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畢業15年後,同宿舍6個女生都活成了什麽樣子?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前段時間,被稱為“寒門貴人”的張雪峰在直播間開售了高考誌願填報谘詢套餐,火爆程度出乎意料,網上盛傳其創下“三小時入賬兩億”的驚人紀錄。雖然張雪峰本人辟謠了這個驚人數額,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一窺利用信息差填報高考誌願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曾經參加過高考,並在填報誌願時不小心“入坑”的過來人,我的經驗是: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重要

相信生來天之驕子,C9任意挑,北上廣隨便去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孩子應該和當年的我一樣:

成績其實還算不錯,但因為填報誌願前,沒有做好信息搜集,一不小心就會“入坑”。當年,我就去了一所被網友們調侃為“985守門員”、“985最底線”的學校,報的專業是一個比“生化環材”更天坑的大類下麵一個小小的交叉學科。

985畢業15年後,同宿舍6個女生都活成了什麽樣子?

我們宿舍6個姐妹,有人因為衝擊C9失敗被調劑,有人圖母校985的名頭,有人看字麵意思把它理解為本校另一個王牌專業,有人很單純就是中學時哪門功課學得好,大學就報相關的專業,總之,五花八門的原因讓我們在那裏聚首。

待我們一點點身處其中,一點點填平原本在填報誌願時就該填平的信息差後,時間來到了2008年,我們畢業了,其中,2個在本校相關專業繼續學業,1個被生源地定向培養,先到南方一所級別更高的985學校深造,後回家鄉工作。

剩下3個就業的,基本靠自力更生,其中2個去了北京,我則跟著男朋友去了山東。

而我們的畢業校友們,女生主要基本考研,男生主要就業,算是我們這種艱苦專業的特色,倒不是女生不能吃苦,而是來校招的、對口的用人單位太憐香惜玉,實在舍不得讓我們去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遭罪。

15年彈指一揮間,我們舍友6個如今都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看學校排名還是地理位置?

我們6人中,生涯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舍長,本科期間她因深度參與社團組織管理,發現比起技術,自己更適合走管理路線,所以實習的時候,非HR崗位不去。

後來,等真的去做了,才發現其作為企業支持性崗位,實際工作受很多業務部門的掣肘,發展空間其實有限,畢業後轉身就去做了獵頭。

而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小姑娘要hold住一群“人精”,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為了放鬆身心,她得空時就去一些NGO組織做誌願服務,結果越服務越發現社會學、法學這類人文學科才是真愛,所以一狠心又全職去做了NGO。

NGO那種組織吧,收入真不高,從業者的學曆倒都不是蓋的,舍長被戳到了軟肋,戳疼了,更狠心地逼了自己一把,脫產一段時間,考了國外的MPA。



MPA畢業歸國後,她有機會去跨國谘詢公司,去500強外企做一些高端崗位,結果你猜怎麽著?本科專業課程訓練出來的係統思維,讓她在一眾文科背景的同僚中還是一個挺特別的存在。

後來機緣巧合,有幸入了時下大熱的碳中和的門,從此又走向一個新的世界,有時候她都恍惚,如果畢業時沒有放棄本科專業,現在會不會錦上添花。

看到了麽?當我們把時間線拉的足夠長,所謂的天坑未必就填不平,所謂的熱門未必就不會遇冷,所以18、9歲的年紀,真的沒必要過於糾結,能從專業課本裏學到什麽。

反而是專業課程體係教給你的思維方式,大學所在的位置,你每天耳濡目染的環境,深深地影響你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會遇到什麽人,有什麽樣的因緣際會。

舍長雖然恍惚,卻也清楚,假如不是自己主動出擊,去到北京,以當時我們學校的位置和學校給自己的定位,她無論如何是碰不到如今這個機遇的。

同樣的體悟,6人中,學習最棒,獲得了保研資格,後來回到家鄉體製內的慧慧也有。

很多研究機構遴選信息知道的太晚,加上鮮有考公名師願意到小地方開班(當時還不流行網課),所以縱然本碩985,縱然實操能力一流,畢業時也錯過了不少更能實現專業價值的崗位,最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回到家鄉的職業院校教書。

無獨有偶,這些年我也遇到過一些業內頂級跨國公司的前輩,或者體製內相關審批部門的領導,聊到母校,大家的一致意見:你們學校的實力有目共睹,就是地方太偏,招聘的時候過不去,也沒有人主動聯係我們。

很紮心有沒有?更紮心的是,同學中的大部分人,當初看招生簡章,電話號碼留的是省會城市的區號,以為學校就在省城邊上,結果沒想到是離城區上百公裏,需要坐火車的那種省城邊上。

所以每當看到知乎上那些迷茫中的孩子們提問,選大學還是選專業,選城市還是選學校,選熱門還是選熱愛,我隻想說,分數有得選的時候,先選一個有人氣的地方再來和其他指標排列組合吧。



明晰專業的地域限製

要說6人中,生涯最為順遂,如今工作和生活大體能兼顧的,還數來自邊窮地區的秀。

特殊的民族信仰,注定秀在外生活會有諸多不便,所以她從一開始就特別篤定,男朋友要找同一個民族的老鄉,考研要考生源地定向培養,工作也自然不用多想,生源地早已經給安排好了,省會城市,自治區某直屬研究所。



