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逃離國際學校,不是因為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從雙語重回公立,真的隻是因為錢嗎?

家住上海的樂樂,這個夏天,正準備把自己在雙語學校讀書的孩子,重新帶回公立。

盡管就在2年之前,她才剛讓自己的孩子轉學到雙語學校上學,就為了能有一個更國際化的教學環境。

但這次,哪怕她們錯過了最好的時間,需要重新補課,甚至回不到對口的、離家最近的校區,她也決心帶著孩子回歸。

在北上廣,像樂樂這樣的例子一點也不少見。恰逢暑假,關於雙語學校的話題成了大家的熱議:“還值得讀麽?”、“帶孩子回到公立,他更快樂了……”

一夜之間,大批中產正在“逃離雙語”,轉投公立學校。

的確,今年的上海,國際學校招生並不理想,哪怕一些頭部學校,參加招考的人數也隻有往年的50%。

不小的經濟支出,讓許多人直呼:“房貸近千萬、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國際,這簡直就是中產返貧三件套”。

可玩笑之外,每年都在漲價的學費,確實戳中了一部分勉強觸摸這類學校的家庭。

但是,今年中產逃離國際學校的潮流背後,並不僅僅是因為貴而已。

離開雙語學校

並不隻是因為錢

對樂樂來說,讓二娃去讀雙語學校,在最開始純屬偶然。

因為離她家不遠,就是對口的公立小學和初中,而且恰好是所在區的重點學校。老大順理成章,一路公立讀了上去,每周去校外補課一天,生活排的滿滿當當。

高考完,孩子以一個不溫不火的成績,被一所外地大學錄取,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寒窗十多年,看上去沒有浪費一天時間,但最終的結果卻談不上令人滿意。

而樂樂隔壁鄰居的孩子,一個和她大娃同年級的男孩,從小就被送去走國際學校路線。幾乎沒見過補課,後來卻直接考上了香港大學。

對比之下,她下定決心,讓二娃從重點的公立學校裏,轉到雙語學校上學。

為此,他們還搬家去了市內的另一個區,在學校門口租房,陪孩子讀書。甚至為了考進這所學校,還特意準備了大半年來補課。

然而僅僅過了2年,2024的暑假,樂樂全家就“態度大轉”,要把老二重新轉回公立學校。

孩子自己其實並不願意,對媽媽說:剛剛適應了國際學校,怎麽又要轉學……更不用說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無縫銜接課程進度,而開始的大量暑假補課。

但樂樂看到的顯然比孩子要多:“因為今年學校的申請結果出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出眾。”掛出榜的“優秀錄取學校”,也不過是全美前50的水平。

這個時候,在國內沒進入頂尖大學的老大,也開始準備申請海外研究生。可她發現,可選的學校,要遠比這些“top50”更豐富。

學費成本、租房、家人陪讀……給二娃花如此大精力投入的國際教育,一下子就沒有了優勢。

今年,以平和、世外等為代表的上海“四大”雙語學校紛紛漲價,漲幅高的達到了30%。

而根據統計,讀雙語學校每年的總開支,基本還要在學費的1.5-2倍以上。

樂樂陪讀二娃搬進的這個上海偏遠郊區,小區裏大多數租戶跟他們一樣,都是陪讀家長,這裏的租房價格,每年超過10萬。

但僅僅是“錢”,也根本不能解釋全部。因為對這些家庭而言,哪怕讀公立,教育支出也一點都不低。

樂樂大娃當年的補課費用,同樣要花掉十幾萬。有些一對一的數學課,一節的價格就要過千。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比如民樂課,一節就要2000塊錢。而且這樣的價格,讀到初中、高中,還要越來越貴。

更不用說“學區房”這個最大的大頭了:要讓孩子進到好的公立,房子的成本可謂高上天。

相比上海買房動輒千萬的巨大成本,讀雙語學校的經濟支出並沒有高到超乎想象的地步。而且,價格相對親民的雙語學校也有不少,幾十萬的學費,對於不少上海家庭來說,可能還算負擔的起。

直接預留500萬,準備給孩子讀到大學畢業的父母,更是一點都不少見。

但讀雙語學校,更多的是家長要為此付出的巨大精力。搬家陪讀背後,是上班通勤時間變長,家庭生活也不得不改變。

樂樂的二娃現在讀6年級,接著讀下去,還要有6年的疲憊。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大家自然會重新衡量教育的投入比是否合適。

於是仿佛一夜之間,雙語學校就失去了魔力。如樂樂的故事這樣,一線城市中產“逃離雙語學校”,也成了新的熱門話題。

進了國際學校

並不等於輕鬆

從美國回來以後,王帆現在在上海的某家知名雙語學校當老師。

在他眼裏,雙語學校“壓力小”,或許已經成了那個被誤解最多的光環——這些看似不補習,功課少的雙語學校,其實讀起來一點也不輕鬆。

大部分雙語學校使用的,都是和國際接軌的課程體係。“大家熟悉一點的,比如AP和A-level,是最早一批引進國內的。”王帆對我講。

而現在的新課程,無論是課業的複雜程度,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量,都要更上一層樓。

