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是殺瘋了,可2023年也給中國電影留下一最大“遺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電影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裏?

或許答案不在北京上海,不在橫店,而在互聯網上。

因為最重要的年輕觀眾的熱愛在那裏,而從於文亮到聞神,年輕觀眾的熱愛總是飄忽不定。



變化的水流把重啟中的中國電影變成了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它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奔流而下。

2023年,中國電影這條大河卷起的巨大浪花是:529億年度票房(截至12月21日)。

今年的暑期檔,是今夏最大的消費奇跡之一。連續72天實現單日票房破億,總票房突破206億,超過2019年創曆史新高。“史上最強暑期檔”在這個夏天誕生。

然而觀眾破記錄的長線觀影熱情,卻仿佛在國慶檔按下暫停鍵,國慶檔25億+的票房提醒整個行業:暑期檔的奇跡未必可以複製。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影市場的話語權,正在全麵回歸中國電影。


在最後一部好萊塢票房種子選手《海王2》兩天僅拿下3700萬票房後,

已經可以確定:2023年,將是1994年好萊塢電影引入內地市場以來,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前十名榜單中,第一次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

觀眾的興趣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他們不再沉迷超英電影的視聽轟炸,不想關心“與我無關”的電影。

短視頻過去幾年潛移默化影響的觀眾的觀影習慣,在今年徹底爆發,傳統影迷不再能左右票房走向,新一代觀眾才能。對國產片而言,這意味著更大的冒險和更大的機會。

過去一年裏,電影票房榜上存在著三股最強票房力量:《封神》《流浪地球》式國產大片,《孤注一擲》式中小成本黑馬和張藝謀、陳思誠的電影。把兩位電影人今年導演、監製的電影票房相加,達到了驚人的96億,占全年大盤的六分之一還多。


當然,這隻是中國電影過去一年的票房表象。

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爆款的出現都是一場意外,或者說是預料中的意外事件。

當市場的水池被不斷衝刷,新一代觀眾的水流滲透進來,變化的潮汐看似微弱,其實肆意,或隨風而行,或集涓為流,最終轟然成勢。

當票房舊秩序被“三分鍾看電影”、“小帥小美”類短視頻徹底顛覆時,新的天地呈現出混亂無度的麵貌,又暗藏勃勃生機。

麵對這種從未有過的衝擊,不同電影類型,在2023年呈現出不一樣的樣貌。


下麵,我們不妨以2023年5個重要國產電影類型中的十幾部現象級爆款為依據,看看2023年國產電影市場,有著怎樣的消漲,又留下了什麽最大的遺憾。

並由此總結,觀眾到底願意為什麽電影買單?俗的、雅的,現實的、超越現實的……真相如水底之漂,終究會浮出水麵。

最重要的,還是張藝謀那句話,電影是如夢之夢,“希望我們繼續把夢做下去”。

類型一:科幻、奇幻大片

關鍵詞:開與合,被打破的市場天花板


如果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那麽《封神第一部》開啟的是中國神話大片的元年。

但直到《流浪地球2》,觀眾和行業才確信,“小破球”的成功不是一場意外。

而把這兩部影片放在一起看的真正原因在於:兩者共同構成了一種新的國產工業化大片,並且一同摧毀了好萊塢大片對中國觀眾漫長的視覺大片壟斷。

在《流浪地球》之前,“國產科幻大片”一直被認為是個偽命題。

“科幻”代表高端、小眾、燒腦,是有一定門檻的。


在好萊塢,“科幻電影”是一種常見的類型。但國產科幻片不一樣。

在工業化層麵,國產科幻片被認為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在市場層麵,科幻片迷被視作小眾,根本無法支撐國產科幻片的市場。

直到郭帆帶領他的團隊完成了兩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巨大冒險,市場由此確認,《流浪地球》係列的奇觀+情感,特別是透著民族自豪的視覺奇觀,比好萊塢大片更能征服中國觀眾。

