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了?

為什麽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了?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5月9日,“為什麽這屆年輕人開始斷親了”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1.6億,討論量1萬餘條,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互聯網中所謂的‘斷親’,並非是一種斷絕親戚關係,主要表現為懶於、疏於、不屑於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的一種現象,簡單講就是基本不走親戚。”2022年,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發表的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中提到,“斷親”行為確實呈現了年輕化特征。

通過調查發放並回收的1200份有效樣本顯示,18歲以下的被調查者“基本不怎麽與親戚聯係”;18~25歲、26~30歲的“90後”年輕人大多數人隻是“偶爾與親戚有聯係”。絕大多數的“90後”及“00後”的年輕人,家裏如果沒有事情就幾乎不與親戚聯係。這說明青年“斷親”現象確實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不僅與遠房親戚不來往,甚至與二代以內的叔叔、姨姨、舅舅等也不怎麽溝通交流。

華商報記者瀏覽網絡平台中的留言發現,對於為何“斷親”,網友也紛紛給出了不同答案,有的表示是親戚太八卦,“我工作親戚說我還不找對象,我找對象他們說我不結婚,我結婚他們說我不生孩子……”也有網友表示是生活壓力大、沒有過多空餘時間和資金,“走動需要經濟維持,多的不說,水果總得提百十來塊的,而接待客人的人家需要好菜好飯招待,也增加負擔。”

也有網友表示“隨著年紀的增長,會越來越認識到親人的重要,家人的愛永遠不可缺失”“下班後和家人聊聊天,感覺也挺放鬆的。”

5月9日,華商報記者對話身邊多位“90後”“00後”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聽聽他們是如何看待“斷親”這一社會現象的。

兩代人的視角

女兒:地理、時間等因素影響,情感自然會疏遠

母親:疏於來往並不責怪女兒,家人永遠是避風港

27歲的王雨菲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但也是一名“南北混血”,父親是北方人,母親是南方人,父母結婚後定居西安,在王雨菲的眼裏,她的老家就是西安。

王雨菲父母家裏兄弟姐妹都有7個,一共14個小家庭,40多名親戚,但跟王雨菲有往來的親戚不到5人。“爺爺、外公外婆還在世時,我會跟著爸媽隔兩三年回爸爸的老家或者媽媽的老家過春節,記憶中不管回哪個老家,見到的都是‘陌生麵孔’,在爸媽的介紹下才知道原來這位是大姨、這位是姑父,直接與親戚接觸、見麵的時間可能三年裏不到一周。”王雨菲說,家裏老人去世後,回去的次數就更少,平時的往來就隻有除夕夜在微信家族群裏發紅包的互動。

王雨菲認為,受地理位置、時間因素等影響,客觀原因上導致她很少有和親戚往來的機會,情感上自然會疏遠,甚至就從未貼近過。在爸媽眼裏,她似乎有些沒有人情味。“我也想每個月都能去親戚家串門,但現實卻是幾年才見一麵,與親戚相處自然不如與朋友相處起來舒服。”王雨菲說。

對於王雨菲的想法,母親張女士表示,也許是現在的年輕人想法不一樣了,但並不會責怪孩子什麽,“我們像她那麽大的時候家裏條件苦,親戚間幫忙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感情也就很深。現在的孩子從小不愁吃穿,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和親戚來往不密切也能理解。等孩子們也為人父母後,他們也許就會意識到親情的重要性,家人永遠是避風港。”

兒子:遇到困難時,“不順眼”的親戚伸出援手

父親:網絡使用越來越多,大家反而越過越遠

2000年出生的小陳表示,自己一度十分“厭煩”親戚們,他們總是問東問西,總拿自己的成績和其他家孩子比較,但隨著一些事情的發生,他也慢慢理解父母對於親戚那份感情的重視和難以割舍。

“老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疫情嚴重時,我一個人在西安上學,反而是平日裏‘不順眼’的親戚通過各種方式打聽我的情況,關心我的身體狀況,一句句關心穿越距離的限製極大程度安慰了我,隻剩下感動和溫暖。”小陳說,後來回家才聽父母說起,之前和他最不對付的小舅媽還主動提出要來西安接他回家,但被父母勸下了。

小陳說,這些年自己和家中遇到不少急事時親人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他也慢慢做出了改變,意識到了親情的重要性,“沒事微信聊聊天,節日送上祝福和問候,節假日去走走門,和家人一起也能感到很幸福。”

小陳的爸爸說,現在網絡使用越來越多,大家反而越過越遠,可能還會有變化吧,誰知道呢,時代變得那麽快。

女兒:“斷親”可能因缺少輕鬆溫暖的家庭環境

母親:年輕人壓力大,來往耗費更多精力和時間

95年出生的尹一表示,“斷親”更像是年輕人對生活不滿的一種宣泄,年輕人所謂的“斷親”可能正是因為缺少了一種輕鬆溫暖的家庭環境,因為在外工作已經很疲憊,所以回到家隻想要一個溫暖的港灣,而不是聽家長、親戚的催婚、催考公考研和指責。

