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特工實施跨國刺殺,這種情節往往在電影裏更常見,但這次在現實上演了,而且或與印度有關。
據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指控稱,加拿大安全機構已確認錫克教領袖尼賈爾6月於加拿大被槍殺事件與印度政府特工有“可信聯係”。
印度外交部當然不認賬,不僅駁斥加方此番指控“荒謬和居心叵測”,同時又反過來指控加拿大“為反印恐怖分子提供庇護”,提醒在加印公民保護好自己,不要去相關錫克教徒社區。
目前,印度和加拿大都采取了驅逐兩國外交官的製裁措施。部分激進的印度媒體措辭嚴厲,稱“巴基斯坦是過去式,加拿大才是印度頭號敵人”。
尼賈爾究竟是否真的是被印度政府的特工刺殺,尚未有定論。
但自己國家的人被其他國家派遣的特工刺殺,怎麽看都是打臉的醜事。再加上同作為美國的合作夥伴,印加兩國之間本無仇無怨且合作密切,加拿大無緣無故去給印度扣黑鍋的可能性不高。
與之相對的,對於刺殺加拿大這位錫克教領袖,印度可以說有著充足的“作案動機”。
而這一切得從印度政府和極端錫克教徒之間持續數十年的恩怨糾葛說起。
“尚武”的錫克人
作為世界上第六大宗教,錫克教是現存的最年輕的主流宗教之一,教徒數量大概250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目前分布於印度旁遮普邦地區。
因為頭頂上鼓囊起來的頭巾帽和下巴那濃密的胡須這兩個極具辨識度的特征,人們幾乎可以很輕鬆地從一群印度人裏分辨出其中的錫克教徒。
要素齊全的錫克教徒,看起來不太好惹
事實上,除此之外,有的錫克人還會帶發梳、戴鐵手鐲、 配短劍、穿短褲。
對於錫克人而言,這五個顯著的身份標誌並非隻是簡單的裝飾作用,每個標誌對錫克人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比如長發長須象征著睿智與勇敢,而鐵手鐲象征錫克人兄弟團結之情,頭巾帽象征著靈性之冠等。
而之所以說印度錫克教徒是印度人裏比較特立獨行的一個群體,是因為錫克教的教義教規與我們印象裏的印度人形象有很大不同。
印度社會最臭名昭著、飽受質疑的兩大痼疾莫過於種姓製度和婦女歧視了,前者以種性劃分人的高低貴賤,後者嚴重侵犯印度婦女人權。
印度每年因此發生的凶殺、殘害女性刑事案件不在少數。
在這一點上,錫克教可以說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錫克教義中不僅主張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更是規定教徒要持守“五戒”即不偷盜、不奸淫、不抽煙、不吸毒、不叛教。
當然,錫克人最讓人稱道的還是其尚武精神。
由於旁遮普邦地處印度西北邊境,經常受到突厥、阿富汗等國外敵入侵,為了生存當地的錫克人不得不奮起反擊,很多錫克人從小就被教授戰鬥技巧以抵禦外敵。
為了鼓勵錫克人的勇氣,每個錫克男性名字中間都會加上Singh(辛格)一詞。該詞意為獅子,即希望錫克男性像雄獅一般勇猛。
就連曾在旁遮普任職的英國殖民者都忍不住稱讚,“錫克是印度最勇敢和最具武士精神的種族”。
也正是這種尚武精神讓僅占印度人口2%左右的錫克人,在印度動蕩不安的那段近現代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巴哈特·辛格·廷德,首位加入美軍的錫克教徒
錫克教設立正兒八經的軍隊是在莫臥兒帝國時期。
當時莫臥兒帝國統治者賈漢吉爾認為,崇尚平等、自由的錫克教信仰傳播已經動搖到帝國的政治根基,便對錫克教采取嚴酷鎮壓與迫害措施,多任錫克教上師即領袖也因此被公開處以酷刑而亡。
