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黨都隻想贏得選舉,卻未準備好治理國家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國際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一場“黑天鵝”頻現的美國大選,讓今年的政治氛圍陡然生變。原本兩位高齡政治家之間二度對決,讓美國選民倍感疲勞,但經曆過暗殺總統候選人、臨時更換競選者的戲碼,巨大的不可預測性橫亙在選民與全世界麵前。
但值得關注的不僅是選舉本身,也可將目光放諸長遠,將2024年視為美國內政變遷的又一個觀察節點。無論是捆綁整個美國社會的政治極化,還是代際斷層這樣的兩黨內部危機,在今年的大選中都再度凸顯,然而問題都非出現於一朝一夕,影響也不僅在今朝。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深耕美國選舉政治,在《鳳凰周刊》的專訪中,他給出了對今年大選的具體剖析,並嚐試解答更深層次的問題——選舉到底意味著什麽?民主黨麵臨著怎樣的方向危機?特朗普及其代表的理念如何形塑共和黨的未來?
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析,或許可以幫我們獲得一把鑰匙,讓我們更易理解美國選舉與種種政治現象。
民主黨正處於排球賽中的“強輪”
《鳳凰周刊》:民主黨施壓拜登退選,有強烈的過河拆橋意味,但從結果來看,的確讓哈裏斯近來在全國民調占優。這能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刁大明:從7月21日拜登宣布退選到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恰好一個月,換人後民主黨的選情確實有所改觀,在一定程度上對民主黨的一潭死水起到了激勵作用。
哈裏斯在年輕選民、女性選民和少數族裔選民群體中的動員能力確實比拜登更強。到8月初,民主黨的綜合民調擺脫了自去年9月以來特朗普持續小幅領先於拜登的局麵,哈裏斯相對特朗普的領先幅度已經到了1%到2%之間,雖然微幅領先,但在態勢上有所轉變。
◆加入選戰後,哈裏斯在全國民調保持小幅領先特朗普。
換人還改變了民主黨贏得搖擺州選票的路線圖。在拜登退選之前,他必須贏下中西部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這三個搖擺州才能贏得選舉。而現在,民主黨在威斯康星州得以守住、密歇根州或賓夕法尼亞州選情有所鬆動的情況下,仍有勝選機會。
當前,西南部的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東南部的北卡羅來納州和佐治亞州,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選情變化。按照目前的民調來看,這四個州也真真正正“搖擺”起來了,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戰場州”。這意味著,哈裏斯通往白宮的路線圖可能會比拜登更為豐富,從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民主黨的頹勢,改變了選舉的節奏。
即便如此,民主黨的選情依然麵臨著不確定性。
一方麵要看哈裏斯當前的領先勢頭能不能維持下去。過去一個月,民主黨像是處於排球比賽中的“強輪”一樣順風順水,似乎怎麽打都能贏。換人後,哈裏斯在16天內快速確定了副手人選,接著立刻前往七個關鍵州去做競選集會活動,然後舉辦全國代表大會。整個過程中沒有太多負麵消息,顯得勢頭強勁。
但不能天真地認為,換人就能解決民主黨當前麵臨的所有問題。實際上,經濟問題還在,通脹形勢又成為焦點,邊境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可以說,民主黨目前的勢頭更多反映了美國選民的情緒。以前特朗普勢頭壓過拜登,因為他能更大幅度動員共和黨選民“歸隊”,現在的局麵則是哈裏斯在讓更多民主黨選民“歸隊”。而接下來,哈裏斯和特朗普將要硬碰硬,誰表現更好很難說。
◆哈裏斯在經濟和邊境議題上都處於劣勢。
另一方麵,假如拜登沒有退選,7月21日到現在就不會是他的“強輪”嗎?這很難說。雖然哈裏斯讓民主黨的選情好了起來,但尚未好到一定能贏的地步,不能算是徹底扭轉民主黨選情。所以說,民主黨目前選情的改觀到底是不是由換人導致的,很難作出判斷,隻能說換人並沒有帶來更糟的後果。就算哈裏斯勝選,是否就意味著民主黨換人是成功的?也很難做出這樣的評判。
民主黨的任務不應該隻是贏得選舉,而要考慮勝選後的執政問題。但從2020年以來,美國的政黨政治似乎到了隻要贏得選舉、執政問題可以再議的狀態。因而兩黨無論誰贏得選舉,並不是為了未來四年以自身理念來改變國家,而是為了贏得選舉本身,阻止另一個政黨運作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就算民主黨贏了選舉,也不能算是一種勝利。
如果哈裏斯上台,隻意味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民主黨正在被身份政治裹挾。民主黨關注的諸多議題都在打身份認同牌,換句話說,已經到了候選人必須是非白人才對選民具有吸引力的地步。哈裏斯的當選意味著民主黨會倒向一個非白人黨,可無論在理念還是群體意義上的非白人黨,對於民主黨的政治生態及未來發展來說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美國是否已做好準備來迎接一個女性少數族裔總統還很難說,這隻會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
到目前為止,隻能說換人的選擇不算錯,但對於民主黨究竟意味著什麽還很難判斷。如果民主黨的目標隻是贏得選舉,現在還看不出來哈裏斯必勝的可能性,如果民主黨的目標是回應美國民眾,以其理念引導美國的發展方向,那麽它還沒有為此作出充分準備。
擁抱身份政治無法解決問題
《鳳凰周刊》:奧巴馬也是一位少數族裔總統,他在贏得選舉後受到身份政治的困擾嗎?
