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聽到兩件事情:
我的一位學生,前一段時間做留守兒童研究。最近她告訴我,我研究著研究著,突然發現留守兒童沒有了。為什麽?因為他們的父母在外地找不到工作,都回家了。這樣,留守兒童自然就不存在了。
還有一位朋友家的阿姨,前些天回了一趟農村,回來後這位阿姨感歎說,他們村的農民現在感覺生活壓力挺大的,負擔挺重的。很多農民家裏的經濟情況都不是很好。
聽到這兩件事,心情有點沉重。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也知道經濟的情況不好,但接觸的更多是做企業的朋友,至少是城裏人,而農村的情況接觸的不多。現在看,應當關心關心農村的情況了。
總的背景是,現在靠地吃飯,已經越來越沒有可能。2025年的數據顯示,小麥收購價每斤1.3元,玉米1.2元,與10年前幾乎持平,而同期化肥價格上漲40%,柴油價格上漲60%,種子價格翻倍。河南的一位農民算賬:一畝小麥總成本約1200元,畝產1000斤,收入1300元,淨利僅100元,"連進城打工三天的工資都不如"。
種糧虧本已經不是個別的現象。河南周口的一位種糧大戶計算,畝產1100斤小麥,扣除地租、化肥、機械成本後,每畝淨虧83元。
從表麵看,種糧虧本的直接原因是農資價格持續攀升。全球化肥價格在2023年暴漲後,2025年國內尿素價格仍維持在2800元/噸高位。河北邯鄲一位農民的賬本顯示:複合肥價格從2020年的120元/袋漲至180元/袋,農藥每畝增加35元,柴油春灌用油成本翻倍。
話雖然是這麽說,但追問下去,事情比這個複雜。即使沒有農資價格的攀升,農民就能靠種地維持生計嗎?答案是,也不太可能。
在本世紀的前十年,農民的生活曾經一度有明顯改善。當時我到貴州去,農民反映最主要是三個原因。一是農業稅和其他一些收費取消了,二是新農合的推廣使農民得到實惠,三是打工收入的增加。其中後者是更主要的因素。
資料顯示,從 2005 年到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從1175 元增至2431 元,年均增長 15.7%,占總收入比重從 36.1% 提升至 40.2%。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農民家庭翻新了房子,購買了家電,有的甚至購買了小汽車。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也從 2005 年的 45.5% 降至 2010 年的 41.1%。
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是這些年農村狀況改善的根本原因。202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9973萬人,2025年接近3億人。但在最近幾年間,尤其是從2023年到2025年農民工失業返鄉的問題日益突出。在過去的幾年裏,受衝擊最大的是建築業和製造業,分別減少近1000萬和數百萬工作崗位。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民工。
在這當中,有些人回到家鄉後,自己創業,而且從統計的人數看,規模還不小,但實際效果與表麵數字有很大出入。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久經風浪的企業家們都很難掙錢,這些返鄉創業者又會有多大空間?
關於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少的原因,這裏要多說幾句。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的討論了。大家說得比較多的,我就不說了。我在這裏想特別強調下麵這兩點:
一是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蕭條。我們都知道,住宿餐飲這樣的服務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強。但在最近的幾年中,這些服務行業的情況非常不樂觀。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2025年1—6月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單位主要經濟指標表明,5135家法人單位,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7%,營業成本同比下降1.2%,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7%。尤其是住宿業的1613家單位,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3%,利潤總額僅5980萬元,降幅達92.9%,平均下來,上半年每家隻賺了37000元。在這種情況下,來自農村務工人員就業機會的減少,就可以想象了。
二是自動化替代。現在,很多生產領域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被機器和智能設備所取代,特別是製造業生產線自動化程度提高,勞動力被排擠被淘汰的現象與日俱增,而且將來還會更加嚴重。
農民工失業的直接影響是農民貨幣收入的減少。某勞務輸出大省測算,該省100萬農民工失崗返鄉將直接造成農民人均減收70元;若全年不能再就業,將使全省農民人均減收430元。

這裏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農村人口的老齡化。
要知道,我國農村老齡化程度是顯著高於城市的,而且呈現加速深化趨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農村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3.81%,比城鎮高出7.99 個百分點。這一結構性差異在 2025 年進一步擴大,農村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過20%,空巢率高達62%,遠超城市的 45%。
老齡化的加重,直接造成兩方麵的問題。
第一,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障問題。2025年,城鎮職工月均養老金為3200元,而農民僅240元,差距達14倍。新農合醫保報銷比例僅50%-70%,且許多藥品不在目錄內。"攢了十年的養老錢,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
第二,以地養老越來越不現實。首先是前麵說的,種地不掙錢。其次是前麵說過的,農村空巢率高達62%,遠超城市的 45%,部分農村地區空巢老人比例高達70%,而且許多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失能率遠高於城市。三是這些老年人年事已高,勞動能力越來越差。有數據顯示,70%的農村70歲以上老人仍在務農。但再過幾年呢?
除了老齡化之外,農民負擔重的另一個因素是教育。 現在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普及率不斷提高,讓農村家庭讀書成為最重的負擔。有人計算,一般一個農村孩子的教育費用在5萬元左右,基本是一個農民家庭兩個勞動力5年以上的收入。
說到這裏,有朋友可能會說,您別光說問題啊,有什麽辦法嗎?
老實說,一個退休老頭能有什麽辦法?寫這篇文章也無非是呼籲這個問題應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因為首先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擺在什麽樣的位置上。
應當說,這些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已經出台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有關專家也提出不少的政策建議。但基本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扭轉。
所以我說關鍵的問題,還是我們要把這個問題擺在什麽樣的位置上,是思路的問題。
據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張翼建議未來十年中央財政每年投入3000億元,將基礎養老金提升至500元/月。全國人大代表盧慶國建議將參與新農保的農民養老金標準提高至500元/月。 全國人大代表侯二河提議提取央企利潤的5%設立"農民養老補償基金"。
這些具體的建議在現實中是否可行,我不知道,但我想,這些建議體現了一個東西,我們的思路是應該有一些根本性的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