直到戈賓德·辛格成為錫克教第十任上師,為了反抗莫臥兒霸權和保護錫克教徒群體安全利益,戈賓德開始著手建立錫克人自己的軍事組織--卡爾薩。
卡爾薩的建立將原本相對鬆散的錫克教徒組織了起來,錫克人就此展開了反對莫臥兒帝國的武裝鬥爭。
以宗教為紐帶的卡爾薩軍隊戰鬥力爆棚,不僅與莫臥兒帝國之間展開多輪作戰,在穆克察爾之戰中大敗莫臥兒軍隊,此間還多次擊退周邊其他帝國的入侵,並在旁遮普地區成立了錫克人自己的帝國--錫克帝國。
1839年錫克王國疆域
錫克教分離主義萌芽
事實上到了錫克帝國的建立時,與其說錫克人是一群有著共同信仰的教眾,倒不如說更像一個民族。
同作為錫克帝國的一份子,他們有獨立的共同體認同、共同的信仰和文化、共通的語言。
這樣的民族認同與外部侵略者的一次次衝突對立中不斷加強,而錫克人的渴望獨立的種子也因此孕育而出。
在英國對印度殖民統治即將崩潰的關頭,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激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已然不可避免。
主張印巴分治的穆斯林領袖和主張統一的聖雄甘地
夾在中間的錫克人,既不想成為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的一份子,也不想加入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斯坦的一份子。
由錫克人組成的阿卡利黨趁機提出了“自由旁遮普”,並提出建立屬於錫克人的獨立主權國家“卡利斯坦國”的要求。
顯然,這個要求並沒有得到通過,否則之後就不會有這麽多的事情了。
“兩害取其輕”,教義裏甚至禁止了所有清真飲食的錫克教信徒們自然選擇了加入印度而非巴基斯坦。
印巴分治後,原本的旁遮普地區也一分為二,屬印度旁遮普地區的穆斯林群體和屬於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教與印度教信徒開始瘋狂的雙向逃亡之旅。
雙方一旦狹路相逢,針對對方的襲擊、屠殺就難以避免,僅一個月內就有50萬人死於仇殺,但凡誰走得晚一步,結局可能就是死。
雖然印巴分治導致250多萬錫克人遷移到了印度旁遮普邦地區,旁遮普邦的“錫克”含量進一步提高。
但錫克人也還是隻占到該地區人口的35%,印度教徒數量在當地還是占據了絕對優勢。
這一點反映到到了當地的政治格局上,即旁遮普邦的治理權基本處於印度教徒占絕對多數的國大黨手中,而非錫克教人自己的阿卡利黨。
另一方麵在印巴分治之前,為了拉攏錫克人的印度政府許下的政治諾言,在錫克人確定歸屬之後也不了了之。
遷入旁遮普邦的錫克人不僅在政治上被邊緣化,經濟形勢上也麵臨嚴峻問題。
由於旁遮普的產業結構一直以農業為主,工業發展相對滯後,這意味著當地人的就業需求得不到釋放,大量適齡卻沒有工作的錫克人不得不加入分離主義運動隊伍。
錫克農民可以說是印度國內抗議遊行的常客了
再加上錫克人謀求自治訴求的連續受挫和印度教極端分子對印度教信仰傳播激化雙方宗教與民族矛盾大背景下,助長了錫克人的分離主義趨勢。
雙方的矛盾在 1980 年初在旁遮普邦選舉中,阿卡利黨又敗給了國大黨這一事件中終於爆發。
藍星行動和總理被刺案
主張旁遮普自治的錫克教徒終於攤牌了,宣布建立卡利斯坦政府,甚至就連卡利斯坦國的國旗、地圖、護照乃至貨幣都也安排上了。
不知道的都以為旁遮普邦真的已經獨立了。
時至今日,參與抗議的錫克農民還會拿出當年的“卡利斯坦國”國旗
當然,尚武的錫克人自然知道光喊口號自然沒用,於是開始了一係列的抗議遊行等活動。
第一個撞在“槍口”上的是印度教煙民們,錫克教信徒的五戒中就包含了不吸煙,但印度教卻沒有這一說。
為了抵製旁遮普邦吸煙的印度教徒,分離主義運動領袖發起了一場禁止在阿姆利則城區內出售煙草的運動,期間有預計2萬錫克教徒參與,而印度教徒不甘示弱,發起支持煙草的遊行。