刁大明:奧巴馬參選的時間背景比較特殊。2008年,美國處於金融危機之中,當時大家都困於其中,急需變化和變革,奧巴馬也著力迎合國內選民在這方麵的訴求。很顯然,奧巴馬當選後加速了民主黨的身份政治轉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共和黨人白人至上的轉向。雖說如今特朗普一直強調階層意義、經濟意義上的價值觀轉向,但包括特朗普崛起,乃至民主黨現在需要哈裏斯才能調動更多選民,這一切的改變可能起源都在2008年。
《鳳凰周刊》:2008年奧巴馬上台時民主黨已經存在隱憂,可以說特朗普日後的上台並非一種偶然。如何解讀這些年來民主黨麵臨的問題?
刁大明:自2008年以來,民主黨看到了身份政治的變化,看到少數族裔的激增和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覺得用這張牌可以快速動員選民,所以選擇完全擁抱身份政治,這導致其成為了一個少數族裔政黨。也有人說到21世紀40年代,白人將不再占美國人口的多數,那時民主黨將會擁有更多優勢,這也是有可能的。
但在西方的政黨體係裏,哪個國家是按照族群區分政黨的?隨著少數族裔比例不斷增加,他們會努力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特別是拉美裔和華裔。如果將來這些人實現了階層躍升,共和黨拿經濟階層、收入來“切割”選民,民主黨拿身份政治、族裔標簽來“切割”選民,前者是能夠改變的經濟身份,後者是與生俱來且不可改變的族裔身份,那麽誰會成功呢?這將導致一個後果,即民主黨希望這個世界越來越不平等,如果人人平等,它就失去了動員和切割選民的能力。
實際上,很多非洲裔選民認為,民主黨對他們采取的政策仍是“種植園式”的——即提供一些利好政策,卻無法幫助他們實現階層變化,隻是在選舉期間呼籲該群體出來投票。比如說,現在哈裏斯提出的一些福利政策,短期內能收買人心,長期而言卻會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導致債務提升,且稅收不會增加,這意味著通脹水平不會下降,本質上解決不了問題。
民主黨人總說,共和黨是要回到過去,民主黨則要爭取未來,但這樣的說法也是在“畫餅”。民主黨聲稱追求積極的、美好的、包容的社會,但他們是否包容那些有種族傾向的白人?實際上並沒有。
雖然特朗普表現得非常極端,但他是在經濟意義和階層意義上做文章,希望回應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迫切問題,而民主黨的很多政策還是在利用人口結構的變化爭取更多選票。它帶來的結果是,民主黨變成一個少數族裔黨,卻沒有直麵問題。
共和黨已經全麵特朗普化
《鳳凰周刊》:從共和黨初選階段可以看出,特朗普依然在黨內有著極強的主導力量,黨綱像他個人的競選綱領,選擇的副手萬斯也總是刻意模仿他的風格和主張,很有繼承衣缽的意味。這是否意味著特朗普個人和共和黨的綁定將是極其深厚難以切割的?長期來看,共和黨是否還希望與特朗普切割?
刁大明:我們常說,共和黨是一個理念主導的政黨,民主黨是一個群體融合的政黨。共和黨從來不缺激進的理念,這些理念或許比較極端,但確實會引導共和黨持續發展下去。比如說,當巴裏·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被認為是現代保守主義運動的奠基人)在1964年參選時,大家都認為他太過極端,但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新保守主義,也不會有日後裏根的巨大成功。
這次選舉中,特朗普所提出和代表的理念已經被共和黨陣營不斷係統化,並包裝成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的應然狀態。這些理念會被共和黨留下,如果特朗普當選,他的理念會進一步影響和塑造共和黨,他的人事安排也將帶來共和黨政治精英群體構成的變化。
即便敗選,特朗普對共和黨在理念方麵的影響依然存在,因為共和黨已經全麵特朗普化。隻不過如果敗選,特朗普對共和黨政治精英構成方麵的影響會相對弱一些。未來,誰會繼續以特朗普的理念來推進共和黨的轉型,將其變成一個多族裔的工人群體政黨?這值得關注。經曆幾輪選舉和內鬥之後,共和黨的人事安排或將迎來快速調整,在2028年大選或2032年大選中明確這一人選。
共和黨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方向,而在於缺少更多、更合適的精英,從而能在這些方向上實現最大進展。相比之下,民主黨則更加缺少方向和理念,它不斷利用小恩小惠、通過政策調整來黏合群體,試圖迎合不同群體的訴求,其基本盤也處於不斷變化中,但卻始終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鳳凰周刊》:和四年前相比,如今我們可以說“特朗普主義”是一個語義清晰、使用語境明確的詞匯嗎?未來無論特朗普是否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特朗普主義”都將繼續主導共和黨嗎?
