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燒烤背後,一線城市廉價美食的消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淄博燒烤造就了現象級的網絡熱門話題,熱度持續月餘仍未退潮。

在前往淄博一品燒烤真味的年輕群體中,很多是來自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他們說,很喜歡這種和朋友圍坐一桌喝酒吃肉,就著煙火氣高談闊論的感覺。



那種人頭攢動的食客穿著拖鞋、對飲談天的喧鬧場景,如今很難在大城市裏看到了。

有網友直言:淄博燒烤的爆火,讓一線城市悵惘——它們的廉價美食越來越少,煙火氣在一點點消散。



一線城市的便宜美食去哪兒了?

大城市裏從不缺少美食,哪怕在北京和深圳這樣動輒被笑稱為 " 美食荒漠 " 的地方,好好找,好吃的肯定有,譬如北京的各大駐京辦、深圳的潮汕菜。

美食亦是一種資源,會往人多錢多生意多的地方流動。

但普通人依然不知道吃什麽,因為廉價美食,越來越少。

" 我們確實有這種感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康說。" 這些年來,路邊小商販越來越少。"

" 很多商鋪和攤販確實在減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顏燕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近幾年,許多遍布美食、攤點的 " 髒街 ",被規劃出城市的未來。整齊劃一的街麵上,留給小攤點、小鋪子的空間越來越少,固然更加幹淨整齊,但平民氣和煙火氣淡了,也難免讓人有一些惘然。



另外一個原因,是經營無力。

" 特大、超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逐年走高。再加上這些年疫情對於餐飲業的衝擊,讓這些市井特色的小店舉步維艱。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直觀感受就是廉價美食變得越來越少了。" 吳康教授說。

除了經營成本、疫情因素,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在無形之中擠壓了小商小販的生存空間。

大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外賣和快餐等節省時間的餐飲形態逐漸占據主流。大家沒有時間去買菜做飯了,淄博燒烤那種真材實料、親手製作的時間成本太高。



在這種餐飲業態下催生出了另一種形式——預製菜。

" 預製菜其實就是快速的工業化、流水線上產生的東西,它不會有親手調製的過程,所以帶給食客的體驗感會有所打折。" 吳康教授說。

疫情、規製、外賣、預製菜 …… 這些因素疊加,讓一線城市的 " 廉價美食 " 越來越難尋棲身之地。



一座完整的城市,應該是什麽樣?

經濟規模越大,城市的聚集性越強。

" 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就會導致城市的‘虹吸效應’,人口湧入大城市。從需求端來說,人多,就更容易推高生活成本。" 吳康教授說。

大城市的資源、環境、就業等優勢要明顯優於其他城市,所以不斷吸引人口流入。

" 由於人口帶來的需求增加,大城市的地價也被不斷抬升。地價的上漲,又會轉嫁到鏈條的其他環節,最後導致生活成本的上升。" 顏燕教授說。



但不論地價多昂貴,生活成本多高,一座健康的城市,始終需要不同業態不同人群的共存。

" 一座功能完善的城市,就像比較健康的經濟或者產業體係一樣,它就像一個生態係統,比如森林裏有高端的大樹,也有中間的樹木,還有低矮的苔蘚、地衣等。" 吳康教授說。

現如今許多城市在製定發展規劃時,往往把目光聚集在高大上的產業上,不斷開辟高端產業園區,不斷吸引高附加值產業的入駐。



這種大方向當然沒有問題。但不應該被忽略的是,這些產業的核心是 " 人 "。在一座功能完善的城市中," 人 " 的需求是不能被忽略的。

" 中低端的製造業,和高端產業研發、產業轉型升級之間並不是矛盾的。" 吳康教授說,"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生活性服務業和一般製造業,是穩定就業的重要保障。"

但這也不意味著,生活端的服務業態可以 " 野蠻生長 "。

"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在治理端去規範,讓燒烤、小商小販帶來的對環境、市容等方麵的負麵影響降到最低,把治理和服務之間的關係捋順,或者說處理得更加協調。" 吳康教授說。



圖源:中國經濟網

雖然表麵上這是一道 " 既要又要 " 的難題,在這過程中如何尋找平衡和突破點,或許應當 " 一城一策 ",因材施教了。

政府在管理小商小販等業態時,顯然需要更多本土特色的智慧和統籌。

畢竟,沒有人希望生活在街頭巷尾整齊劃一功能缺乏的 " 高端城市 " 裏,這樣的城市是美麗而殘缺的,因為它喪失了城市最基本的屬性。



城市選擇,年輕人更看重什麽?

回到淄博的視野中,就會發現這是一座對年輕人非常渴望的城市。

大批年輕人湧進淄博,也讓淄博欣喜之餘,也希望年輕人" 來淄留淄 "。淄博青年驛站為有誌留下就業的青年提供免費入住的優惠,而早前發布的人才引進政策更是利好年輕人來淄就業安家。



借著燒烤的流量,從政府到群眾,從商販到商場,淄博上下各出奇招,想要留住年輕人的腳步。

因為誰擁有年輕人,誰就擁有未來。" 我國經濟從原來的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創新依靠的是人才,是未來的年輕人。" 顏燕教授指出。

" 有一種理論叫做‘舒適物’理論。就是那些能讓人在感官和心情上感覺到舒適的東西,比如幹淨的空氣、水,舒適的居住環境,良好的城市文化,輕鬆的人際關係等等。現在的年輕人更加關注的是這些。" 顏燕教授說。

也就是說,年輕人選擇城市,主打一個 " 舒適 "。

現在的年輕人選擇趨於理性了。不會再一窩蜂湧入一線城市,而是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來評估。



" 我們認為,‘青年發展型’城市,就是讓年輕人能得到一個全麵充分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這樣的城市會更受年輕人青睞。" 吳康教授指出。

城市環境優美與否、文化氣息是否濃厚、創業就業便利與否,上升通道是否明朗,是當下年輕人更追求的。

而這背後,是對一座城市塑造多維度 " 綜合實力 " 的考驗。

" 每一個城市都需要去關注年輕人,關注年輕人的職業生涯,去完善相關有利於年輕人、吸引年輕人來發展的一些政策體製。包括優化年輕人成長鍛煉的環境,以及健全年輕人就業創新的生態。" 吳康教授說。



最重要的,是城市的管理者在製定政策時,或許應該具備更多的 " 年輕人 " 視角,關注年輕人的需求、融入感、歸屬感,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充分建立起適宜年輕人成長發展的土壤。

淄博燒烤的熱度或許還會持續,也或許會在未來某天趨於平淡。

但是城市的發展不會熄火打烊,一頓燒烤過後,仍有數以萬計的年輕麵孔迎著朝陽,繼續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他們的選擇,或許比一次網絡流量更值得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