雙方表麵上爭的是禁不禁煙的問題,實則爭的是旁遮普邦老大的地位。
除此之外,在阿卡利黨的組織下,錫克教徒還展開了多次遊行活動,包括“反對歧視錫克人運動”、“不服從運動”,規模也進一步膨脹,動輒以10萬計。
部分錫克教極端分子開始在全國各地頻繁策劃暴力襲擊事件,僅旁遮普地區發生的暴力事件共達1200多起、400多人死亡,共計12個縣的37個鐵路站被襲擊。
為了及時控製騷亂局勢,防止類似印巴分治的曆史再次上演,時任印度總理的英吉拉·甘地宣布旁遮普邦臨時成為“總統治理”的“騷亂危險地區”。
大量真槍實彈的軍警被派往旁遮普邦,但實際收效甚微。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和他的女兒英吉拉·甘地
隨著錫克人自治運動進展白熱化階段,錫克教信徒和武裝人員占據了號稱錫克教聖地的金廟,並以此為據點,繼續進行尋求旁遮普邦獨立的自治運動。
1984年6月2日,為了挽救來年的大選局勢,英吉拉·甘地決定動用武力手段,實施名為“藍星行動”的軍事行動。
5個步兵師約10萬人的軍力進入旁遮普邦,並於6月5日突擊錫克教聖地金廟的錫克人。
經過徹夜激戰,印度政府軍隊最終拿下金廟,而錫克教精神領袖賓德·蘭瓦拉和500餘名錫克教武裝分子被當場擊斃。
此後的行動收尾階段,部分阿卡利黨首腦被逮捕,而印軍試圖嘩變的錫克教士兵也被圍殲。
錫克教的聖地--金廟
“藍星行動”盡管挫傷了錫克教中的極端主義分子銳氣,但卻也引起了所有錫克人的不滿與憤慨,認為這是對聖地的褻瀆和錫克族的屠殺。
部分極端分子更是潛藏到旁遮普邦的農村地區,重新組織起尋求自治的錫克人,與國外的錫克人呼應,建立起總部在倫敦的“卡利斯坦國”,準備針對英吉拉·甘地的複仇。
曾擔任政府大使職位的哈林德·辛格,用巨額獎勵買通了總統府衛隊的兩名錫克教士兵本特·辛格和薩特萬特·辛格,三人計劃起了刺殺印度總理英吉拉·甘地的陰謀。
1984年10月31日,本特和薩特萬特二人在英吉拉辦公的路上,用30餘發子彈近乎發泄似的槍殺了這位印度首位女總理。
大量的印度教信徒聽聞總理噩耗按捺不住憤怒之情,開始針對錫克人的瘋狂報複,屠殺和焚燒事件接連發生。
據統計,首都新德裏2500多人死於騷亂,其中大部分是錫克人,導致新德裏剩餘的錫克人不得不返回旁遮普邦避難。
直至下任總理拉吉夫·甘地上台,采取剛柔並濟、分化軟解的手段,同阿卡利黨內溫和派合作,這場世界聞名的旁遮普暴亂才得以平息。
“藍星行動”的後續
在“藍星行動”之後幾年,錫克教極端分子又多次展開了奪回金廟的行動,但都被印當局強力鎮壓。
於是,試圖建立“卡利斯坦國”,追求錫克人自治的錫克教分離主義分子開始出逃印度,試圖在海外以迂回的方式組織起錫克人的自治運動。
他們的據點幾乎遍布世界各地,比如馬拉西亞、新加坡、美國,以及錫克教領袖被槍殺的加拿大。
而過去幾十年內,當初“藍星行動”的策劃者,錫克人的清算也從未停止。
2012年9月30日,“藍星行動”指揮官、退役中將布拉爾與妻子米娜在晚餐後步出飯店被四名錫克教信徒襲擊,其中3人企圖以短刀對布拉爾割喉,但在其反抗後身受重傷被送醫院,救了回來。
布拉爾(左)和作案嫌疑人(右)
如果說和印度打了好幾次戰爭的巴基斯坦是印度外部敵人的話,那麽這些活躍海外的錫克教分離主義分子,則是可以牽動印度內部數以千萬計錫克人神經的內敵。
以強腕手段著稱的莫迪政府,對錫克人態度的態度素來強硬,對於這些給予煽動錫克人獨立的錫克教分離主義者以庇護之地的國家,更是多次嚴厲譴責。
盡管關於錫克教領袖暗殺事件充足證據尚未得到完全呈現,但沒有過多解釋辯解,印加直接采取互相驅逐外交官等一係列製裁行為,已然代表雙方早就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