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那些講真話的記者現在怎樣了

那些講真話的記者現在怎樣了

文章來源: 李宇琛 於 2025-10-04 19:52:2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那些講真話的記者現在怎樣了

2024年,當揭露三鹿奶粉事件的記者簡光洲,在商海浮沉十餘年後,創立了自己的白酒品牌“簡酒”時,他昔日的同行們也早已散落於江湖。

曾以一篇《山西疫苗亂象調查》震驚全國的王克勤,彼時正全身心投入在中國最偏遠的鄉村,為600萬塵肺病農民的呼吸而奔走。他的微博裏,有一張張被粉塵侵蝕的肺部CT片。

而當年以深度法治報道聞名的褚朝新,則成了賽博空間裏的一位獨行俠。在他的個人公眾號上,繼續對這個時代發出不合時宜的追問,文章時常在發出後不久,就變成一個紅色的感歎號。

三位曾用筆改寫過無數人命運的記者,在這一年,呈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切麵。

他們的故事,要從那個理想主義尚未完全冷卻的年代講起。那個年代,記者的筆,還被很多人相信,是一把可以解剖社會沉屙的手術刀。

1

故事要從2008年的夏天講起。那年的中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火焰是北京奧運的聖火,點燃了整個民族的激情與夢想;海水,則是在甘肅積蓄的一灘渾水,正悄悄漫溢。

在甘肅的醫院裏,14名嬰兒幾乎在同一時間,被診斷出腎結石。他們的父母抱著孩子,眼神空洞。醫生們圍著CT片子,眉頭擰成了死結。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大夫,一輩子見過的腎結石病人,加起來還沒有這一個月見到的嬰兒多。

私下裏,他們竊竊私語,都指向了同一個東西:奶粉。

但那個牌子太大了,大到連續多年全國銷量第一,大到它的廣告每天都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循環播放,大到它的名字,幾乎就是國產奶粉的代名詞:

這個牌子叫三鹿。

時任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的簡光洲,當時32歲,在報社跑了五年新聞,不算新人,也遠非大佬。

他挨家挨戶地走訪,在醫院的走廊裏聽家屬哭訴,看那些嬰兒因為疼痛而扭曲的小臉。他悄悄把幾個家庭沒喝完的奶粉樣品塞進包裏,坐上火車,送回上海檢測。

檢測結果出來那天,實驗室的報告單像一張判決書。三聚氰胺,一個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完全陌生的化學名詞,從此將像一道刺青,深深地刻進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裏。

2008年9月11日,簡光洲的報道《甘肅14名嬰兒同患腎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見報。兩千多字的稿件,沒有一個激烈的形容詞,沒有一句憤怒的控訴,隻是把事實一塊塊碼好,冷靜得像一份法醫報告。

但這篇報告,引爆了一顆核彈。

三鹿集團,這個銷售額過百億、品牌價值149億的龐然大物,在短短幾個月內,從神壇跌落,轟然倒塌。

風暴迅速蔓延,全國22家乳品企業被檢出三聚氰胺,整個行業信用破產。

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

石家莊市委書記、市長被免職,國家質檢總局局長引咎辭職。

簡光洲一戰封神。他成了英雄,無數人把他和他的報道,視為中國調查新聞的裏程碑,一束刺破黑暗的光。

但光照亮世界的同時,也會灼傷自己。

據他後來對母校南昌大學的記者回憶,發稿前夜,他把辦公室的個人物品都打包了:

他做好了第二天被開除、甚至被跨省的準備。

他知道,他捅破的天,太大。

第二天早上,太陽照常升起。他的電話被打爆了。一半是來自全國各地同行的祝賀,另一半是:

操你媽。

騷擾電話、死亡威脅,像潮水一樣湧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謾罵把他打成“民族工業的罪人”、“外資的走狗”。有人甚至放話,要讓他和他的家人“以殺父之仇相報”。

那24小時,是他人生中漫長的一天。

當晚9點多,新華社發布通稿,衛生部專家指出,高度懷疑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汙染。

一錘定音。

風向在瞬間逆轉。謾罵變成了讚美,威脅變成了致敬:

那些昨天還罵他漢奸的人,今天開始叫他英雄。

一切都像一場荒誕的夢。

簡光洲說,那篇報道讓他新聞理想一下子崩塌,碎得一幹二淨。他看到了真相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複雜與現實的殘酷。他曾以為記者是社會的啄木鳥,後來發現,啄木鳥想啄掉一棵朽木,首先要祈禱自己別被樹上的猴子弄死。

他贏得了幾乎所有新聞獎項,但他心裏那點火,滅了。

四年後,當外界給他“中國最有良心的記者”光環時,他悄悄地,離開了。

2

如果說簡光洲是狙擊手,冷靜、精準,一槍致命。那王克勤就是重裝步兵,是推土機,是用胸膛去撞城門的人。

他曾被譽為“中國第一調查記者”,這個名號,是他用一篇篇帶血的報道換來的。北京出租車業黑幕、定州血案、邢台艾滋病真相……每一個標題背後,都是一個或者數個被碾碎的底層家庭。

因為揭露黑幕太狠,江湖上:

有人懸賞500萬,要買他的人頭。

2010年3月17日,他扔出了一顆比三聚氰胺更讓中產階級恐懼的炸彈:《山西疫苗亂象調查》。

這篇文章,一萬三千字,每一個字都像一聲哀嚎。

他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七個月的時間。線索來自山西省疾控中心的一位內部舉報人,名叫陳濤安。這位體製內的專家,向王克勤提供了一份長長的名單。

王克勤和團隊據此走遍了山西的窮鄉僻壤,像苦行僧一樣,一家一戶地尋訪。他們最終掌握了:

近百個在接種疫苗後或死或殘的兒童案例。

報道揭示,一家名為“華衛”的公司,壟斷了山西的二類疫苗市場。而這家公司的工商注冊信息顯示,它隻是一個注冊資本50萬的皮包公司,還是墊資虛假注冊。

就是這樣一家公司,為了趕工,讓工人們在常溫下給需要全程冷藏的疫苗貼標簽。那些救命的疫苗,在高溫中迅速失效。

報道裏有一個細節,讓人不寒而栗,運送疫苗的冷鏈車,在夏天就是一個移動的悶罐。

這些失效的高溫疫苗,最終被一支支注射進了無數孩子的身體裏。有的孩子死了,有的孩子癱了,有的孩子成了腦癱。

報道刊發後,山西省衛生廳連夜召開新聞發布會,措辭嚴厲,指責報道:

基本不實。

王克勤所在的《中國經濟時報》,也連夜發表聲明硬剛:

報道涉及事實全部屬實,掌握78戶患兒家庭翔實資料,願承擔一切法律責任。

那是一場載入中國新聞史的媒體與地方政府的公開對峙。

接下來的幾天,牌桌上的玩家越來越多。衛生部表示高度關注,派出了專家組。但隨後,據網絡消息,包括簡光洲在內的多家媒體記者,都接到了從山西撤回的通知。

最終,山西方麵經過縝密調查,給出了一個充滿智慧的結論:他們調查了網上提及的15名兒童,隻找到了10人,其中僅1人有異常,且均與高溫疫苗無關。

風波的結局,再一次充滿了中國式智慧。疫苗的問題本身不了了之,但提出問題的人,被解決了。

報道刊發後不到兩個月,《中國經濟時報》的總編輯包月陽,這位力挺王克勤的媒體主帥,被突然調離。

一年後,2011年7月18日,報社的深度調查部被正式撤銷。王克勤被解除職務。

他離開報社那天,默默地整理了十年來收到的讀者來信和上訪材料。據他的同事回憶,那些承載著無數底層人希望的紙張,沉甸甸的。

王克勤的命運,完美詮釋了什麽叫後坐力。他開出的那一槍,震倒了山西官場的幾棵小樹,但槍的後坐力,卻直接把他自己從事業的巔峰上震了下來。

後來,他去了《經濟觀察報》,試圖東山再起。但不到兩年,2012年,他主持報道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失蹤者名單,再次觸怒了有關部門。

調查新聞部,又一次被解散。

2013年2月,王克勤被約談,徹底離開了媒體行業。

一個曾被譽為“隻為蒼生說人話”的記者,最終發現:

蒼生沉默如鐵,而壓在蒼生之上的,卻堅硬如鋼。

3

和簡光洲、王克勤相比,褚朝新的名字,可能對公眾來說稍顯陌生。他不像簡光洲那樣一戰成名,也不像王克勤那樣自帶悲壯的英雄光環。

但在新聞圈和法治界,他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他曾是《新京報》、《南方周末》的王牌調查記者。他的筆,像一把精準的、冰冷的手術刀,專門解剖中國法治領域的疑難雜症。

他曾報道趙作海案。

這個案子,是一出頂級的黑色幽默。

1999年,河南商丘農民趙作海,被指控殺害了同村的趙振裳。盡管證據鏈條漏洞百出,他還是被判了死緩。

他在監獄裏蹲了11年。

2010年,那個被他殺害的趙振裳,突然活著回來了。

這是一個足以讓所有編劇都自愧不如的劇本。當地司法係統瞬間陷入了巨大的尷尬。褚朝新當時就在現場,他用他一貫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筆觸,還原了這起冤案的始末。

他沒有過多地渲染趙作海的悲情,而是將手術刀對準了案件背後那個看不見的真凶:

命案必破。

在當時的考核體係下,一個地方如果發生了命案而遲遲不破,從公安局長到地方主官,都要承擔巨大的政治壓力。為了完成這個KPI,刑訊逼供、製造偽證,就成了某些辦案人員心照不宣的捷徑。

褚朝新的報道《一錯再錯:趙作海錯案始末》,深刻地揭示了這種製度性的荒誕。他指出,趙作海的平反,充滿了偶然性。如果不是那個死人自己回來了,他可能就要在監獄裏把牢底坐穿。

而中國,又有多少個沒有那麽幸運的趙作海?

褚朝新,那時候在《南方周末》這家當時被譽為“中國媒體良心”的報紙,揮灑才華。

(此處不得已刪去一些內容)

4

2012年,是一個充滿隱喻的年份。

那一年,瑪雅人的末日預言沒有應驗,但對中國的調查記者們來說,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確實走到了盡頭。

風起於青萍之末。最早感受到寒意的,是媒體的廣告部。根據公開數據,全國報刊的總印張數從2011年的2272億張,開始掉頭向下,一路狂瀉。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幾近腰斬。

錢,沒了。

地主家沒了餘糧,首先被砍掉的,就是那些花錢多、掙錢少、還整天惹麻煩的部門。調查報道,這個曾經被視為報社門麵和靈魂的部門,一夜之間成了負資產。

簡光洲離開《東方早報》的理由,說得最實在。

他在2003年入職時,月薪大概在五六千塊。到了2012年,他已經是全國聞名的記者,但工資條上的數字,幾乎沒變過。

上海的房價,在這十年裏,翻了不止五倍。

他後來坦誠,女兒一周歲生日那天,他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每月準時發來的房貸賬單,突然覺得,理想這東西,可能真的不能當飯吃:

不是新聞不要我,而是我承擔不起新聞的代價了。

這話聽著心酸,卻是那一代媒體人的集體困境。他們用筆尖托舉著社會的良心,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正在被現實踩進泥裏。

如果說錢的問題,是壓在駱駝身上的一捆稻草。那麽,輿論環境的變化,就是壓下來的整座山。

就在王克勤加盟《經濟觀察報》後不久,2012年8月,北京發生“7·21”特大暴雨。官方公布的遇難人數是77人。但在王克勤的主持下,《經濟觀察報》發布了一篇深度報道《北京暴雨失蹤者》,用紮實的調查,暗示真實的數字可能不止於此。

這篇報道,直接捅了馬蜂窩。據知情人士透露,報社差點因此被查封。

最終的結果是,2012年10月,剛剛成立沒多久的調查新聞部,再次被解散。這是王克勤在兩年內,第二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團隊被連根拔起。

