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楊冪似乎陷入了水逆之中。早早就喊出了豪言壯語,說“2024作品見”,結果在春末初夏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齊刷刷烏泱泱連撲三部,“人民女演員”的自證之路迎來史詩級大阻滯。
是的,史詩級,之前不是沒有自證過,隻是沒有撲得如此聲勢浩大。這一次,不僅體現在作品之集中、口碑之慘烈,打臉之響亮,更糟糕的是,就連一度被稱為楊冪統治區的古偶也不奏效了。
繼《哈爾濱1944》和《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之後,《狐妖小紅娘》緊跟其上,結果不僅未能維護住最後一絲顏麵,還將楊冪的疲態和無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咱不製造年齡焦慮哈,但就觀感而言,快四十歲的姐妹兒演這種靈動少女,尷尬與硬撐的跡象確實有點過於明顯了。
更尷尬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
《哈爾濱1944》中,楊冪演的是個特務頭子,屬於蛇蠍美女大反派的類型,結果她自己沒演出彩兒不說,還讓跟自己有著微妙關係的王鷗發了一把“楊難財”,《偽裝者》裏的汪曼春瞬間都變得經典了。
還有,《狐妖小紅娘》裏女主有句台詞叫:“塗山,我罩的,懂?”結果楊冪自己念被說像AI背詞兒,毫無感情可言,而那邊廂,寧靜隨便小試牛刀就以不怒自威的女王範兒輕鬆勝出。
都說評判演技是很主觀的事情,但事實上,又有那麽一把標尺默默地存在著:演得好,他就是能讓你代入其中,讓你瞬間相信“他就是那個人,他此刻的情緒和氣場是真的,而不是靠音樂和服化渲染出來的”。
人設可以包裝,可演員和觀眾最終還是要以作品為紐帶來達成深度交流的,在劇作整體質量都尚可的前提下,你夠真,就能觸發觀眾的真心,進而獲得相應的正反饋。
有人要反駁了:楊冪在《哈爾濱1944》裏哭得鼻涕都掉出來了,很真實啊,怎麽就演技不好了?怎麽就感動不了人呢?
那麽接下來我們就說說楊冪的演技到底劈叉在哪裏。
自證是表演的天敵
相較於另外兩部,楊冪在《哈爾濱1944》裏的表演顯得還挺用力的,但為什麽沒有迎來大麵積喝彩反而被嘲用力過猛呢?答案隻有一個,她的力道沒有用對地方。
比如“哭出鼻涕”那場戲,背景是抗日戰爭結束,特務科科長關雪(就是楊冪演的角色)被捕,和作為勝利方代表的男主麵對麵,今非昔比,地位反轉,高傲、跋扈、不知理想為何物的惡女,將作何反應?
楊冪給出的答案是崩潰,涕泗橫流的同時,講了這樣一句話:“你今天來就是跟我說這些的嗎?”
一種隱隱的矛盾感就在這裏:這句台詞的語感是指責的、不屑的,配合鼻孔看人的漠然神情似乎才更恰當,跟關雪本人的性格底色也才更契合。
畢竟,作為統治階級後代,一路披著優越感上來的權力擁有者,怎能輕易認輸?又怎能在敵人麵前輕易卸下心理防線、將狼狽一麵展露無遺?她的高傲與執著就這麽容易被碾碎嗎?
說到這類梟雄角色,不由想起了《黑冰》裏的王誌文,結尾,他跟警察也有一場塵埃落定後的對談,不僅沒崩潰,還那麽地深沉、鎮定且狡黠。彈幕裏甚至有人表示,再多聽幾遍怕是要被他洗腦了,啊,這個危險的男人!