盡管《流浪地球2》春節檔票房一度被《滿江紅》壓製,但這部電影穩紮穩打,後期越戰越勇,高光段落俯拾即是,幾乎沒有廢筆。


幾個演員選得也很好。

扮演老年版羅輯的李雪健、扮演人工智能老爸的劉德華,都完美符合科幻大片主角的形象。

最讓人激動的還在後麵。

影片留下的伏筆,已經令觀眾對《流浪地球3》翹首以盼,科幻史詩,第一次在國產片中成為可能。

而《封神第一部》則完成了一場中國神話大片遲到的開疆拓土。


在影片最初點映階段,我一篇《再多爭議,也掩蓋不了封神的好》的文章,令多位讀者在評論區表示直接將我取關,原因是認定我為爛片說話。

這正是《封神第一部》在最初階段最大的票房困境:觀眾不用看片,就斷定國產奇幻片等於爛片,大爛片。

這直接導致影片創造了一個令導演烏爾善鬱悶的開局:首日票房未破億。

直到上映一周後,影片才通過口碑大規模發酵,上演翻盤奇跡,上映三周,經曆三輪新片上映衝擊,單日票房仍保持在10%以上。影片擁有了一大批自來水,第二部才成為可能。

影片質子團演員熱度呈指數型增長,流量小生一夜被重新洗牌。


事實證明,流量電影進入衰退期,但市場流量並未流失,隻是創造了新的玩法。

從結果看,《流浪地球2》和《封神第一部》分別以40.29億和26.34億位列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第二和第五。

不光是類型片大門被打開了,天花板也被打破了。

而好萊塢大片開始看到自己在中國市場的黃昏:走出影院的觀眾紛紛表示,好萊塢大片,沒什麽可看的了。

類型二:犯罪懸疑片


關鍵詞:破與立,被改寫的票房法則

中國電影票房經曆了幾個階段。

當觀眾重新爭相湧進電影院的同時,也做出了自己的“新選擇”:新的電影類型開始崛起。

我甚至想給這個類型取個新的名字——複仇片。

《拯救嫌疑人》惠英紅向殺害女兒的凶手複仇。


到了《瞞天過海》裏,她又得向殺害丈夫的議員之子複仇。

《涉過憤怒的海》相對複雜一點,黃渤一開始以為是向殺害女兒的男人複仇,最後發現該被複仇的是自己。

引發這股國產爆款“複仇”潮的,當然是《消失的她》。

這部中等成本的犯罪懸疑片讓國內電影市場久旱逢甘霖,帶動了疫情後首個暑期檔的火熱,也迅速重建了市場對陳思誠的信心:國產懸疑,還是得看陳思誠。

電影開拓出一種大尺度的國產爆款模式:爽片套路+社會話題+情緒爆點。


陳思誠將類型化推向極致,快感密集的反轉套路保證了大部分觀眾的觀看體驗。

有效的社會議題在上映前後引起廣泛的討論與關注。

結尾由海底望向星空的那一幕,想必會成為許多女性觀眾既唯美又殘酷的觀影記憶。

以暴製暴的複仇結局完美切中情緒爆點。

對很多女性觀眾來說,一部電影既促進了社交、放鬆了心情、抒發了情緒,還能罵老公。


情侶之間有了話題,視頻博主有了選題,片方得到了票房與熱度。

皆大歡喜。

《孤注一擲》看似是另一種爆款套路,它回歸現實主義風格,開創了一種新時代的普法宣傳片,最終在暑期檔尾聲引爆市場,以38.48億的票房,拿下全年第四。

影片成功證明,電影爆款邏輯,已經完全等同於短視頻爆款邏輯:選題成功等於成功了一半。

但本質上《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創造了同一種爆款類型:情緒話題爆款。


「奇觀」負責吸引,「話題」負責戳心。

兩部電影都以不同方式擊中了大眾的焦慮,也完成了對過往國產爆款的降維打擊:

新時期爆款對觀眾的迎合,不是視覺轟炸 ,而是心理轟炸。

即讓幾乎所有人都對影片的故事感同身受,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在現實中跟這樣的事情產生關係——

前者的關鍵是遠離渣男,後者是遠離詐騙。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法則,由此被徹底改寫。

