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五十萬起,大模型公司偏愛哪種畢業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編者按:

自從OpenAI打開了生成式AI的潘多拉魔盒,大模型依然是2024年最炙手可熱的風口,矽穀作為技術發源地,人才蜂擁。任何優秀的組織,一定都是找到了一種方法和對應的工具,去最大程度地激發每一個個體的創造力。但更重要的,是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天才靈感。《AI光年》通過走訪一些AI公司員工,記錄當下中外大模型公司的變化:掌握未來的人才在哪裏?是為第一篇。

1998年出生的林菲,成了AI風口下第一批就業的年輕人。林菲是今年畢業的計算機專業碩士。六月,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她,以50萬的薪酬入職某大廠的AI算法崗,“從我們這屆開始,陸續有學生從事AI行業。”

從2016年開啟的人工智能元年,AI產業已經曆好幾輪洗牌,借著ChatGPT的東風,AI大模型創業再次被置於聚光燈下。閆俊傑,王小川等互聯網老兵,還有一些互聯網大廠的中高層,再加上一些學院派的科學家,紛紛加入這波大模型創業浪潮。

近年來,國內大語言模型的投融資事件數量快速增長,2020年至2022年,各年投融資事件數量未超過5起,而2023年共有20起。從已知金額來看,2023年,國內大模型領域投融資金額已高達64.27億元。

2023年,僅僅上半年國內就有70多家大模型創業公司。AI浪潮襲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水漲船高。

脈脈高聘人才智庫數據顯示,2024年1-6月,人才最緊缺的10個崗位包括大模型算法、ChatGPT研究員、雲計算、數字前端工程師等,人才供需比均低於0.5,相當於2個崗位爭奪1個人才。

重點實驗室博士生薪酬150萬

“去年到今年初,我一直在字節的AI教育產品部門實習,但身邊的同學好多都已經確定去向。”計算機專業一直是人才市場上的“香餑餑”,林菲告訴《AI光年》,同班同學在秋招中紛紛拿到了BAT公司的offer,但大多數人在最後選擇了開發崗。

“開發和算法是計算機專業常見的兩種就業方向,如果想進入AI行業,就必須選擇難度更大的算法,還得跟有大模型經驗的導師做研究。”基於本身對新行業的好奇,林菲在研究生期間選擇了新興的AI方向,並發表了兩篇行業論文。

這為林菲後麵的春招奠定了基礎。三月份投遞,一輪HR麵,兩輪技術麵,四月份出結果,整個錄用進程快得有點不可思議。僅僅一個月,她就拿到了字節、騰訊、百度、美團等多家企業的大模型算法崗offer。

林菲在綜合比較中選擇其中一家大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薪酬更高。“40萬-50萬的年薪,在這個行業的碩士畢業生中是平均價格。”林菲表示,班裏同學在其他大廠最高能拿70萬年薪。

“學術前沿探索與落實實踐並重。”這句話也出現在賦獵谘詢沈嘉的口中。他認為,這是目前國內AI行業招人的基本要求。

沈嘉是一名AI領域的獵頭,他所在的團隊從2022年8月開始關注大模型技術的最新進展、全球人才分布以及流動,並幫助國內企業尋訪高端人才。在篩選候選人時,沈嘉強調,企業首先會評估候選人對大模型產業前沿發展的路徑趨勢理解,緊接著考慮其是否具備相關項目的實戰經驗。

“從校招情況來看,企業需求集中在少數有相關實驗室的院校中,實驗室裏的博士生會比較吃香。”沈嘉認為,目前國內企業急需算法預訓練人才,大部分企業會直接從核心實驗室招聘。

同時,對新興行業的求知熱情和創新能力,也是企業選擇應屆畢業生的重要原因。沈嘉表示,年輕的同學知道基礎知識概念,新興產品的上手體驗與產業觀點是什麽。

“因為這個行業的市場迭代很快,你得具有創業精神,才能適應行業變化。”一位曾入職於中財數碳的應屆畢業生告訴《AI光年》。

脈脈高聘在《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報告中提到,2023年1-8⽉,有95.88%的崗位要求應聘者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曆,其中,要求碩⼠或博⼠及以上學曆的崗位占⽐達到了44.17%。