拿當下流行的IB舉例,滿分45分的課程,一共分成了6大模塊,涵蓋了文學、社會科學、數理化、藝術等不同品類,每門課還有標準難度(SL)和高難度(HL)之分。

倘若要申請常青藤這個水平的大學,課程成績基本需要達到40分以上。

因此,也有決定將孩子轉回公立的家長直言,自己本來是想讓他避開國內高考,來快樂教育的。但讀了一段時間就發現,這裏的學習生活一樣卷。

“(雙語學校)想躺平更容易,老師不會像公立學校那麽管你,但是最後你就知道了,學霸沒有不卷的。”

想真的快樂,那到了申請季,或許就會出現巨大的分水嶺。

課業之外,雙語學校的同學在中學階段還要完成150個小時的課外活動,這些“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很多時候就是決定申請的關鍵因素。

“所以很多孩子,課程之外也一點都閑不下來。”王帆說。到了暑假,得抽出時間去國外遊學,參加夏校,提前感受那邊的教育環境。

還有更多人選擇去繼續上課——無論是藝術還是體育比賽,都需要大把時間來培訓。

如果說公立學校的孩子,學鋼琴和小提琴更多是出於培養興趣愛好,那麽對雙語學校的同學而言,這樣的“興趣班”就已經完全超脫出了興趣之外。

“因為它們真的是課業的一部分,是主科。”如果不傾注心思練習,在未來的申請中就注定毫無優勢。

而且近些年來,就連真正的國外教育也遠遠談不上輕鬆,補課培訓成了家常便飯。諸如美國加州“灣區雞娃”的故事分享,早就已經屢見不鮮。

雙語學校作為海外教育的“中國版延續”,最大的特點,或許在於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道路選擇。但如果抱著能在這裏享受到寬鬆教育的期待,恐怕就要失望了。

事實上,王帆告訴我,許多從雙語小學、初中一路讀上來的同學,中考之後反而又選擇回到了公立學校。

“你可能會感覺驚訝,但對許多孩子來說,這其實一直是一條出路。”

這兩年,雙語學校的數量也在急劇下降。

三五年前,上海對於民辦學校進行了一波大洗牌,許多辦學隨意,甚至缺少資質的“雙語學校”,直接被教育部門摘牌。

大浪淘沙之後,現在剩下的雙語學校,至少都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就如樂樂所說,每年到了申請季,雙語學校們也都會“放榜”——今年錄取了幾個Top10,幾個Top30,幾個牛劍和藤校……想進牛校,家長孩子都要拚命。

而與數量一同變化的,還有學校的質量——外教老師也大幅減少。

2020年,教育部曾出台了新的外籍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明確了外教需要具有資質和證書,才能在中國從事教育職業。

這導致了一大批教學時間不短,“經驗豐富”,但是缺乏資質的海外教師的離開。疫情幾年,讓這個狀況更是加劇。

現在的雙語學校,外教的數量相比之前少了許多,盡管這一年多有所恢複,但是依舊沒有回到最鼎盛時的水平。

花大價錢讀雙語學校,卻得不到最原汁原味的教育,這筆賬,自然越算越顯得不值。帶娃出走,也就成了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

海外名校找工作都困難

不如國內985有競爭力?

實際上,從“千軍萬馬擠雙語”,到帶領孩子回公立,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一個“性價比越來越低的”國際教育市場。

出國讀書,好像沒有之前那麽吸引人了。

海外留學之後,在當地找工作困難,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可哪怕回國,想進大廠、國企也沒什麽優勢,考公,更是難上加難。

小孟之前在英國“G5”之一的帝國理工讀本科,畢業回國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換了4家單位,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

而從老牌文科牛校倫敦政經畢業的李歡,說自己隻有一半的同學,在半年之內找到了工作,而且,“連一個月薪過萬的都沒有”。

網絡上,吐槽海歸就業的留學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從英美回來,又轉頭去了隔壁日韓,隻為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這樣看來,出國讀書的回報,到底還剩多少?

如今,大家對海外學校也開始更加了解,到底是好大學還是“鍍金”大學,許多人也有了分辨能力,靠信息差來“忽悠”留學,越來越沒有市場。

至於國外的安全問題、父母孩子相隔萬裏的思念之情等等,也成了壓倒雙語學校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大家對留學祛魅,那麽“讀不讀雙語”,唯一的判定標準也就變成了家庭的預期,以及到底是否貼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真要離開,也絲毫不值得奇怪。

正如王帆對我所講,轉學的事情一點都不少見。小升初、中考,乃至學期中段,進入與離開雙語學校的家庭絡繹不絕。

其實,試錯本就不是一件壞事,實際上,現在不少家長的心態也更加灑脫:“讓他都試試嘛,看他自己喜歡什麽,我們又不能替孩子做決定。”

前幾年的追捧之後,中產階級“逃離雙語”,正意味著一個愈發理性的教育在回歸。

或許,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多元社會的模樣。

qiuqiudou 發表評論於
小編就是瞎扯!不去國際學校是因為不尋求大學留學,要不移民要不高中留學!疫情後,很多拿了身份卻住國內的,都決定出來了!
zijie 發表評論於
中國家長真的是太有犧牲精神,花幾百萬上千萬培養孩子讀私校、各種技能學習、海外留學,最後孩子留在國外工作,自己老了留在國內獨自度過老年生活。
lzr 發表評論於
小編真的了解中國嗎?中國高校985也就是還可以的學校,211就是普通學校,非211就是野雞學校的代名詞。隻有頭部985才算好的學校。高考去了外地非211,那不是不溫不火的成績,是徹骨冰涼的慘敗。本地名校能考去外地非211,那這學生基本就是沒人管的街溜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