而隨後登場的《怒海》,雖然趕了個晚集,卻起了個大早。

因為它正好完美符合了新一屆犯罪懸疑片的爆款法則:不再執著於懸疑的設計,更注重探討故事背後的社會意義。

該片不僅在上映首日打破國慶檔以來單片最佳日票房紀錄,同時在多個社交平台上成為話題焦點,引起網友廣泛熱議。

在極具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衝擊力視聽語言與敘事設計下,該片告訴觀眾的是:遠離渣爹。


所有中國電影的創作者都在這一年被市場反複教育:重點不是打磨一個故事,而是貼合一種情緒。

不是創作者的表達,而是為觀眾量身定製。

在新一輪流量遊戲中,誰能用量身定製的“爽”爭搶到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過癮。

誰就贏。

類型三:古裝大片


關鍵詞:漲與消,被票房第一口碑反噬的《滿江紅》

《滿江紅》的火,到底是不是一場“虛火”?

作為近年少見的古裝懸疑喜劇,這部張藝謀在口碑爆棚卻票房平淡的《狙擊手》之後再戰春節檔的電影,一舉火出了圈。

這部電影有多火?

它在春節期間,引發全民觀影熱潮。


白天看《滿江紅》,晚上追《狂飆》,應該是許多觀眾最深刻的春節記憶。

現在看來,這種熱度是不尋常的。

與其說是它拍得好,不如說它滿足了市場對一部春節檔古裝大片的完美想象。

商業電影,尤其在春節檔這樣的超級檔期,讓觀眾無壓力地get到電影最核心的類型、風格和看點,是票房大賣的保證。

而《滿江紅》完美做到了。


僅看定檔預告,懸疑、動作肉眼可見,還隱隱透出喜劇調性,沈騰嶽雲鵬引出喜感,易烊千璽引爆流量,張譯雷佳音負責演技,這電影不看不行。

與此同時,影片上映時大家剛從三年疫情中走出,急需一次精神的釋放。

而影片雖然既沒有嶽飛,也沒有戰爭,隻講了一個帶著搞笑氛圍的懸疑故事,完成了一場密閉空間中的“劇本殺”。

但影片最後的親兵營將士背《滿江紅》的段落中,千古名篇《滿江紅·怒發衝冠》雄渾壯烈、慷慨激昂,無論何時何地,念出來都會振奮人心,更別說是眾人齊背誦。

借著這闕詞,影片將觀眾的熱血情緒一下子就調動起來。


特別是在電影院那片封閉、立體聲環繞的空間中,觀眾本就沉浸其中,當聽到那齊聲朗誦的氣勢,很難不被感染。

對於疲憊的觀眾來說,有什麽比這樣的高能爽片,更解心頭之渴。

但爽片的特點是,熱度高,續航短。

《滿江紅》找準了觀眾情緒的亢奮點,票房表現優秀在情理之中。

但電影大賣之後,口碑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影片最終以45.44億拿下全年票房第一,曆年票房榜中位列第六,火是真的火,但這部片的火不可複製。

哪怕是張藝謀導演自己。

類型四:港片

關鍵詞:起與落,被遺忘的港式動作片?