山雨欲來風滿樓。

那一年,簡光洲2012年8月辭職,王克勤2013年2月離崗,褚朝新在2013年上半年出走。

三位頂尖的調查記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相繼離場。

這不是巧合。

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那扇曾經打開過一條縫隙的窗戶,正在緩緩地、不可逆轉地關上。窗外的風雨聲,越來越響。

他們隻是那批離場者中,最知名的幾位。在他們身後,是一整個群體的潰散。據媒體學者統計,那幾年間,從各大市場化媒體出走的優秀調查記者,數以百計。

有人去了互聯網公司,拿著幾倍於報社的薪水,寫起了公關稿;有人轉行做了投資,在K線圖裏尋找新的刺激;還有人徹底心灰意冷,遠走海外。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5

簡光洲的轉身,最為決絕。

離開媒體後,他沒有去體製內謀個安穩職位,也沒有去高校當教授。他一頭紮進了最考驗人性的地方,商海。

2012年,他與朋友聯合創辦了環智文化傳媒集團,主營品牌谘詢和公關策劃。一個曾經以揭露企業黑幕為天職的人,現在開始幫企業維護形象。

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簡光洲把它做成了神話。

外界起初充滿質疑。一個隻會寫稿的愣頭青,懂什麽叫商業?但簡光洲很快證明,他把調查記者的那套方法論,完美地移植到了商業運作中。如何做客戶的背景調查?如何核實信息的真偽?如何預判危機?每個環節,他都要求像寫調查報道一樣,嚴謹、細致,有據可查。

他給公司立了三條規矩:不做虛假宣傳,不洗白黑曆史,不碰食品產業。

尤其是第三條。三鹿的噩夢太深了,他說自己到現在還常常做夢,夢見那些孩子的眼睛。

他的客戶名單,很快變得星光熠熠:

阿裏巴巴、滴滴出行、茅台、蔚來汽車。

公司年收入,突破了千萬元。

那個曾經為幾千塊工資發愁的記者,終於實現了財務自由。他換了更大的房子,開了更好的車。他看起來,和這個時代和解了。

王克勤的轉身,則充滿了悲壯的宿命感。

離開《經濟觀察報》後,體製內的主流媒體,已經再無他的容身之處。他像一個被剝奪了武器的戰士,站在一片廢墟之上。

但他沒有倒下。他很快找到了新的戰場:

公益。

其實早在2011年6月,他還在《中國經濟時報》任上時,就聯合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發起了“大愛清塵·尋救中國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公益項目。

這個群體,像活在黑暗裏的影子,巨大,卻無聲。據估計,中國有超過600萬塵肺病農民。他們年輕時在礦山、工廠裏出賣力氣,用生命換取微薄的薪水。年老後,他們的肺,像被水泥糊住一樣,慢慢硬化,最終在窒息的痛苦中死去。

王克勤在做記者時,曾多次接觸過這個群體。他們的苦難,像烙鐵一樣,燙在他的心上。

當記者的路被堵死後,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件事上:

他從一個揭露問題的人,變成了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從一個用筆杆子戰鬥的人,變成了一個用雙腳去丈量苦難的人。

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無冕之王,他成了一個泥腿子。他深入到那些最貧困、最閉塞的山村,去探訪那些被遺忘的塵肺病家庭。他要為他們籌集醫藥費,要為他們的孩子籌集學費,要為他們爭取一台能讓他們喘上氣的製氧機。

轉型初期,異常艱難。資金匱乏,人手不足。他隻能靠著自己過去積攢下的名聲,四處演講、募捐。

有人說,他這是在用一種更辛苦、更卑微的方式,繼續著他的新聞理想。

6

褚朝新,是三個人裏,唯一一個還在寫的人。

離開主流媒體後,他成了一個賽博空間裏的遊俠。他的主要陣地,是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微信公眾號:

這個公眾號就是他一個人的報社。

他自己是總編輯,是記者,也是校對。他關注的還是那些老話題:

官場、反腐、司法、傳媒。

文風犀利,一針見血,帶著濃濃的南周遺風。

他會告訴你某個落馬高官不為人知的細節,也會點評某個熱點案件背後被忽略的法治邏輯。他成了一個獨立的觀察者,一個在朋友圈裏抵抗遺忘的寫作者。

他的影響力,當然無法和在《南方周末》時同日而語。但他擁有了在體製內不可能擁有的自由。他可以寫任何他想寫的東西,隻要不觸碰那根看不見的紅線。

這根紅線的尺度,全憑他自己把握。這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技巧,像在鋼絲上跳舞。

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他的文章,也時常遭遇被刪除的命運。每一次刪除,都像一次無聲的警告。但他還在寫。

他曾在一篇文章裏,引用一位前輩的話:

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

他說的是那個調查記者的黃金時代。他未曾完整地見過,但有幸,在那個時代的尾巴上,燃燒過自己的青春。

他寫道:

“未曾見黃金時代,不悔這五年青春。”

如今,褚朝新像一個行俠的隱士。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上,總轉發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在特定的圈層裏流傳,像暗夜裏的接頭暗號。

懂的人,自然懂。

他的讀者,大多是過去的同行、律師、學者和一些體製內的開明官員。他們是這個社會裏,少數還願意進行嚴肅思考的人。

褚朝新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稀缺的精神食糧。

他像一個守塔人,在輿論的汪洋大海裏,守著一座孤零零的燈塔。燈光微弱,但足以讓那些同樣不想遺忘的人,在深夜裏看到彼此的存在。

他們三個人,像三條奔向不同方向的河流,在2012年那個分水嶺之後,都找到了各自的入海口。

他們都活了下來,而且,活得似乎都還不錯。

但那個曾經讓他們熱血沸騰的江湖,已經漸行漸遠。偶爾回望,隻剩下一片蒼茫的暮色。

江湖上,已經沒有了他們的傳說。

或者說:

江湖時代,已經沒有了。

7

如今的簡光洲,頭銜早已從記者變成了董事長。

他的公關公司早已步入正軌,而他最新的事業,是賣白酒。

2024年,他創立了自主白酒品牌“簡酒”。廣告語是他自己想的,叫“大道至簡”。這句slogan一語雙關,既嵌了他的姓,又傳遞出一種返璞歸真的產品理念。

一個曾經因食品安全報道而封神的記者,最後自己也做起了食品。這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

從一個監督社會的記者,到一個被監督的企業主,心裏沒有擰巴嗎?

