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支原體肺炎等多種呼吸道疾病輪番登場、疊加流行。進入春季,一度被人類遏製的百日咳又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國家疾病預防控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2月共報告百日咳17105例,比2023年12月多了7979例,是去年同期的近32倍。
百日咳指由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因咳嗽可能持續百天而得名。航空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竇誌芳介紹,與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等引起的咳嗽不同,百日咳會表現出嚴重的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終止時伴有雞鳴樣的吸氣聲。一般來說,所有人群都易感,但1歲以內未完成全程基礎免疫接種的嬰兒易感性最強,嚴重病例也多見於嬰幼兒。
該病曾是全球兒童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自疫苗成功研發和推廣後,發病率一度下降。首款全細胞百日咳疫苗於1914年在美國獲得批準,20世紀4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為兒童廣泛接種相關疫苗,我國在1978年將百日咳疫苗納入了免疫規劃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可免費接種)。隨著疫苗廣泛接種,百日咳進入極低流行狀態,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報告的病例數減少了99%以上。
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全球多國百日咳“重現”。在2004年、2005年、2010年、2012年、2014年,美國先後發生多次大規模百日咳疫情,其中2012年華盛頓州百日咳流行期間發病率高達37.5/10萬,與前一年相比升高了13倍。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家同樣有百日咳發病數激增的報道。近年來,我國百日咳發病數也在維持數十年的低水平後呈現回升趨勢,2017年全國報告百日咳病例開始超過1萬例,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18年超2萬例,2019年超3萬例。新冠肺炎疫情後回落,2020~2022年累計報告15798例。國家疾病預防控製局最新發布的數據,無疑又敲響了警鍾。
對於百日咳發病率上升這一現象,竇誌芳認為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是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不足。人體可通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對百日咳的免疫力,但這兩種途徑獲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續終生。研究發現,通過接種疫苗產生的百日咳特異性抗體一般持續4~12年。青少年、成年人疫苗效力下降後,可能再度感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綜合司組織修訂的《百日咳診療方案(2023年版)》指出,百日咳發病年齡高峰已從嬰幼兒轉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成年人免疫係統相對成熟,患病後症狀往往不明顯,從而可能成為隱匿性傳染源,感染嬰幼兒。二是近年來診斷標準不斷改進、監測係統更加完善。相比於之前通過細菌培養、PT抗體檢測,目前百日咳的診斷還納入了核酸檢測,有條件診斷的醫院或機構顯著增多,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病例數增多。
百日咳雖然可防可治,但在發病率急劇上升的情況下,仍潛藏公共衛生危機。竇誌芳表示,成年人患病後可能症狀較輕,一段時間後可自然好轉,但對於脆弱的嬰幼兒來說,百日咳有著不小的殺傷力。一方麵,百日咳的特點是咳嗽劇烈,這可能引發麵部、眼瞼浮腫,眼結膜出血等。另一方麵,咳嗽持續時間很長,過程中可能導致嚴重的並發症,如肺炎、百日咳腦病、低氧血症等,有致死風險。竇誌芳強調,應重視百日咳的日常防範,集大眾之力縮小感染範圍。她建議做好如下幾點。
嬰幼兒規範接種。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及時接種疫苗是防控百日咳最基本的免疫策略。針對百日咳預防,我國當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百白破疫苗),總共包括4劑次接種,分別在3月齡、4月齡、5月齡、18月齡。家長應遵從疫苗接種規範,按時帶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種。
及時診斷和隔離。無論成人還是兒童青少年,咳嗽持續2周以上、伴有痙攣、程度劇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著覺、眼睛充血,或身邊有類似病例後自己突發咳嗽,應主動前往醫院。確診後要及早隔離,切斷傳染源。
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護。小孩、年老體弱者、孕婦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盡量不要到人員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場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觸,室內經常開窗通風,同時保證勤洗手、適當鍛煉、清淡飲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竇誌芳表示,目前我國的百日咳疫苗僅覆蓋7歲以下兒童,考慮到發病率再度上升的問題,《百日咳診療方案(2023年版)》已提出,“若有流行時易感人群仍需加強接種”。未來,必要時拓寬疫苗接種人群或是防範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