2019年,邱禮濤導演 ,劉德華和古天樂主演的《掃毒2》在暑期檔提檔上映。


沒人想到,影片最終拿下13億票房。

影片剛剛創造的港片內地票房記錄,又被接下來上映的《怒火重案》打破。

港產動作片之勢,勢如破竹。

邱禮濤一夜之間成為最忙碌的港片導演,奔波於一個又一個新項目之間。

然而進入2023年,港片市場,風雲突變。


主打情懷,請到了周潤發的《別叫我賭神》,票房不到5000萬。

曾打造出《掃毒2》的寰宇,複刻港片套路,找來古天樂、劉青雲和郭富城,試圖再下一城。

然而《掃毒3》上映第四天,票房占比就跌到了個位數,遠不及同日上映的《八角籠中》,最終票房僅為2.84億。

同為邱禮濤導演的《暗殺風暴》,票房為8000萬。

同為郭富城領銜的《斷網》,票房6000多萬。


重回港片戰場的林超賢,找回張家輝拍攝的《爆裂點》,上映多日票房仍未破億,甚至比不上同為張家輝主演,馬浴柯自導自演的犯罪片《怒潮》。

五部港片,都是眾星雲集,導演們並沒有退步,更沒有不盡力。

邱禮濤拍《掃毒3》,三大影帝片中打的天昏地暗,戰鬥機無人機齊出,花大價錢把警匪槍戰畫麵拍到了極致。

林超賢拍《爆裂點》,尺度大到乍舌,動作場麵水準依然是華語電影一流。

但這就是香港導演的現狀,他們以前吃香的那套商業手法,內地觀眾已經不那麽受用了。


“炸裂”的動作大場麵已經不足以拿下高票房,而陳舊的故事套路卻會被觀眾苛責。

哪怕是邱禮濤集合了劉德華、張涵予、文詠珊,用港片手法拍出的《莫斯科行動》,拍出了十足的港式警匪片爽感,港式風格的窘境依舊沒有改變。

影片拿下6.64億,但這樣的票房其實並不完全匹配影片的品質。

一係列的票房成績背後,是內地市場正在經曆著電影類型與觀眾審美的迭代。

不僅是港片幾乎全軍覆沒,好萊塢大片也不好使,國產片以往的成功模式——動作大片,在2023年集體票房失靈。


在觀眾變化下,電影市場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

昨夜的爆款公式,可能消失於今早。

現在港片最大的希望,就是年底劉德華聯手梁朝偉的《金手指》,聯手林家棟彭於晏的《潛行》。

如果連華粉出手都無能為力,那麽港片的頹勢恐怕誰也救不了。

類型五、愛情、喜劇


關鍵詞:樂與怒,被重塑的市場

愛情片和國產喜劇曾是市場性價比最高的票房利器。

但這兩張王牌今年都不再好使。

愛情片方麵,票房最高的《前任4》國慶檔預售驚人,首日開出不足1億,最終票房剛破10億。

這還是影片口碑創係列最高的情況下換來的。


事實證明愛情片的營銷數據再花哨,也抵不住票房轉換率的一路下跌。

曾經無往不利的短視頻營銷也無法再撬動票房黑馬,曾憑借《你的婚禮》等打造出一部部愛情片票房黑馬的光線,今年的愛情片《這麽多年》在抖音做出了50億話題播放量,票房賣了3億。

七夕檔的《念念相忘》做了23億話題播放量,票房未能破億。

相比之下,沈騰等在喜劇領域的挫敗,似乎也是一種大勢所趨。

被寄予厚望的《超能一家人》最終票房3億。


整個類型頹勢之明顯,可見一斑。

江湖救急,有沒有能頂上來的喜劇呢?

答案隻能在大鵬的《熱烈》《保你平安》和萬合天宜的《人生路不熟》中三選一。

雖然《人生》是今年唯一票房破11億的國產喜劇。但今年唯一的喜劇驚喜顯然是大鵬。

《熱烈》最終卡在9億票房,但那是體育喜劇依然難以破圈的非戰之過,而《保你平安》憑口碑逆襲到7億,才是真正的硬實力。


影片攫取了網絡中各種充滿諷刺的人和事,熔於一爐,端上桌奉獻給觀眾。

有一種辛辣諷刺的喜劇效果,看著賊解壓,回想起來想說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這也讓人更期待大鵬口碑逆襲之後的表現。

六:國產片票房全麵回春,但還是留下一個最大遺憾

當然,其他類型的國產片,也有不少。


比如陳凱歌導演的《誌願軍1》是國慶檔口碑最好的一部,拋開貓淘9.7分、9.6分不談,哪怕豆瓣評分也跟《長津湖》係列相當。

但8.41億的票房表現則跟前者差距明顯,戰爭大片終於還是迎來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懸念在於:口碑立起來之後,第二部能否逆襲?

