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求給小費的風氣正盛 實際情況是...
經濟日報
2023-09-25 09:02:51
在美國,似乎到處都能看到要求顧客打賞小費的提示,這悄悄推升消費者從吃晚餐到看醫生的費用。以後出門消費恐怕都要額外付一點錢,但這個預期心理已造成民眾反彈聲浪高漲。
華爾街日報(WSJ)專欄作家讚布倫(Josh
Zumbrun)說,美國要求給小費的風氣正盛,可能引發社會大眾熱議,而非帶來更多小費。小費提示雖多,不代商家收到的小費因此激增。
康乃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的教授林恩(Michael
Lynn)說:“所有人都要求給小費,不代表多數顧客就會照做。有資料顯示,在其他許多行業中,顧客通常不會給小費。”
有些針對小費的調查顯示,顧客打賞小費的行為,也許不像隨處可見的小費提示這麽普遍。英國市調機構 YouGov
在5月調查了1,000名美國民眾後發現,顧客最常給小費的場合是在餐廳和發廊。
對其他行業而言,像是飯店清潔人員和櫃檯服務人員、計程車司機和 Uber
駕駛、咖啡廳員工、汽修人員、外送員甚至是酒保,收小費並非業界常態。
讚布倫表示,如果給予居家清潔人員或酒保小費都還沒成為常態,那麽消費者向飯店員工、醫生甚至自助收銀機打賞小費的可能性有多高?一般人對給小費的看法仍莫衷一是,連顧客給小費的實際情況也都不同,部分原因是這個主題存在數據黑洞。
林恩表示:“長期缺乏對不同類型服務機構展開良好和具係統性的調查,例如詢問業者是否向顧客索取小費、或顧客是否打賞小費等。因此,缺乏良好的係統數據說明顧客被索取小費的頻率,是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高。”
以美國政府的通膨統計項目來看,打賞小費位於強製性質的員工薪酬和非強製性質慈善捐款間的灰色地帶。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BLS)將追蹤的各項價格列入通膨指標,這些指標包含所謂的隱含費用,又稱為附加費用。這些費用雖未標示在商品定價中,但最終會出現在總帳單上。
統計局略過小費不計,因為這是顧客自願打賞店家的。換言之,如果消費者基於預期心理給出更多小費,可能使人感覺連小費都出現通膨,但統計局不會這樣計算小費、將其列入通膨項目。
理論上,小費應列入課稅所得,但低報稅額的情況屢見不鮮。在2006年,美國國稅局(IRS)推估,在440億美元的預估小費所得中,有230億美元遭低報稅額,占比超過50%。不過,懂得避稅的美國人通常不會在其他調查透露所得資訊。
美國康乃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的教授林恩說:“所有人都要求給小費,不代表多數顧客就會照做。有資料顯示,有資料顯示,在其他許多行業中,顧客通常不會給小費。”
路透
在1996年,統計局派了一組經濟學家前往紐奧良,對商家和員工收取小費一事展開田野調查,以測試蒐集數據的可行性。然而,測試結果簡直慘不忍睹。在這組人馬訪調的359家商店中,僅11家有實際的小費資料,許多店家隻提供部分的小費紀錄。商家和員工通常不會記錄收了多少小費。
根據這項調查,約有40%受訪者對小費問題不予回應。實地訪查的經濟學家事後被問說,這些數據是否有其價值,55%經濟學家認為有。可想而知,這項訪查後來並未成為定期調查。
此外,不論是薪資機或銷售時點情報係統(POS),都隻能反映部分的小費資料,因為這些係統通常不會記錄現金支付的小費。資料蒐集不完整,不代表商家和店員收到的小費暴增。
餐廳支付係統供應商Toast表示,速食餐廳收到的小費平均額對帳單的比重,在過去五年持續下滑,且該比重在疫情期間沒有明顯升高。在提供全桌邊服務(full-service)的餐廳,疫情初期收到的小費略增,但到了2021年再度開始減少。到今年第2季為止,這類餐廳收到的小費已大概回落到疫情前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