平均薪資方麵,根據報告,2022年人工智能新發崗位平均每月薪資為43817元,2023年前8個月上漲至46518元,提升了6.16%。

不過,對於核心實驗室的博士來說,可以拿到120萬-150萬年薪。“這是一個常見的薪酬,我們稱之為第一梯隊核心實驗室的博士能拿到的價格。”所謂第一梯隊核心實驗室,就是指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

沈嘉表示,“由於智能領域人才的稀缺性,使得這些博士相較於早三年畢業、在大廠從事相似工作的碩士同學更有潛在優勢。”目前,眾多互聯網大廠已經開始提前從核心實驗室“預定”人才。

沈嘉指出,今年的博士生已經被各大公司“搶購”一空,現在他們正將目光轉向明年即將畢業的人才。這種激烈的人才競爭不僅限於國內高校,海外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也已成為爭奪的焦點。

今年的騰訊“青雲計劃”麵向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畢業的博士生、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畢業的本碩應屆生進行招募。騰訊特別推出了麵向大模型領域的人才專項,擴招人數的幅度預計將超過50%。混元大模型的一線負責人親自參與,為入選者提供定製化的培養方案。

同樣,字節跳動也推出了“筋鬥雲人才計劃”和“Top Seed人才計劃”。“筋鬥雲人才計劃”專注於吸引在學術研究、競賽成績、實踐經驗等方麵表現卓越的學生。而“Top Seed人才計劃”則專注於招募對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充滿熱情的頂尖技術人才。

應用元年催生更多崗位

2024年,是業內公認的大模型應用元年,企業更關注大模型的應用和落地場景。而這些變化,也反映在企業的招聘需求中。對大模型企業來說,算法崗一直是重中之重,但其他類的招聘崗位也在增加。

根據牛客發布的《牛客2023秋季校園招聘白皮書》顯示,人工智能/算法崗位的企業需求量增長最大,學生投遞量同比增長超30%。

國內大模型五虎的一位負責人也向《AI光年》指出,目前校園招聘的主要目標是吸引具有高潛力的年輕模型算法人才,吸納應屆生比例為十分之一。公司當前的校招重點同樣聚焦於算法和產品技術領域的人才招募。

MiniMax大模型初創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向《AI光年》透露,自今年起,公司計劃將校園招聘的崗位數量翻番,招聘範圍覆蓋多個部門和職位,包括大模型算法、搜索廣告推廣算法、模型訓練與推理、模型評估、產品管理、運營、市場營銷以及前端和後端開發等。

畢業於北京名校的劉沫,便是在大模型應用風口中獲益的一員。目前,劉沫入職於月之暗麵,從事產品類的工作。

“大模型行業確實能包容很多東西,不管是學社會學的文科生,還是搞科研的理工生,都能在AI領域找到施展才華的一片天地。”劉沫注意到,身邊從事非技術崗位的同事們擁有多樣化的專業背景,並非所有人都具備直接相關的AI知識。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擁有一定的“大廠工作經驗”。

劉沫也不例外。“畢業後我在大廠從事產品運營的工作,但部門過於邊緣,一年後我就走了。”劉沫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已經過去,應該擁抱下一個藍海。因此,擁有名校光環、大廠背景的她,第二份工作就從互聯網跳到了大模型。

“大模型公司一旦開始搭應用,崗位就更多樣了,會產生大量的產品運營和增長,以及商業化。”回顧今年上半年的大模型應用發展,沈嘉認為,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機會,“不隻是理工科的學生,學市場或者營銷的同學也能從中收益。”

沈嘉分析,大模型應用廣泛滲透後,企業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市場營銷活動,這涉及內容的創造、發布、使用、評估和再利用。同時,在運營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會顯著增加。

不過,與許多大模型初創公司的校園招聘相比,互聯網大廠通常會為應屆畢業生提供更多的職位機會。“大廠有title,崗位多,對應屆生來說更具吸引力。”林菲回顧自己當初選擇加入大廠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廠對應屆生的接納度和友好度更高。

