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勞動”距離成為曆史名詞還有多久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五一”湊假已經好多年了,借一個國際節日的由頭,把兩個雙休日生拉活拽地拚湊在一起,炮製出一個短假期,試圖以此來刺激消費,拉動經濟。‍‍‍‍‍

“五一”作為一個紀念日,是1949年12月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做出的決定,將其確定為勞動節。‍

同樣把“五一”作為紀念日的還有世界上的80多個國家地區,所以也被稱為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886年美國芝加哥等城市數十萬工人大罷工和遊行示威,要求實行8小時工作製,改善勞動條件。3年後的7月,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在巴黎成立,並將5月1日確定為國際勞動節,以紀念芝加哥工人大罷工。‍


說起芝加哥工人大罷工的起因,還要追溯到1880年,美國工人集會要求8小時工作製,他們的訴求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1884年美國聯邦貿易組織以立法形式規定從1886年5月1日起實行8小時工作製。‍‍‍‍‍‍‍‍‍

隻不過從立法的1884年到法定實施的1886年5月1日期間,仍然按照原有的標準執行,工人普遍被要求每天十小時、十二小時,甚至十四小時的勞動時間。在第一國際(國際工人聯合會,妥妥的境外敵對勢力)的蠱惑和煽動下,1886年4月,25萬工人在芝加哥展開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活動。5月3日警察依法對罷工和示威的人群進行驅散,並對其中砸壞機器設備、放火焚燒建築物的暴徒開槍,打死打傷4人。第二天,在境外勢力第一國際的組織下,集會抗議警方的“暴行”,警方依法進行驅散的過程中,有暴徒向警察投擲炸彈,炸死1名警察,炸傷7名警察。‍‍‍‍‍‍‍‍‍‍‍‍‍‍‍‍‍‍‍‍‍‍‍‍‍‍‍‍‍‍‍‍‍‍‍‍‍‍‍‍‍‍‍‍‍

“五一”湊假就是這麽來的。‍

說起來比較諷刺的是,“996”儼然成為了這個社會大搖大擺的“優勢”。早9點晚9點,勞動時間十二個小時,每周工作6天。‍‍‍‍‍‍‍‍‍‍‍‍‍‍‍



令我感喟的不是996,而是下麵這條視頻:‍‍‍



從4月6日開始,英國(恩格斯的祖國,1889年7月第二國際成立時,就是他力主把5月1日作為國際勞動節)全境開始實施彈性工作製。凡是工作26周及以上的員工,都可以根據這條最新彈性工作條例,申請選擇工作時長、工作地點、工作日期、工作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企業老板除非有充分理由,否則不得拒絕員工的申請,不然員工有權上訴。

在此之前,2022年,英國才試行了4天工作製。61家公司裏的2900名員工,在工資不變的情況下,每周隻工作四天,發現他們比工作5天效率更高。71%的人表示四天製的“工作倦怠”程度比以前低,39%的人壓力更小了,與往年同期相比,各企業的收入平均增長了35%,離職員工數也下降了 57%。



不僅是英國,亞洲的新加坡也宣布從12月1日開始實行彈性工作製。



差不多一個半世紀前,勞動者為了爭取8小時工作製,又是罷工,又是示威,又是砸機器設備,又是焚燒建築,又是向警察扔炸彈,忙得不亦樂乎。而現在英國、新加坡推行彈性工作製,試水4天工作製竟然沒啥波瀾,國內幾乎無人關注。

從趨勢上看,人類的勞動時間是不是會越來越少?