簡光洲說:

記者追求的是事實真相,企業家是創造價值。我沒變,隻是換了一個戰場。

他的“三不原則”——不做虛假宣傳、不洗白黑曆史、不碰有汙點的食品產業——成為了他商業品牌的護城河。因為他是簡光洲,那個揭露三鹿的簡光洲,所以消費者天然地相信,他賣的酒,不會是假的。

他的個人聲譽,完美地轉化成了商業信用。

這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也是一種聰明的堅守。他用自己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公信力,給自己釀造的商品做了最硬的背書。

在商言商,他必須學會圓融和妥協。他不再像當記者時那樣鋒芒畢露。他很少再對公共事件發表尖銳評論,盡量避免讓自己的公司卷入任何政治風險。

當年那個橫刀立馬的調查記者,悄然隱去了鋒芒。

但在某些時刻,你依然能看到那個記者的影子。他堅持公司的財務透明,堅持產品的品質底線。他說,無論做媒體還是賣酒,誠信是立身之本。

這或許是他給自己保留的,最後的新聞理想主義。

他曾對采訪他的年輕記者感慨:“偉大的時代永遠是由理想主義者締造的。”雖然已離開媒體多年,他仍自稱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如同灰燼,”他說,“看似熄滅,隨時卻會複燃。”

當被問及如果女兒將來想做調查記者,他是否會支持時,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

8

王克勤已經十幾年沒有發表過一篇調查報道了。

他現在最主要的身份,是“大愛清塵”公益基金的發起人和首席推動者。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這個最初隻有幾個誌願者的草台班子,已經成為中國民間公益的一麵旗幟。

他的工作日常,不再是和官員、黑社會鬥智鬥勇,而是具體的、瑣碎的、甚至有些磨人的事務。

他要為塵肺病農民籌款,要組織醫療隊下鄉巡診,要挨家挨戶地給他們送製氧機,要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救助政策。

他的足跡遍布中國最貧困的礦區和鄉村。他見過太多的人間慘劇:一個男人因為得了塵肺病,跪在妻子麵前,求她改嫁;一個家庭,兄弟三人全都死於塵肺,隻剩下一群孤兒寡母。

王克勤曾說,做了26年記者,他以為自己見過了所有的苦難。直到他開始做“大愛清塵”,才發現過去的報道,都隻是:

在苦難的海邊濕了濕腳。

他從一個他人遭遇的記錄者,變成了一個微觀個體的建設者。

這個轉變,讓他付出了很多。他幾乎沒有個人生活,全年無休。他的身體也因為常年奔波而每況愈下。但他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截至2023年底,“大愛清塵”累計救助的塵肺病農民,已經超過了12萬人。他們推動了國家層麵出台針對塵肺病的專項治理行動:

一個為體製所不容的記者,以一種迂回的方式,撬動了體製的變革。

他過去的記者經曆,成了他做公益最大的資源。他的名聲,讓他擁有了巨大的社會號召力。2013年,一位89歲的中科院院士,看了鳳凰衛視關於他的節目後,騎著自行車,找到了“大愛清塵”簡陋的辦公室,當場捐出了十萬元現金。

老人說,他被王克勤的行動感動了。

如今的王克勤,眼神依然銳利:

他不再寫長篇的調查報道,但他把自己活成了一篇報道。

一篇關於愛與救贖的,永不完結的深度報道。

他用行動證明,當筆杆子無法改變世界時,還可以用雙腳。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橋,連接著被遺忘的角落和繁華的世界。橋上,走過一個個絕望的靈魂。橋下,是他自己日漸佝僂的背影。

9

簡光洲的酒,王克勤的塵肺病人,褚朝新的公眾號文章。

這三樣東西,在2025年的中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背後,都站著一個曾經的調查記者職業。

現如今,無數的噪音、謊言、娛樂和算法,將真相稀釋、包裹、淹沒。你需要付出比以往高得多的成本,才能打撈出一點點堅硬的、未經汙染的事實。

簡光洲、王克勤、褚朝新,他們用各自的人生軌跡,為我們展示了這種打撈的可能性。

他們在商海、在塵埃裏、在賽博空間,以一種迂回、堅韌,甚至有些悲壯的方式,延續著真話的火種。

他們是幸存者,但我們不能忘記,在他們身後,是更多被打斷了脊梁、磨平了棱角、最終歸於沉寂的媒體人。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他們的故事,無人講述。

曾經,他們的真話,印在千萬份報紙上,擺在每一個城市的報刊亭裏,供人閱讀、討論、爭辯。真相通過一種中心化的、權威的方式,抵達公眾。

後來,他們的真話,或融入了一瓶商業白酒的品質承諾裏,你需要購買、品嚐,才能感受到那份誠實;或化為了一次具體的公益救助行動,你需要捐款、參與,才能理解那份悲憫;或藏在了賽博空間層層疊疊的褶皺裏,你需要訂閱、尋找,甚至冒著404的風險,才能讀到那份堅守。

真話,並沒有消失。它隻是變得更加稀缺、更加難以被發現。

它從一個公共產品,變成了一個需要主動探尋的窄門。

這或許是他們三個人故事,匯聚在一起時,所呈現出的最深刻、也最令人不安的圖景。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王誌安:隻要能解封,“讓我喊台灣獨立萬歲都可以”
美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 四星上將辭職信曝光
Robinhood掌門人:資產代幣化趨勢已不可阻擋




