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年讀碩士,就業還要靠本科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祝越

實習生 林小曼

時隔七年,肖梅開始後悔起自己高考的選擇。

這是一次選“211”還是“雙非”的選擇。家在東北的她,當年原本有機會就讀本地的211高校。但當時的肖梅沒想這麽多,她覺得自己應該走遠些,去南方看一看,於是填報了一所南方的雙非一本院校。

她沒想到這個選擇會影響至今。現在,她已經是華南理工大學的碩士應屆畢業生。但這所985高校的碩士學曆,並沒能成為她的求職敲門磚。相反,因為本科是“雙非”,肖梅投出的簡曆大多石沉大海,還曾有過麵試到最後一輪,被麵試官告知“本科要求211以上”的情況。

肖梅的困境被稱為“第一學曆歧視”,在2023年秋招季,她並非特例,相關話題還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話題詞下,應屆生們的自嘲透著些許落寞:“第一學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重啟人生》劇照

事實上, “第一學曆歧視”的曆史,還可以往前追溯十多年。2011年,《北京青年報》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57.5%的被調查者感覺到招聘中存在學曆“查三代”現象。如果在互聯網搜索“第一學曆歧視”,更是會發現近三年以來,每一年求職季,它都會重新被關注,再次進入人們討論的中心。

圍繞它展開的議論則各有說法。有人批評,這是企業招聘“一刀切”,有損就業公平;也有人結合現實,這是求職競爭激烈時的正常現象。而接受南風窗采訪的幾位HR都表示,第一學曆被攔下背後,是求職市場,尤其是高學曆人才競爭的激烈。

這些聲音,同樣在肖梅的腦子裏打架。她明白,現在的困境是多種因素夾雜的結果,但麵對那70多份石沉大海的簡曆,肖梅“不知道該賴誰”,隻剩下無奈。

01

看不到的簡曆

11月下旬,秋招臨近尾聲,當時曉華還隻接到一個offer。

“應該是個坑。”曉華心裏很清楚。那個公司沒有組織麵試,HR打來電話草草和她聊了幾分鍾,就發了offer。她查了查網上的公司評價,不太好,但是“沒辦法,我沒得選”,她還是打算簽下offer保底。

在此之前,曉華已經在各大企業宣講會之間奔波了一個多月。她很累,進入研三,她需要同時麵對畢業和就業的壓力,不得不每天吃褪黑素入睡。

第一學曆歧視,是曉華秋招中的一道關卡。宣講會上,有的企業說得很直白:“我們集團要求可高了,本科都要是985、211。”



第一學曆歧視常常是畢業生們遇到的困難/《二十不惑》劇照

曉華不符合這個條件。她本科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一所雙非一本高校。即使她通過考研去了985大學,第一學曆仍然是道明晃晃的門檻。秋招期間,曉華投了幾十份簡曆,進入麵試的機會卻寥寥無幾。

除了第一學曆,曉華的簡曆其實並不單薄。她發表過專業領域論文,曾在行業前三的公司實習,也多次獲得獎學金和榮譽獎項。但這些內容,卻被“雙非”的第一學曆遮蓋了。

最絕望的時候,曉華感覺自己讀研完全是白費了力氣,如果當初把考研的力氣用來考公,肯定能夠上岸。



《橫道世之介》劇照

2022年的秋招,小葎也同樣麵臨“不被看到”的困境。二本畢業後,他進入專業對口的外貿行業工作,對工作內容不感興趣,行業競爭門檻低,都讓他難以從工作中獲得價值感。

他發現,自己並不想要這樣的生活。“說難聽點,感覺畢業後自己一文不值,很廉價。”於是,小葎開始規劃一條新的道路。

小葎決定考研進入北大法學院。這是一次“三跨”——跨地域、跨學校、跨專業。在考研學生中間,“跨”多少常常被認為能夠體現考研的難度,跨得越多,難度越高。

因為困難,他更需要加倍地努力。一天24小時,大約14個小時都花在了學習上,除此之外的生活隻剩下吃飯、睡覺和運動。這樣的生活,小葎一過就是8個月。冬天,家裏沒有暖氣,小葎一直裹在被窩裏備考,因為久坐,腿上都磨出了血印子。



