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浙大學者談28次參考的“高考釘子戶”:這是他的權利

浙大學者談28次參考的“高考釘子戶”:這是他的權利

文章來源: 九派新聞 於 2024-06-08 10:01:4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隨著高考近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8次參加高考的梁實、16次參加高考的唐尚珺等“高考釘子戶”引發討論。其中,不乏質疑其浪費資源、占用名額的聲音。九派新聞了解到,2001年教育部公布一項高考招生製度改革新舉措,即不限報考普通高校考生的年齡。

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劉海峰是研究高考和中國人才選拔機製的“專業戶”,他對九派新聞表示,高考製度現已成為開放性很強、類似古代科舉的終身教育考試,對於年齡、次數皆不限製。他認為,高考釘子戶隻占極少數,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受教育的權利。

劉海峰曾表示,“研究過一千多年的中國人才選拔就不會困惑,因為現在遇到的問題大多在曆史上出現過。”在他的講述中,清代一位102歲高齡的考生仍在參加鄉試,入考場前,鄉親們都關注著他,走在前麵打著燈籠,替他照明。網絡上對高考釘子戶的關注,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劉海峰。圖/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眾號

以下是與劉海峰的對話。

【1】政策曾限製25歲,最多考八屆

九派新聞:梁實參加高考28次,被稱為“高考釘子戶”,你關注到該現象了嗎?

劉海峰:我知道,除他之外,還知道有位一直想考清華的考生,考了十幾次,被上海交大等985大學錄取也沒去。關於這個問題,我很關注,因為我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高考。其實我們還辦了名為“科舉學與考試研究”的公眾號,發布許多科舉與高考相關的文章,特別最近正是一年一度高考時。

對於這種現象,我覺得不足為奇。因為我們的高考製度現已成為開放性很強、類似古代科舉的終身教育考試,對於年齡、次數皆不限製。

九派新聞:可否講解下其中的政策變化?

劉海峰:1952年建立高考製度後,當時高考的主要功能是選拔高校合格新生,但因為當時凡是大學畢業(包括中專學校畢業)的人都會成為國家幹部,因此高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選拔國家幹部。由此,對高考考生的規定比較嚴格,有身體要求、政治要求、並且除了“調幹生”,考生年齡一般不得超過25歲,因為幹部應是當打之年,不能年紀太大。

但1977年恢複高考後,考慮到很多“老三屆”的高中畢業生,政策有稍微放寬,如果特別優秀的,年齡可以放寬到30歲。比如,我1977年考上廈門大學曆史係,班上有一批30歲左右的“老三屆”同學,有位年紀最大的是1946年出生,當時實際已經32歲。1978年也差不多。1979年規定報考年齡不得超過28歲。

九派新聞:什麽時候開始嚴格限製?

劉海峰:1982年左右,開始限製一般考生不得超過25歲,但報考文科且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青年,經所在單位推薦,報考年齡還是可以放寬到28歲。那時,就不可能出現如今見到的“釘子戶”。考生一般18歲高中畢業,到25歲最多考8次。

20世紀90年代考試管理界廣泛流傳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位考生姓朱,考不上大學不甘心,年複一年,堅持不懈,考到第八屆的時候,他終於考上了,人們戲稱他為“朱八屆”。當時他就是高考並非“一試定終身”的典型。

九派新聞:什麽時候放開限製的?

劉海峰: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2001年政策對年齡、婚否都放開,延續至今。這代表著大學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

70年代末我們讀大學時,許多大學都規定不得談戀愛,現在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如今的大學不僅可以戀愛,結婚生子都不受限製。

(注:2001年4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高考招生製度改革又一項新舉措,即2001年高考中報考普通高校考生的年齡、婚否不限;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再限報高等職業學校,且可在畢業當年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專科。)

九派新聞:公眾質疑高考釘子戶浪費資源,你如何看待?

劉海峰:我認為這是他的權利,實際上也不見得有什麽浪費。首先,每年上千萬考生中,大齡考生隻占零點幾的比例,釘子戶更是極少數。其次,他本身已交報考費,當然,國家在整個高考的組織過程有補貼經費,但分解到單個考生,經費並不多。

還有那位多次考上重點大學不去讀的唐尚珺,也有聲音認為他是浪費資源,但我認為這沒什麽好批評的,每年有人考上大學但選擇出國讀書,或者有人放棄入讀選擇再考更好的學校,這都是個人的選擇。當然,從唐尚珺個人來說,多次高考分數較高被一流大學錄取,因為懷揣著上清華的夢想卻放棄報到,是有點虛耗青春,去年他已經有點後悔了。

【2】科舉製自古開放,古人中舉平均為30歲

九派新聞:古代科舉製度有年齡、次數限製嗎?

