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才16歲,尿酸就這麽高,怎麽辦?”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郭曉蕙收到一名家長的問詢,她接診了一位來自內蒙古的高中生,常規血檢發現其血尿酸水平達800微摩爾/升,遠超正常最高值420微摩爾/升。郭曉蕙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夏季啤酒、含糖冰飲、燒烤等美食橫行,門診裏高尿酸血症(HUA)的病例數較平日有顯著增長,暑假隨家長來就診的兒童、青少年尤其多。
HUA是典型的代謝性疾病。多項研究表明,HUA是繼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後的“第四高”,患病率與糖尿病相當。依據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2019年發布的《中國高尿酸血症與痛風診療指南》
(以下簡稱《診療指南》),中國HUA的總體患病率為13.3%,意味著約有1.77億人患病,18—29歲男性的患病率高達32.3%。HUA也是痛風性關節炎的直接發病原因。
(圖/pexels)
今年7月,發表在中疾控主辦的《衛生研究》上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體育大學3000多名新生中,男生的HUA患病率超過22%。社交媒體上,部分年輕人明知道自己血尿酸水平高,甚至有過痛風發作的症狀,卻依然不忌口。多位受訪醫生表示,近年來HUA有年輕化趨勢,常與肥胖伴發,關聯腎髒、心血管等多器官疾病,應引起重視。
九成以上患者為男性
家在貴州都勻市的程彬今年29歲,兩年前開始出現痛風症狀,但他無法戒掉貴州人常吃的動物內髒、酸湯等美食,於是采取一邊“放縱”一邊吃藥的方案對抗痛風,血尿酸指標常在500—800微摩爾/升之間“蹦極”。他的社交媒體賬號專門分享每日飲食和居家監測的血尿酸指標,還會根據評論區要求,試驗一些食物對尿酸水平的影響,例如榴蓮、酸豇豆、三文魚等。像程彬這樣“挑戰”痛風高危飲食的賬號還有不少。
程彬身高172厘米,體重84.5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千克/平方米)為28.6,已經算是肥胖。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3月的一天,他第一次感受到左腳背有劇烈疼痛。由於前一天踢球有過劇烈運動,以為是扭傷,想靠止痛藥扛過去。此後三天疼痛沒有緩解,家裏人推測是痛風,程彬在谘詢醫生後,服用了痛風常用藥秋水仙堿。之後兩個月,程彬間或服用降尿酸藥物非布司他、苯溴馬隆,其間常吃豬牛雜等動物內髒,沒有特意戒酒,痛風沒有再發作。他感到“痛風也不過那麽回事”,於是斷藥。
2023年,程彬的痛風隻發作過一次,病程不到一周,這更給了他“胡吃海喝”的信心。今年4月開始,程彬的痛風變為每月發作一次,截至目前共4次,最長一次持續了6天。這段時間,他開始有意識地規律服用降尿酸藥,並發布自己與高尿酸的“鬥爭經驗”。“讓一個貴州人忌口、禁酒,怎麽可能?”程彬笑稱,工作壓力大,平日不願克扣飲食方麵的享受,加上常有應酬,“尿酸高幾乎是必然的”。
(圖/pexels)
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最新版《成人高尿酸血症與痛風食養指南》(以下簡稱《食養指南》)。根據《食養指南》,HUA由嘌呤代謝障礙引起。膳食攝入和人體內合成所產生的嘌呤經肝髒代謝,會產生代謝產物尿酸,後者再由腎髒排出體外。正常情況下,體內尿酸產生和排泄保持平衡,但出現代謝障礙時,血清尿酸濃度過高,會造成HUA。按照《診療指南》,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非同日兩次血尿酸水平超過420
微摩爾/升,就視為患HUA。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教授馬向華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內源性尿酸,也就是由代謝產生的尿酸約占體內尿酸總量的80%,這部分尿酸增多與肝腎代謝異常有關;剩下的20%是外源性尿酸,主要來源於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類、海鮮、豆製品、飲料等。代謝問題加上不忌口,造成“排出去的少,吃進來的多”,自然就會引發HUA。馬向華表示,由於激素水平差異,男性尿酸排泄能力較低,更容易受到酒精和高嘌呤飲食的影響,因此九成以上的HUA和痛風患者為男性。
HUA一定會引發痛風嗎?馬向華解釋說,這是HUA診療的常見誤區之一。隻有血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上引起炎症時,才會引發痛風。一般來講,HUA人群約有10%會發生痛風。但這造成了另一個常見誤區,也就是“無症狀HUA不算病”。
(圖/pexels)
