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審判”才會有思考,當有的劇集被“抬走”,就有更多劇集等待著“上桌”。
備受關注的《一念關山》,終於播完了。
當它因為第八集“天星峽大戰”的打戲出圈時,沒人想到最後的結局竟然是“墳頭挨墳頭”,主打一個全死也算HE。
當它的一百零八個感情線讓觀眾因為嗑CP各執一詞的時候,沒人想到最後竟然是李同光和楊盈,皇後和丹陽王這兩對看起來有些邪教的CP走到了一起。
而這部劇因為劇情內容引起的輿情討論,更是有種戲內戲外,編劇觀眾一起“發瘋”的盛況。作為2023年末的一部大劇,它轟轟烈烈地來,也轟轟烈烈地走。
回顧今年,國產劇有了熱詞“抬走”&“發瘋”。
這個詞往往出現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劇集上,他們有著強大的主創陣容,開播之前就被視作“待爆升咖”的劇集之一,而播出之後同樣聲勢浩大,讓人總有種“它是不是就要爆了”的期待。
然而每當播到中期,它們總會因為劇情、人設、演技甚至是粉絲打架等等原因有了爛尾的趨勢,由此引發的輿情討論也越來越趨向於負麵,讓本來興致勃勃入股的“劇粉”有種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的感覺,希望能夠“趕緊結束這場鬧劇”,“抬走”這個詞應運而生。
說到2023年觀眾有想“抬走”衝動的劇集,除了《一念關山》,還有《長月燼明》《我的人間煙火》《以愛為營》《雲之羽》等,這些原本認為會讓演員們上升level的劇集,然而播出之後,各種話題層出不窮,有些演員的“路人緣”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所謂“抬走”,就是這些話題劇集在轟轟烈烈地登場後,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緣何被“抬走”?
總體來說,劇粉在播出中期就想“抬走”的劇集,大多是因為可預見的“崩”,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劇情本身的問題。《一念關山》無論是從劇集本身的質感與節奏,還是演員的表演上,在播出之初都被視作久違的劇集,如果按照前期的呈現方式繼續下去將會維持高開高走的水平。
但是自從男女主角確認關係之後,劇情就變得“水”起來了,為了展現兩人在情感關係裏的拉扯,本來是展現“群像”的主角團的其他人開始變成“助攻”工具人,有關於他們自己的劇情變得簡單。有些人物前期的設定沒有被圓回來,給到觀眾“崩人設”的感覺,再加上有些劇情的轉折實在是令人意想不到,讓觀眾評價急轉直下。
《雲之羽》是另一種劇情上的“崩”,作為懸疑色彩的劇集,一方麵導演很會運用場景營造懸疑氛圍,拉高了觀眾期待;一方麵,前期運用的大量筆墨去講述宮門之內的波雲詭譎,兩方爭端之中的勾心鬥角。但是中後期劇情的重心從心計的拉扯變成了愛能夠消除隔閡,就讓觀眾有一種“被詐騙”的感覺。
劇情的崩還導致另一種結果,就是主角反倒不如配角出彩,這也是上演多次集體“發瘋”的原因之一。《長月燼明》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比起主角行事的種種掣肘,陳都靈飾演的幾個角色,動機和行為都更加完整有據,而其中展現的“外耗”與“發瘋”的精神狀態又符合當下的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本來隻是出演配角的陳都靈就這麽被觀眾“抬上了桌”。
而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就是粉絲打架。主角在粉絲數量上有著先天優勢,而配角則因為劇粉的偏愛而擁有了自己的聲量,兩方的粉絲都想爭奪話語權。《我的人間煙火》這部劇火了配角“孟宴臣”,這個角色被認為是“新中式總裁”的代表性人物。而形成對比的則是人設上並不能取悅到觀眾的主角“宋焰”,還有中後期逐漸開始“喝白粥”的許沁,觀眾對於人設和劇情價值觀導向產生了質疑。
角色的衝突也會波及到演員本人,隨著觀眾越來越開始表達對於“孟宴臣”的偏愛,這份感情被寄托在演員魏大勳身上,從前的“綜藝咖”終於在今年暑假因為表演發光發亮。而相反的,很多觀眾也對“宋焰”的飾演者楊洋有了頗多微詞,再加上中後期“孟宴臣”部分高光戲份刪減,“宋焰”的人設越來越“普信”,粉絲的種種紛爭讓追劇變成了一件心累的事情,這時候用“超點”抬走對觀眾反倒是一種解脫。
