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受訪大學生用過AI工具,是喜還是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邊主動擁抱新技術,一邊確保科技向善。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AI工具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場景。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麵向全國高校學生發起關於AI工具使用的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055份。調查結果顯示,84.88%受訪者曾使用過AI工具,其中16.30%受訪者經常使用AI工具,57.49%受訪者偶爾使用,19.43%受訪者基本不用。

從這組數據上看,說AI已經在當代青年的學習、工作、生活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恐怕一點都不誇張。從未使用過AI工具的年輕人目前已屬少數,未來想必還會越來越少。具體而言,AI工具被受訪者應用於資料查詢、翻譯、寫作、計算、製表、繪圖修圖、音視頻生成、Ppt製作等多種場景。77.51%的受訪者都認為,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


在AI工具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技術實力麵前,不論是早就預言AI必將大有作為的人,還是那些曾經對此抱有懷疑態度的人,都已經在實際行動上接納了AI工具的普及。麵對這個大趨勢,人們既有理由感到欣喜,也有理由感到擔憂。喜的是,在應用層麵上,人類開發出來的AI終於不再是少數人的“玩具”,而成為好用、易用、人人可用的生產力工具;憂的則是,AI被如此廣泛地使用,尤其是在年輕學生之間流行,是否會影響人類自身的思考力與創造力,讓使用者在懶散中“退化”?

AI工具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因此,相關產業的進步與成功,當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那些擔憂就是“杞人憂天”。事實上,早在ChatGPT流行之初,其功能還不那麽強大時,就有多所國際一流高校禁止學生在學習、工作中使用其功能,當時還有人認為這些學校是“老古板”。但後來,學生濫用AI工具做作業、做項目等行為,確實對高等教育秩序造成了一定的負麵影響,於是大多數學校都開始著手對學生使用AI工具加以規範。如今,隨著中國本土AI產業的發展,中國高校學生也逐漸趕上了AI大潮,如何使其正麵價值最大化,而抑製其負麵效果,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此,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加以剖析,在標題中便旗幟鮮明地指出:《超八成受訪大學生曾使用AI工具,不可逆轉的趨勢已經到來》。文中寫道:“很多事不會如此悲觀,但也不會如此樂觀。就像工業機器的出現,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能讓人從此不工作了嗎?當然不會。相反,社畜、打工人、996才是科技進步的另一重真相。AI的出現,大概率也不會讓人停止思考,隻是人們必須學會換一個方向。”

有學生在采訪中提到,AI工具幫助她提升了效率,為她創造出更多剩餘時間,她會思考自己應該利用這些時間做些什麽。對此,光明網評論員文章指出:這或許才是當前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者順著這一思路展開寫道:“AI之外的時間,人類到底應該幹什麽?當人類不再需要花那麽多時間打獵、采摘,才有了餘力在牆壁洞窟裏留下藝術。AI的到來也是類似,人們不再需要花那麽多時間翻譯、設計、做PPT,那麽之後,又該幹什麽?現在想提出一個成熟的方向,其實並不容易。但無論如何,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已經到來,人們的生存形態可能會發生某種質變。”“鑒於AI已經無所不在,對AI各種如吳牛喘月一般的驚恐已經沒有必要,社會應該形成共識,讓AI在一種更具包容性和成長性的社會空間裏存在下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積極的角度講,在前不久舉辦的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青年數字發展主題論壇上,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副局長戴曉初表示,人工智能更有可能增加而不是破壞就業,從現在到2030年至少可以為全球青年人創造640萬個就業機會。年輕人如何乘AI之勢,找到更優的職業發展道路,可能是更具實際意義的話題。

此前,《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道提到:“今夏應聘季,AI應用軟件逐漸變成求職者麵前的一道門檻。不少求職者已經察覺到AI將給他們的未來職業生涯帶來巨大衝擊,掌握AI或借助AI將有效提升自己的求職成功率。”這個具有兩麵性的現象,對年輕人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現在所謂的招聘AI應用人才,其實是在招聘更會跟AI‘對話’的人。”在這篇報道中,一家科技集團董事長對記者表示,AI應用技術對用人單位的影響其實是調整了招人的策略。

此前,新華網曾刊發評論《讓人工智能技術早日走進千家萬戶》。文章寫道:“從智能語音助手到自動駕駛汽車,從智能家居係統到醫療診斷工具,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麵對人工智能發展新浪潮,我們必須主動擁抱,充分利用我國具有海量應用場景的特點,加快先進成果轉化,確保科技向善。”

日益熟悉AI工具的年輕人,還需明白“一邊主動擁抱新技術,一邊確保科技向善”這個道理。一件工具在人手裏能不能用好,說到底考驗的是人,而非工具本身。我們有理由期待,AI工具的發展能夠進一步激活年輕人的思維力與創造力,而非將人“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