從私有製到公有製轉化的一個過程。”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