24小時討論排行

諾貝爾和平獎10日揭曉!專家:川普得獎機會渺茫
五角大廈人事風暴!美防長再出手「開除海軍幕僚長」
普丁警告川普政府!若援烏"戰斧飛彈"俄美關係全麵升級
川普授權!向芝加哥部署300國民兵,解決"失控犯罪"
加薩女性被逼"用肉體換食物"!性侵惡狼竟全是救援人員
清華登頂多項全球計算機科學榜 “衝擊美國主導地位”
孫立平:該關心一下農村了
川普:以色列同意撤軍線,哈瑪斯確認後停火將立即生效
中國國家安全部要求公民警惕“溫柔陷阱”從天而降
俄軍空襲!烏克蘭全境警報大響,波蘭戰機緊急出動
聯邦法官暫時阻止特朗普在波特蘭市部署國民警衛隊
政府關門危機持續,加州州長呼籲民主黨堅定立場
“China Travel”火爆背後,3500萬外國遊客的難題
全球最大的實體書城剛開業,國慶期間麵臨"毒氣"爭議
彭博:中國考慮向美國投資$1萬億 換撤銷國安限製
特朗普似乎歡迎哈馬斯對於和平的回應,加沙人感到震驚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那些講真話的記者現在怎樣了

李宇琛 2025-10-04 19:52:20



那些講真話的記者現在怎樣了

2024年,當揭露三鹿奶粉事件的記者簡光洲,在商海浮沉十餘年後,創立了自己的白酒品牌“簡酒”時,他昔日的同行們也早已散落於江湖。

曾以一篇《山西疫苗亂象調查》震驚全國的王克勤,彼時正全身心投入在中國最偏遠的鄉村,為600萬塵肺病農民的呼吸而奔走。他的微博裏,有一張張被粉塵侵蝕的肺部CT片。

而當年以深度法治報道聞名的褚朝新,則成了賽博空間裏的一位獨行俠。在他的個人公眾號上,繼續對這個時代發出不合時宜的追問,文章時常在發出後不久,就變成一個紅色的感歎號。

三位曾用筆改寫過無數人命運的記者,在這一年,呈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切麵。

他們的故事,要從那個理想主義尚未完全冷卻的年代講起。那個年代,記者的筆,還被很多人相信,是一把可以解剖社會沉屙的手術刀。

1

故事要從2008年的夏天講起。那年的中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火焰是北京奧運的聖火,點燃了整個民族的激情與夢想;海水,則是在甘肅積蓄的一灘渾水,正悄悄漫溢。

在甘肅的醫院裏,14名嬰兒幾乎在同一時間,被診斷出腎結石。他們的父母抱著孩子,眼神空洞。醫生們圍著CT片子,眉頭擰成了死結。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大夫,一輩子見過的腎結石病人,加起來還沒有這一個月見到的嬰兒多。

私下裏,他們竊竊私語,都指向了同一個東西:奶粉。

但那個牌子太大了,大到連續多年全國銷量第一,大到它的廣告每天都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循環播放,大到它的名字,幾乎就是國產奶粉的代名詞:

這個牌子叫三鹿。

時任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的簡光洲,當時32歲,在報社跑了五年新聞,不算新人,也遠非大佬。

他挨家挨戶地走訪,在醫院的走廊裏聽家屬哭訴,看那些嬰兒因為疼痛而扭曲的小臉。他悄悄把幾個家庭沒喝完的奶粉樣品塞進包裏,坐上火車,送回上海檢測。

檢測結果出來那天,實驗室的報告單像一張判決書。三聚氰胺,一個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完全陌生的化學名詞,從此將像一道刺青,深深地刻進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裏。

2008年9月11日,簡光洲的報道《甘肅14名嬰兒同患腎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見報。兩千多字的稿件,沒有一個激烈的形容詞,沒有一句憤怒的控訴,隻是把事實一塊塊碼好,冷靜得像一份法醫報告。

但這篇報告,引爆了一顆核彈。

三鹿集團,這個銷售額過百億、品牌價值149億的龐然大物,在短短幾個月內,從神壇跌落,轟然倒塌。

風暴迅速蔓延,全國22家乳品企業被檢出三聚氰胺,整個行業信用破產。

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

石家莊市委書記、市長被免職,國家質檢總局局長引咎辭職。

簡光洲一戰封神。他成了英雄,無數人把他和他的報道,視為中國調查新聞的裏程碑,一束刺破黑暗的光。

但光照亮世界的同時,也會灼傷自己。

據他後來對母校南昌大學的記者回憶,發稿前夜,他把辦公室的個人物品都打包了:

他做好了第二天被開除、甚至被跨省的準備。

他知道,他捅破的天,太大。

第二天早上,太陽照常升起。他的電話被打爆了。一半是來自全國各地同行的祝賀,另一半是:

操你媽。

騷擾電話、死亡威脅,像潮水一樣湧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謾罵把他打成“民族工業的罪人”、“外資的走狗”。有人甚至放話,要讓他和他的家人“以殺父之仇相報”。

那24小時,是他人生中漫長的一天。

當晚9點多,新華社發布通稿,衛生部專家指出,高度懷疑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汙染。

一錘定音。

風向在瞬間逆轉。謾罵變成了讚美,威脅變成了致敬:

那些昨天還罵他漢奸的人,今天開始叫他英雄。

一切都像一場荒誕的夢。

簡光洲說,那篇報道讓他新聞理想一下子崩塌,碎得一幹二淨。他看到了真相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複雜與現實的殘酷。他曾以為記者是社會的啄木鳥,後來發現,啄木鳥想啄掉一棵朽木,首先要祈禱自己別被樹上的猴子弄死。

他贏得了幾乎所有新聞獎項,但他心裏那點火,滅了。

四年後,當外界給他“中國最有良心的記者”光環時,他悄悄地,離開了。

2

如果說簡光洲是狙擊手,冷靜、精準,一槍致命。那王克勤就是重裝步兵,是推土機,是用胸膛去撞城門的人。

他曾被譽為“中國第一調查記者”,這個名號,是他用一篇篇帶血的報道換來的。北京出租車業黑幕、定州血案、邢台艾滋病真相……每一個標題背後,都是一個或者數個被碾碎的底層家庭。

因為揭露黑幕太狠,江湖上:

有人懸賞500萬,要買他的人頭。

2010年3月17日,他扔出了一顆比三聚氰胺更讓中產階級恐懼的炸彈:《山西疫苗亂象調查》。

這篇文章,一萬三千字,每一個字都像一聲哀嚎。

他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七個月的時間。線索來自山西省疾控中心的一位內部舉報人,名叫陳濤安。這位體製內的專家,向王克勤提供了一份長長的名單。

