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國產爛片被吹成神作,內娛沒救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有部新片惹人注目。

它被不少人稱作

「低階版《花束般的戀愛》」

不久前,內地宣布翻拍《花束般的戀愛》在網上引起熱議。

當時就遭到全網群嘲。

「別糟蹋了好嗎?



這才過去沒多久,翻拍版還八字沒一撇,「低配」就來了。

電影上映後,口碑直接呈現兩極分化。

有人罵「爛片一部,別蹭熱度」。

有人則直接將其定性為「城市愛情片的裏程碑」,真是好大的口氣。

如此這般,一下激發了魚叔的興趣,立馬走進電影院一探究竟。

可看完後卻一口氣上不來。

今天,必須來和大家好好說道說道這部——

《被我弄丟的你》

電影改編自鄭執的

短篇小說《被我弄丟兩次的網斤斤》。

鄭執的小說,最近成了內地影視改編的搶手貨。

可惜,口碑起伏很大。

李鴻其、李一桐主演的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改編自同名短篇



豆瓣5.3。

歐豪、王硯輝主演的電視劇《膽小鬼》,則由長篇小說《生吞》改編而來。

豆瓣7.7。

這部《被我弄丟的你》,由

檀健次



張婧怡擔綱主演。

憑借主演的人氣,電影首日票房還不錯。

與同天上映的話題電影《沙丘2》,基本打了個平手。

故事確實與《花束般的戀愛》有幾分相似

(以下簡稱:《花束》)



白曉宇

(檀健次飾)



王斤斤

(張婧儀飾)

是一對「文藝青年」。

兩人在高考考場相遇,一見鍾情。

四年後,又在畢業季重逢而後相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愛情卻被現實生活一點點磋磨,逐漸消失。

雖說主題上同樣是展現了理想愛情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

但我們必須清楚,《花束》的成功密碼並不僅僅是抓到了這點情緒價值。

愛情片的現實主義表達,靠的是無數個生活細節的堆疊,以達到實實在在地接地氣。

《花束》中,男女主彼此靠近的過程,以及後來步入社會後麵對經濟壓力和工作

困境,都能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被我弄丟的你》卻正好相反。

打著「我們不知風花雪月,還有柴米油鹽」的旗幟,卻唱著最大聲的「懸浮」。

首先,故事中對愛情產生的描繪就是一個大寫的不合理。

白曉宇對王斤斤的一見鍾情,發生在高考考場上。

坐在後排的白曉宇,不經意看到了前排沐浴在陽光下的女生悄然心動。

之後,又因為肚子疼提前交卷,慌亂中撞翻了別人的桌子。

一屁股坐在地上的白曉宇,直接盯著

心上人發愣了。

肚子也不疼了。

我是不太理解為什麽在高考這種關鍵時間點,還能有心思盯著姑娘看。

過來人都知道,高考對於國內的學生意味著什麽。

此時故意誇大白曉宇對王斤斤情愫的迸發,並非浪漫,而是腦子缺根弦。

而且,就是這麽一撞,白曉宇與王斤斤都沒考上自己的目標大學。

但四年後,兩人第二次相見,卻以光速陷入愛河。

沒有解釋,沒有鋪墊,愛情乘坐著火箭就這麽來了。

別說主角二人措手不及,觀眾更是摸不著頭腦。

這,怎麽就愛上了呢?

其次,對情感的表達過於浮誇。

亦如《花束》,本片讓白王二人徹底淪陷的一個契機,就是他們發現彼此在一些「小眾」的喜好上是契合的:

