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天的11時27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在我國古代,冬至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又稱亞歲、冬節、長至節等。

那麽,冬至到底是如何測定的?為什麽又被稱為“亞歲”?習俗有哪些?冬至吃餃子又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是如何定測的?

根據古籍記載,早在春秋時代,中國古人已經使用土圭觀測太陽的方式,測定出冬至。

冬至日最重要的儀式性活動是祭天祀祖。民間一般有祭祀祖先的風俗,如一些地方文獻中就記載了冬至的祭祖節俗。

冬至為何被稱為“亞歲”?

冬至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其時間節點上,人們認為這是“日行南至,往北複返”的轉折點,此後太陽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日增長。

古人認為冬至是個吉祥的日子,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換,預示否極泰來,值得慶賀。因此,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於是冬至又稱為“亞歲”。

據記載,周人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人的歲首與冬至日期同在陰曆十一月,因此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數九”日期如何計算?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所謂“數九”,一般指從冬至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此時,天氣轉暖,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又叫“九九豔陽天”。

民間“數九”的習俗主要與“數九”歌謠、九九消寒圖有關。

冬至習俗有哪些?

作為一個延續許久的節日,冬至自然會有許多有趣的習俗。

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南方則多半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寓意驅除寒冷。

另外,在江南水鄉,講究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個兒子作惡多端,在冬至死去了,死後變成疫鬼殘害百姓。但疫鬼特別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煮吃赤豆飯,希望防災祛病。

有趣的是,蘇州還有飲用“冬釀酒”習俗。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冬至夜,老百姓們一邊暢飲美味的冬釀酒,一邊品嚐鹵牛肉等各種鹵菜,家裏充滿歡聲笑語。

冬季,是冬藏的時節,北風呼嘯,大地冰封。民俗學專家蕭放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提到,冬至是重要的時令節點,人們圍繞冬至舉行一係列季節儀式。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麽冬至為何吃餃子呢?

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涅陽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曆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麵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yshen05 發表評論於
紀念臘肉蛋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