劉海峰:在曆史上,科舉製度就是徹底開放的性質。不僅本國人可以考,外國人也可以,考上同樣做官、同等待遇。除了童子科、神童科這類特定的科舉限製15、20歲,其他的從來沒有限製過年齡。

九派新聞:古代考上秀才、進士等一般在什麽年齡呢?

劉海峰:我們研究統計顯示,中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5歲左右。明清時期中舉人的平均年齡是30歲作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碩士。再向下一層,中秀才的年齡平均在22歲左右。

以前人的壽命不長,所以有“七十古來稀”的說法,35歲已是不小的年紀,而且大部分已成家。科舉製度允許這樣不同年齡的人報考,許多考生就持續考了相當長的時間。宋以後多數情況下是三年才考一輪。比如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多次參加鄉試,《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參加了十次鄉試,從23歲考到62歲,前後近40年。

在清代史上,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廣東省鄉試,年紀最大的一位考生是來自廣州府三水縣的陸雲從,當時已是102歲,他也是1300年中國科舉考試史年齡最大的考生。朝廷得知陸雲從這麽大年齡之後,道光皇帝欽賜他舉人科名。次年,陸雲從到北京參加會試,京城的百姓紛紛前來圍觀這位一百多歲的舉人。他這麽大年紀不為功利目的,還孜孜不倦去追求理想,在坊間傳為美談。其實他即使考上了也不可能做官,因為傳統社會六七十歲也需要退休,但他持續去考,是一種非功利的行為。

九派新聞:在古代科舉製度中,有沒有其他值得討論的限製情況?

劉海峰:比如,唐代規定商人不能考試,當時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商人最低等級。後來才放開這一規定。

到清代,娼、優、隸、皂(注:娼妓、戲子、衙役、獄卒)的後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隻有三代之後才能參加科舉。因為以前一旦考上舉人或進士,就要把他祖宗三代全部公示出來,個人的朱卷甚至將祖宗十八代都詳細列出,這就是光宗耀祖。如果身家不夠清白,那就不適合公示。

在當今這個社會已進步開放、文明大為提升的時代,如今連刑事犯罪的人,刑滿釋放之後都可以參加高考,對個別自願一直參加高考的人當然不應限製。

九派新聞:你認為將來政策是否會限製高考次數?

劉海峰:我覺得不會限製,畢竟這真的是極少數的人。

大家認為浪費青春、浪費資源太可惜,可有的人大學畢業後多年窩在家也是浪費青春,這也是自己的選擇,你不能限製他或她不能宅在家裏。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高考釘子戶”的另一麵,比如唐尚珺放棄好幾所重點大學的錄取,是因為他有一個夢想,雖然在他人看起來不切實際,但他總是抱著希望。不過多數人還是希望他更實際一些,夢想如果一直實現不了就早點上岸,否則長期考下去,總不是個辦法。

對年紀較大的成都“高考釘子戶”梁實,我覺得倒比較沒有什麽生活和就業的壓力。1977年我考上大學後不久,了解到國外有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去讀本科,當時在我們聽來那是大新聞,是非常新奇的事。我們的思維都是覺得讀書是要出來做一份工作拿工資,這麽大年紀也不可能去拿工資,還有讀大學的必要嗎?後來我們明白,實際她上大學純粹就是一種學習的權利,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以前沒讀過大學,她年紀大了以後想去實現一個大學夢有什麽錯呢?不要過多去指責。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防長嗆肥胖將軍不爽就離職!這上將不幹了
張繼科拍瀑布時突然落水,遊客紛紛伸手想拉住他
紐約拉瓜地亞機場驚傳飛機相撞!現場照片曝光
領英CEO曝:未來職場“這4特質”比學位更重要
砍外籍生 刪DEI…川普又點名9所頂尖大學 簽承諾拿補助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突發:正在船上的“環保少女”,被以軍扣押
全球“機器人第一大國”:中國
哈瑪斯拒絕川普停火計劃,決定繼續戰鬥!
外交政策:挺台大將全失勢 台灣陷美中雙重夾擊
失業+資訊黑箱+歧視印度人 K簽證犯眾怒 官方失算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中方向美方提“四不”要求:不見不該見的人……
政府關門:川普擬砍“民主黨機構” 對峙升級 裁員將開始
普京:恢複與美國的全麵關係符合俄羅斯國家利益
小米汽車突自行啟動開走 車主公開視頻 否認“誤觸手機”
習近平出手!逼關鍵技術脫鉤 諾基亞愛立信遭嚴審
北航90後美女副教授走紅,長相及頭銜引發熱議
國慶隻放2天惹怒員工 老板:牛馬就好好給我耕田
視頻瘋傳:移民挑釁ICE探員 數十大漢撲上 騎車突圍…
萬斯稱特朗普發視頻嘲諷民主黨高層“是開玩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浙大學者談28次參考的“高考釘子戶”:這是他的權利