以及《機靈小不懂》裏的寧王(沈曉海飾),從出場起就風度翩翩,直至結尾落入大牢也依然氣度不改,在跟不懂訣別時,還能神態自若地讚讚這位對手,順帶分析下自己敗在哪裏,那副“認了但無悔”的派頭讓人忍不住心生佩服,這才是造反的腹黑者該有的心理素質。
沒有哪個壞人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是壞人,一路贏過來的壞人更不會輕易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
所以楊冪的崩潰、鼻涕以及後續吃飯時的狼吞虎咽,不像是在詮釋關雪本人,倒像是在為“流量明星不顧形象放下身段”的熱搜預備演練,在為“大明星的賣力與敬業”佩戴勳章。
那麽此時再看張黎對她的評價,就感覺還挺誠懇的:哭得動人心魄,但她哭的一定不是關雪心理的事兒,也一定不是我說的那件事兒。
坐標錯了,就會導致越努力越偏離、越努力越尷尬,所有的小設計和小動作加在一起,看起來挺熱鬧,實則宛如花拳繡腿,忙活半天踢不穿一塊薄木板。
更災難的是,一旦表演變成個人秀,對麵的人就會找不到抓手。就是說,A演爽了,B卻很慌,他感覺對方不需要自己,不知道自己在這個場景中存在的意義是什麽,此時,別說彼此碰撞的火花了,火星子都冒不出一點兒。
表演本來就是個一來二去的事兒,是互相給反應、互相給刺激,而當雙方斷聯,無法互相給予,再複雜的關係也隻能被簡化為小醜和觀眾的關係——一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自拔,一個想走卻走不掉。
贏家未必有通吃的好胃口
不是想要專門批判和嘲笑楊冪,而是實事求是地講,人的能力和天賦自帶配置、各有長短板,不可能門門都答第一的,楊冪真的不必較這個勁。
社會賦予了贏家通吃的資格,而贏家自己,卻未必有通吃的“好胃口”。
楊冪什麽人?她就是為獲得世俗成功而生的那種人,懂得適應規則和運用規則,對話語權的追逐大於對所謂理想的堅持。
所以該軋戲軋戲,宛若一個為了提升KPI而衝鋒陷陣、不擇手段的金牌女銷售,隻要曝光度能上去,質量參差不齊一點也無妨。
該製造話題就製造話題,從早年的招黑體質到自黑女王,再從靠機場穿搭出圈的帶貨一姐到迎合女性主義思潮的人間清醒,她總能在合適的卡點摸準最討喜的人設,而後將其放大,讓其成為自己的閃耀標簽。
該說大家夥想聽的話當然也是絕不吝嗇,楊冪在各種采訪中的發言向來得體,張大大說自己很辛苦,她指著樓下說“這裏誰不辛苦”,主持人說她現在是人間清醒代言人,她微微一笑說這絕對是捧殺。
不能說人家不是發自肺腑,但肯定也不能全當真。就好比前兩年,前腳剛說反對白瘦幼,後腳就發起了漫畫腰挑戰,結果遭到了一波販賣容貌焦慮的口誅筆伐。
她主要還是聰明。
說好聽的話,說不出錯的話,這是出於女明星維護自身光環的職業素養,也是出於曆經輿論風浪以自保為先的生存本能。雖然偶爾,這兩個出發點會打架,呈現出些許表裏不一,但大部分時候,她都能麵麵俱到——一邊保持熱度的同時,另一邊也能迎來不少好感度。
可唯獨演技這件事,糊弄不得,僥幸不得,沒有就是沒有。
楊冪此次欲翻身卻摔了個大趔趄,除了上麵提到的好勝心過滿外,還有一個更加本質的原因——她的“聰明”本身就是跟表演所需的“愚癡”反著來的。
一個最簡單的區別:聰明當然要自保、要趨利避害,但愚癡往往意味著,要讓自己主動暴露於危險之中。
任何形式的創作,都繞不開這樣一層邏輯:打開自己的感受,讓精神處於一個“裸”的狀態,不加偽裝、不加防衛,然後靜等所有的刺激襲來。接下來,你最脆皮的那一塊一定會被射穿,一定會有什麽東西由內而外湧出來,你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東西具象化,就是在做屬於你自己的藝術表達。
寫出來就是一首詩,唱出來就是一首曲,演出來就是一出戲。
恰如郝蕾在《無限超越班》裏說的,不要去演情緒,你自己就有,找到它就好了。
但是讓角色情緒和自我情緒融合的過程並不輕鬆,得一次次把自己射穿哪!更何況,演員演一整部戲,這樣的動作要做無數次,其實是一件蠻內耗的事情。
關於這一點,上文被列為正麵教材的寧靜深有感觸,她說:越是好的演員越內耗,因為你就是用生命在演戲,那和你會一個技術是兩件事,實際上一個好的演員,跟“神經病”就是一線之差。
所以越是好的演員,越是沒辦法軋戲,也沒辦法讓自己在商業、綜藝、時尚等等全麵開花,因為他的精力不允許,這種精力的損耗可比染個紅發、練個方言什麽的熬人多了。
結語
小時候課本上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小聰明地認為:怎麽會?總能找到兼得之法的吧。可長大後發現,確實大部分時候不可兼得,A與-A麵常常是同時奉送的,一個人再能耐,也不可能將所有好東西都收入囊中。
所以楊冪的三撲何嚐不是對成功學的一次打臉?誰說靠拚和狠就一定能成事的?誰說馬太效應能讓人扶搖直上擁有世間一切的?沒有那種好事,舍了魚都不一定能得到熊掌才是人間常態,更何況大部分人,什麽都不想丟。
其實也不必丟,擁有自己能把握的,並好好珍惜,還不夠嗎?
作者:包法利小姐
關注我,在娛樂世界讀人心、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