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樹邊界栽,因為矛盾心不快。綜治室裏人生講,前人栽樹有陰涼……”3月25日,湖北省穀城縣石花鎮殷畈村的調解室內,因鄰裏邊界上的一棵小樹而鬧矛盾的阮某和張某,在治保主任易守銀的一首打油詩中握手言和。
“寫詩可以言誌,更可以記錄調處的案件,給後人以警示。”2016年開始用打油詩總結矛盾調處的易守銀,8年創作出了300多首打油詩,讓曾經的上訪村變成平安村。2023年,他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稱號。
易守銀創作的打油詩集(通訊員供圖)
年收入從8萬元到1.8萬元
1974年出生的易守銀是土生土長的殷畈村人。1993年,勤快的易守銀就在殷畈村開了間維修鋪,維修電視和小家電,附帶賣點日用百貨,生活十分富足。
在多年的上門維修中,易守銀遇到最多的,就是一家人因為電視信號轉播的問題而爭吵,在幫忙調試電視的過程中,他也漸漸成了家庭矛盾的調解員。
到了2013年,每天走家入戶的易守銀已成了村裏有名的“熱心人”。當年6月,村主任麵臨退休,想著村裏發展需要培養年輕人,小有名氣的易守銀便被邀請到村委會幫忙,擔任包組組長。一件棘手的事情,也就此落在了他的頭上。
2013年8月,鎮上招商而來的一家水泥廠正式開建,從最近處引水入廠,需要接入直徑1米的管道,全程6000多米,上下落差6米,埋入管道需要開挖土地涉及4個村100多戶。開工第一天,村民劉某就因一棵果樹的問題和施工隊發生了爭執。
“按國家標準賠償!”易守銀先是嚴肅講解政策,而後耐心傾聽了劉某家裏的難處。“你到隊裏來幹活,每天領工錢,幹點正事!”在易守銀的剛柔並濟中,劉某從鬧事者變成了建設者。隨後,易守銀針對各戶需求,巧用各種辦法,協調好了100多戶村民,通水項目也在2個月內順利完成。
易守銀入戶參與調解(通訊員供圖)
“易守銀幹調解有一套!”村民們對他刮目相看。在2014年10月的換屆選舉中,易守銀被村民們推選為治保主任。麵對一年開店近8萬元的收入和月薪1500元,年薪1.8萬元的治保主任崗位,易守銀內心有過掙紮。“家裏的店我來照看,人生要做喜歡且有意義的事!”妻子黃豔的一席話,讓易守銀下定決心,要在調解工作中幹出樣兒來。
一首詩藏著一個調解故事
殷畈村有1450戶7000多人,是全鎮人口最多的村,大大小小的矛盾自然少不了。擔任治保主任後,易守銀每天都要在村裏轉上一圈,在鄉親們的家長裏短中,了解民情,解決問題。
2016年9月10日,是易守銀光榮入黨的日子,因為要參加入黨宣誓,他沒有外出。臨近中午,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子慌慌張張地跑到村委會,拉著易守銀,要他趕緊去家裏調解矛盾。
原來,前一天下午4點多,該男子小塗的妻子麗麗在家和他人微信聊天,看起來心情愉悅,小塗的母親懷疑麗麗和其他男子有聯係,兩人發生了爭執。麗麗被小塗的父母暴打一頓,並關進房間裏。在外打工的小塗接到消息趕回家,一家人吵成一團。
經詢問得知,小塗和麗麗是在城裏打工時相識的,兩人結婚生小孩後,麗麗便來到塗家照看孩子,小塗獨自留在城裏賺錢養家。麗麗長得漂亮,平時也愛打扮,這讓生活在農村的婆婆看不慣,總是懷疑她生活作風有問題,婆媳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把人關在屋裏,限製人身自由是違法的!”易守銀先是用法律政策震懾住了情緒激動的老人,又語重心長地說道:“兩個孩子感情深厚,彼此信任,還給你們添了個孫子,這麽幸福的日子,要珍惜啊!”隨後,易守銀拉著小塗的母親勸道:“城裏人愛漂亮,愛打扮,有什麽不好?咱農村也提倡樹立文明新風,注意個人形象是文明進步的表現!”
