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女兒的知名女主持,花了3年時間走出至痛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還記得吉雪萍嗎?

她曾是熱播劇《十六歲的花季》主演

也曾主持《正大綜藝》《五星獎》等

熱門綜藝節目

近些年,逐漸轉向了幕後

最近,久未露麵的她

再度走到台前

在自己的第一本書《世間的因》裏,吉雪萍寫下這些飽含傷痛與感悟的文字:

“曾有十幾年,我在煎熬中度過,覺得人生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黑暗隧道,永遠走不出去。”

“舒怡給了我書寫的能力,但是最初沒想在這件事上敞開心扉。作為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不會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孩子生與死的痛苦經曆。願意分享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共情、認可。但是,打開社交網絡,一部分人用文字暴力發泄著的憤怒、狂躁、迷茫、消極、嫉妒……不寫是我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女兒走後,我沒有沉淪在喪女的痛苦中,反而有一種獲得新生的感覺。為了完成女兒的夙願,讓我和她的經曆成為對他人生活的祝福——苦難就是一種祝福——我鼓起勇氣寫完了她的故事。”

三年前突遭人間至痛,失去女兒

在巨大痛苦侵襲之下

吉雪萍選擇鑽研心理學

也決定將心路曆程寫下

書中有她自己的成長故事和人生領悟,還有長達10年陪伴女兒尋醫看病的過程。

“我們朋友之間常常感慨,她不容易,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好友助陣新書分享會的範誌毅說。

吉雪萍好友範誌毅助陣新書分享會

“看著女兒的靈柩被推進火爐的那一刻,我頓悟了生死無常。不是每個人都要經曆過這樣的痛才能夠覺察歡喜,獲得力量,我願意去分享我內心的所獲。”吉雪萍說。

“當她對我說,要寫這本《世間的因》時,我特別替她高興。同時,心裏又有點難受。難受是因為這本書源自她長期——我不想說‘痛苦’這兩個字——應該說是巨大創傷後的愈合感受。”舞蹈藝術家金星在序言中寫道,吉雪萍通過幾十年的人生經曆和堅持追求的教育事業,慢慢整理出自己的親子心路曆程,“她沒有自私地鎖在抽屜裏,而是選擇拿出來分享給所有對人生和家庭有困惑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健康源於每個獨立家庭的健康。”

對話吉雪萍:

“再度走到台前,我確實有一點使命感”

上觀新聞:目前活躍的社交賬號上,你對自己的身份介紹隻和“教育”相關。是有意放下過去表演、主持的身份和經曆?

吉雪萍:過去是不可能舍去的,如果沒有曾經的媒體經曆,網友、觀眾不會關注我,對這一點我很感恩。但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個性其實不太匹配媒體行業,這個行業需要有娛樂精神的人,要對曝光自己有歡喜感。

作為主持人,我隻做台上的事,不太會把業餘生活跟職業聯係在一起。之前我沒有開個人社交賬號,就是因為我覺得賬號要有內容,如果僅僅分享日常吃喝、化妝有價值嗎?我覺得沒有。

如果說教育是我的B麵,主持是我的A麵,這是我的兩個社會角色。在這兩個領域中,我都不太擅長營銷、推廣。做節目製片人,其實我也隻做了製片人一半的工作,隻負責節目內容,寫稿子、剪輯、審片、配音……談商業合作,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真的不擅長,不知道怎麽做。

不過,主持人的表達能力對我做教育是一個加分項,能把枯燥的教育理念轉化成大家更能聽懂的語言,在這一點上,我受益於主持給予的養分。

上觀新聞:大眾可能會懷疑,你做主持人專業,做教育真的專業嗎?這一點未必是加分項。

吉雪萍:沒錯,其實教育靠的是初心和持之以恒。2002年,從央視辭職回上海以後,我就開始接觸蒙氏幼兒園,但當時並沒有產生要得到蒙氏教師認證的念頭。後來在不斷經營的過程中,及至我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後,我發現,教育,或者說成為家長這件事,不學不行。

從自己家孩子擴展到全社會的孩子,特別這些年,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看到一個個案例,我很焦慮。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作為教育者,如何安身立命?我今年48歲,再過兩年就到“知天命”的年紀,再度走到台前,確實是有一點關於教育的使命感。

上觀新聞:在這本書裏,你坦率地披露了自己的成長、生活、工作經曆,甚至是最傷痛的記憶。

吉雪萍:我不習慣掩飾,做節目訪談、解讀他人,我不太留情麵,對自己同樣如此。我是一個非常不愛笑的人,錄短視頻常常“笑果”不好,但這就是我。把我自己的經曆說出來,不是為了八卦,而是我覺醒、反思的過程,有可能照見其他人的生活。過去已經過去,不需要執著,如果我的經曆能給大家提供一點借鑒,有所參考,它的價值就存在了。

上觀新聞:從《十六歲的花季》一路走來,可能有人會覺得你的經曆太順利了,是不是真的能作為參考?

吉雪萍:你說的很對,我的確很幸運,相比跟我一樣努力的同齡人,我的機會更多,更受青睞,但我也很惶恐。命運是很奇妙的東西,下一刻幸運是不是還屬於你?

30多歲的時候,從央視回到上海,我總是想什麽時候可以退休,我不喜歡競爭、不享受競爭,希望快速把時光走完。所以,人的經曆沒有辦法複製,但感覺可以共享,在不同時刻的焦慮是共通的。看這本書,或許大家會發現原來這樣一個看似一帆風順、在台前閃亮的人,同樣經曆過彷徨、搖擺、困惑。

上觀新聞:讀這本書,讀者最被震撼到的可能還是寫女兒的這部分。

吉雪萍:失去以後才知道生命的珍貴,也更理解為人父母的惶恐。經過反複思考,我把女兒的故事寫出來,就像我自己經曆了一遭生和死的過程,我能夠麵對了,也需要有個了結,要完成一個使命,我在書裏寫,女兒來到她父親的夢裏,這是我們真切的經曆,我相信女兒希望我們把她的故事說出來。

屬於她的人生長跑,她已經跑完了,接下來她的媽媽會繼續跑。再崎嶇的路,也崎嶇不過她曾經麵對的。不管是他人的誤解、調侃或者說消費,都不算什麽。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