看起來似乎是這樣。‍‍‍

從18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發軔的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上萬年的農業文明形態向工業文明形態轉型。最初的工業文明是建立在蒸汽機基礎上的,可以稱為“蒸汽機時代”。那時整個社會的主導運轉邏輯還是農業文明,隻不過是在農業文明的土壤上萌發出了工業文明的苗頭。



(蒸汽機時代)

不過,蒸汽機時代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也徹底改變了農業文明的匱乏曆史。但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高效率根植在農業文明的土壤上,為了謀求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資本家無視勞動者的權益成為常態,同時也孕育了顛覆它的工運勢力。

1889年芝加哥工運的那個年頭前後,工業文明的苗頭開始第一次的迭代升級,石油、電力的運用再一次極大地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也就是說,無論有沒有那些試圖顛覆資本主義的第一、第二國際勢力,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再一次指數般提高,奠定了8小時工作製的基礎。土壤準備好了,苗頭自然就生長,不是因為凜冽的風才被催生。

如果說“蒸汽機時代”是在農業文明的土壤裏萌發出工業文明的苗頭,那麽“石油和電氣時代”就是在農業文明的土壤裏長出參天大樹。社會結構和運轉邏輯仍然還是農業文明為主導,等級社會(帝國體製)、叢林競爭(零和博弈)、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國家神話)仍然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



(石油和電氣時代)

“石油和電氣時代”帶來的技術進步就像被喚醒的瓶中巨人,而上萬年農業文明傳統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就像那個愈加逼仄的狹小瓶子。瓶子被撐破是曆史的必然。“一戰”和“二戰”更像是人類文明的蛻皮過程,痛苦,但是必須經過這段痛苦才能涅槃。‍‍‍‍‍‍‍‍‍‍‍‍‍‍‍‍‍

“二戰”後期因應戰爭需要而開發的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同時開啟了工業革命的第二次迭代升級。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再度以指數般的速度提升。“電子時代”中,一些國家社會開始初步完成向工業文明的轉型,社會結構和運轉邏輯開始以工業文明的邏輯來替代農業文明的邏輯。另一些國家社會從第一、第二國際勢力的意識形態中找到了延續和強化農業文明以等級社會、叢林競爭、想象的共同體為特征的社會結構和運轉邏輯新資源。‍‍‍‍‍‍‍‍‍‍‍‍‍‍‍‍‍‍‍‍‍‍‍‍‍‍‍‍‍‍‍‍‍‍‍‍



(電子時代)

選擇不同路徑的國家集團的競爭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告一段落。所謂“冷戰”的結束同時帶來了第三次的工業文明迭代升級,那就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全球化時代的開啟。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第三次指數般提高。已經初步完成工業文明轉型的國家社會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地鞏固和強化了工業文明的社會結構和運轉邏輯:平等、富足、市場、契約、合作共贏。

這些國家社會已經基本消除了等級社會的特權,所有人,包括新移民,甚至遊客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對待。社會普遍富足,不僅人均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而且傾斜照顧社會弱勢人群,由政府兜底;弱化民族、國家、宗教的傳統神話,初步建立起以契約規則為基礎的市場和貿易共同體;超越人性中的叢林競爭天性,以合作共贏來創造繁榮富裕。‍‍‍‍‍‍‍‍‍‍‍‍‍‍‍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指數般的提高,人類花費在勞動上的必要時間也必然越來越少。正如石油能源、電力代替人力和畜力;機器人代替工人;每一種人類需要勞動的情境,原則上都可以通過機器來解放人力。像家務勞動中,洗衣、洗碗、掃地等統統都可以由機器代替。工作情境中也一樣。‍‍‍‍‍‍‍‍‍‍‍‍‍‍‍

人類付出的勞動減少,但是創造的財富仍然會不斷繼續增多。現時代正麵臨工業文明的第四次迭代升級,AI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應用,勢必會替代絕大多數人類的腦力勞動。包括像教師、醫生、設計師、會計等現有的勞動,在可預期的未來都會被AI取代。‍‍‍‍‍‍‍‍‍‍‍‍‍



(AI時代)

以前是靠勞動創造財富,現在不需要那麽多的勞動,技術進步能創造更多的財富。關鍵是技術進步帶來無須那麽多勞動,依靠技術進步創造的財富到底應該怎麽分配?‍‍‍‍‍‍‍‍‍‍‍‍

工業文明的社會邏輯是分配給所有人。‍‍‍‍

農業文明的社會邏輯是由特權者攫取,他們有各種冠冕堂皇的說法來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