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夢核:當代青年的賽博庇護所
北青放牛班
2024-02-28 18:31:13
時下,中式夢核類作品正通過社交平台上網友們的集體創作,被飛速產出。
中式夢核,指代一種新興的視覺藝術風格,其特質常以懷舊、夢幻的手法呈現,運用圖像、視頻等媒介,營造出一種富有情感共鳴和超現實主義意味的審美體驗。
這類作品中,那些仿佛來自千禧年間的舊物件與意義不明的文字交織,勾勒出一種獨特的氛圍,讓人既熟悉又陌生。
奇妙的是,中式夢核類作品已經成為一種電子媒介,連接當下與過去,讓一些人穿越時空,在舊時光裏獲得慰藉。
01 複刻童年的光景
老式居民樓內,那些隱約能辨認所屬年代的家具和裝潢,在白熾燈的籠罩下顯得蕭瑟而怪異,帶給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漆黑的樓道不知通向何處,朦朧昏暗中似乎彌漫著汽油和潮濕發黴的氣味。
在視頻畫麵中,彩色的“DVD”圖標不斷飄動,後搖風格的音樂舒緩而憂傷地流淌著,偶爾還會傳來噝啦的電流聲。
這是典型的中式夢核影片中的幾個畫麵。影片時長雖短,但整體色彩風格卻十分強烈。
一些網友評論,這種風格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既有一絲恐懼又莫名令人心安。仿佛能瞬間將人從現實世界中抽離,穿越回過去。
據了解,“核”藝術用以指代新興的網絡文藝美學風格。這一譜係下的視覺藝術風格包括夢核、怪核、池核、童核等。
其中,“夢核(dream-core)”指那些更明顯地表現出與人們的童年記憶或夢境場景緊密相連的作品。加上“中式”前綴,則意味著夢核作品帶有鮮明中式元素、根植於中國本土文化。
中式夢核影像截圖
中式夢核類作品在視覺上會模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這一時間段的圖像風格。因此,創作者會將作品刻意“做舊”,以複刻出千禧年間獨特的圖像質感。
時下,經由網絡平台的傳播和網友們井噴式的創作,中式夢核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
在某生活類社交平台上,話題中式夢核已有2000多萬瀏覽,參與創作的相關博主和網友更是不勝枚舉。
博主王明亮是從2023年11月底開始更新中式夢核作品的。他的素材主要來源於網絡上的老照片,而他作品中的居民樓內部照片則多是從房產中介網站上搜尋到的老房源內部圖。
中式夢核照片 老式家屬樓
而夢核作品的關鍵在於對已有素材的二創,王明亮慣用的潤飾手法包括給素材添加複古濾鏡,調高顆粒度,增加一點藍色等冷色調,以及在素材右下角添加橙色的時間戳。
除了對素材進行二創,還有一些網友借助AI或其他繪畫軟件進行創作,直接對中式夢核場景進行建模。
與單純實地拍攝的夢核素材相比,這些有技術加持的內容更加富有魔幻現實色彩。
創作者黃河山所設計的想象之城“禿力城”是利用AI進行中式夢核創作的代表作。
“禿力城”
“禿力城”中的部分建築物和景觀的原型來源於作者去廣州和江門掃街、爬樓實地拍攝的素材,比如那隻表麵有些斑駁的磚色大象滑梯。
而在最終呈現出的“禿力城”景觀中,這隻滑梯成為了城市標誌物。被放大到與樓層等高,周圍則密布著無數老式建築,泛黃的牆體,加上交錯穿插的彩色大字招牌,擁擠中的城市中透露著一種古怪而浪漫的美感。
02 夢回“溫柔鄉”
在豆瓣上,“夢核收集”小組更是聚集近萬名創作中式夢核的“造夢者”。
在大家分享出的夢核作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創作主體就是百貨商場、居民樓房、遊樂園、教室。
其中,最具有標誌性和代表性的夢核元素包括老式藍色窗戶玻璃、紅木沙發、扶手椅,還有那些色彩絢麗的旋轉滑梯和插著粉紅色蓮花燈的奶油蛋糕。
在小組簡介中,組長荊天楚寫道,她一直很迷戀夢核帶給她的詭異又溫馨的感覺,“明明是不安,但是又好像有一種溫柔的力量讓你沉浸其中。”