《天才槍手》劇照

那是一段很難被重現的、百分百投入的時光。“現在回頭看,感覺都不認識我自己了。”小葎說。

這種努力,卻因為第一學曆歧視而成為更大的失落。秋招時,他明顯感覺到了第一學曆所帶來的差距。

因為同在一個屋簷下,本科來自985大學的舍友們隻要投一兩個簡曆,就能收到筆試和麵試的邀請。但從二本院校跨專業考研進入北大法學院的小葎,哪怕在讀研期間積累了四段相關實習經曆,投出的五十多份簡曆卻都杳無音訊。

小葎開始懷疑,自己這麽辛苦考上北大,又辛苦投了那麽多簡曆,怎麽都不如別人投的一個兩個收到的反饋多?

02

學曆競爭背後,企業的考量

第一簡曆成為不少人求職的“攔路虎”,與企業的人才篩選機製有關。

獵頭陳銳曾經遇到過一名業績突出的候選人,但他的本科是雙非,沒有達到客戶公司招聘對第一學曆的要求。

“(職業的)天花板跟人的學習能力有關,其實跟第一學曆關係並不是很大。”過往的工作經驗讓陳銳明白了,第一學曆不完全等於學習能力,他“破例”把這名候選人推薦給企業。

但這種想法並未得到客戶公司HR的認可,兩人在電話裏起了爭執。最後,HR掛了電話,為候選人爭取崗位一事,以陳銳得罪了客戶、被老板批評而告終。



《三十而已》劇照

在此之後,陳銳也學會了按照客戶的要求招人。在被問及會不會幫第一學曆不好的候選人破格爭取的時候,他坦言,現在獵頭的工作也不好做,所以“甲方就是上帝”。

其實更多的HR,是在順應求職市場的變化。

張悅在一家金融國企從事招聘工作,第一學曆為985、211本科,是校招時的硬性要求。據她所知,公司的HR會直接在招聘網站上設置篩選條件,不符合條件的簡曆,會被網站的“一鍵篩選”功能挑出來,然後一並剔除。

為什麽一些公司會把“雙非”簡曆踢出來,他們是怎麽考量的呢?第一學曆在HR們眼裏意味著什麽?張悅給的回答是——“太多了”。

收到的簡曆就多得超出預期。去年校招,張悅的公司開放了大約50個崗位,收到4000多份簡曆。原計劃開啟四周左右的投遞通道,也因為簡曆太多而提前關閉了。



《花束版的戀愛》劇照

高學曆的求職者也變多了。過去,公司接觸的應屆生大多來自985、211高校,且有不少人最高學曆為本科。但在去年,張悅看到了更多學曆背景頂尖的學生,康奈爾大學、牛津大學、清華、北大等背景占了三分之一,且80%的應聘者都有碩士學位。

“讀碩士這件事,和就業的關聯性越來越弱了。”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這樣告訴南風窗。

當下,高學曆人才還沒有足夠大的接收市場。馮麗娟的團隊調研發現,企業收到的簡曆中,碩士的比例仍在增加,但目前企業提供的崗位中,70%—80%都是一線基礎崗位,例如銷售、開發、服務。要勝任這些崗位的工作內容,往往本科學曆就已足夠。

企業有了更多篩選空間的同時,也反而更看重本科學曆所體現的能力。對於基礎崗位而言,工作能力的提升更多是依靠實際工作經驗的積累,而不一定要靠碩士學曆,馮麗娟坦言:“所以很多應屆生會發現,讀了碩士投入得更多,最後還是要和本科生競爭。”

甚至,應屆生不僅內部競爭,還要和有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士競爭。一家千人規模的教培公司HR何遠發現,近幾年來,企業越來越不願意做校招,他們更希望少花費培養成本,通過社招雇傭一些拿來就能用的人。



應屆生不僅要內部競爭,也要跟有經驗的職場人士競爭/《安娜》劇照

這倒逼校招越發競爭激烈。何遠了解到,不少公司對校招的態度,是“優中選優”,希望招到未來三年能發展成基層管理的人才,“除此之外,企業沒有必要去花精力,隻是把一個人培養成標準的普通員工。”

多重因素作用下,校招的學曆要求越來越高。過去,張悅的公司也會招收第一學曆為雙非的人,而他們把第一學曆要求提高到211本科及以上,已經有四五年時間了。

企業對第一學曆的篩選,似乎具備了充分的合理性。那麽,第一學曆背後的個人努力,又應在哪裏得到體現?

