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史航性騷擾事件:三問、三不問,三個行動

關注史航性騷擾事件:三問、三不問,三個行動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史航被曝性騷擾事件中,多位當事人通過社交媒體講述了自己的經曆。5月2日,史航微博否認性騷擾,辯稱和當事人之間是“交往”。5月3日,當事人小墨(微博@黑尾鷗1988)發文駁斥史航的說辭,指出所謂“交往”是來自權力的脅迫和謊言。

由女性講述開啟的#Metoo運動,正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公眾教育,即利用權勢進行性騷擾和性侵行為的普遍性,以及在權力結構下不存在“完美”的受害者。和此前的眾多案例一樣,人們對史航性騷擾這一事件的關注,以及主要信息的獲取,是由多位當事女性的自述所推動的。這起事件也引發了一貫的爭議,如是否應該全盤相信當事人的敘述、當事人是否應該訴諸法律而不是輿論等等。

針對一些普遍存在的爭議和迷思,我們整理了關注性暴力事件時的“三問”“三不問”和“三個行動”,希望能夠啟發更多對史航性騷擾事件及未來可能的#Metoo事件的討論和參與。

三問

為什麽我認為當事人的敘述可信?

當事人公開講述自己的經曆,呼喚輿論關注,這一舉動經常被譴責為“微博升堂”。但表達對當事人的支持,並不意味著拒絕思考當事人敘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實際上網絡曝光的案例能夠獲得足夠關注,本身就經曆了大量的審視和質疑。

在史航事件中,當事人的自述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事件本身及事發前後的細節,且眾多當事人的故事在細節上相互印證,如性騷擾行為(“親耳朵”)和模式(從性暗示到肢體騷擾逐步升級,利用年輕女性不敢拒絕的處境)的相似,還有聊天記錄和“知情人士”的旁證、媒體的調查報道,這些都是敘述可信度的來源。

此外,當事人所寫的感受,如在事發後對於可能被曝光的羞恥和恐懼,真實地反映了女性的普遍處境。社會加諸女性的性恥感和權力結構的共謀,讓當事人在當下難以反抗,讓她們的遭遇多年來被無視,更成為她們事後發聲的阻力。當這些感受被細膩地呈現,更多女性出於共情對當事人困境的看見和承認,即是對我們社會現存的性別文化的揭示。

圖片來自網絡

哪些細節是我需要關注的?

很多人會反複追問性暴力發生過程中的具體情節、要求提供能證明暴力發生的“直接證據”,實際上是打著求證的名義苛責當事人,否定了當事人講述的意義。

在過去的案例中,曾發生過當事人的講述被營銷號加以誇張和色情化傳播的情況,對當事人是嚴重的二次傷害。對性暴力過程和細節的探尋是一種窺私,公眾對於事件真實性的判斷不需要建立在其上。

證據方麵,性騷擾和性侵大多發生在非公開場合,尤其是多年前的事件,原本就難以取證;證據在社交媒體上的公開可能反而會給當事人帶來法律或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當事人需要向公眾展示的是真實、有邏輯的講述,而不是在進入司法程序後才需要提供的全部證據。

有什麽是我能做的?

性暴力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首先可以做到的是不做旁觀者,把為當事人發聲、反對性別暴力和強奸文化視作自己的責任,在這個基礎上思考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行動以推動改變。

三不問

萬一是誣告怎麽辦?

結合已有的信息決定是否信任當事人的敘述是必要的。但僅僅問“萬一是誣告呢”,甚至在每一個公開的性暴力事件下這樣發問,或是列舉以往被認為/證實是不實指控的案例,以證明當下的事件也可能是虛假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作為普通的關注者,我們能獲取的信息或許有限,但這不代表我們每個人沒有能力檢索信息,或者沒有能力針對具體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斷並采取相應行動。如果我們選擇放棄是非判斷,將客觀理性地對待公共事件等同於拒絕思考,就隻是在助長冷漠和虛無。

同理還有“為什麽不報警/交給法律”。現行的司法在對待性暴力案件上存在缺陷,包括當事人在報警和訴訟過程中可能遭遇拒絕和二次傷害,或法庭對性騷擾和性侵的舉證要求過於嚴苛,導致當事人因“證據不足”而難以獲得程序正義。當事人對是否要進入耗時耗力的訴訟也會有自己的考量。

能否獲得司法上的判決並不代表真相本身。即使無法通過法律途徑,也可以在社會文化層麵讓受害者獲得一定程度的公正,以及讓施暴者得到相應的懲罰——失去他的權力。

**當事人對事件的描述有沒有表達不當?**

在一些案例中,當事人敘述中的某些語句可能引發爭議,如將和施暴者之間的關係描述為“戀愛”,或沿用了一些對女性存在性汙名的用詞,抑或是被認為態度“過於軟弱”等等。對於很多沒有公共表達經驗的人而言,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且是敘述真實性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對當事人的苛責會使得對性暴力的關注失焦

如何理解受害者的故事,考驗的是我們作為關注者對於性暴力議題能否進行深入思考。當事人飽含複雜、矛盾情緒的講述,向公眾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性暴力當事人可能遭遇的情境及她在其中的選擇。同時也提醒我們作為關注者和支持者的倫理:一個當事人或許並不“討人喜歡”,或按照關注者期待那樣行事,但這不是她的遭遇應該被否定的理由。

他是個好人,為何會被控性騷擾/性侵?

包括史航在內的公眾人物被指控性騷擾的案例中,經常存在類似的觀點。有時是被指控者的合作夥伴、“好兄弟”出麵,證明他為人仗義;有時是身邊的女性親友被推出來,證明他是個尊重女性的好人、沒長大的老男孩,因此性騷擾不存在,一切都是誤會。

是否身為他人眼中的“好人”,和是否曾對女性實施性侵害,這兩件事並不相關。無論這些話語是出自利益相關之人的辯護,還是旁觀者的質疑,都隻能證明我們的文化對有權勢的男性太過寬容,違背女性意願的性不被視為犯罪,甚至不被視作一個問題。即使存在大量證人證言,施暴者依然可以出現在公共視野中,被他所處的行業、圈層所保護。

三個行動

做負責任的關注者

麵對複雜的網絡輿論環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提升自己檢索和甄別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為自己的判斷和表達負責。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情感所動員而有所行動。但訴諸情感並不是目的,我們關注的重心也不止在受暴者和施暴者個人。表達共情的同時,傳播事實和有效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聚焦事件及反性暴力的目的本身。

積極傳播信息

在網絡信息被汙染,施暴者具有更大影響力、掌握更多傳播資源的情況下,每個關注者的發聲都非常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行動成為信息傳播者,包括轉發當事人自述和媒體報道,表達對當事人的支持,敦促相關方發布聲明,抵製對受害者的汙名等。

史航相關方信息匯總(來源:網友整理)

建立自己的論述

除了轉發信息,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傳播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和同行者相互支持,擴充反性暴力運動的集體智慧。表達的過程也是檢驗和提升自己觀點的過程,我們在每一次的表達機會中成長,以此成為更成熟的行動者。

Huilianghu5 發表評論於
動物行為與人類道德的界限很難確定,法律都不明確。生產關係中有勢力的一方在性關係上也有優勢。這也是現實中很多被性騷擾的隻能隱忍的原因。奴隸主性侵女奴在法律上是沒有權力的,但實際上是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