夢核小組
對於觀者而言,中式夢核作品中的元素與個體記憶相勾連,產生震蕩,往往能帶來奇妙的情感體驗。
荊天楚看到的第一個中式夢核作品與遊樂場相關。照片中鮮豔奪目的兒童遊樂設施,還有塑料感極強的動物模型似乎把她一下子拉回了童年。如同一個巨大的磁鐵,將記憶深處那段不愉快的經曆吸附到眼前。
荊天楚憶起小時候父母帶她去公園玩耍,她卻發現自己被丟下了。那種被拋棄的感覺後來還會時常出現在她的夢境中。
不過,縱使夢核作品觸動了自己悲傷的兒時回憶,但荊天楚並沒有就此止住,反而越陷越深。
“入坑”初期,她甚至一度有些“著魔”。差不多持續有兩個星期的時間,她從早到晚一空閑下來就會去網絡上搜索中式夢核,任由那些遙遠的情緒重回、泛濫。
她經常不由自主地就用10年後的視角去看待現實中的街景,“仿佛有一種已經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很久,自己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錯覺。”
典型的中式夢核圖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荊天楚逐漸開始以另一種方式“追求”夢核,即創作中式夢核影片。
她用鏡頭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貼近夢核的場景,譬如郊區夜晚的加油站、燈光迷離的藝術展廳等。
不僅如此,她還在創作中大膽構思,為這些場景賦予豐富的故事背景。
對荊天楚而言,創作中式夢核作品不僅是一項具有藝術性的活動,更成為了一種宣泄和舒緩的過程,“我逐漸領悟到,許多事情無法逃避,隻能勇敢麵對,然後從中成長。”
實際上,不少人像荊天楚一樣,既是中式夢核的熱衷觀者又是創作者。
而與一些受過童年創傷的人不同,也有一些人在通過中式夢核作品重拾美好的回憶。
中式夢核的相關筆記
王明亮在創作夢核作品時特別喜歡描繪教室場景。最近,他偶然看到一張教室照片,畫麵中一個老式“大屁股”電視機掛在牆上,這樣的設備在當下已經非常少見。
王明亮記得,2003
年,他們全班正是通過這台老古董收看神舟五號發射升空。那時,他坐在教室後排,腰板挺直,伸長脖子,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屏幕。“那會兒,隻要不講課,打開電視看什麽我都高興。”
王明亮的作品
王明亮將這張照片分享出來後,一代網友們的集體記憶紛紛被調動出來。
評論區,“電教委員”“電教課代表”等帶有濃厚時代特征的詞匯也一個接一個地蹦了出來。
其中有一條評論讓王明亮印象十分深刻。那位網友說,起初,他對搜索老照片、創作中式夢核這種行為無法理解,“實際上,如果沒有再次遇見特定的物品或重現某些場景,一些記憶是無法複蘇的。”
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式夢核是一種連接過去與當下的媒介。
另一位網友風箏今年過年期間在河南南陽的老家拍攝了廢棄的老影院和一棟有年代感的大廈,然後進行了中式夢核風格的創作。
風箏拍攝的家鄉“大廈”
風箏還在上小學時,這幢十幾層高的大廈幾乎是縣裏麵最高、最氣派的建築。而如今,與周圍高聳摩登的建築群對比,它已經變得相當不起眼。
但在風箏心裏,大廈的意義反而隨著歲月的積累而越來越深刻。
“大廈可能在美學設計上並不出彩,但對我而言是不一樣的,它是我童年記憶的一個代表。”風箏覺得,隻有和個人經驗、個人生命經曆有關的事物,才會喚起情感方麵的共鳴,中式夢核恰恰能夠通過場景再現,讓過往的情緒重回眼前。
03 賽博庇護所
在中式夢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一些作者會通過文字描述,設定情境,加深作品的代入感。
王明亮曾在一段小視頻中配文:“回到小時候的家,院子裏沒有車,也沒有發現任何人,房間的擺設完好如初,他們去哪兒了?”