王克勤和團隊據此走遍了山西的窮鄉僻壤,像苦行僧一樣,一家一戶地尋訪。他們最終掌握了:

近百個在接種疫苗後或死或殘的兒童案例。

報道揭示,一家名為“華衛”的公司,壟斷了山西的二類疫苗市場。而這家公司的工商注冊信息顯示,它隻是一個注冊資本50萬的皮包公司,還是墊資虛假注冊。

就是這樣一家公司,為了趕工,讓工人們在常溫下給需要全程冷藏的疫苗貼標簽。那些救命的疫苗,在高溫中迅速失效。

報道裏有一個細節,讓人不寒而栗,運送疫苗的冷鏈車,在夏天就是一個移動的悶罐。

這些失效的高溫疫苗,最終被一支支注射進了無數孩子的身體裏。有的孩子死了,有的孩子癱了,有的孩子成了腦癱。

報道刊發後,山西省衛生廳連夜召開新聞發布會,措辭嚴厲,指責報道:

基本不實。

王克勤所在的《中國經濟時報》,也連夜發表聲明硬剛:

報道涉及事實全部屬實,掌握78戶患兒家庭翔實資料,願承擔一切法律責任。

那是一場載入中國新聞史的媒體與地方政府的公開對峙。

接下來的幾天,牌桌上的玩家越來越多。衛生部表示高度關注,派出了專家組。但隨後,據網絡消息,包括簡光洲在內的多家媒體記者,都接到了從山西撤回的通知。

最終,山西方麵經過縝密調查,給出了一個充滿智慧的結論:他們調查了網上提及的15名兒童,隻找到了10人,其中僅1人有異常,且均與高溫疫苗無關。

風波的結局,再一次充滿了中國式智慧。疫苗的問題本身不了了之,但提出問題的人,被解決了。

報道刊發後不到兩個月,《中國經濟時報》的總編輯包月陽,這位力挺王克勤的媒體主帥,被突然調離。

一年後,2011年7月18日,報社的深度調查部被正式撤銷。王克勤被解除職務。

他離開報社那天,默默地整理了十年來收到的讀者來信和上訪材料。據他的同事回憶,那些承載著無數底層人希望的紙張,沉甸甸的。

王克勤的命運,完美詮釋了什麽叫後坐力。他開出的那一槍,震倒了山西官場的幾棵小樹,但槍的後坐力,卻直接把他自己從事業的巔峰上震了下來。

後來,他去了《經濟觀察報》,試圖東山再起。但不到兩年,2012年,他主持報道了北京“7·21”特大暴雨的失蹤者名單,再次觸怒了有關部門。

調查新聞部,又一次被解散。

2013年2月,王克勤被約談,徹底離開了媒體行業。

一個曾被譽為“隻為蒼生說人話”的記者,最終發現:

蒼生沉默如鐵,而壓在蒼生之上的,卻堅硬如鋼。

3

和簡光洲、王克勤相比,褚朝新的名字,可能對公眾來說稍顯陌生。他不像簡光洲那樣一戰成名,也不像王克勤那樣自帶悲壯的英雄光環。

但在新聞圈和法治界,他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他曾是《新京報》、《南方周末》的王牌調查記者。他的筆,像一把精準的、冰冷的手術刀,專門解剖中國法治領域的疑難雜症。

他曾報道趙作海案。

這個案子,是一出頂級的黑色幽默。

1999年,河南商丘農民趙作海,被指控殺害了同村的趙振裳。盡管證據鏈條漏洞百出,他還是被判了死緩。

他在監獄裏蹲了11年。

2010年,那個被他殺害的趙振裳,突然活著回來了。

這是一個足以讓所有編劇都自愧不如的劇本。當地司法係統瞬間陷入了巨大的尷尬。褚朝新當時就在現場,他用他一貫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筆觸,還原了這起冤案的始末。

他沒有過多地渲染趙作海的悲情,而是將手術刀對準了案件背後那個看不見的真凶:

命案必破。

在當時的考核體係下,一個地方如果發生了命案而遲遲不破,從公安局長到地方主官,都要承擔巨大的政治壓力。為了完成這個KPI,刑訊逼供、製造偽證,就成了某些辦案人員心照不宣的捷徑。

褚朝新的報道《一錯再錯:趙作海錯案始末》,深刻地揭示了這種製度性的荒誕。他指出,趙作海的平反,充滿了偶然性。如果不是那個死人自己回來了,他可能就要在監獄裏把牢底坐穿。

而中國,又有多少個沒有那麽幸運的趙作海?

褚朝新,那時候在《南方周末》這家當時被譽為“中國媒體良心”的報紙,揮灑才華。

(此處不得已刪去一些內容)

4

2012年,是一個充滿隱喻的年份。

那一年,瑪雅人的末日預言沒有應驗,但對中國的調查記者們來說,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確實走到了盡頭。

風起於青萍之末。最早感受到寒意的,是媒體的廣告部。根據公開數據,全國報刊的總印張數從2011年的2272億張,開始掉頭向下,一路狂瀉。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幾近腰斬。

錢,沒了。

地主家沒了餘糧,首先被砍掉的,就是那些花錢多、掙錢少、還整天惹麻煩的部門。調查報道,這個曾經被視為報社門麵和靈魂的部門,一夜之間成了負資產。

簡光洲離開《東方早報》的理由,說得最實在。

他在2003年入職時,月薪大概在五六千塊。到了2012年,他已經是全國聞名的記者,但工資條上的數字,幾乎沒變過。

上海的房價,在這十年裏,翻了不止五倍。

他後來坦誠,女兒一周歲生日那天,他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每月準時發來的房貸賬單,突然覺得,理想這東西,可能真的不能當飯吃:

不是新聞不要我,而是我承擔不起新聞的代價了。

這話聽著心酸,卻是那一代媒體人的集體困境。他們用筆尖托舉著社會的良心,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正在被現實踩進泥裏。