當然,角色的失敗並不能全怪人設,演員對於角色的理解同樣重要。“宋焰”這個角色本身的消防員職業設定是人設的加分項,可惜劇集對於這部分的表達也相對淺顯,將運籌帷幄的隊長演成了頤指氣使的領導,讓本就不討喜的角色更加不堪一擊。相比起來,同樣職業相近身份的《他從火光中走來》裏對同類角色的詮釋就讓觀眾感到舒適。
除了編劇、演員,導演的表達方式也是決定這部劇集應不應該被“抬走”的重要因素。《以愛為營》從劇情內容上來講就有些“尬”,演員的表現也有種硬拗感,再加上導演如同“蒼蠅”視角的運鏡,不僅觀眾,連粉絲都想讓它速速“抬走”。
還有一些劇集,戲本身的水花沒有戲外的聲音大。比如《七時吉祥》播出的成績不符合市場預期之後,製片人多次在公開平台發表言論,讓這部劇集因為內容以外的原因頻繁登上熱搜,這對於原本對劇集抱有期待的劇粉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為有暗香來》也是如此,雖然1V3和重生的元素調動起了觀眾的興趣,讓這部劇集有了一些水花,製片人頻繁發表言論,抬高觀眾期待,但本身“重生”劇情的BUG和男性角色人設的逐步崩塌,讓這部劇在後期草草收尾。
每一個可能被放大的環節
此前,國產劇很少會有這種引起大範圍輿情反撲的情況出現,而這種現象的發生,首要原因當然是觀眾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當近些年來《人世間》《狂飆》《漫長的季節》一部部劇集的出現與爆火提高了觀眾的期待,讓觀眾感受到了這些劇集的藝術性,他們自然不能接受質感略遜的劇集。
觀眾也不再等著片方把劇集呈上,他們幾乎是從劇集籌備之初就參與到創作中去。以《長風渡》為例,從最開始白敬亭和宋軼就是觀眾認可的天選“顧九思”和“柳玉茹”,而開拍之時,觀眾更是左右了反派角色的演員替換,提出要求降低劇集風險。包括後麵觀眾還提出希望劇組買下某首契合度比較高的插曲,甚至播出的時候還“手把手”教劇組宣傳,可謂是“胚胎式”追劇,“股東式”參與。
當下處於“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誰都能在劇集播出之後,給出自己的“審判”和“再創作。當個人的評價匯集到一起,就對劇集的輿情產生了影響。還有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kol自帶衝熱搜的能力。
比如“孟宴臣”之所以能夠火起來,最初就是因為這個角色和妹妹的“骨科”視頻剪輯,很多人因為“背德感”而產生興趣逐漸了解角色,一來二去,觀眾對於角色的喜愛就這麽被攢出來了。今年以來很多觀眾希望“抬走”的劇集,很多也是自媒體在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引起的討論和發酵。
同樣以《我的人間煙火》為例,“宋焰”和“許沁”人設崩塌的種種表現,也成為娛樂的素材,他們不再順從劇集給出的價值觀和愛情觀導向,而是用一種娛樂化的方式解構人物和劇集內容。從中提取出來的一些“梗”,甚至成為了一種現象級的流行語。而這種風靡的娛樂化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對藝人的“路人好感”產生了影響。
在這樣一個觀眾對劇集有著極大話語權的當下,創作端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被放大,如果創作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拍攝、劇情、表演等都在做加分項,並且能夠吸收到觀眾行之有效的建議,那最終呈現的一定是比較好的作品。
但若每個環節都不能達到觀眾的要求變成了減分項,那就會給這個劇帶來輿論的問題,甚至是最後的口碑淪陷。這就要求了創作者們必須提高創作能力,觀眾的審美在逐年提高,作為創作者也要逐漸強化創作水準,給到觀眾更為絲滑的觀劇體驗。
同時創作者不能固步自封,觀眾的眼光是變化著的,對於創作者的濾鏡也越來越淺,他們在這一年見證或者審判了很多人“走下神壇”,當創作出來的內容不符合邏輯、不貼近生活,同樣會受到觀眾的“審判”。
結語
2023年,觀眾見證了多部劇集在激烈廝殺中“上桌”、“抬走”、“發瘋”,但歸根結底,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審判”才會有思考,當一部部劇集被“抬走”,就有更多劇集一部部等待著“上桌”。水漲船高,當下若想提升整體劇集品質,最重要的則是保證良性競爭,提高創作水平,力保每個創作環節都不掉鏈子,“硬貨”上桌是所有熱愛國劇觀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