九派新聞 2024-06-08 10:01:47

隨著高考近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8次參加高考的梁實、16次參加高考的唐尚珺等“高考釘子戶”引發討論。其中,不乏質疑其浪費資源、占用名額的聲音。九派新聞了解到,2001年教育部公布一項高考招生製度改革新舉措,即不限報考普通高校考生的年齡。

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劉海峰是研究高考和中國人才選拔機製的“專業戶”,他對九派新聞表示,高考製度現已成為開放性很強、類似古代科舉的終身教育考試,對於年齡、次數皆不限製。他認為,高考釘子戶隻占極少數,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受教育的權利。

劉海峰曾表示,“研究過一千多年的中國人才選拔就不會困惑,因為現在遇到的問題大多在曆史上出現過。”在他的講述中,清代一位102歲高齡的考生仍在參加鄉試,入考場前,鄉親們都關注著他,走在前麵打著燈籠,替他照明。網絡上對高考釘子戶的關注,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劉海峰。圖/科舉學與考試研究公眾號

以下是與劉海峰的對話。

【1】政策曾限製25歲,最多考八屆

九派新聞:梁實參加高考28次,被稱為“高考釘子戶”,你關注到該現象了嗎?

劉海峰:我知道,除他之外,還知道有位一直想考清華的考生,考了十幾次,被上海交大等985大學錄取也沒去。關於這個問題,我很關注,因為我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高考。其實我們還辦了名為“科舉學與考試研究”的公眾號,發布許多科舉與高考相關的文章,特別最近正是一年一度高考時。

對於這種現象,我覺得不足為奇。因為我們的高考製度現已成為開放性很強、類似古代科舉的終身教育考試,對於年齡、次數皆不限製。

九派新聞:可否講解下其中的政策變化?

劉海峰:1952年建立高考製度後,當時高考的主要功能是選拔高校合格新生,但因為當時凡是大學畢業(包括中專學校畢業)的人都會成為國家幹部,因此高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選拔國家幹部。由此,對高考考生的規定比較嚴格,有身體要求、政治要求、並且除了“調幹生”,考生年齡一般不得超過25歲,因為幹部應是當打之年,不能年紀太大。

但1977年恢複高考後,考慮到很多“老三屆”的高中畢業生,政策有稍微放寬,如果特別優秀的,年齡可以放寬到30歲。比如,我1977年考上廈門大學曆史係,班上有一批30歲左右的“老三屆”同學,有位年紀最大的是1946年出生,當時實際已經32歲。1978年也差不多。1979年規定報考年齡不得超過28歲。

九派新聞:什麽時候開始嚴格限製?

劉海峰:1982年左右,開始限製一般考生不得超過25歲,但報考文科且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青年,經所在單位推薦,報考年齡還是可以放寬到28歲。那時,就不可能出現如今見到的“釘子戶”。考生一般18歲高中畢業,到25歲最多考8次。

20世紀90年代考試管理界廣泛流傳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位考生姓朱,考不上大學不甘心,年複一年,堅持不懈,考到第八屆的時候,他終於考上了,人們戲稱他為“朱八屆”。當時他就是高考並非“一試定終身”的典型。

九派新聞:什麽時候放開限製的?

劉海峰: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2001年政策對年齡、婚否都放開,延續至今。這代表著大學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

70年代末我們讀大學時,許多大學都規定不得談戀愛,現在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如今的大學不僅可以戀愛,結婚生子都不受限製。

(注:2001年4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高考招生製度改革又一項新舉措,即2001年高考中報考普通高校考生的年齡、婚否不限;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不再限報高等職業學校,且可在畢業當年參加普通高考、報考普通高校本專科。)

九派新聞:公眾質疑高考釘子戶浪費資源,你如何看待?