如果說錢的問題,是壓在駱駝身上的一捆稻草。那麽,輿論環境的變化,就是壓下來的整座山。

就在王克勤加盟《經濟觀察報》後不久,2012年8月,北京發生“7·21”特大暴雨。官方公布的遇難人數是77人。但在王克勤的主持下,《經濟觀察報》發布了一篇深度報道《北京暴雨失蹤者》,用紮實的調查,暗示真實的數字可能不止於此。

這篇報道,直接捅了馬蜂窩。據知情人士透露,報社差點因此被查封。

最終的結果是,2012年10月,剛剛成立沒多久的調查新聞部,再次被解散。這是王克勤在兩年內,第二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團隊被連根拔起。

山雨欲來風滿樓。

那一年,簡光洲2012年8月辭職,王克勤2013年2月離崗,褚朝新在2013年上半年出走。

三位頂尖的調查記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相繼離場。

這不是巧合。

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那扇曾經打開過一條縫隙的窗戶,正在緩緩地、不可逆轉地關上。窗外的風雨聲,越來越響。

他們隻是那批離場者中,最知名的幾位。在他們身後,是一整個群體的潰散。據媒體學者統計,那幾年間,從各大市場化媒體出走的優秀調查記者,數以百計。

有人去了互聯網公司,拿著幾倍於報社的薪水,寫起了公關稿;有人轉行做了投資,在K線圖裏尋找新的刺激;還有人徹底心灰意冷,遠走海外。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5

簡光洲的轉身,最為決絕。

離開媒體後,他沒有去體製內謀個安穩職位,也沒有去高校當教授。他一頭紮進了最考驗人性的地方,商海。

2012年,他與朋友聯合創辦了環智文化傳媒集團,主營品牌谘詢和公關策劃。一個曾經以揭露企業黑幕為天職的人,現在開始幫企業維護形象。

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簡光洲把它做成了神話。

外界起初充滿質疑。一個隻會寫稿的愣頭青,懂什麽叫商業?但簡光洲很快證明,他把調查記者的那套方法論,完美地移植到了商業運作中。如何做客戶的背景調查?如何核實信息的真偽?如何預判危機?每個環節,他都要求像寫調查報道一樣,嚴謹、細致,有據可查。

他給公司立了三條規矩:不做虛假宣傳,不洗白黑曆史,不碰食品產業。

尤其是第三條。三鹿的噩夢太深了,他說自己到現在還常常做夢,夢見那些孩子的眼睛。

他的客戶名單,很快變得星光熠熠:

阿裏巴巴、滴滴出行、茅台、蔚來汽車。

公司年收入,突破了千萬元。

那個曾經為幾千塊工資發愁的記者,終於實現了財務自由。他換了更大的房子,開了更好的車。他看起來,和這個時代和解了。

王克勤的轉身,則充滿了悲壯的宿命感。

離開《經濟觀察報》後,體製內的主流媒體,已經再無他的容身之處。他像一個被剝奪了武器的戰士,站在一片廢墟之上。

但他沒有倒下。他很快找到了新的戰場:

公益。

其實早在2011年6月,他還在《中國經濟時報》任上時,就聯合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發起了“大愛清塵·尋救中國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公益項目。

這個群體,像活在黑暗裏的影子,巨大,卻無聲。據估計,中國有超過600萬塵肺病農民。他們年輕時在礦山、工廠裏出賣力氣,用生命換取微薄的薪水。年老後,他們的肺,像被水泥糊住一樣,慢慢硬化,最終在窒息的痛苦中死去。

王克勤在做記者時,曾多次接觸過這個群體。他們的苦難,像烙鐵一樣,燙在他的心上。

當記者的路被堵死後,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件事上:

他從一個揭露問題的人,變成了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從一個用筆杆子戰鬥的人,變成了一個用雙腳去丈量苦難的人。

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無冕之王,他成了一個泥腿子。他深入到那些最貧困、最閉塞的山村,去探訪那些被遺忘的塵肺病家庭。他要為他們籌集醫藥費,要為他們的孩子籌集學費,要為他們爭取一台能讓他們喘上氣的製氧機。

轉型初期,異常艱難。資金匱乏,人手不足。他隻能靠著自己過去積攢下的名聲,四處演講、募捐。

有人說,他這是在用一種更辛苦、更卑微的方式,繼續著他的新聞理想。

6

褚朝新,是三個人裏,唯一一個還在寫的人。

離開主流媒體後,他成了一個賽博空間裏的遊俠。他的主要陣地,是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微信公眾號:

這個公眾號就是他一個人的報社。

他自己是總編輯,是記者,也是校對。他關注的還是那些老話題:

官場、反腐、司法、傳媒。

文風犀利,一針見血,帶著濃濃的南周遺風。

他會告訴你某個落馬高官不為人知的細節,也會點評某個熱點案件背後被忽略的法治邏輯。他成了一個獨立的觀察者,一個在朋友圈裏抵抗遺忘的寫作者。

他的影響力,當然無法和在《南方周末》時同日而語。但他擁有了在體製內不可能擁有的自由。他可以寫任何他想寫的東西,隻要不觸碰那根看不見的紅線。

這根紅線的尺度,全憑他自己把握。這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技巧,像在鋼絲上跳舞。

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他的文章,也時常遭遇被刪除的命運。每一次刪除,都像一次無聲的警告。但他還在寫。

他曾在一篇文章裏,引用一位前輩的話:

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

他說的是那個調查記者的黃金時代。他未曾完整地見過,但有幸,在那個時代的尾巴上,燃燒過自己的青春。

他寫道:

“未曾見黃金時代,不悔這五年青春。”

如今,褚朝新像一個行俠的隱士。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上,總轉發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在特定的圈層裏流傳,像暗夜裏的接頭暗號。

懂的人,自然懂。

他的讀者,大多是過去的同行、律師、學者和一些體製內的開明官員。他們是這個社會裏,少數還願意進行嚴肅思考的人。

褚朝新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稀缺的精神食糧。

他像一個守塔人,在輿論的汪洋大海裏,守著一座孤零零的燈塔。燈光微弱,但足以讓那些同樣不想遺忘的人,在深夜裏看到彼此的存在。

他們三個人,像三條奔向不同方向的河流,在2012年那個分水嶺之後,都找到了各自的入海口。

他們都活了下來,而且,活得似乎都還不錯。

但那個曾經讓他們熱血沸騰的江湖,已經漸行漸遠。偶爾回望,隻剩下一片蒼茫的暮色。

江湖上,已經沒有了他們的傳說。

或者說:

江湖時代,已經沒有了。

7

如今的簡光洲,頭銜早已從記者變成了董事長。

他的公關公司早已步入正軌,而他最新的事業,是賣白酒。

2024年,他創立了自主白酒品牌“簡酒”。廣告語是他自己想的,叫“大道至簡”。這句slogan一語雙關,既嵌了他的姓,又傳遞出一種返璞歸真的產品理念。

一個曾經因食品安全報道而封神的記者,最後自己也做起了食品。這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

從一個監督社會的記者,到一個被監督的企業主,心裏沒有擰巴嗎?

簡光洲說:

記者追求的是事實真相,企業家是創造價值。我沒變,隻是換了一個戰場。

他的“三不原則”——不做虛假宣傳、不洗白黑曆史、不碰有汙點的食品產業——成為了他商業品牌的護城河。因為他是簡光洲,那個揭露三鹿的簡光洲,所以消費者天然地相信,他賣的酒,不會是假的。

他的個人聲譽,完美地轉化成了商業信用。

這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也是一種聰明的堅守。他用自己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公信力,給自己釀造的商品做了最硬的背書。

在商言商,他必須學會圓融和妥協。他不再像當記者時那樣鋒芒畢露。他很少再對公共事件發表尖銳評論,盡量避免讓自己的公司卷入任何政治風險。

當年那個橫刀立馬的調查記者,悄然隱去了鋒芒。

但在某些時刻,你依然能看到那個記者的影子。他堅持公司的財務透明,堅持產品的品質底線。他說,無論做媒體還是賣酒,誠信是立身之本。

這或許是他給自己保留的,最後的新聞理想主義。

他曾對采訪他的年輕記者感慨:“偉大的時代永遠是由理想主義者締造的。”雖然已離開媒體多年,他仍自稱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如同灰燼,”他說,“看似熄滅,隨時卻會複燃。”

當被問及如果女兒將來想做調查記者,他是否會支持時,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

8

王克勤已經十幾年沒有發表過一篇調查報道了。

他現在最主要的身份,是“大愛清塵”公益基金的發起人和首席推動者。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這個最初隻有幾個誌願者的草台班子,已經成為中國民間公益的一麵旗幟。

他的工作日常,不再是和官員、黑社會鬥智鬥勇,而是具體的、瑣碎的、甚至有些磨人的事務。

他要為塵肺病農民籌款,要組織醫療隊下鄉巡診,要挨家挨戶地給他們送製氧機,要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救助政策。

他的足跡遍布中國最貧困的礦區和鄉村。他見過太多的人間慘劇:一個男人因為得了塵肺病,跪在妻子麵前,求她改嫁;一個家庭,兄弟三人全都死於塵肺,隻剩下一群孤兒寡母。

王克勤曾說,做了26年記者,他以為自己見過了所有的苦難。直到他開始做“大愛清塵”,才發現過去的報道,都隻是:

在苦難的海邊濕了濕腳。

他從一個他人遭遇的記錄者,變成了一個微觀個體的建設者。

這個轉變,讓他付出了很多。他幾乎沒有個人生活,全年無休。他的身體也因為常年奔波而每況愈下。但他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截至2023年底,“大愛清塵”累計救助的塵肺病農民,已經超過了12萬人。他們推動了國家層麵出台針對塵肺病的專項治理行動:

一個為體製所不容的記者,以一種迂回的方式,撬動了體製的變革。

他過去的記者經曆,成了他做公益最大的資源。他的名聲,讓他擁有了巨大的社會號召力。2013年,一位89歲的中科院院士,看了鳳凰衛視關於他的節目後,騎著自行車,找到了“大愛清塵”簡陋的辦公室,當場捐出了十萬元現金。

老人說,他被王克勤的行動感動了。

如今的王克勤,眼神依然銳利:

他不再寫長篇的調查報道,但他把自己活成了一篇報道。

一篇關於愛與救贖的,永不完結的深度報道。

他用行動證明,當筆杆子無法改變世界時,還可以用雙腳。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橋,連接著被遺忘的角落和繁華的世界。橋上,走過一個個絕望的靈魂。橋下,是他自己日漸佝僂的背影。

9

簡光洲的酒,王克勤的塵肺病人,褚朝新的公眾號文章。

這三樣東西,在2025年的中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背後,都站著一個曾經的調查記者職業。

現如今,無數的噪音、謊言、娛樂和算法,將真相稀釋、包裹、淹沒。你需要付出比以往高得多的成本,才能打撈出一點點堅硬的、未經汙染的事實。

簡光洲、王克勤、褚朝新,他們用各自的人生軌跡,為我們展示了這種打撈的可能性。

他們在商海、在塵埃裏、在賽博空間,以一種迂回、堅韌,甚至有些悲壯的方式,延續著真話的火種。

他們是幸存者,但我們不能忘記,在他們身後,是更多被打斷了脊梁、磨平了棱角、最終歸於沉寂的媒體人。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他們的故事,無人講述。

曾經,他們的真話,印在千萬份報紙上,擺在每一個城市的報刊亭裏,供人閱讀、討論、爭辯。真相通過一種中心化的、權威的方式,抵達公眾。

後來,他們的真話,或融入了一瓶商業白酒的品質承諾裏,你需要購買、品嚐,才能感受到那份誠實;或化為了一次具體的公益救助行動,你需要捐款、參與,才能理解那份悲憫;或藏在了賽博空間層層疊疊的褶皺裏,你需要訂閱、尋找,甚至冒著404的風險,才能讀到那份堅守。

真話,並沒有消失。它隻是變得更加稀缺、更加難以被發現。

它從一個公共產品,變成了一個需要主動探尋的窄門。

這或許是他們三個人故事,匯聚在一起時,所呈現出的最深刻、也最令人不安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