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養老”,最重要甚至不是錢的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住建部關於“房屋養老金試點”消息一出來,引發很多人的恐慌,以至於其官網上發了好幾篇文章,承諾“不給群眾增加負擔”。

上海有關部門也“辟謠”,網上流傳的房屋養老金繳納辦法是假的。至少目前來看,這次是“虛驚一場”。

其實我想的是另一個問題:城市的住宅,真的需要“養老”,而這個“養老”的開啟,也標誌著城市走向成熟。

在紐約訪學的最後幾天,我參觀了一個朋友新買的房子,就在哥大旁邊。房屋很漂亮,大廳的保安穿白色製服,很帥氣,據說平常能幫業主處理不少事情。

據說,這棟公寓樓今年將迎來它的百歲生日。這麽一算,它誕生在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那時紐約的房地產行業一定不容易。

昨天看到有人討論中國住宅的壽命,有說30年有說50年的,而住宅的產權是70年——似乎都很短暫,就沒人設想,它應該可以長久?

一棟大樓超過100年,是了不起的事情。它要經曆很多輪的維護、更新,到底誰來出錢呢?我猜在美國,這主要還是業主自己出。

比建築、設備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更新”,一百年要經曆好幾代人,很多房子都多次轉手。

一個類似業主委員會的機構,能夠一直運轉,而且非常絲滑、高效,決定著大樓的大部分事務,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治”。

一個人要買進這樣的住宅,光有錢還不夠,還要接受業主委員會“麵試”,符合社區的文化調性。

朋友購買之前,一位商人就是麵試失敗,朋友才有入住的機會。作為業主她還必須承諾,至少在幾年內,這房子隻能自己住,不能出租。

我認為這就是“都市性”。都市不是鋼筋混凝土,而是人的聚集;它不僅是各種“空間”,還包括“時間的藝術”。一個到處都是“老房子”,但是又安全、便捷、舒適的城市,才算是真正的“都市”。

中國城市開始進入“維護時代”。過去人們買房,似乎並沒有“恒心”,或者期待它升值轉手,或者想象著拆遷賺一筆,仿佛房屋的壽命是有限的,而人可以長生不老。

事實正相反。人的生命隻有幾十年,而房子可以長久。當城市終於拆不動,而炒房也喪失動力的時候,“城市化”終於開始了。

當然,誰出這個錢,如何管好這個錢,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政府沒有無窮的能力來照看好每一棟房屋。

它甚至不僅是錢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走到這一步:一個社區如何決定自己的事物?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