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成票房“毒藥”?明明號稱黑馬卻慘遭墊底,還比不過沒演技的小鮮肉?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好消息:

寶總回來了!

壞消息:

口碑第一,票房墊底

走走停停

豆瓣7.9。

去年在北京電影節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配,上映後,圈內更是交口稱讚,都說是“年度黑馬”“十佳預定”。

但一看票房

目前僅5000萬左右,預測不會過億,檔期內國產片倒數第一。

這還是有胡歌、高圓圓、周野芒(《愛情神話》中的老烏)加持的結果。

踩的。

認為它表達混亂、平庸無趣。

讚的。

覺得是走心的生活小品。

公平點說,這是一部有淚點、有笑點,但毛病很多、充滿習作感的電影。

放在熱愛標榜大尺度、強反轉的國產片中,它隻是踏踏實實地想講好一個故事,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但如果和同類型的電影相比呢?

抱歉。

在Sir這裏,可能最多隻能給到及格分。

如果隻是因為所謂的“清流”,而一味地去吹捧。

其實大可不必。

還是先從故事開始吧。

35歲的單身北漂編劇吳迪(胡歌 飾),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灰溜溜回到四川老家。

他的廢物日常,就是陪老媽逛商場,在家裏嗑瓜子,或者排隊拿免費雞蛋。

也就是在這一天。

吳迪重逢了老同學馮柳柳(高圓圓 飾)。

你不是去北京了嗎,怎麽會在這領雞蛋嗎?

結果吳迪說

哦,我最近在gap當中!

馮柳柳是電視台主持人。她代表著朝九晚五、循規蹈矩的一類人,跟吊兒郎當的吳迪不同,她早早就結了婚,生了娃,過上了標準化的人生。

她很想了解,像吳迪這樣,有勇氣闖南走北,追逐理想的人,到底在過著什麽樣的生活呢?

於是,她決定把鏡頭對著吳迪,給他拍一部關於“返鄉青年”的紀錄片。

坦白說。

看到馮柳柳說“你代表著一群從一線城市回流家鄉的人”時,Sir就已經出戲了。

體製內,地方電視台,拍……紀錄片?還能選題自由,把鏡頭對準宣揚社會某某麵的失意中年人???

可能嗎?

不管怎樣,故事繼續。

隨著拍攝深入,馮柳柳發現了吳迪寫過一個沒有人投資的劇本。

於是她勸吳迪,別人不願意拍,你可以自己拍呀!

怎麽拍?

嗐,簡單。

旁邊的攝影小哥哥,突然和吳迪對上了嘴型

原來都喜歡小津安二郎,都是文藝片發燒友。

成,機器借你,人也借你。

但再小成本的電影,都得有錢、有演員、有場地吧?

這也是第二個失真的地方

錢,吳迪是在老媽的通風報信下,“借”走了老爸的私房錢;人,又是老媽指路的,曾經話劇團的台柱子,李大叔。

也不知道是怎麽討來的電話號碼,反正因為別人正好沒戲拍,所以一打電話,邀請就成了。

最後,場地。

那還不簡單,直接家裏就成。

問題是

總得有外景吧?

他們來到公園,拍著拍著,保安就上前說,你們哪裏的?拍電影都要有許可,你們申請了嗎?

吳迪懵了:

拍電影還得申請?

好笑嗎?

好笑。

但很多時候,尷尬之處在於,電影的笑點,往往掩蓋了創作者想要拍成電影,會遇到的真實困境。

以至於當你以為,它好不容易接了點地氣,結果阻攔拍片的保安,吳迪用一包煙,和一個出演機會就給打發了。

但為了製造拍片的窘迫,保安又被吳迪不小心推到水裏……

這樣的笑點,在電影裏還有很多。

但由於故事的不紮實,表達的不深刻,乃至所有的笑料,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尬。

在Sir看,其實《走走停停》最核心的問題是

表達混亂,態度曖昧。

它設置了一個引人共鳴的話題,卻連自己的思考,都無法鮮明地表達出來。

吳迪的困境是什麽?

他最根本的人生困境,是他一邊渴望成功和體麵,一邊又比誰都明白,自己其實才能平庸,在城市裏過得不快樂。

所以,馮柳柳拍紀錄片的時候,吳迪一上來就裝逼

又是擺滿獎杯,又是引用名人名言,卻又偏偏想不起來,到底是黑格爾,還是尼采說的。

吳迪的痛苦,也是很多不遠萬裏,到大城市打拚的人的痛苦

不僅僅是為了物質。

也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就算來自小地方,也可以有大作為。

換言之

吳迪,就是另一個“陳嘉玲”。

但可惜的是,電影的人物刻畫,卻遠不如《俗女養成記》那樣細膩戳人。

關於吳迪的內心困惑。

我們了解到的,始終是他人的片言隻語。

比如馮柳柳說,他挺有想法的。

但這個想法,是什麽呢?

是他寫了個劇本?

可他原本的職業就是編劇啊,寫劇本不是日常工作嗎?