因為自始至終她是那個確定的,所以所有家庭事務都可以圍繞她來籌謀,大到生孩子的節奏,小到家庭的住址,雖然多年和老公兩地分離,喪偶式育兒育了兩個娃,但並不影響其發SCI,卷科技進步獎

反觀6人中,同樣研究生畢業,同樣從校園戀愛走進婚姻的小崔,因為另一半回到本省,並且簽了體製內,所以她主動奔赴“他鄉”,成了那個需要主動去變通的人:

跨省進體製內無門,所以找了個總部在另一半所在城市、專業對口的家族企業的科研崗,為了支持一線業務,大部分時間需要出差,但衝著每個月為數不多的幾天相聚,她接受;

結了婚生了娃,上司念她勞苦功高,召回總部,要其獨自運維配方實驗室,她幹得有聲有色;

但後來生了個二胎,最欣賞她的上司離職了,新的上司為了給老板的親戚——和小崔差不多學曆背景的新人開路,在明知其有娃嗷嗷待哺的情況下,打發她繼續駐外,小崔心有不忿,加上長輩無力看孩子,遂回家全職帶娃。

全職三年,疫情三年,歸來時原來的行業早已變了天,好在老公比較爭氣,私活忙不過來,就注冊了一工作室,現在她丟下自己為之努力了多年的專業,一邊帶娃一邊幫老公打理工作室。

表麵上看,是體製內外的差別,造成了秀和小崔兩個截然不同的事業走向,深層次的原因,是專業和地域的適配性太差,是跨省進體製內各種無法拿到台麵上說的難。

所以關於專業與你畢業後工作地點的關係,張雪峰老師講的好:如果打定主意要建設家鄉,醫學、農學、師範、藝術類專業就業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本省上學,本省上岸,再合適不過,再不濟先考察清楚家鄉的產業結構,讀個相關專業,就是體製外就業,回去後也不至於空有一腔熱情。

如果想出去闖一闖,工學類就業麵廣,在成績許可的範圍內,找個專業排名最好的學校,適配性高,畢業後不至於在工作和感情間兩難。

如果立誌要在大城市打拚,還學的是文科,那就首先看城市,其次看學校,最後看專業排名,肯定差不了。





摒棄決戰思維

擁抱量化思維

記得當年畢業時,恰逢汶川地震,接著經融危機山雨欲來,有考研上岸的同學問我,直接參加工作,你不害怕麽?

我那時的回答特豪邁,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怕什麽,危機它總會過去,經曆短暫的陣痛,人生總會細水長流,歸於平靜,現在回頭再看,到底是我輕慢這個時代了。

6人中,學習最認真、工作最穩紮穩打的嬌,從文員幹起,到助理,到專員,到主管,再到人力部門老大,行業從農業幹到互聯網硬件業,一東北大妞用15年時間,轉身成為有家有業的新北京人,一路風雨兼程,35歲以後,是時候考慮work-life balance了對不對?

但因為眾所周知的行業震動,去年以來,各種勞資糾紛層出不窮,身為人力老大的她實在身心俱疲,辭了,現在正在努力適應一個全新的行業。



6人中,最不走尋常路的我,走了最多的彎路,一個回到家鄉原本大有可為的專業,去到山東,卻毫無卵用,隻好中途舍棄,轉而悶頭紮進那些當下能養活自己的工作裏。

我立誌是要自由自在幹個體的,所以輾轉去了一小品類家電製造業的營銷部門,廣告、活動、招商......大部分能冷眼旁觀個體戶生存現狀的崗位,我幾乎輪了個遍,也幾乎走遍了山東所有的地市。

得過獎,拿過高額提成,奈何後來公司上市運作失敗,資金鏈斷裂,整個營銷團隊頃刻間作鳥獸散。

我的上司們,很多真的轉型為代理商(個體戶),我的下屬,大部分去了當時蒸蒸日上的家居建材業,我,又是那個最不著調的,gap了一年,跑去辦了三件人生大事:買房、結婚,生娃。

完了數數手頭的現金,發現真的沒有幹個體戶的本錢,所以隻好在另一半的家鄉,房子所在的城市,找了間小公司,一個上學時的專業大類下麵的技術類崗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意外不?驚喜不?

意外是有的,驚喜卻談不上,因為小地方,小公司能給你的平台就那麽大,後來曆經艱辛,陪公司經曆連續3年的虧損,拿到了印著我名字的知識產權,但也不過隻分到名義上的合夥人。

十年飲冰,熱血難涼,後來跌跌撞撞,我遇見了親愛的你們,幹好本職工作之餘,為平台陸陸續續寫了2年的故事,靈魂是真的自由自在了,但人生的邊界還需要不斷的探索。

所以你看,人到中年,最大的危機,哪裏是什麽可能性的消失,因為生活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人生實在有太多的可能性,我們真正害怕的,是稍稍打了個盹,就掉進那個往下墜的可能性。

學校裏很多老師都是騙人的,人生哪裏有什麽一考定終身,考上大學就好了,考上研究生就好了,結了婚就好了,人生有的隻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夜夜難熬夜夜熬。



看透這一層,摒棄掉決戰思維,不再介意某一場具體考試的輸贏,不再執著於某一個時間節點的華麗轉身,轉而擁抱量化思維,盡力用更低的成本,提高每一場考試的分數,盡力用更小的代價,讓從生到死這條曲線的大體平穩上揚就好。

畢竟,一路開掛的是爽文,曲折迂回的才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