張藝謀導演的《堅如磐石》,能上映已是不易,13.51億票房,也證明了題材和老戲骨的票房震撼力,但觀眾可不管張藝謀為國產類型完成的尺度探索,也確實無需關注中間經曆了什麽,他們隻看最後的結果。

而最終所有劇情不連貫、人物動機奇怪的鍋,都隻能由張藝謀導演獨自承受。

今年真正的大贏家是王寶強,雖然表演未能獲金雞獎提名是遺憾,但《八角籠中》贏得硬氣。


拍攝手法上沒有任何炫技,結尾甚至是反高潮,但王寶強拍出了一部打動人的現實題材電影,“樸實”最能凸顯創作誠意。

不過影片22億票房的成功注定難以複製,整個中國影壇,能以個人口碑撬動影片口碑逆襲的,隻有王寶強。

而能以個人號召力撬動文藝片票房的演員,朱一龍是為數不多的一個。

如果沒有朱一龍,《河邊的錯誤》還能賣出3.09億的幾分之幾?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人氣演員對文藝片的票房加持在於:引發話題討論。

但不是所有話題討論,都能拉動票房。


比如《我本是高山》在點映階段被爆發的網絡輿情頂上風口浪尖後,最終票房是8588萬。

而《長安三萬裏》則能憑借正向口碑帶動的傳統文化熱潮,最終逆襲拿下18億票房,追光所有的任性,最終得值。

總的來說,國產片還是在2023年打了一場漂亮仗。

多點開花,票房破10億的影片超過11部。

檔期價值被削弱了,票房不佳的影片換個檔期也很難賣好,但當所有人都說《無名》這樣導演個人風格強烈的諜戰片不適合春節檔,影片還是在春節檔拿下9億。


話題為王,情緒至上,國產片的“天”,已經變了,爛片已無市場。

如果我們再看深一點,還會發現。

在刷新票房紀錄的同時,這一年也洗牌了電影小生、中生的格局。孫陽、於適等橫空出世,朱一龍成功轉型。

穩坐一番男主票房前三的70生三巨頭——吳京、沈騰多少吃了點跟頭,吳京的《巨齒鯊2》最終票房沒能邁過10億,《超能一家人》遭遇口碑票房大跳水。

倒是黃渤憑《熱烈》9億、《學爸》6億、《怒海》近6億的持續穩定的票房和演技表現,重新證明自己。


另一邊,影後周冬雨主演的三部影片票房都平平,實際上是女演員在電影市場號召力進一步走弱的折射,今年唯一的大女主電影還能拿下不錯票房的,隻有張小斐的《拯救嫌疑人》,也隻是5.69億。

從不同電影類型和演員的票房轉換率差距,也可以看出市場風向的變化。

動作大片再賣力,愛情片、喜劇的套路再深也騙不到觀眾,複仇片套路再淺也有人買單。

抓住大眾情緒,是新時期國產電影的票房密碼。

電影市場從未如此不可預測,所有的票房分析一整年都在被打臉,因為市場變成了一條湍急的河流,事後諸葛亮們隻能不斷檢討“河邊的錯誤”。


中國電影必須接受短視頻時代「很多觀眾走進影院,主要並非是看電影」的現實。

現實就是:愛看電影的人就是少了,當多數爆款電影和短視頻爭奪觀眾時間,卻漸漸把自己變成了短視頻集錦,情緒價值成就了2023年的票房大盤,但也成為中國電影2023年盛世之下的最大遺憾。

中國電影用幾十年,培養出了一批願意看中國電影,為電影本身買票的影迷群體。如今,這個群體在快速流失。

那些帶著電影的弧光,情感雋永的好電影並非全然無人欣賞,但要看運氣。

最好使的,始終是一個又一個的情緒爆點。


越來越缺乏耐心的受眾,在內心計算著電影的五秒完播率,不再輕易為任何電影買單。

觀眾變謹慎了,到底是不是好事?

低情商的說法是:觀眾捂緊腰包還能好?

高情商的說法是:謹慎=更成熟,它會讓中國電影的投資人和創作者,更謹慎,市場更良性。

水能載舟,亦可覆舟,更能煮粥。


重點是情緒裹挾下,下一鍋被觀眾追捧的粥,又在哪裏?

要想吃上明年的粥,嚴格按電影規律辦事,是其一。

堅定和觀眾站在一起,滿足觀眾的情緒價值,是其二。

無論如何,今年的票房故事就是這樣了。

就像周董新歌唱的那樣,“熱情已結冰,我的愛就像聖誕樹頂的星星”。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尚且遙遠,來年的票房故事,就看誰能摘下人們心裏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