何遠認為這並非企業能夠回答的問題。在她看來,招聘的本質是一場交易,一方提要求開價,另一方給出自己的籌碼,如果不合適,總有一方要調整。

她打了個比方,來解釋自己對“歧視”一詞的不認可:“比如有的崗位需要5到10年工作經驗,也不能說我就是歧視5年以下工作經驗的人吧?”

03

第一學曆,是弱勢,也是求變動力

整個就業市場在變化,求職者唯有求變,才能覓得轉機。但這也並非易事。

小葎也在秋招中意識到了這一點。最初,他的求職預期是紅圈和精品律所,也就是行業內最頂尖的一批單位。屢屢受挫後,他和同為二本出身的同學交流,這些律所對學曆的看重,是他們無法改變的標準。

但如果一味退而求其次,就像是承認了自己比別人差,小葎心有不甘。他也開始後悔高考時做出的選擇,要是當時複讀考一所好大學,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對學曆的看重,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標準/《六弄咖啡館》劇照

但冷靜下來想想,自己原本就不願經曆痛苦的高三,學曆的差距又確實存在,小葎想,他隻能自我調整、降低預期。

降低預期後,小葎的求職順利了不少。後來,他改投第二梯隊的大型律所,如願找到了心儀的工作。身邊優秀的同事也讓小葎明白,他確實提升了自己的競爭力,過去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而更多的人,則看到了學曆在就業之外的意義。山仁在專升本之後不斷升學,如今已經是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培養的博士。一路走下來,他見識到不同高校之間的師資差距,是他從未設想過的“另一片天空”。

資源的差距體現在方方麵麵。北大法學院圖書館的電梯讓小葎印象深刻,每天他去圖書館學學習,都能看到電梯兩側的講座信息更新。主講人有時是教授講座,有時是其他高校的法學院院長,或者是某個律所合夥人。這種濃厚的學術氛圍,小葎在自己的二本母校很難感受到。

“相較而言,本科的講座邀請的更多是師兄師姐,還有一些職業發展方麵的老師。”小葎畢業後才意識到,他們對於行業的了解並沒有那麽充分。



《天才槍手》劇照

同學間學習能力的差異,也成為對個人成長的鞭策。山仁觀察到,來自985本科的同學掌握知識的速度更快,學習能力更強。他於是更加努力,向同學請教學習方法,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但更大的差距體現在學習氛圍。北大校園的宿舍園區裏也有自習室,小葎看到,直到晚上12點,自習室裏都燈火通明。他被大家的學習態度所震撼,回想本科時的自己,晚飯後都屬於“休閑時間”,他往往會回寢室休息、看劇。

差距之下,無法改變的第一學曆,又成為一種改變的動力。

小葎知道,自己確實通過讀研變得更好了。如果一直停留在原來的層次,他將隻會是井底之蛙。而現在,無需和其他人比較,他已經比原來的自己好上很多倍。

山仁也堅持在科研的路上不斷努力。他想要進入高校繼續深造,即使在求職期間,仍然有高校會介意他的專科第一學曆。他也曾經猶豫過,要不要把這段學曆隱去,但考慮過後,他還是選擇了對招聘方誠實,也是對自己誠實。

“接受既定的事實,現在我隻能好好做準備。”山仁覺得,還是得掙紮一下的,“有了掙紮,說明不是鹹魚,還是活的嘛。”



《奶酪陷阱》劇照

曉華的秋招也因為自己的爭取,終於有了回音。

在企業宣講會後的現場麵試裏,麵試官讓她簡單講講,但她有些“死皮賴臉”,一定要給麵試官展示自己準備好的介紹PPT。

“我做的反應類型絕對足夠多、足夠全,但是之前簡曆都過不了,更別提展示了。”藥物化學專業的曉華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終於找到了出口。

曉華確實被看見了。四次現場麵試後,這些企業都給她發了offer。其中一家大廠,她曾經在網上申請了三個崗位,簡曆都未能通過初篩。在這次線下麵試後,HR特意通過後台操作,為她補錄了誌向。

終於收到心儀的offer後,曉華發來三個“大哭”的表情,但隨後又輕鬆地補上了一句:“這是喜極而泣,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