就這樣,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調解,一家人消除了誤會和隔閡。易守銀成就感滿滿,回家的路上,他突發靈感,創作出一首打油詩:夫妻本來前世緣,今生才能去相見,一言不合就打罵,人生過得一定差,現場詢問查詳情,才知兩個有情人,有情有理又有心,握手言和過一生。
易守銀寫的打油詩(通訊員供圖)
“一個矛盾糾紛被圓滿解決,總需要有點儀式感。”自此,易守銀決定每調解完一個案子,就用一首打油詩記錄下來。“天降一塊磚,胳膊被打斷,同為鄰裏情,握手才是真!”這是易守銀解決完一場意外事件後寫下的打油詩。“東長西短說閑話,兩個女人把架打,本來兩家牆挨牆,多些原諒才適當。”這是易守銀為調解鄰裏糾紛所作。
為了搞好創作,易守銀自費購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名言佳句》《口才三絕》等書籍,一有空就翻閱,還進行金句摘抄,書寫隨筆感悟,他的打油詩也從簡單的4句延伸到了32句。“一首詩的背後,藏著一個調解故事。”麵對滿滿一桌子的調解記錄本,易守銀笑著說:這都是我的寶貝!
上萬條信息勸回境外滯留人員
2023年5月24日,日思夜想907天的小郭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年近五旬的易守銀淚濕眼眶。兩年多來,易守銀給小郭發送了上萬條信息,終於將這位滯留緬北人員勸了回來。
30多歲的小郭是從十堰遷到殷畈村的空掛戶,2019年,他丟下4歲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偷渡到緬北淘金賺大錢,結果卻日日向父母和親朋好友騙錢。
2020年,易守銀接到勸返任務,通過各種渠道加上了小郭的微信。麵對在外的遊子,易守銀認為,親情是喚回小郭的溫暖力量,於是他經常去小郭家探望,父親泡在泥塘裏挖藕、母親在工地打工、孩子發燒等生活點滴,易守銀都錄成視頻發給小郭,希望能夠感化他。
一開始,小郭並沒有受到觸動,還假意欺騙說,給他打一點路費,自己馬上就會回來。易守銀很是高興,趕緊騎上摩托車前往小郭家報喜,並給他打去了幾百塊錢。幾個月過去了,卻是空歡喜一場。
易守銀很氣憤,也很沮喪,一度想放棄和小郭的聯絡。2021年6月,小郭年近80歲的爺爺病重,臨走前拉著易守銀的手說,易主任,我這輩子最大的惦念就是孫子能回來,希望你能幫幫我們!麵對老人的請求,易守銀點了點頭,決定把勸返這件事幹下去。他在筆記本上寫道:“一步登天我做不到,但一步一個腳印我能做到;一鳴驚人不好做,但一個勁地做好一件事,我可以做。”
小郭送來致謝錦旗(通訊員供圖)
就這樣,易守銀堅持給小郭打電話、發微信,兩年從不間斷,他還把自己關注到的國際形勢講給小郭聽,每天發送一段勵誌話語。從春天到夏天,從秋天到冬天,易守銀發出上萬條信息,小郭終於回來了。
2023年,經過8個多月的勸說,易守銀也成功把村裏另外一名滯留緬北人員勸了回來。感慨之餘他寫下打油詩:自認緬甸像天堂,到了才知是妄想;政府呼喚把家歸,重啟人生挺胸膛。
300多首打油詩締造和美鄉村
“這首詩寫得簡單明了,我一讀就明白!”采訪中,鍾大爺和媳婦因家庭瑣事來到村委會要求評評理,易守銀拿出了辦公桌上的十多本調解登記簿,讓兩人翻看。兩人念著打油詩,憤怒的心情逐漸舒緩。
“調解室裏把苦訴,隻因人生不知足。”“人活一生要敞亮,做人做事責任擔。”易守銀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打油詩通俗易懂,字裏行間透露著最樸素的情理,很多村民讀了他的詩,心境寬闊了,矛盾糾紛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調處一件事,教育一大片。”易守銀講起了自己的調解經驗,“鄰裏邊界糾紛、家庭矛盾糾紛、愛情婚姻糾紛最常見。”針對各類糾紛,易守銀常常拿出寫的打油詩念給雙方聽,並講述處理過的案例故事,“打油詩朗朗上口,村民們一聽就懂,大家能很快記住糾紛教訓,並引以為戒。”
如今,除了調解本村的矛盾糾紛,易守銀還常跨村幫忙,甚至被鎮綜治辦請去破解難題。他用打油詩教化警示鄉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農村基層,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鄰裏更和諧的目標。“十年前,一年要調解糾紛兩三百起,現在一年才三四十起。”易守銀笑稱感覺自己快要“失業”了!言語中透出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