都喜歡看愛倫·坡的小說



不能否認,這種類似於「弱水三千隻飲一瓢」的靈魂交互感的確足夠戳人。

但要知道《花束》中,無論是押井守的電影還是今村夏子的小說,隻是眾多巧合中的一個點。

在這之前,還有一係列諸如電影票、耳機線、一牆相同書籍的共振。

更重要的是,兩人產生的好感,也並非簡單地因為愛好連連看。

而是在第一次見麵時,女主聽到男主將「我在電車上」說成「我在電車上搖搖晃晃」的那一刻就產生了。

正是有了這種細小的火花,才能燃起之後的所有。

反觀這部電影。

且先不說,愛倫·坡這種著名作家是否可以代表「獨特的口味」。

電影將男女主這個相同的愛好,過度的渲染與放大,就使得他們的愛情流於膚淺、刻意且矯情。

一個最尬的場麵,就是兩人在出租車上大聲背誦小說內容,以此表白。

而且,對於二人關係變化的呈現也是輕描淡寫。

畢業後,兩人開始了北漂生活,因為職業、收入漸漸出現不平衡。

此時,理應進入了

「愛情還是麵包」的命題探討。

可這種差異帶來的分歧與困難,全部化成了庸俗的「第三者誤會」之流的橋段。

以至於,兩人最大的一次爭吵,你一句我一句來的莫名其妙。

「你以為自己很光鮮嗎?」

「你在用愛情道德綁架我!」

「你根本沒有成長。」

關係的變化,全靠浮誇的吼。

我們根本感受不到一段愛情被現實打敗的無奈,卻隻是兩個不成熟的小學生扯頭花而已。

最後,

本片甚至連最基本的敘事邏輯都不靠譜。

片中所有需要展現人物心理與情緒的細節,全部被毫無感情的旁白取代。

有這麽一幕,大雪中的白曉宇與王斤斤正麵臨感情的岔路口。

可二人隻是麵無表情一言不發地站著。

一個在心中說:

十個數之內,隻要他回一下頭,我就衝上去抱住他。

一個在心裏默念:

隻要十個數,隻要她挽留我,我就不走。

然後,十個數過去了,兩人就分道揚鑣了。

這是什麽離譜環節?

說是探討現實生活的不易,可表現出來的職場卻是相當懸浮。

王斤斤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遇到一個耍大牌的女演員。

安撫對方的方法,竟然隻是說了一句「我讀到這個角色時都哭了」。

還因此一路飆升至總製片的位置,簡直叫人感到不可思議。

而表現職場不易的法子,則是通過抱書平地摔。

對於職場的理解,實在幼稚如兒戲。

而且,這摔得也太假了。

為什麽內娛總是拍不好愛情故事?

這個問題魚叔思考了很久。

後來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一個愛情故事,所講的從來就不僅僅是愛情。

過去的經典愛情故事,總是將愛情作為抗爭命運、

追逐自由的象征。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對家族世仇的叛逆。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對封建父權的反抗。

《泰坦尼克號》則是對階級枷鎖的掙脫。

這些故事中的愛情,當然純粹熾烈。

但對於男女主而言,愛情也是他們表達自我的一種載體。

來到現當代,隨著自由愛情的愈發普遍,男男女女在愛情中所麵臨的最大阻礙,不再是外在的壓迫。

而是化為更加內向的掙紮與抉擇。

依舊以《花束》為例。

男女主所喜歡的那些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喜好,也是一種堅持自我精神追求的象征。

年輕時的他們,對成年人庸俗無聊的話題感到嗤之以鼻。

在他們心裏,是

拒絕成為普通的成人上班族。

於是到了後麵,女主的依舊堅守自我與男主的隨波逐流,就成了二人愛情中最大的阻礙。

還有阪元裕二編劇的另一經典,《東京愛情故事》。

橫亙在莉香與完治之間的問題僅是二人不同的愛情觀嗎?

當然不是。

莉香的開放與完治的保守,表現出了城市化過程中年輕人不同愛情觀的對衝。

愛情,從來不是生活目的。

可對於王斤斤與白曉宇而言,並非如此。

片中讓魚叔最不能理解的一場戲,就是他們的分手戲。

電話兩端的人都哭得撕心裂肺表示:

我好愛你,可是因為追求不同所以不能在一起。

可在我看來,所謂的追求不同,根本不是阻礙他們愛情繼續的困境。

白曉宇眼睛有問題,想要安穩的生活。

王斤斤想要看看外麵更精彩的世界。

這在當下的時代,並非無解的死扣啊。

他們既沒有家庭阻礙,更沒有類似於身份、階級、金錢的鴻溝,怎麽就不能在一起呢?

白曉宇曾經說一句話:

這就是我眼裏看到的世界,除了她(王斤斤)以外就沒有任何光了。

愛情在他們那裏,不是生命的曆程,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成了唯一的目的。

這實在讓人難以共情。

現實生活中,能有幾個人將愛情當作唯一目的呢?

片中一個簡單的場景就完美展現了這個故事調性:

白曉宇坐在安靜的台階上,等應酬的王斤斤回來。

不遠處是霓光閃爍的都市大樓,兩個空間十分割裂。

就像這個故事,看似是坦言風花雪月後的柴米油鹽,實際上依然是真空於實際的想象。

更讓人難受的是。

這部電影中,試圖用一個個刻意的巧合告訴大家:

愛情和生活本質是不一樣的。

要在愛情裏好好生活,在生活中好好相愛。

可最後,卻讓王斤斤放棄自己的追求,忘記所有的痛苦與掙紮,再一次全身心投入愛情的懷抱,還要用一句「你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來給自己下定義。

如此一來,「將愛情還給生活」就像一場自我感動的笑話。

好笑又可悲。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