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第一匹黑馬?全員癲人、狗血過火實在誇不出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月3日《默殺》上映,整個六月都沒能成功引燃的2024暑期檔,好像終於讓人聞到了些微“救市之作”的氣味。

這部由《誤殺》導演柯汶利執導,王傳君、張鈞甯、吳鎮宇、王聖迪主演的大尺度反轉犯罪電影,上映第三天就票房破億,一舉將貓眼、燈塔雙平台的預測最終票房頂到11億以上。

暑期檔第一部黑馬就是它了?



從導演柯汶利有前作《誤殺》背書的履曆,到受市場歡迎的懸疑反轉類型,《默殺》的確有理由被看好。但它是否真有成為爆款的過硬含金量?

驗片之後,筆者不以為然。

類型和元素討巧,湊足賣座公式

雖然無論從卡司陣容還是製作規格來看,《默殺》都並非一線大片。

但作為一部足夠刺激、吸睛的電影,本片恰恰配齊了該類型的賣座公式:繞過審查的東南亞地域背景,能激發觀眾強烈情緒的敏感議題(校園霸淩、家暴、性侵),大尺度的罪行展示和殘忍鏡頭,以及此類電影的標配——結尾撥雲見日的“高能”反轉。


看看去年的經驗,且不說票房超過30億的《消失的她》,就連口碑平平、配齊類似公式的《拯救嫌疑人》都能斬獲近六億,已經說明觀眾是真的吃這套。

和以上兩部一樣,《默殺》也是翻拍——不過是柯汶利“自我翻拍”。原版為柯汶利執導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合拍片,2018年殺青,2022年完成後期,2023年在電影節首映,但因男主演黃健瑋卷入性侵醜聞難以公映,柯汶利幹脆就起了將自己首部長片重拍一遍的念頭。

當然,新版的出品地區隻有中國內地,所以為了能順利上映,刪掉了原作中一些諷刺宗教的情節,但據在節展看過原版的觀眾透露:新版《默殺》的其餘部分和原片一致性很高,隻是做出了一些敘事安排上的調整,比如更好埋藏了女主角家庭內幕的線索。

但在豆瓣上,原版《默殺》的評分為7.9,新版的評分僅為6.9……2024版的《默殺》,到底是一部資質平庸的“搞大新聞”狗血電影,還是真正撼動人心的精品?

讓我們先來看看故事。


(下文有劇透,請謹慎閱讀)

懸念含金量不高,敘事貪多冗餘

東南亞某地(原型是導演家鄉馬來西亞檳城)的一所華人女校中,從特教班轉到普通班的啞巴女孩小彤(王聖迪 飾),被以校長之女為首的四名同學霸淩。此後,四名霸淩者相繼失蹤,疑似遭到謀殺。

在警官戴國棟(吳鎮宇 飾)的調查中,三名嫌疑人逐一浮出水麵:在學校做清潔工、目睹女兒被霸淩的小彤母親李涵(張鈞甯 飾),神秘兮兮的校工林在福(王傳君 飾),暗中偷拍窺探女學生的青年男子吳望(黃明昊 飾)。殺害霸淩者的雨夜屠夫,究竟是誰?動機是什麽?

這是一個“誰是凶手”式的謎案。在觀影過程中,我們會跟隨著電影一係列相互切換的有限視角揣測真凶:是有動機為女兒報複霸淩者的剛強母親,疑似有變態傾向的偷拍狂,還是動機有待揭露的神秘校工?


而為了保持懸念的有效性,《默殺》在設置謎麵上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有意的匹配剪輯誤導:雨夜屠夫穿著雨衣殺害霸淩女孩的下一個鏡頭,就是李涵穿著雨衣在屋外收拾花草;比如引入新人物解構觀眾的猜測:本來戲中人和觀眾都認為林在福是偷拍者,但這時引入吳望,使案情線索更為雜亂;比如將關鍵人物惠君(徐嬌 飾)藏得很死,超過進度條一半才讓她出場。

但說實話,盡管搞了這麽些擾亂視聽的元素,電影的謎底還是藏得比較淺。無論是按動機和可疑性的分析,還是“按番位猜凶手”的直觀道理,觀眾很清楚地知道:殺人者隻可能是李涵和林在福兩者之一。

劇本引入吳望,他像是個功能強大的人形攝像頭,既掌握了李涵家庭的秘密,又拍到了足以誤導觀眾的“林在福綁架小彤”場麵,堪稱敘事金手指、頂級“工具人”。

但這個人物本身,電影卻沒能將其有機糅合到主線人物關係中,隻是草率地將他和警長兩個外圍人物“父子連連看”。這樣太過生硬的冗餘設計,或許是想要豐滿警長的人物形象、探討“家庭教育失能”的話題,但不僅與主線劇情毫無融合感,深度上也是淺嚐輒止,實在不能說是高明。


而第一位被霸淩者惠君在閃回中出場之後,電影的謎底更是一下子泄了個幹淨——林在福和惠君的父女關係,惠君和小彤的閨蜜關係,惠君之死的始末,已經清清楚楚,而這時119分鍾的電影才進行到65分鍾左右。

