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被有錢人“創飛”的一天。
昨天,一則詞條衝上微博熱搜第一#配貨140多萬沒買到心儀愛馬仕包#,引發輿論嘩然。
配貨是什麽?
為什麽花了140多萬都沒買到包?
看完“1818黃金眼”的報道,用不上的知識又增加了。
寧波的杜女士,是愛馬仕的忠實粉絲,很喜歡它家的包。
財力出眾的她,自然是愛馬仕的常客。
但是愛馬仕有個潛規則,想買包,就要先按比例在它家消費。
這個比例,可能是1:1.5,也可能是1:2,並且,配的貨是除包以外的其他商品。
打個比方,你要買一個10萬的包,按1:2的配貨比例,你必須要先花20萬,買愛馬仕家別的東西,才有機會買到這個包。
說白了,就是一種“捆綁銷售”。
如果東西實用,也就罷了,可看完愛馬仕的配貨商品,幾乎赤裸裸寫著“人傻、錢多、速來”。
36000元一個的鱷魚皮風車,轉動起來都是錢的聲音。
76500元一個的垃圾桶,桶比垃圾還貴係列。
更誇張的是,90多萬一個的“草泥馬”擺件,看完價格我心裏默念了一遍它的名字。
如果說這些還算勉強正常,那麽接下來的商品,就往“宰你沒商量”方向發展了。
10多塊錢一個的安全帽,配上愛馬仕的logo,身價飆漲到54000元。
80多萬一張的全手動麻將桌,讓你體會自己動手的快樂。
有了麻將桌,30多萬一副的愛馬仕麻將牌也要配齊。
試問,手上不戴個閃瞎人的鴿子蛋,怎麽好意思摸牌?
當然,我們看個熱鬧,對喜歡愛馬仕包的人來說,這些就是他們要消費的商品了。
你不配貨,人家不賣包給你啊!
我們再回到寧波的杜女士。
為了買到心儀的包包,也為了賬號上能夠更好看些,她開始瘋狂配貨。
她拿出了一部分購物結算單,厚厚的一遝,全是配貨商品。
68200一條的項鏈,她眼都不眨地買。
一個碟子1900,一個茶杯1900。
就是下麵這種杯子,我在超市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
用這麽貴的餐具吃飯喝水,會成仙嗎?
我不知道,也不敢問。
但是杜女士說,越是買這些沒人要的東西,愛馬仕賣包給自己的可能性才越大。
為了提高自己拿到包的概率,杜女士還花了1萬8,買了個狗窩。
事實上,她沒養狗,隻有一隻貓。
連貓都能睡上1萬8的窩,我跟你們有錢人拚了!
她說,店裏那些昂貴的蒼蠅拍、撲克牌,還有好多人在買。
就這麽七配八配,杜女士半年時間,累計在愛馬仕消費了140多萬。
本以為拿到心儀的包,是板上釘釘的事,結果卻給她當頭棒喝。
她多次跟門店溝通,自己想要的那個包可以買了。
對方一次次回複她,還在協調,卻始終沒有通知她去買包。
然而,等到她再次跟銷售溝通的時候,對方一番話,讓她十分氣憤。
對方話裏話外都透露著:你配貨的金額還不夠,你的賬戶沒別人那麽好看,當然賣給別人不賣給你啊!
杜女士不服氣,當她去店裏討要說法時,愛馬仕經理十分囂張地告訴她:
我就不給你包,你能拿我怎麽樣?
典型的,我拿你當銷售,你想當我爹。
我不理解,且大為震撼。
花了140多萬,買一堆有的沒的,竟然還不能買到想要的包?
花了錢,沒買到想要的東西,還受了氣,難道韭菜就沒有尊嚴的麽?
於是,她就鬧到了1818電視節目上。
事件在網絡上傳播後,評論區網友紛紛忍不住評價。
有人說:原來有錢也這麽窩囊。
有人說,奢侈品永遠不坑窮人。
還有人言辭犀利地開炮:非要買嗎?不買會死嗎?活著難受了?
話糙理不糙。
你不買它的東西,不去熱臉貼冷屁股,它們根本氣不到你。
是自己主動貼上去,給了別人作踐你的機會,才會花了錢,還被別人踩在頭上。
這怪得著誰呢?
