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綜藝大盤冷靜時期衝出的一匹黑馬,《種地吧》這檔節目從出生伊始到第二季完結,都備受行業矚目。
從業者沒有想到,一檔小而美的節目,能夠產生意料之外的行業聲量,更沒有想到,在第二季結束時,產生了大規模的“脫粉效應”。
2024年7月19日,《種地吧》第二季完結的同時,官博也發布了一則尋找新農人的“招聘啟事”,從而引發大批禾夥人對於第三季節目要加入新人的猜測,關於“十個勤天是否繼續在第三季中合體”“新人以怎樣的形式加入”等問題一時間眾說紛紜。
對於這則模糊招聘的不滿,粉絲們選擇直接用行動表達。短時間內,官博掉粉超過百萬,掉粉數量之龐大,讓禾夥人們在反對的同時甚至想贈送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給節目組。
在平台內容TO
C化的當下,《種地吧》起於粉絲,最終也陷入粉絲的圍攻中。麵對龐大且粘性極強的禾夥人們,我們也是時候換一種角度看《種地吧》。
內娛選秀,成功換殼
與其說《種地吧》是一檔群像綜藝,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檔“男團養成”的節目,盡管一開始,主創們可能並沒有想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內娛的選秀節目就曾這樣打造限定團,在各大經紀公司中搜羅出上百個素人,讓他們在三或四個月中隻做“唱跳”這件事。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成員通過互動,形成一個龐大的真人秀敘事,有人在其中看到了“野心”,有人在其中看了“不甘”,還有人磕到了CP。
而《種地吧》也有著相似的邏輯。它就像是一個小型的選秀,將十個素人送到後陡門58號,讓他們在二百天內隻做“種地”這件事,通過成員們之間的互動,讓觀眾們看到了一個簡單清晰的真人秀故事。
就像選秀中的素人通過節目獲得了“人生高光”一樣,《種地吧》的成員們一開始因為迷茫來到節目,最終也通過節目,找到了前路的方向。有人在這裏感受到了成長的力量,有人在這裏找到了看熱血漫的澎湃。
和選秀不同的是,《種地吧》成員並不需要通過打投的方式來獲得最終的出道位,他們的“出道”邏輯更像是男團的養成過程。節目通過“一群素人不拿通告費種地190天”的創新概念吸引觀眾,然後再通過超長的節目排播,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在其中找亮點,產生情感羈絆的同時,也形成“自來水”在各大平台中安利,最終幫助節目成功出圈。
就像內娛著名養成係公司時代峰峻的操作一樣,觀眾從茫茫人海中發現了這些素人的存在,從他們藉藉無名時就陪伴押寶,而後傾注自身的努力,幫助成員們出道或者獲得更多資源。比如粉絲們會有組織地到各大場合中控評、購買成員代言的產品,形成一定的聲量,贏得更多觀眾的矚目和資本的認可。
這樣的方式在禾夥人中也可以看到。在和“十個勤天”有關的討論下,總能看到“十個勤天,做大做強”的統一信仰,最典型的要屬粉絲自發幫助節目促成更多商務機會,比如“十個勤天”代言的豪士麵包,最初是因為禾夥人們的積極爭取,才有了豪士讚助《種地吧》的可能性,而在後續的消費轉化中,因為禾夥人的給力,豪士與十個勤天才有了更緊密的綁定。
於是,觀眾與成員的雙向敘事,也在這種漫長的陪伴中完成。盡管《種地吧》算不上全民爆款,但它卻擁有極強的圈層屬性,和一群對節目高度認可的粉絲。
《種地吧》高級的地方在於,它雖然用選秀和養成的邏輯去做節目,但卻用“新農人”的養成,打破打投帶來的負麵輿情,為粉絲們提供了一個真人秀敘事、男團養成的良好環境。
一夜掉粉,大眾仿佛看到了《種地吧》粉絲的力量。但這種力量,我們在選秀與養成中,其實早已領教過。
男團養成,兩年“魔咒”
招聘發出後,“十個勤天”董事長蔣敦豪發表長篇文字進行回應。回應中,蔣敦豪坦白自己在第二季時,就曾猶豫過是否要繼續參加節目,“我真的要參加第二季,放下我的樂隊和舞台,在地裏再待上半年嗎?”