刁大明:對“特朗普主義”這個詞的理解要區分語境。它在美國國內同其在國際舞台的意涵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所謂“特朗普主義”在國際舞台上提及較多,指的是美國的戰略收縮,把美國自身資源和力量收回到國家的框架內,讓美國成為一個具有領導力,但更強調主權性和內部事務的國家,而所有的對外付出都應以美國獲得更多利益為前提條件。可以說,“特朗普主義”完全改變了冷戰後美國對自身在世界上的角色定位。
在國內層麵,“特朗普主義”在某些議題上接受了傳統共和黨人乃至一些激進共和黨人的理念,比如稅收改革、移民政策等,但其本質上並不是保守主義,而是民粹主義,它是西方民粹主義最大化的體現,也是和1980年代以來共和黨保守主義理念結合的產物。可以說,“特朗普主義”是具有保守色彩的民粹主義,共和黨內部那些反對“特朗普主義”的人則是保守主義者,他們反對民粹主義。
依照“特朗普主義”,共和黨內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力量。例如“MAGA派”就是接受了保守理念的民粹派,他們已是共和黨建製派的一部分,也是支持特朗普的“主力軍”。如今很難還將特朗普認定為非建製或反建製派,畢竟他已經做過四年總統。如果一定要有所區分,共和黨內應該分為“MAGA派”和“非MAGA派”。
兩黨尚未擺脫代際危機
《鳳凰周刊》:當拜登和特朗普競爭時,兩黨都被認為出現了代際危機,沒有中生代政治家有影響力可以對抗他們。現在民主黨已經從拜登交棒給哈裏斯,共和黨依然以特朗普為核心,但他也在找接班人。代際危機對兩黨來說依然是一個問題嗎?
刁大明:如果在總統政治意義上談論代際危機,對民主黨而言,從1992年至今,除了奧巴馬之外,所有總統候選人都出生於20世紀40年代。因為奧巴馬超前(成為總統),人們會覺得“60後”已經可以執掌政權,導致“50後”群星隕落。結果到了2016年大選,民主黨候選人還是“40後”。
因此哈裏斯的意外出現,一定程度上似乎緩和了民主黨麵臨的這種代際危機,讓民主黨看起來年輕了一些。但事實上,16年前的奧巴馬早就做到過,因此可以說民主黨仍在原地踏步,隻不過形勢沒有進一步惡化。
倘若哈裏斯當選並尋求連任,這意味著“70後”的民主黨人失去了2028年參與大選的機會,從這一角度看,她沒有為民主黨麵臨的代際危機帶來本質性改變。也許經曆兩至三次總統選舉後,代際問題才可能真正得到調整。
對共和黨而言,未來同樣難有機會讓“70後”上台。比如說,如果特朗普未來支持“80後”的萬斯參選,黨內那些“50後”“60後”“70後”該怎麽辦?特朗普選擇萬斯或將導致共和黨代際更替提速,短期來看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長期而言,如果不能實現平穩且有效的代際更迭,依然存在較大的風險。
盡管擔任總統的年齡不存在定數,卻存在大概的規律。然而由於很多因素的存在,比如政治極化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一些人年紀輕輕便快速躥紅,上升到比較高的位置,甚至借助一些危機上位。因為同樣的原因,一些年齡較大的政客也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
《鳳凰周刊》:雖說美國政治極化嚴峻,但至少選舉期間兩黨都還是要爭取中間選民,能不能說中間派的存在依然很關鍵?某種程度上是政治極化的反力量?
刁大明:所謂“中間派”,應從兩個維度來理解。一種是精英意義上的中間派,由於政治極化,這一類的中間派越來越少,隻有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比如說參議院投票情況為50比49時,才有他們的生存空間。另一種是選民意義上的中間派。所謂中間選民,是指依據不同議題做出不同選擇的那些人。
中間選民一直存在,現在仍占美國總體選民數量的30%至40%,但他們並沒有影響到政治極化的趨勢。這意味著這部分人缺乏投票熱情。他們之所以不願去發揮價值,也是因為對美國政治感到失望,因而持無所謂的態度。
但如果他們不投票,占比再高也沒有意義。當中間選民的價值下降,兩黨就會更多回歸基本盤,訴諸比較極端的立場,隻要拿到基本盤的足夠票數硬碰硬即可。
隻有當中間選民認為選舉事關全局、意義重大,他們才可能出來投票。從這一層麵來講,雖然哈裏斯總說要阻止特朗普卷土重來,但如果中間選民認為特朗普會帶來風險,可哈裏斯的政策也不具有吸引力,他們可能依然不願意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