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上戀綜:戀愛是關乎終生成長的命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50歲上戀綜:戀愛是關乎終生成長的命題

「當中老年人在前台自如表演,年輕人也在後台思考愛的哲理,這種“相逢”構成生命的完整圖景。」


近日,人們似乎常把“五十歲正是追愛的年紀”掛在嘴邊。

原來,是沒有創作瓶頸的韓國戀綜又出手了。這一次,他們將手伸向了中老年人群體,推出了《最後的愛情》,嘉賓們全員50+,第一期剛剛上映,就引發了人們關於黃昏戀、保養健身以及自由生命的討論。



(嘉賓截圖)

韓國人似乎不是第一次“整活”了,此前也有主打抓馬的前任戀綜《換乘戀愛》,以及以家庭為底色的兄妹戀綜《戀愛兄妹》,各類“整活”層出不窮。不少網友感慨,戀綜才是韓國人最應該申遺的東西。


頻頻出圈的戀綜,似乎都向我們昭示著,戀愛對於各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亙古不衰的命題。

在個體認知不斷覺醒的當下,戀愛的年齡期限似乎被人們無限拉長,戀愛所關乎的話題也不再僅僅是“愛的濃稠甜蜜”,而是“個體的成長”這樣更為複雜深刻的議題。

1

從不成熟到成熟:

青年戀愛是習得愛的能力‍


現在的戀綜賽道似乎非常卷。

從“零熟”的《沒談過戀愛的我們》,到“四分之一熟”的《心動的信號》,再到《半熟戀人》,甚至還有勉強可以稱為“四分之三熟”的離婚綜藝《再見愛人》,而此次《最後的愛情》十分大膽地將觸角伸向了“全熟”的中老年群體,戀綜界已經湊齊滿漢全席,各類觀眾可以各取所需。



(國內各種年齡段的戀綜)

長久以來,戀愛似乎都是年輕人的專屬品。十七歲的雨季青澀懵懂,二十五歲的戀愛風光明媚,三十歲的現實成家立業。社會時鍾督促年輕人,盡快在“愛”這盤棋上落子無悔。然而,在青春的棋局中,我們似乎總是擔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青年人在尋找愛情時的狀態,正如盧梭那句話,“人生而自由,但無處不帶著枷鎖”。

社會壓力是左右“愛”的重要因素。

當下,科技進步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人們對於個人安全極度擔憂,年輕人忙於奔波,養活自己,立足社會,更多是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缺失性需求”層麵尋求愛情。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最近,國內戀綜圈掀起的“大風波”便是很好佐證。大熱cp“羅拉王能能”的分手傳聞傳得沸沸揚揚,而他們的回應似乎透露出“購房壓力”和“生存問題”是導致他們感情破裂的原因。





(羅拉和王能能關於分手傳言的回應)

“心動4意難平大三角重聚”也被推上了輿論高潮, 許多網友批評說:“當時撕地那麽慘烈竟然還能重聚,難道他們參加戀綜隻是為了賺錢嗎?”國內戀綜也長期被詬病為“參加節目隻是為了成為網紅”。






(“心動四意難平大三角“馬子佳洪成成孔汝淳再度重聚)

“賺錢”“網紅”“學曆”等元素成為衡量戀人匹配度的標準,無疑都是將愛情視為彌補“缺失性需求”的工具,這是對“愛”的位置的誤解。

與此同時,我們往往忽略了,愛的字眼,鏈接著的是兩個完整的個體。


愛情之所以會被稱為“親密關係”,是因為它關乎著兩個人的深層聯係。這種深層聯係直抵人性,考驗著個體對人性的理解和對自我的認知,而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個關乎“完整人格”的成長。

有時,我們沉醉於偶然間的眼神交匯,便奮不顧身伸出雙手,幻想用一顆紅豆交換整個宇宙。有時,當真愛來臨,我們卻總是因自卑而逃避,任其悄然離去,感歎命運捉弄。

這些“奮力”“幻想”“自卑”“逃避”都是我們在麵對“愛”時的不完整人格症候,這些症候有的源自“原生家庭後遺症”,有的源自“痛到無法呼吸的分手”......‍‍‍‍‍‍

無論來自社會競爭的壓力,還是初入社會的心理缺陷,其實都在幫助我們與社會的齒輪相磨合,成為一個完整、謙遜、獨立且富有勇氣的個體,習得愛的能力。進而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接受個體心理和機理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轉變,緩緩步入人生軌跡。‍

2‍


從成熟到衰退:

中老年戀愛是理解與直麵衰老

《最後的戀愛》這檔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表示羨慕黃昏戀那種曆經千帆的恬然寧靜。