劉海峰:我認為這是他的權利,實際上也不見得有什麽浪費。首先,每年上千萬考生中,大齡考生隻占零點幾的比例,釘子戶更是極少數。其次,他本身已交報考費,當然,國家在整個高考的組織過程有補貼經費,但分解到單個考生,經費並不多。

還有那位多次考上重點大學不去讀的唐尚珺,也有聲音認為他是浪費資源,但我認為這沒什麽好批評的,每年有人考上大學但選擇出國讀書,或者有人放棄入讀選擇再考更好的學校,這都是個人的選擇。當然,從唐尚珺個人來說,多次高考分數較高被一流大學錄取,因為懷揣著上清華的夢想卻放棄報到,是有點虛耗青春,去年他已經有點後悔了。

【2】科舉製自古開放,古人中舉平均為30歲

九派新聞:古代科舉製度有年齡、次數限製嗎?

劉海峰:在曆史上,科舉製度就是徹底開放的性質。不僅本國人可以考,外國人也可以,考上同樣做官、同等待遇。除了童子科、神童科這類特定的科舉限製15、20歲,其他的從來沒有限製過年齡。

九派新聞:古代考上秀才、進士等一般在什麽年齡呢?

劉海峰:我們研究統計顯示,中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5歲左右。明清時期中舉人的平均年齡是30歲作用,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碩士。再向下一層,中秀才的年齡平均在22歲左右。

以前人的壽命不長,所以有“七十古來稀”的說法,35歲已是不小的年紀,而且大部分已成家。科舉製度允許這樣不同年齡的人報考,許多考生就持續考了相當長的時間。宋以後多數情況下是三年才考一輪。比如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多次參加鄉試,《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參加了十次鄉試,從23歲考到62歲,前後近40年。

在清代史上,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廣東省鄉試,年紀最大的一位考生是來自廣州府三水縣的陸雲從,當時已是102歲,他也是1300年中國科舉考試史年齡最大的考生。朝廷得知陸雲從這麽大年齡之後,道光皇帝欽賜他舉人科名。次年,陸雲從到北京參加會試,京城的百姓紛紛前來圍觀這位一百多歲的舉人。他這麽大年紀不為功利目的,還孜孜不倦去追求理想,在坊間傳為美談。其實他即使考上了也不可能做官,因為傳統社會六七十歲也需要退休,但他持續去考,是一種非功利的行為。

九派新聞:在古代科舉製度中,有沒有其他值得討論的限製情況?

劉海峰:比如,唐代規定商人不能考試,當時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商人最低等級。後來才放開這一規定。

到清代,娼、優、隸、皂(注:娼妓、戲子、衙役、獄卒)的後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隻有三代之後才能參加科舉。因為以前一旦考上舉人或進士,就要把他祖宗三代全部公示出來,個人的朱卷甚至將祖宗十八代都詳細列出,這就是光宗耀祖。如果身家不夠清白,那就不適合公示。

在當今這個社會已進步開放、文明大為提升的時代,如今連刑事犯罪的人,刑滿釋放之後都可以參加高考,對個別自願一直參加高考的人當然不應限製。

九派新聞:你認為將來政策是否會限製高考次數?

劉海峰:我覺得不會限製,畢竟這真的是極少數的人。

大家認為浪費青春、浪費資源太可惜,可有的人大學畢業後多年窩在家也是浪費青春,這也是自己的選擇,你不能限製他或她不能宅在家裏。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高考釘子戶”的另一麵,比如唐尚珺放棄好幾所重點大學的錄取,是因為他有一個夢想,雖然在他人看起來不切實際,但他總是抱著希望。不過多數人還是希望他更實際一些,夢想如果一直實現不了就早點上岸,否則長期考下去,總不是個辦法。

對年紀較大的成都“高考釘子戶”梁實,我覺得倒比較沒有什麽生活和就業的壓力。1977年我考上大學後不久,了解到國外有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去讀本科,當時在我們聽來那是大新聞,是非常新奇的事。我們的思維都是覺得讀書是要出來做一份工作拿工資,這麽大年紀也不可能去拿工資,還有讀大學的必要嗎?後來我們明白,實際她上大學純粹就是一種學習的權利,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以前沒讀過大學,她年紀大了以後想去實現一個大學夢有什麽錯呢?不要過多去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