家住廣東河源市的周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兒子今年16歲,身高175厘米,不到60公斤,屬於偏瘦。孩子除了不愛運動外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也沒有痛風症狀,因此一直未關注其尿酸水平。孩子14歲體檢時,發現尿酸為430微摩爾/升,略超出正常值,今年年初複查時達到480微摩爾/升,到6月飆升至670微摩爾/升。後經檢查發現,孩子因遺傳因素患有慢性腎病,引發了代謝障礙,造成內源性尿酸增加,單靠飲食已經很難控製,於是開具了降尿酸藥苯溴馬隆。
“尿酸水平異常可能預示著有合並症。”重慶市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徐靜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HUA的常見合並症包括慢性腎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長期高尿酸會增加上述疾病的患病概率。徐靜提醒,HUA不能放任不管,尤其有合並症的病患,應通過定期體檢及時發現,積極幹預。
郭曉蕙表示,體驗尿酸“蹦極”不可取,預防HUA一定要管住嘴。《食養指南》明確指出,要限製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動物內髒等的攝入,盡量避免喝酒和含糖飲料,尤其要多飲水,促進尿酸代謝。
基因與飲食造就“痛風大省”
周素在和家長交流時發現,高尿酸在河源當地中學非常普遍,“孩子上初中就聽說班裏有同學痛風了”。她回憶,與自家孩子的內源性HUA不同,大部分孩子的醫囑顯示其HUA都是外源性的,也就是飲食攝入的嘌呤太多。
廣東向來排在“痛風大省”的前列。2019年發表在《中國學校衛生》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廣州市5個城區抽檢的1600餘名高中生裏,有超過一半都檢出了HUA。2021年,一項發表在國際期刊《風險管理和醫療保健政策》上的研究調查了珠三角9個城市的居民HUA患病率,發現其中7個城市居民HUA患病率高於兩成,其中惠州最高,超過五成。而早在2017年發表於《當代醫藥論叢》的一項研究,就對惠州超過一萬名12—18歲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發現男性HUA發病率為44.6%,女性也有23.6%。
為什麽會出現“痛風大省”?在馬向華看來,某些省份居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會讓其麵臨更高的HUA風險。例如,廣東地區居民海鮮攝入量大、愛喝高湯,屬於典型的高嘌呤飲食群體,但飲食習慣並非唯一影響因素。
(圖/pexels)
在北京從事媒體工作的朱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2020年4—6月他體重快速增加,達到快90公斤,達到肥胖標準,當年9月體檢發現尿酸超過600微摩爾/升,同期也查出了高血脂、肝功異常等合並症。近兩年他的生活習慣沒有顯著改善,每天最大的運動量可能就是下樓扔垃圾,因此體重、尿酸水平也不停反複,但至今從未有過痛風症狀。朱圖2022年的醫囑顯示,其可能由於遺傳原因,本身體質容易短期快速積累脂肪,血脂、尿酸等代謝指標容易出問題。
基因決定了有些人天生容易尿酸高。2016年發表於《基礎醫學與臨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某個特殊基因的變異會影響腎小管中尿酸的分泌和排泄,進而引發HUA。這項變異在東南沿海地區尤為常見,因此該地區人群有更大概率遺傳易患HUA的體質。
馬向華曾接診過一個15歲高中男生病例,該患者血尿酸長期超過500微摩爾/升,體形正常,控製飲食無法顯著降低尿酸水平。後來發現,其父親和舅舅都有HUA,應是遺傳造成的尿酸排泄問題。周素的丈夫、程彬的父親也都有痛風史。馬向華提醒,HUA的發生是遺傳與生活習慣共同作用的結果,某些人的遺傳因素可能是主導病因,因此父母有痛風史的患者屬於HUA的高危人群。
(圖/pexels)
家住黑龍江雙鴨山市的家長黃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兒子14歲,身體有些超重,一直以來沒有痛風症狀,今年4月尿酸飆到了607微摩爾/升。按照醫囑,黃鶯督促孩子每天喝水2升,減少主食量。兩個月後,孩子的尿酸降至535微摩爾/升,依然顯著超標。黃鶯曾希望醫生開具降尿酸藥,但醫生認為孩子沒有家族痛風史,並不建議用藥,這讓她十分焦慮。
在郭曉蕙看來,這種焦慮並無必要。在沒有痛風症狀時飲食毫無節製顯然是錯誤的,但一查出HUA就吃降尿酸藥也不妥。兒童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尿酸高於420微摩爾/升是正常現象,在成年前會逐步回落。這與其生長發育情況、激素水平相關,個體差異較大。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HUA常與肥胖伴生,長期、不受控製的持續高尿酸狀態,會顯著影響身體健康,但並不意味著尿酸高於正常值就完全不能接受。青春期的能量代謝非常快,孩子容易展現出HUA的症狀。考慮到多種代謝指標的關聯性,相比於防治HUA,最關鍵的還是控製好體重,關注血糖、血脂等多種代謝指標,保證青春期後尿酸水平能夠及時恢複正常。
設立兒童青少年診斷標準
有難度
