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徹底失去了“朋友圈自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周末吃瓜,一邊感慨牛馬的生活每況日下,一邊感慨這屆網民人均福爾摩斯,八卦的能力屬實太強。

哪怕頭部券商的PR高強度加班、超水平發揮,也hold不住洶湧的八卦潮水。

一半天的功夫,少爺的背景、B站講初中數學的視頻,公眾號讚美父親的文章,以及各種敏感信息,都被扒了個底兒掉。



領導震怒,要給牛馬們加班普及合規課,小紅書成了重點點名對象——

總之就是,少發瘋,別惹事。

吃瓜之餘,我也不禁後怕——

得虧我沒出啥大瓜,不然要是被這屆網友精準定位,把我的那些高質量的視頻瀏覽記錄、網頁瀏覽記錄都扒出來。

就算沒死,我也沒臉見人了。


現代社會,被壓抑的牛馬越來越需要發瘋,以前朋友圈、微博都扮演著發瘋的功能,但因為加的人越來越多,對這些Social Media來說,Social的屬性越來越強。

大家在這裏分享自己的金玉其外,甚至拿來做向上管理的工具,而留給真實的自己,那個盡情發瘋,真實表達自己的地方,越來越少。

明星等公眾人物也好,被放大鏡監視的金融人也罷,越來越失去了“朋友圈自由”。

把朋友圈鎖掉的人越來越多

大概是十年之前,應該是微博估值相對較高的那段時間。


那時的明星微博,在今天看來是無比自由的。

可能是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平均素質直線下降;

可能是自媒體大發展之後,吃流量生意、搞大新聞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被帶節奏,社會風氣越發極端;

可能是監管強度越來越大,反正大家出於保護自身人設和商業價值的目的,開始經營自己的社媒和人設。

濾鏡是維持住了,但也失去了“發瘋”、表達真我的權利。


金融圈,雖然大部分人沒有頂流明星的收入,但因為活在強監管和各路媒體老師的放大鏡之下,對社媒的管控一點也不輕鬆。

6月7日,那是端午節前的周五,某傳聞退薪的投總在朋友圈發了個哈耶克的朋友圈,主旨與自由和保障有關,立刻引發廣泛傳播。

可以肯定,那個端午節,公司PR一定是在加班和提心吊膽中度過的。

操著賣白粉的心,但根本就賺不到那個錢。

針對各種潛在的輿情危機,也有基金公司的PR對我說過TA的方法——


防患於未然,第一時間就得給基金經理提要求——把?的朋友圈,都給

我關了。

於是,為了避免斷章取義和過度解讀生出的麻煩,基金經理紛紛關上了朋友圈,也越來越避免在公開場合講話。

言多容易必失、不做才能不錯。

有事打電話,不要發消息,避免留痕,省的被選出來,讓你寫報告去解釋。


上世紀,喬治奧威爾在《1984》裏描繪了一個反烏托邦的世界。

在那裏,每個人都需要保證自己的內心100%的忠誠、純潔,要能夠放在陽光下,經得起檢驗——因為“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雖然是政治驚悚小說,但今時今日,自媒體和道德法庭儼然已經成了新一種的Big Brother,盯著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如有異動,就搞個大新聞出來。

大家都像在互聯網裸奔,也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水清無魚


我們,總是特別重視道德的約束,搞不好,“公序良俗”就成了一個不好定義的邊界,成為被全網攻擊的對象。

比如金融,給大眾的印象過於紙醉金迷,領導就提出了淨化八小時以外生活圈、朋友圈的要求。

我不知道金融這個先天離錢近的地方能不能做到,就說你我,月薪4000的牛馬,就做到了,淨化自己的社媒和內心世界了嗎?

我們的私生活,都經得起道德和陽光的審判嗎?

劉慈欣曾經寫過一篇科幻小說,叫《鏡子》。


說的是,有這樣一個超弦計算機,可以在原子級別模擬整個宇宙,一次一次的實驗,可以幫我們觀測無數個宇宙的誕生到毀滅,並幫我們找到此刻生活的這個宇宙。

然後通過檢索,可以準確定位,每個星球上,每個國家中,每個人,剛剛幹了什麽。

書中寫,某個公子哥花著他爸的銀子在美國留學,此刻正在酒店裏亂搞。

相當於,直播。

就是這個超弦計算機,帶人類進入了“鏡像時代”。


全人類將麵對著一麵鏡子,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在鏡像中精確地查到,沒有任何罪行可以隱藏,每一個有罪之人,都不可避免地麵臨最後審判。

也就是說大家無形之中都活在“目光”之下,隻要想,自己幹的糗事都能被看到。

那是沒有黑暗的時代,陽光將普照每個角落,人類社會將變得水晶般純潔。

你們猜這個小說的結局是什麽?

未來世界,人類消亡了,在人類遺址中翻找當時的照片,發現人們都有著完全一致的表情,莊重而肅穆;麻木而平靜。


人人做聖人,人人在鏡子麵前扮演自己的角色。

最後的話

我們這代人,活得很累。

上班要演,下班還得演;跟陌生人要演,跟熟人有時還得演。

所以越來越多的朋友圈變成了3天可見+美照置頂,隻剩下了歲月靜好,大家都在鏡子前,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


所以,珍惜今天還能在朋友圈發瘋的人吧——

至少,TA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