與青年時代的愛情不同,步入中老年的人們經曆了足夠多的人生起伏,不論是贍養子女的重擔,還是打拚事業的熱忱,抑或是父母衰老傷病的離別,都促使人們學會妥協,接受錯誤和失去,從而踏入“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豁達。

這樣的黃昏戀,多了一份從容,多了一份浪漫,也多了一份“身外身”的精神共振。似乎正是把盧梭的話反了過來“人生而帶著枷鎖,但無處不存在著自由”。






(綜藝截圖)

節目裏,除了嘉賓們保養得宜的外表、常年保持健身的身體,更令觀眾們動容的是嘉賓與家人子女之間的扶持和理解,以及他們對於“生命無常”的接納

夜幕降臨時,嘉賓們圍坐在一起,共讀家人和子女寫給他們的信件。字裏行間,透露著家人子女之間的心靈共振。女嘉賓鄭恩珠的女兒在給媽媽的信裏寫到:“這次不要作為媽媽,不要想起我,而是作為鄭恩珠度過自己的時間吧”。這些樸實的文字飽含著兩代人的深情。






(綜藝裏嘉賓們圍坐共讀兒女們的信)

在黃昏戀中,“尋求理解”似乎是主要的課題。

與年輕人相比,中年人在麵對愛情時,往往難以放下“為人父母”的責任。許多中年人選擇獨居,可能是喪偶或是中青年離婚後,因為撫養子女、經濟負擔等原因沒有再婚。正是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使得他們再次尋求愛情時,首先希望得到子女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實現代際和解,似乎是中老年愛情要邁過的第一個重要關卡。


除了家人子女的理解,中老年人黃昏戀也麵臨著社會的“有色眼鏡”。在許多社會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視,黃昏戀本應幫助老年人解決孤獨問題而得到祝福,但步入黃昏戀的老人們卻常常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或是被周圍人的閑言碎語所困擾,黃昏戀被誤解為“黃昏怨”。因此,社會的固有觀念也是黃昏戀上需要打敗的怪獸。



(電影中的黃昏戀)‍

與此同時,“直麵衰老,體量無常”更是黃昏戀中需要去修煉和再次成長的主題。不論過往的經曆鑄造了人們多麽堅強的“金剛不壞之身”,站在衰老的宏大議題前,人們也難免會再次柔弱、沮喪、恐懼。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似乎也是每個人需要靈魂修煉才能坦然麵對的生命節目。

而很多社會似乎都忽略了中老年人“從成熟到衰退”的這部分成長難題,認為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齡便停止了成長的腳步。然而,步入人生後半場的中老年也需要接受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的現實,理解個體從“成熟”到“衰退”的心理變化,這不僅是對個體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生命多樣的哲學思考,更是接受人生的純美,而非完美的成長跨越。


3‍

相逢:

成長是貫穿一生的命題‍‍

中老年戀愛綜藝的流行,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現象,也給予了年輕人一個途徑去關注“父母愛情”。老年人戀綜在引發網友們磕糖和討論的同時,也讓年輕人在“父母愛情”中看見了當下的自我。

當中老年人在前台自如表演,年輕人也在後台學習愛的哲思,這種“相逢”構成生命的完整圖景。


此前,走紅的“00後住進養老院”也如此,不少00後為了緩解租房壓力,住進養老院通過累計養老服務時長來抵扣房租。養老院為年輕人與老年人提供了一個“相逢”的場域,他們共同在這個場域裏建立共鳴與連接,努力實現代際融合與理解。



(一條視頻“第一批00後住進養老院”截圖)

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相逢,二者年齡、社會背景、所麵臨的人生難題各不相同,但都麵臨著共同議題:“如何才能活得自在,愛得輕盈”。年輕人渴望中老年人的人生閱曆,中老年人也傾羨年輕人的青春年華,二者互相參照,互為解題方案。

不論是青年人在社會壓力和不完整人格的左右下,開始慢慢清晰自我,承擔責任,逐漸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還是中老年人在步入人生後半場後,開始拂去複雜的世俗紛擾,麵對衰老和死亡,思考從成熟到衰老的轉變;似乎都在提醒我們,成長始終是一個貫穿我們一生的議題。




(卡羅爾·德韋克)

《終身成長》裏講到,固定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智力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的,從而喜歡待在熟悉的舒適區,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相信能力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努力培養和提升。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在麵對傷害時,逃避或是迎接,麵對失敗時,輕言放棄或是鍥而不舍,以及在麵對衰老時,消磨在衰老的煩憂中,或是積極成長直抵生命的意義。

成長型思維恰恰教會我們那句古老的名言“學到老,活到老”的底層邏輯,也讓我們更加坦率的麵對生命的流逝,熱愛失敗,擁抱傷害,也珍愛衰老。

從而優哉遊哉地風中賞月霧裏看花,漫步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