當人物刻畫如此粗淺,你自然也就無法感知到,吳迪內心的困惑是什麽,他想要“裝”的心理基礎是什麽。

比如爸爸又說,吳迪小時候寫作文,題目是“幹清潔”,別人都在唱高調,隻有他在寫,同學們怎麽想辦法偷懶、搶最輕的活來幹……

在電視台最終的成片裏。

吳迪,這個被時代耽擱的失業苦逼中年人,居然變成了無恥啃老,為了完成自己的電影夢,把老媽搞得勞累過度而死的……

不孝子。

編劇設計這一段戲的目的,應該要諷刺主流話語裏,被汙名化的“喪”和“躺平”。

而吳迪這個叛逆於主流、想追逐真實的角色,則是編劇想要表達逆反的武器。

但電影的別扭又在於

他們始終在避免與現實觸礁。

於是這種對主流的諷刺,就顯得不痛不癢,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比如電影的三年後,是2022年後。

也就是說。

吳迪逃離北上廣的時候,正值疫情爆發;

他被大企業拒絕,金靖演的妹妹找不到工作,全部都有時代原因。

然而。

電影卻在最後,安排了超大杯雞湯

吳迪當上了出租車司機,但他沒有放棄觀察生活,寫出了劇本《走走停停》;

吳迪的妹妹悟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決定大膽地去深圳,和朋友一家開健身房。

馮柳柳雖然被領導竊取工作成果,憤然辭職,最終還是回到了丈夫身邊,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

或許,這才是《走走停停》的真正底色

它有傷痛,有離別。

但這單純是因為,編劇寫不好吳迪的內心困境。

沒錯,編劇很想切中時代脈搏。

但當時代背景的側寫,都無法做到大方坦率。

又怎麽讓觀眾相信?

你真的在關心我、理解我、治愈我?

就像電影裏的那些金句:

成功不見得是金子,失敗也不見得是屎,重要的是自己曉得自己是啥人。

人總是下意識選擇最容易走的那條路,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遺憾,很正常。

……

如果有好故事,這些治愈係的道理,就像一杯錦上添花的好酒。

可當整個故事,充滿了設計感,忌諱於觸碰疼痛的內心,逼仄的現實。

那麽再多的金句,都隻索然無味。

後疫情這幾年。

國產創作者好像商量好似的,一個勁兒地說返鄉故事

《去有風的地方》8.5,《我的阿勒泰》8.8,現在的《走走停停》7.9,這個月還有一部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要上。

觀眾普遍都打高分,也充分說明了共同的時代情緒。

但Sir還是要說:

這麽多的返鄉片,似乎還是沒有一部,真的能做到治愈。

反觀《俗女養成記》。

現實不一定多麽相似。

但卻是同題材裏,說得最透徹的一部。

這劇太神奇了,明明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卻能看到成長過程的相似性,並且對當下的焦慮和困境產生共鳴。@一口大井子

為什麽?

因為這些年的社會語境,大多徘徊在兩個極端:

一邊是極致的成功學、狼性文化。

一邊是幼稚和廉價的雞湯,告訴你如何如何,就能精神不內耗。

但《俗女》卻越過了這些偏見。

它不製造焦慮,隻是用真實到無以複加的故事,坦誠地告訴你

大部分在城市打滾的人,並沒有多光鮮體麵,不過是像陳嘉玲一樣,談著差不多的感情,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沒有自我的生活。

但它同時,也不想粗糙地安慰你。

它隻是告訴你。

平凡可貴,努力也有價值,可平凡之後,人也要付出代價。

就像陳嘉玲的外婆和媽媽一樣,忘記自己的姓名,墜入無邊的瑣碎,連頭上的藍天都不曾注意……

《俗女》同樣沒有給出答案,人應該怎麽活才體麵。

但這是因為

它已經用充滿理解和溫情的口吻告訴你。

我等俗人,活在哪裏,其實都不體麵,都很艱難……

所以,不管你做什麽決定,都一定要記住:

當然。

在當下國產片這個環境裏,《走走停停》至少在外表上看,的確還不錯。

相比於很多人說的伍迪·艾倫(吳迪名字的由來)。

Sir其實一度想到了山田洋次。

看著導演那麽不急不慢不爭不搶地拍攝一個輕鬆的家庭故事,讓人在笑笑鬧鬧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憂傷,似乎也挺好。

尤其是最後一幕。

堵車路上的走走停停與閃閃躲躲,卻沒有往任何狗血的方向延續。

可玩味的空間極大。

也就更能讓觀眾有所感觸。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

Sir也還是希望它能有更多人看到的。

可是。

如果你最初的期待,是和Sir一樣,以為是一部男版《俗女》,或者《陽光小美女》那樣無厘頭、不正經、直戳生活本質的優秀喜劇片……

那你估計要失望了。

因為不管從哪一方麵來說,它都隻是及格水準。

有著太多可改善的空間。

說到底。

就像電影裏的那句台詞:“生活沒有那麽好,沒有那麽糟糕,習慣了就好。”

《走走停停》其實也沒有那麽好。

更沒那麽糟。

但就是因為我們身出在這樣浮躁的市場環境裏,就得要習慣,並無條件讚美這樣淺嚐輒止的電影嗎?

Sir還是有點不滿足。

電影不像其他。

並不能“習慣了就好”。

但話又說回來

就像《走走停停》裏自己調侃的那樣,如果在主流語境裏,躺平永遠是負能量,講述真實永遠是宣傳社會某某麵……

那我們又怎麽能期待,一部真正的《俗女》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