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西方軌道後,俄羅斯掀起中國熱
紐約時報
2025-06-30 23:53:39
莫斯科的連鎖餐廳Chiho。中餐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俄羅斯的各個城市。
站在莫斯科一個巨大的中國主題公園入口處的寶塔屋頂下,阿廖娜·伊耶夫斯卡婭正在完成她的大學作業。以雕梁畫棟的亭台、拱橋、池塘和孔子塑像為背景,一位朋友用手機拍下了她滔滔不絕談論公園的情景——全程使用的是普通話。
19歲的伊耶夫斯卡婭說,她選擇在莫斯科城市大學學習這門語言,因為她相信中國正在崛起,如果會說這門語言,就會擁有更好的前景。她現在是這所大學的一年級學生。莫斯科的許多高校現在都開設了類似的課程。
“許多年輕人想去中國留學,”伊耶夫斯卡婭說。“中國有很多的機會,”她還說。“它太酷了,而且發展得很快。”
在一個直到前不久還崇拜一切西方事物的國家,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人向往的時尚潮流。
中國汽車已成為莫斯科街頭的一道常見風景。俄羅斯精英階層開始雇傭中國保姆,以便讓孩子從小學習普通話。首都的博物館和表演中心爭相舉辦中國的展覽和演出。
莫斯科一家購物中心展示的中國汽車。中國品牌的汽車已成為莫斯科街頭的一道常見風景。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當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基裏爾·巴巴耶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過去三年讓俄羅斯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東方,它不再是歐洲的異國情調替代品,而是商業、旅遊和研究的主流方向。”
他還說:“俄羅斯人民以極大的興趣追逐這一趨勢,好像他們剛剛發現了另一個星球。”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已成為克裏姆林宮在公開場合最好的朋友,盡管一些俄羅斯官員仍對北京的意圖深表懷疑。中國提供了外交支持,並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克裏姆林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兩人都對著鏡頭熱情地微笑。此外,中國還幫助俄羅斯填補了因西方製裁而無法購買的消費品空缺。
所有這些都助長了俄羅斯各地掀起日益高漲的中國商品及文化追捧熱潮。
在莫斯科,為數不多開設中文課程的公立學校都出現了超額報名的現象,普通話不僅是語言大學的常設課程,也進入了工科院校的課堂。據一家知名招聘網站稱,近年來要求掌握中文的職位空缺大幅增加。
莫斯科的一家旅遊紀念品商店,擺放著俄羅斯總統普京(左)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像。
來自中國的戲劇導演在曾經接待的多是西方頂尖藝術家的俄羅斯劇院上演根據中國當代小說改編的劇目。今年4月,莫斯科一家大型博物館舉辦了來自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瓷器、陶瓷和其他文物展覽。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在書店裏擺在顯眼位置。
1月下旬,莫斯科市政廳裝飾了市中心以慶祝春節,在步行街上掛滿了紅燈籠,並在紅場旁邊安裝了一隻擁抱聖誕樹的大熊貓。
莫斯科地鐵設立了一列紅色的中國主題列車,並將地鐵路線圖翻譯成了中文。該市的廣告牌和國家電視台上出現了習近平“最喜歡的名言”(“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就是其中之一),中餐館在俄羅斯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莫斯科的一塊廣告牌上顯示著習近平“最喜歡的名言”。
瓦倫丁·果戈利是一家為俄羅斯精英階層提供保姆服務的公司創始人,他說他一直在努力滿足對中文保姆日益增長的需求。他說,對於這樣的人,現在的工資達到了每月5000美元,以俄羅斯的標準來看,這已經很高了,但“招聘的過程仍然相當艱難”。
他說,說英語的保姆仍然是最受歡迎的,但說漢語的保姆已經取代了說法語的保姆,排在第二位。
“人們現在把中文看作補充英語的第二語言,”果戈利說。他的公司仍然叫做“英語保姆”。
中國汽車成為了俄羅斯青睞中國的一個日益顯著的標識。汽車市場谘詢公司Autostat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汽車已大量湧入俄羅斯市場,僅去年一年就售出逾90萬輛。相比之下,2021年約為11.5萬輛。
俄羅斯電台主持人謝爾蓋·斯蒂拉文是YouTube上一個汽車博客的創始人,過去,他經常在歐洲各地旅行,評論歐洲汽車。現在,他博客裏幾乎出現的都是中國品牌。
“寶馬仍然更有聲望,”他在談到俄羅斯根深蒂固的偏好時說。“但我知道有人從保時捷轉向了理想。”這個中國汽車品牌如今在莫斯科街頭隨處可見。
在莫斯科的中國主題公園拍攝婚紗照。
人們對中國貨無疑熱情高漲,但對西方產品的渴望仍揮之不去,近年來它們越來越難買到。
在莫斯科,開中國車的出租車司機表示,如果價格相同,他們仍寧願買一輛德國車。社交媒體上流傳著取笑中國車的視頻。在一段視頻中,一名俄羅斯男子將一輛中國車作為禮物送給女友。她一看到那輛時尚的汽車,臉就沉了下來。
“我希望你是在開玩笑,”她說。“我不會開中國車的,這不是保時捷,也不是奔馳。”
莫斯科街頭的西方品牌依然隨處可見。在莫斯科,新的精英建築群使用的是令人向往的倫敦主題的名字,比如騎士橋私人公園綜合樓和貝爾格萊維亞,而不是讓人想起上海或北京的名字。甚至連莫斯科附近的一個中國商業樓群也被稱為“格林伍德”。
中俄合拍的電影《紅絲綢》(Red
Silk)講述了中俄特工在一列橫貫西伯利亞的火車上與日本敵人、中國民族主義者及其英國支持者鬥智鬥勇的故事。在紅場的百貨商場GUM,隻有一個中國時尚品牌歌力思取代了曾經占據黃金鋪位的西方奢侈品精品店。
莫斯科GUM百貨公司的中國時裝品牌歌力思專賣店。
俄羅斯雜誌編輯亞曆山大·格列克是一位有五個孩子的中國迷。他說,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存在代際差異。
他說,他14歲以上的孩子仍然更傾向於西方文化,但更年輕的孩子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他們迷戀亞洲。
“他們看不到任何美國製造的東西,”59歲的格列克在莫斯科的一家咖啡館裏喝著綠茶,談論著他年幼的孩子們。“他們周圍的一切都是中國製造。”
格列克的孩子們都學中文。他14歲的女兒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明年夏天她將去中國和一個當地家庭一起生活,“就像孩子們以前(為提高英語水平)去英國一樣”。對格列克和他的家人來說,理由很簡單。
“中國現在是我們唯一的朋友,”他說,並列出了他認為中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領域,比如太陽能和人工智能。“它正在成為世界頂級強國。”
在紅場自拍。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已成為克裏姆林宮在公開場合的好朋友。
也有的俄羅斯人則持懷疑態度,他們說,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興趣可能是一場暫時的“利益聯姻”。
中國語言和文化專家尤利婭·庫茲涅佐娃說,她記得當年學習普通話曾被認為是異國情調,漢學家是一個邊緣群體。她說,她認為一旦與西方的關係改善,中國熱就會消退。
“在內心深處,什麽都沒有改變,”她說。庫茲涅佐娃說,對俄羅斯人來說,中國“是一種異質文化”。
“就連阿拉伯世界也離我們近得多,”她指出,迪拜也是俄羅斯人趨之若鶩的地方之一。“我們真正親近的隻能是歐洲,因為畢竟我們有著相似甚至幾乎相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