個人發展與節目錄製之間的矛盾,在招聘啟事發布的瞬間,達到了高潮。不僅是蔣敦豪個人的問題,在他解釋的字裏行間中,李耕耘、陳少熙、趙一博、趙小童希望有機會去拍戲,卓沅、鷺卓、王一珩、何浩楠希望有舞台,李昊想要去當導演,小有名氣後,每個人都有更長期的演藝職業目標,也都比素人時期有更多機會去實現。
這樣的結局早在曾經的選秀節目中就曾寫下過答案。《種地吧》和選秀相似的不僅是邏輯,還有聲名鵲起後麵臨的抉擇和結果,通過選秀角逐出的限定團體們,通常也隻有兩年的期限,而在這兩年中,個體發展導致合體次數減少的例子並不少見。
“十個勤天”在一邊養成一邊出道的模式下,雖然成功度過了兩年的“危險期”,但在第三年也將麵對同樣的問題。
一方麵,成員個人未來發展的確無法忽視,成團隻是一種形式,麵對大量湧來的機會,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個人與團體之間的協調成了無法跨越的鴻溝;另一方麵,不同的經紀公司對藝人的規劃也不一樣,要想繼續合體,不僅要平台、製作公司有意願,同時也需要各自經紀公司點頭。如此一來,“合體”參加活動,反而成為一件需要多方點頭的奢侈品。
火箭少女101出道後,孟美岐、吳宣儀的經紀公司樂華娛樂,張紫寧的經紀公司麥銳娛樂曾因成員健康、行程等問題,提出與火箭少女101的經紀公司進行解約。
盡管最終在騰訊視頻的反擊下,成員們才再次回歸組合,但從中不難看到,一個團體的活動,尤其是多人團體的活動,往往需要複雜的協調和溝通,並非平台一方的意願就能夠掌控全局。
那麽,當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大於團體時,十個種地的少年,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然寫在選秀成員的命運劇本中。有人一出道即斷層,始終擁有流量的護身符;有人找準賽道,深耕之後也小有成績;但大多數成員,在多年後都隻能成為選秀長河中的匆匆過客,離開了團體,反而麵臨人氣下滑的趨勢。
對於“十個勤天”來說,大家既不願意放棄個人發展的機會,也不願傷害固有的粉絲粘性,這種類似於養成男團“單飛不解散”的折中方式或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在內娛,養成一個男團並非易事,既有年齡要求、時間跨度,又需要經紀公司等各方策略的統一。和時代峰峻的養成係不同,無論是限定團還是“十個勤天”,在花期並不長的娛樂圈裏,留給他們走向花路的時間並不多。
沒有人能篤定,第三季的全員參與對成員來說一定是有利的選項,唯一能篤定的是,“單飛”的成員們,要麵臨內娛更大的考驗。
真誠變味,節目走形
任何一檔火爆的節目,第一季的內容往往最讓人難忘。
對於觀眾來說,這批素人的到來,為大家提供了一次娛樂的盛宴,此時成員與觀眾之間的情感羈絆更純粹;而第二季往後再出現的成員,多少會讓觀眾留下“慕名而來”的功利色彩,大大削減了節目的“真誠度”。
最初的選秀節目,觀眾為群像敘事而感動,但伴隨著選秀節目的批量生產,觀眾時常會產生“套路”之感。如果觀眾愛磕CP,那麽組CP幾乎成為人手一套的走紅工具,當真人秀參與了太多表演的成分,這種“虛假”會透過屏幕,讓觀眾一覽無餘。
作為一檔小而美的綜藝,《快樂再出發》也曾像《種地吧》一樣以黑馬之資出現在綜藝市場中,觀眾們愛看0713男團回憶青春、插科打諢,打破綜藝慣性製作出的綜藝,在豆瓣拿下了9.6
的高分。但到了第二季,也免不了受到部分觀眾“套路化”“劇本化”的審視。
這也是《種地吧》IP化過程中,將要麵臨的問題。如果沒有新人的加入,即便能夠召集“十個勤天”,那麽在原有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保證節目的可看性而不使粉絲失望,將會成為一大難題。
但如果第三季加入常駐新人,必然又會引發禾夥人的不滿。作為“十個勤天”的男團養成粉絲,沒有“十個勤天”作為核心的內容,對原有的養成粉而言,儼然已經相當於一檔新的節目,節目顯然也需要做好收視下滑的準備。畢竟《極限挑戰》《奔跑吧》等國民綜藝換人後,都麵臨了不同程度的流量下滑。
在平台內容 TO
C化的當下,《種地吧》作為一檔粉絲與主創共同打造的節目,給綜藝行業敲響的警鍾,並非是人員更替上的謹慎,而是“背叛”觀眾情緒價值可能製造的危機。
成員更替,但受到肯定的綜藝內容依然存在,比如在《哈哈哈哈哈》第四季中,鄧超、鹿晗、陳赫核心成員不變,王勉、範誌毅等搞笑成員的加入,依然能夠滿足粉絲的需求,使得豆瓣評分較上一季有所上升。
對於《種地吧》的觀眾而言,節目中是“十個勤天”在田地間努力做好一件事的身影,節目外是禾夥人們低頭過好生活的細節,大家因為相信土地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成長、壯大,好不容易燃起的鬥誌卻被語焉不詳的招聘啟事潑了一盆冷水。
尊重“十個勤天”的個體發展固然重要,但這又何嚐不是一種殘酷的情緒“流放”——節目變質之後,大家或許再也無法找到當初看節目的初心,“相信土地的力量”“”十個勤天做大做強”都開始變得經不起推敲。
禾夥人最在意也最擔憂的,是被粉絲選中的節目,最終“背叛”了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