這些文字逐句浮現在屏幕上時,也逐步加深了夢核作品的情感共鳴。
回憶起自己幼年時曾住過的老式職工家屬樓,王明亮更多的是懷念那時無憂無慮的自己: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機,等待《大風車》《動畫城》的播出。
與同樓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也是他的日常,在沒有手機的年代,他們隻需在樓下呼喊,就能聚在一起。這種鄰裏之間的親密氛圍,讓人懷念不已。
而今,王明亮三十而立,工作壓力、房貸等生活壓力愈發沉重。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社會角色的轉變,從曾經無憂無慮的學生轉變為了需要為家庭負擔更多責任的成年人和父母,“通過夢核作品,至少可以在精神上回到過去,回到那個純真美好的時代。”
中式夢核作品
對於那些感到被“圍困”在現實世界裏的人來說,中式夢核有時更像是一個賽博庇護所。
他們在觀看夢核影片和圖像的同時,也能夠從中汲取一些能量。
風箏出生於千禧年,她對那個時代的回憶總抱有一些浪漫色彩。
“那時候的技術不如今日發達,生活節奏也慢。”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風箏坦言自己對互聯網信息甚至帶有一種回避的傾向。“技術反噬生活,人被包裹在過載的信息流中”,這些都使得她更加懷念過去的純真和簡樸。
風箏覺得,中式夢核充當了庇護所的角色,雖然有時會喚起憂鬱和惆悵,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重返過去的通道。“我能夠短暫地躲在那個安全和熟悉的舊時光,體驗一種被療愈的感覺。”
比如那些90年代到千禧年之間的紅木家具的夢核影像會讓風箏不自覺地想起童年在奶奶家度過的溫馨時光。
風箏的夢核創作
小時候,風箏和奶奶住在一起。每個周末的早晨,風箏總是懶洋洋地躺在床上,醒來睜開眼就等著奶奶給她播放《哪吒傳奇》和《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就在2023年,風箏在b站上又看了一遍《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高清修複版,每個情節都在她的記憶中清晰可見。
當看到有一集劇情是小頭爸爸給兒子做了一個小橘燈,風箏回憶起幼時在看這一集時,她的媽媽也照著小頭爸爸的步驟,為她製作了一隻小橘燈。
“就是把橘子剝了皮之後,再放一個蠟燭在裏麵……”風箏眼前仿佛又出現了那抹橘黃色的溫暖光輝。
專家解讀:壓抑的痛苦,被夢核治愈
中式夢核能引起年輕人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何在?在欣賞中式夢核作品時,人們潛藏著怎樣的心理動機?為了探究這些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了心理谘詢師閆煜蕾。
北青報:您怎麽理解互聯網上流行的中式夢核藝術形式?
閆煜蕾:這個概念是由新一代的人創造的,它是屬於新一代人的語言。但夢核的本質並不新,這種藝術形式所蘊含的實質是記憶。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懷舊方式。個體與自身的記憶緊密相連,任何觸發的情境都能喚起與過去相關的情感體驗。
北青報:中式夢核作品中的懷舊元素為何會對一些年輕人產生吸引力?
閆煜蕾:中式夢核作品的魅力在於其能喚起我們曾經遺忘的情感體驗。
在記憶係統中,過去的經曆有些被儲存,而有些則可能被忘卻,特別是那些過於痛苦的經曆。
然而,這種遺忘並非完全徹底。在精神分析理論中,這種“遺忘”實際上是一種被壓抑的現象,深藏於無意識深處。
換句話說,盡管在意識層麵上發生了遺忘,但在無意識中這些記憶仍然存在。
另外,記憶具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即承載情感。記憶不僅僅是簡單的事實記錄,也攜帶著非常多複雜的情緒。
這就解釋了為什麽當我們在看到一張照片、特定的風景或物品時,會突然感覺到被某種情感觸動,或者說被喚起了某種情感體驗。
對個體來說,這一過程通常會帶來巨大的刺激和滿足。
北青報:一些夢核作品,會讓某些人覺得毛骨悚然,讓某些人覺得安心。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為何會出現如此不同的反應?
閆煜蕾:觀者從夢核作品中獲得的體驗取決於個人過往的生活經驗,因而欣賞夢核作品所收獲的體驗也因人而異。
有人看到童年的遊樂場,會喚起愉悅的回憶和積極情感,對於他們而言,中式夢核作品象征著安全島或庇護所;不過也有人看到遊樂場的畫麵時,會聯想到與之相關的憂傷或痛苦的往事。
然而,無論何種情感,透過中式夢核作品喚醒的對過去的記憶都能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即便這份滿足中夾雜著痛楚。
人的心理存在某種程度的受虐傾向。有些人明知道夢核作品會令他們害怕,卻還是會因此倍感興奮。
其實這是因為,痛苦會帶來被支配的感覺,而人類總是在潛意識中尋求將被支配的感覺轉化為支配、掌控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