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不能讓一代人童年回憶,停留在廁所裏
上觀新聞
2024-03-05 09:17:13
孩子們走不進操場,不能在走道裏停留,甚至在教室裏也隻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無奈之下隻能躲進廁所裏社交,即所謂的“廁所社交”——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華職教社副主任李國華近年來在工作和生活中觀察到的獨特現象。他呼籲:“不能讓這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就此停留在了廁所裏。”
李國華在調研中發現,迫使小學生進行“廁所社交”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方麵是學校對安全的顧慮,另一方麵則是家長對學生的焦慮。
“學校擔心學生在課間活動時發生安全事故是‘課間活動限製’的關鍵。”李國華介紹。在司法實踐中,學校在校園安全事故中往往因“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時救助”被判承擔賠償責任,甚至賠償學生補課費、家長誤工費等。為了減少安全隱患,學校對課間活動的管理日趨僵化,逐步演變成設立“一刀切”規定——除上廁所外,學生課間不得離開教室。
課間十分鍾的消失,與部分學生家長的焦慮心態也不無關係。一些家長錯誤地認為,課間不去戶外活動有助於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還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要求孩子在學校絕對安全,對孩子不小心造成輕微皮外傷都上綱上線,對老師、學校不依不饒。“尤其是後一種矛盾,使得學校對課間活動嚴加管製以至於實質上取消。”李國華說。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一堂課結束後,需要適當的放鬆。學生久坐也會導致身體出現健康問題,如肥胖、近視等,長此以往更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成年群體,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近期媒體也報道,部分醫院兒童精神科‘爆滿’。”李國華表示,由此可見,課間十分鍾活動既是注意力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身心健康的必要保障。
麵對學生們迫不得已的“廁所社交”,怎樣才能把他們從廁所中“解救”出來,獲得更多美好的童年回憶?
“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有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管,學校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沒有執行的動力。”李國華建議,教育部門應該切實拿出方案,確保全國學生課間自由活動權的落實。“比如,對長期不執行的學校明確處罰機製,將課間活動開展情況納入教育督導範疇,尤其要切實杜絕學校教學生造假的惡劣行徑,嚴肅政治遇到上級檢查才讓學生課間自由活動等形式主義作風。”
要想學校放開包袱解放課間10分鍾,還要從源頭上幫助學校合理管控風險。對此,李國華建議,最高法和最高檢應進一步細化規則,明確學校在盡到了教育管理責任的情況下發生的意外傷害的相關責任。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校方責任險對化解學校風險行之有效。不過,李國華支持,這類保險仍存在保額偏低、責任範圍不足的問題,比如校方責任險並不包含學生課間活動中常見的因自身原因受傷。他建議,教育部可以優化保險規則或出台更多的保險種類,覆蓋課間活動。
“此外,讓學生們不再局限於‘廁所社交’還需教育部門、學校、家長之間及時進行多方聯動協同,從而促進安全保障。”李國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