或許是因為如此輕易的解謎破局有可能令電影後段懸疑感崩塌,於是後麵又揭了一個大雷:李涵母女家的終極秘密,就是小彤五年前在被禽獸繼父性侵後對其反殺……

情節越堆越多,就像踩著香蕉皮亂滑,滑倒哪兒就在哪兒插入讓人不舒服的“黑深殘”情節,既不簡練,也不聚焦。

不過《默殺》在後半段解謎的過程中,對敘事小細節的“回收”還是比較充分的,比如禮堂天窗漏水的原委、李涵口中“丈夫所種金桔”的含義、教主方老師(金士傑 飾)的形象,都圓得還算完整,體現出柯汶利在情節伏線上的高計算力。

連同那些漂亮的視覺意象(鴿子、船、水滴),以及調整後仍殘留著宗教意味的元素(以“基督受難”形象被虐的小彤、帶著荊棘花環的惠君、方老師領誦的經文)一起,這些有意的設計,至少讓《默殺》的賣相,具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但因為電影基礎邏輯不牢靠、手法膚淺、大框架和主要情節設置都極其陳舊套路,加上影像調子渲染得太陰暗、深沉,這些充滿設計感的元素,也就變得無關緊要,甚至給觀眾一種為湊時間故弄玄虛、“叫大家出來就為了這點事”的無意義感。

飽和的狗血罪行拚盤,充滿算計的刺激供給

《默殺》進行了一整套讓謎麵更撲朔迷離的操作,每每在招數快出盡的時候,解決方法就是“就地手搓”新人物、新線索、新關係,結果就是使影片變得“無所不包”,情節飽和度巨高:校園霸淩、社會對不公義的漠視、偷窺病態、教育失能、家庭暴力、強奸幼女、警察腐敗、刑訊逼供……

網上常說“留給阿如那的刑法條文不多了”,然而阿如那在本片中卻演了一名正派警察。這裏倒是可以說,留給《默殺》的刑法條文,真的不多了。

大小反轉一次又一次,情緒爆點和涉及的社會議題一個接一個,“大尺度”畫麵一場接一場(膠水十字架、手紮釘子、斷頭碎屍、荊棘花環紮頭皮,不一而足),堪稱對觀眾的精神淩虐大轟炸——主創大概對設計出這麽多刺激點洋洋自得,但實際效果真的是,過猶不及!


影片鋪陳各種各樣聯係似有似無的罪行刺激,塑造了“全員非好人”的病態群像,用最猛的料狠狠刺激觀眾的本能反應,屬於一種“在銀幕上掐死貓”的過火創作手段,含金量並不高。

然而在懸念構建不力的情況下,其實光靠這些刺激,也並不特別抓人,反而有種一驚一乍、不斷重複的麻木感。

要說瘋,《默殺》裏的各位都在賣力發瘋:李涵的神經質性格和對女兒的家暴,都是因為對往日災難記憶的應激;先經曆海嘯後痛失愛女的林在福,化身惡魔殺手實現私刑正義;警長戴國棟的情緒相當不穩定,對兒子有如活閻羅,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崩壞。

最瘋的要數充滿了“惡繼父”刻板印象的陳明章(邢佳棟 飾),沒來由的極惡,無所不用其極的獸行,已經足夠說明整部《默殺》都是建立在刻板狗血的類型人物之上。

人瘋,情節瘋,視聽語言也瘋:表現主義色彩濃厚的視覺符號,恐怖片式的突然驚嚇,一直不停雨的氛圍營造……真是看得觀眾也要發瘋了。


而且這種“瘋感”,不是由情節和人物塑造推進自然流露,而是有種過於精準計算觀眾反應的冰冷功利感,每一處背後隱藏的,都是柯汶利作為純類型片導演、陳思誠門徒的鑽營和算計。

東南亞背景、獵奇犯罪故事、結尾的超長MV閃回大解謎,完全模仿《唐探》高能鏡頭的所謂“反轉”…………“陳思誠宇宙”又添一部新作。當然雖然在片尾字幕特別鳴謝了陳思誠,這部《默殺》從拍攝到原劇本其實都和陳思誠沒有什麽關係,隻能說柯陳兩人對商業電影的創作理念,實在是同性相吸。

這樣聒噪雜亂、過火癲狂、幹癟平麵的狗血套路創作方法,不是和片名《默殺》形成了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映射嗎?

市場反饋積極,但這種創作不該鼓勵

不管怎麽樣,《默殺》畢竟給到了觀眾足夠高強度的精神刺激,也因應了暑期檔萬馬齊喑、亟待救市爆款的天時,所以才有望突圍成為票房黑馬。不僅是行業期盼著救市黑馬的出現,9.5的貓眼評分和9.4的淘票票評分,也說明了普通觀眾對《默殺》的歡迎態度。


但是,這部“沒有陳思誠,勝似陳思誠”的東南亞犯罪宇宙新片,其貪多冗餘、堆砌聳動元素的創作路線,其不知節製、刻意用過火元素刺激觀眾的“發瘋”生意經,難道真的要越來越多地被國產犯罪片拷貝、發揚嗎?

不太希望看到這種局麵。

(文/阿拉紐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