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2》:太空宮廷劇,王子複仇記?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搜狐娛樂專稿
(哈麥/文)一方麵,《沙丘2》憑著小說的影響力、《沙丘》打下的基礎,以及向商業的靠攏,獲得了超越前作的口碑和票房,表現還算不錯。
另一方麵,因為異於傳統好萊塢大片的歐式悲劇內核,原著的時代局限,以及散雜於其中的曆史、宗教、政治、哲學元素,又無法讓它成為《星球大戰》《阿凡達》那樣的爆款。
這是一個好萊塢大製片廠體係下商業和文藝互搏、平衡的產物,維倫紐瓦有才氣,有風格,有野心,在掌控大製作上,他想成為諾蘭一樣的導演,不過現在還稱不上很成功。
王子複仇
《沙丘》重在世界觀的架構,有各種人物的出場,大量信息的鋪陳,加上導演全程起範兒,想要拍出史詩電影的宏大感,因此沒法特別商業,特別熱鬧。
好這口的觀眾覺得這種既商業又文藝,不疾不徐的敘事腔調逼格滿滿,在泛濫的好萊塢爆米花大片中顯得獨特而有味。
不喜歡的觀眾看到的是華麗、冗長、空洞,覺得它就像一個節奏拖遝的超長預告片,離看重工業科幻大片的心理預期太遠。
這也導致了《沙丘》票房的不溫不火,製作成本1.65億美元,全球賣了4.34億美元,處在盈虧邊緣,很難賺錢。
到《沙丘2》,推動劇情發展的事件性情節明顯增多,敘事節奏更加商業化,像第一部裏對男主夢境的反複展示,以及心理戲、氛圍戲的慢鏡頭少了。
加強故事和節奏能獲得更多習慣看商業片的觀眾,但也讓沉迷於維倫紐瓦作者風格的觀眾感覺《沙丘2》帶來的震撼感較前作減弱了,在做平衡和取舍的過程中,細膩、詩意向簡單、直白有所讓步。
簡單總結,《沙丘》第一部講的是一個憂鬱、敏感、肩負重任的貴族王子異星落難的故事。到第二部,是王子的複仇,他被異星人接受,成為領袖,打敗對手,登上王座,是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大男主爽文模式。
但主角數輪激戰反派最終拯救眾人於危難的美式英雄模式顯然不適合《沙丘2》。
在好萊塢大製片廠體係下,手持近2億美元的製作成本,維倫紐瓦一邊在商業片規則內爭取爆米花受眾,一邊又在抽離。
男主在經曆了內心的掙紮後,轉變、雄起,結果到了最後,幾個原本強大的反派在他麵前分分鍾下線,故事迅速結束。
這感覺就像有調情到位的前戲,卻沒有一飛衝頂高潮,過了一些癮,又沒過足癮,簡直太反好萊塢常態了。
歐式悲劇
原因在於,《沙丘2》不是一個典型的美式英雄故事,它的內核是歐式的,悲劇的。
主角保羅看似含著金湯匙出生,父親是優秀到讓皇帝都害怕的厄崔迪家族領袖,母親是背景強大的的貝尼·傑瑟裏特姐妹會成員,他魔武雙修,能力強大,很快就能在異星稱雄。
但不同於“能力有多大,責任有多大”的美式英雄,也不同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式英雄,保羅是基因篩選的結果,自出生起命運就已被注定,作為“天選之人”,他能預見未來,卻沒法和命運抗爭,去實現自我。
這是徹底的古典命運悲劇,沒有反轉,沒有勵誌,更沒有happy ending。
《沙丘》第一部在鋪墊保羅“家破人亡”的身世悲劇,到第二部,主要講的是他被仇恨、權力、宗教狂熱裹挾的命運悲劇,如何升級打怪並不是核心。
保羅從一開始就知道所謂預言不過是姐妹會編造的謊言,也知道接受異星人擁護成為“先知”的後果,他掙紮過,猶豫過,但還是站到了本我的對立麵,選擇抓住生機,成為哈克南,哪怕代價是戰火紛起,人們痛苦死去。
其他的英雄旅程都是主角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放下其他,回歸本真,選擇最重要的東西。
而《沙丘2》中,保羅逐漸失去人性,犯下他曾極力避免的罪行,轉變成一個眾人塑造下的神。這不是現代觀眾熟悉的英雄人物。
按照小說的後續,保羅通過聖戰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但他的悲劇沒有終結,而是在持續升級。麵對外部反對勢力的互相勾結,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王位的後繼無人,他走向自我懷疑、迷茫,一切變得虛無。
宗教史詩
《沙丘》被稱為科幻史上的裏程碑作品,可它裏麵的科幻元素並不多,也不夠硬,有些設定甚至可以劃入奇幻範疇。
在遠未來的星際宇宙中,地球人的生活背景像是歐洲中世紀,打殺還靠冷兵器。
但《沙丘》的價值遠不局限於科幻,它更像是一部曆史之書、宗教之書、政治之書。
電影裏的幾大家族紛爭,沙漠背景,聖戰,信徒,香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古羅馬、阿拉伯世界,以及歐洲殖民時代的曆史。
小說作者弗蘭克·赫伯特是美國人,他以旁觀者的視角在審視發源於中東,傳播於歐洲的宗教,以及與之相關的戰爭、政治。
主角保羅的創作明顯借鑒了伊斯蘭教、基督教的起源故事。
《沙丘》前兩部中,保羅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依靠弗雷曼人的信仰獲得力量,打敗了敵手,掌控了帝國,成為集世俗君權與宗教神權於一身的偉大領袖。
後來,他放下權力,自我放逐,在沙漠中悟道,成為了一個反對自己過往主張的傳教士。
宗教之外,還有曆史、政治。
《沙丘》作者成長的年代,世界並不太平,中東、非洲很多國家處在脫離歐洲殖民統治的進程中,美國作為新興強國在推行民族自決的理念,支持各小國獨立,這波獨立浪潮之後,美國逐漸從歐洲列強手中接過了世界霸權。
電影裏的殖民與反殖民,自救與渴望被救世主拯救,也可以看作是這一段曆史的映射。
如果本著尊重原著的心態,《沙丘》係列很難拍成簡單、直接,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的爆米花大片。
本質上,它就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古典悲劇,裏麵雜糅了曆史、宗教、政治、哲學等很多元素,這是它宏大、厚重、經典之所在,也是很難被影視化的原因。
對於沒看過原著及不熟悉中東史、歐洲史的觀眾,就比較難獲得吃快餐的飽腹感,或是品佳肴的美味感。
甚至會覺得它槽點滿滿。
比如結尾,男主上一秒還在說多愛女主,轉頭就要和帝國公主結婚去做國王,在現在的語境下,這不就是宇宙陳世美,無敵大渣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