說到底,奢侈品品牌這麽囂張,其實都是被慣的。
就是因為太多人,對奢侈品趨之若鶩,盲目崇拜,才會讓它們眼睛都長到了天上。
哪怕是你掏錢買東西,它們也恨不得你跪著,將錢遞上來。
演員張歆藝說過,自己曾去逛奢侈品店。
她看中一件皮衣,想讓店員拿下來試試。
對方直接說,你要買嗎?
在張歆藝再三要求下,對方拿下了那件皮衣,卻在張歆藝脫口而出“這麽貴”時,十分冷漠地說:你以為呢?
明星如此,對普通人更沒有好臉色了。
廣州就有一位網友爆料,自己花了近萬元,在LV買一雙鞋,鞋碼不合適去店裏換。
導購不但不給換,反而聯係保安強製驅逐。
花那麽多錢沒買到體麵,尊嚴碎了一地。
還有之前一位女士,逛街累了就去奢侈品店坐坐,本意是想休息一下,順便看看包。
結果店員直接趕她出去:你要坐請你出去坐。
為什麽這些奢侈品品牌如此囂張?
因為它們不愁買家,即使再貴,也有大批的人拿著錢買單。
《2022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人在全球奢侈品市場消費占比高達38%,是全球奢侈品消費最重要的力量。
這其中,並不都是有錢人。
有人花幾個月工資,才能買一個大牌包。
有人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才能勉強夠得上一個奢侈品。
看過太多這樣的新聞:
女子以家人生病、做生意等原因,借了70萬買奢侈品,最終鋃鐺入獄。
“95後”出納挪用公款720多萬,購買的奢侈品堆滿了房間。
江蘇28歲的女護士,欠200萬網貸,用來購買奢侈品,無力償還後,帶著孩子喝農藥。
香奈兒藝術總監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花兩三個月工資去買一個包,我實在不明白他們的動機。
很多人並不是奢侈品牌的目標客戶,卻拚了命也要夠一夠那個門檻。
之前,一張圖流傳甚廣。
網傳奢侈品牌LV大中華高管電話會議中指出:
客戶分為超高淨值、高淨值、無收入三類。
個人年收入低於三百萬,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千萬,就被視為“無收入群體”。
在中國,個人年收入超過300萬的,能有多少?
你看看,這些奢侈品,根本不裝了。
你就算咬碎了牙,買了一兩個奢侈品包包,在它們看來,你依然是“無收入群體”,處在它們鄙視鏈底端。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金錢羞恥”。
指人內心深處,根據住的房子、開的車子、穿衣打扮等與金錢相關的消費,來定義自己。
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價值等同於用的東西價值。
開好車,覺得自己更有身份。
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也感覺自己更高級。
在這種消費觀念的驅使下,奢侈品成了無數人用來彰顯身份的工具。
別人沒有,我有,我比你高一個等級。
別人買不起,我買得起,我比你更有麵子。
他們陷入消費主義陷阱,吃穿用度全是奢侈品,想向別人展示:看啊,我過的是人上人的生活。
可是,把商品的價格,和自己的價值劃等號,才是最大的悲劇。
還記得之前那個3萬5買一件香奈兒上衣,洗一次就掉色的女生嗎?
當谘詢香奈兒售後時,得到的回答卻是:不好意思,我們的商品從不考慮洗滌。
還有前不久,一名女子花6萬塊買一件香奈兒外套,洗一次就縮水了。
她說,原本想穿到五六十歲。
她們以為光鮮的行頭,就能讓自己躋身某個階層。
實際上,你需要打腫臉充胖子才能消費得起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就是灑灑水。
你小心謹慎嗬護的東西,別人可能用一次就丟到一邊。
為了虛榮,消費超過自己購買能力的東西,甚至還要供著它,這才是最大的諷刺。
牛逼的人,即使穿著普通的衣服,依然牛逼。
而花幾萬買個包,天天擠地鐵公交的人,別人可能隻會覺得這個高仿做得逼真。
一個人的價值,根本不取決於穿了什麽衣服,背了什麽包,戴了什麽表,而是取決於他的內心和精神世界。
再貴重的奢侈品,也隻是一個工具,它隻能襯托你,卻沒辦法提升你。
內心空虛的人,再多的愛馬仕,也填不滿內心的縫隙。
我很喜歡女艦長韋曉慧說的那句話:
“帶著非常昂貴的手表,顯示自己身價百倍,這種價值觀,我完全沒興趣。
我想要的是,一塊不貴的手表,因為我戴過了,所以身價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