郭曉蕙是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內分泌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參與編寫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於2013年發布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專家共識》)。她表示,從這一共識到2019年的《診療指南》,再到2023年最新版的《專家共識》,其主要的流行病學理論、診斷標準、診療建議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在國內,這十年來,420微摩爾/升這一臨界值也一直沿用。
馬向華表示,自2009年國內就開始頒布痛風相關的專家共識或指南,從專業角度對HUA與痛風的診療進行了規範。2023年新版《專家共識》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了參與學科,明確了HUA與多種係統性疾病的關聯,增加了HUA患者及高危人群的評估管理內容,擴大了適用人群。
目前,全球的成人HUA診斷標準並不一致,不同指南對HUA臨界值有不同的定義,但差異不大。美國風濕病學會於2020年更新了其《痛風管理指南》,HUA的臨界值設為416.5微摩爾/升。歐洲抗風濕病聯盟於2016年發布《痛風的管理建議》,臨界值設為357微摩爾/升。印度糖尿病與內分泌綜合學會於2020年更新了《共識聲明》,將血尿酸高於404.6微摩爾/升作為診斷標準。
(圖/pexels)
多位受訪醫生表示,目前國內外對兒童青少年的HUA診斷標準相對缺乏,許多研究和臨床診療參考的是上述成人標準。馬向華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尿酸水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性別間的差異會在12歲左右出現,因此診斷兒童青少年HUA時應具體考慮年齡和性別的影響,設立分級標準。2022年一項發表在國際期刊《風濕病診療》上的研究總結了各國對於兒童青少年分級標準的探索,提出的標準為:1—12個月齡500
微摩爾/升,1—10歲320 微摩爾/升,11—15歲男性470 微摩爾/升,女性350 微摩爾/升,15歲以上同成人標準。
陳偉表示,專門為兒童青少年設立尿酸臨界值有難度,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沒有分兒童青少年標準,確定不同人群的HUA正常值需要大量調研工作。此外,尿酸代謝從機理上來說比較穩定,不同地域人群差別也不會特別大,也沒有按照地區來設立標準的必要。郭曉蕙指出,420微摩爾/升這一濃度是尿酸鹽在組織液中結晶析出的臨界濃度,未來不太可能為兒童青少年設置更高的標準。她認為,目前臨床上對兒童青少年HUA的診斷,並不是死板地照搬成人標準,而是綜合考慮其年齡、肥胖狀況、家族病史等。
在馬向華看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HUA的患病率逐年增高,這也要求對原有診斷和治療指南不斷更新。近年來關於高尿酸血症與腎髒、內分泌代謝、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相互影響,生殖期間降尿酸藥物的安全性等也應被納入新的共識中,以提高診療水平。
《診療指南》中對於不同健康背景的患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診療方案。例如,建議無症狀的HUA患者在血尿酸水平超過540微摩爾/升時應進行降尿酸藥物治療,若有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糖尿病、肥胖等合並症,則這一標準降為480微摩爾/升。
(圖/pexels)
目前,《專家共識》推薦的降尿酸藥從“進出口”兩方麵對尿酸進行控製,例如非布司他屬於抑製尿酸生成的藥物,苯溴馬隆屬於促尿酸排泄藥物。朱圖在2021年剛查出HUA時就做了多次24小時尿檢,確認自身尿酸排泄功能沒有問題,因此醫生開具的是非布司他。但更多患者是像程彬這樣,根據朋友或上一輩的經驗自行用藥。
自行用藥有著多種風險。郭曉蕙舉例稱,抑製尿酸生成的藥物還有一種叫別嘌呤醇,便宜且效果好,但在黃種人群體中多發超敏反應,產生致死性皮炎。這與黃種人常攜帶的某種基因相關,因此用藥前都需要做基因檢測。非布司他雖然沒有超敏反應,但有過肝損害報告,兒童青少年、肝功異常患者用藥時應尤其謹慎。
多位受訪者表示,藥物隻能短時控製尿酸水平,控製飲食、降低體重依然是預防HUA的不二法門。陳偉認為,雖然高尿酸是痛風的基礎,但痛風的發作需要額外誘因,比如本身機體代謝差、日夜顛倒的生活方式、喝飲料比喝水多,甚至貪涼吹空調等,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重要。郭曉蕙表示,除了低嘌呤飲食外,可以酌情考慮服用碳酸氫鈉來堿化尿液,減少腎髒負擔,“一般的蘇打水起不到這個效果”。
“最難的是堅持。”朱圖稱,2021年剛查出HUA和多種合並症時,有一段時間他非常重視,每天隻吃清水煮白菜,堅持運動,很快體重就降到80公斤以下,尿酸水平也控製住了。“但一放鬆,尿酸水平又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