劉沫也有相似的看法。她表示,目前初創公司在非技術類崗位上很少直接從校園招聘中吸納新人,“公司更傾向於通過實習生項目來發現和培養人才,最終在實習期結束後根據表現提供轉正機會。”

“不隻是互聯網大廠和初創公司,很多擁有業務場景的傳統產業公司與特殊生態位的科技公司也在積極招聘AI人才。”賦獵谘詢管理合夥人沈嘉向《AI光年》表示,目前AI發展已經邁入新的階段,應用元年的到來會催生出更多新崗位。

麥肯錫一份關於人工智能的報告顯示,預計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增至2022年的6倍,人才缺口達到400萬人。

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趨向年輕化

王森忘不了那次麵試。2003年出生的她,明年本科畢業,不同於傳統主流的考研考公,王森決定進入AI賽道。去年底,她投遞了麵壁智能大模型初創公司的實習崗位,並成功進入了麵試階段。

1個多小時的麵試中,主管並沒有給到王森正向反饋,而是對她的回答進行層層發問。“細節特別多,要求你對一件事情有特別深的理解。”麵對主管嚴格的“考核”,她像泄了氣的氣球,“當時認為自己沒戲了。”

“你對AI領域感興趣嗎?”主管的一個問題,又點燃了王森的熱情。作為商學院的學生,王森之前並沒有AI相關的實習經驗,但是在這個全新的領域,很多新人都是憑借一腔熱血進入到這片藍海。“每個人都是邊學邊做,即使是有經驗的人也在不斷試錯。”

加入公司後,王森注意到公司裏年輕的實習生特別多。“在這家初創公司,實習生大多擔任非技術崗位,日薪大約230元,與大廠相差無幾。”

同樣,劉沫所在的產品團隊平均年齡也隻有26歲。“現在公司的實習生大多是00後,甚至還有2007年出生的年輕人。”

如今,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趨向年輕化,這一趨勢同樣在高考生的專業選擇上得到了體現。

艾媒谘詢的一份報告指出,在中國,有接近一半的高考生(49.15%)更願意選擇一線或新一線城市作為他們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地點。這些地區經濟發達,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旺盛,使得更多的學生在填報誌願時,傾向於選擇與高技術行業相關的專業。

沈嘉回憶,上周幫親戚家的高考生報誌願時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從2016年前後也都相繼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

目前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高校集中在一流大學和雙一流大學。從《2024年ABC中國大學人工智能專業本科專業評級排名》來看,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排名全國前五位,都是全國人工智能專業最強的S級的高校。

不過,沈嘉認為,教育和人才培養是一個需要遠見和耐心的長期過程,它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時間上的滯後效應。就像人工智能這樣的熱門領域,盡管目前備受追捧,但沒有人能夠保證數年後它是否仍能保持同樣的熱度和需求。

今年大模型人才是市場上的“香餑餑”,而上一個對人才迫切需求的行業是芯片領域。2018 年之後,受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建立以及隨著智能製造發展,芯片業被推到曆史潮頭,資本在這個沉寂已久的行業不斷出手,融資數量及規模都增長較快。

策德芯片團隊負責人熊芳芳告訴《AI光年》,“2020-2023年應屆生選擇進入芯片領域,薪酬40-50W,跳一次槽,薪酬可能就翻一番,還是有蠻大的誘惑力。但如果沒有長期的職業規劃,一旦行業進入洗牌期,他的穩定性肯定是最差的。”

現在,大模型進入整個大市場舞台的中央。對於這兩年入職的畢業生來說,適逢其時,但關於未來,學生們應該如何選擇專業,才能享受時代帶來的紅利?

“學生在選擇專業或做出重要決策時,我們必須要有前瞻性,這與購房時考慮城市規劃的重要性是一樣的。對當下剛考上大學的學生來說,選擇一些重點院校的重點專業,可能相對來說,更有參照性。畢竟賭風口這個事情一點都不靠譜,風口是時時變化的。”沈嘉建議。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