尹一的媽媽說,年輕人的“斷親”,要從多個方麵考慮,不能單純的定義為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人情味,沒有親情的理念,而是有很多方麵的原因,一是生活工作壓力特別大,覺得傳統意義上親戚之間的來往沒有時間,也會很累。

“我們這一代或者我們上一代都是觀念比較傳統的,會把親情關係看得特別重。但有些親情間的來往其實還是處於表麵關係,更深層次的來往我覺得沒有太多意義,反而耗費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不會將更多的時間耗費在這裏。”

對於現在年輕人的情況,要理性對待。家裏大多是獨生子女,工作生活壓力大,在外拚搏一年,僅有的假期回來還要應付親戚的詢問。在外混得成功還好,一些不如意的年輕人回家親戚問長問短,導致年輕人比較有壓力,不願意走親訪友。

>>專家看法

兩代人間應保持尊重態度 多傾聽多理解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楊逍認為,年輕人的“斷親”原因有幾個方麵:

1.城市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父輩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城市定居,年輕人和親戚們並沒有在一個城市,生活上沒有交集,接受的教育不同,價值觀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的生活圈子。

2.人際需要: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際交往渠道多元化,青少年更喜歡個性化、靈活化的交流方式,網絡滿足了他們人際方麵的心理需求,使現實關係中的親情淡薄,情感疏離。

3.自我意識:當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後,就會實現自我提升,年輕人更關注內心世界,自我意識增強,對於不能提供情緒價值,不能給予情感支持的關係,就會屏蔽、減少,從而構建個人空間,確定人際邊界。

“家長們需要了解,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承擔的責任,多理解、多傾聽,多問年輕人努力工作的過程,少問獲得了什麽結果;多問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有什麽情緒體驗,少激勵、少指責、少支招。”楊逍說,年輕人需要懂得,父輩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形成了時代性的觀點,要帶著尊重的態度,正麵表達自己的想法,真實地告訴目前的生活現狀,真誠地說明內心的邊界感,不回避、不打岔、不退縮。

年輕人會成為家庭核心守護者 承擔起親緣關係維係者使命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在對年輕人“斷親”現象研究中提到,雖然由於經濟、社會、技術、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導致中國傳統親戚關係的嬗變,年輕世代呈現了“斷親”現象,但隨著“90後”“00後”青年群體逐漸走入婚姻並成為父母之後,他們便創造出了自己一代的核心家庭……更為關鍵的是自己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人父母。大多數人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才會真正長大、懂事,學會感恩。這種心理的變化,便包含了親緣喚醒的過程。等到他們成家立業、為人父母時,相信他們同樣會喚醒親緣關係,成為家庭的核心守護者,承擔起親緣關係維係者的使命。今日之“斷親”青年,總會有“認親”的一天,遲早而已。

>>網友熱議

@風吹稻田:兄弟姐妹還是很親的。

@春花秋實:也不是所有年輕人,我女兒就成天惦記著去舅舅家、姨媽家。

@今後餘生:以前爹媽在的時候沒感覺,現在才知道爹媽不在了,親戚也斷了,你想回娘家都沒地方回。

@木景:雖然這是這個時代的普遍現象,但我還是期望多點人情味,我還是堅持多和表親走動。

@走進生活:我還挺喜歡走親戚的,坐下喝杯酒,熱熱鬧鬧的,很有意思。

不好吃懶做 發表評論於
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 - Too complicated, time-consuming, too expensive and too bad. You are always being judged by job, marriage, money, family, car, house, etc. and you are always bad compared with some 'successful' people, so why 互動和交往 with 親戚? 斷親 is absolutely a very good decision in China now among young people. Just do it!
SeSeYiYi 發表評論於
國外很多宗教團體能填補這個人際關係的空缺,在中國比較難.
酒釀圓子羹 發表評論於
九十年代互聯網剛興起時大家就討論了這些話題,因為互聯網的發展一定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行為和人之間的關係,今天的社會很多的現象其實當年很多都已經看到了,當然人的能力說到底很難真的阻止某種發展趨勢,就好比今天的智能技術,以後也一定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但在真的發生之前,哪怕以後會讓社會或人類行為變得不可理喻,今天的我們也根本無能去阻止,就好比聖經裏指明的,人類必定會毀滅於自身的無法克製的欲望
envy4525 發表評論於
以後也沒那麽多兄弟姐妹了 都是獨生子女
大阪書生 發表評論於
性價比不高。
pandali 發表評論於
胡說八道。。有代表年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