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成長史:一度被穀歌“吊打”,還和馬斯克搞“決裂”

OpenAI成長史:一度被穀歌“吊打”,還和馬斯克搞“決裂”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劃重點:

  • 1隨著ChatGPT的火爆,其幕後公司OpenAI也站在風口浪尖。OpenAI的成長史並非一帆順風,背後映射出矽穀的一眾大佬、頂級科學家們與資本的理想主義,衝突,抉擇和權力鬥爭。
  • 2OpenAI團隊的建立,匯聚了一波放棄高薪、為理想而戰的頂尖科學家們,其目的也寫在了OpenAI的創立章程中: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類。
  • 3OpenAI的成長史可謂跌宕起伏,其中包括在一段時間內被穀歌“吊打碾壓”、內部衝突加劇、和馬斯克決裂、瘋狂燒錢卻進展緩慢等問題,逐步陷入危險的困境。
  • 4當OpenAI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Sam Altman 辭去YC總裁職位並全職加入,並進行了一係列的內部改革,並獲得了新一輪的投資支持,使得OpenAI“起死回生”。
  • 5微軟CEO納德拉不顧蓋茨的反對,和Open AI展開合作,成為LP投資方,並獲得了OpenAI技術的獨家權。從微軟的投資策略來看,其實背後“大有學問”。

OpenAI的發展曆程是一個充滿了細節的精彩故事。這裏有關於一群擁有純粹信仰的頂級AI研究員,以及一係列管理層的權利之爭,比如馬斯克和OpenAI的決裂,“間接觸發”了OpenAI的商業化路徑,Open AI的核心人物Sam Altman放棄理想主義去投靠微軟,微軟CEO納德拉為OpenAI與創始人比爾-蓋茨之間開啟了一波較量......這些都推動了ChatGPT走向“驚豔世人”的發展。本期我們將詳細複盤OpenAI的崛起,了解這些事件背後糾葛紛爭的傳奇故事。
OpenAI團隊成員(2018年11月)
01 為理想主義出發:一群純粹的頂尖科學家加入OpenAI

2014年,穀歌以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在行業中最頂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DeepMind(之後推出AlphaGo在圍棋上打敗李世石和柯潔的AI研究公司),在矽穀的一眾大佬坐不住了。他們比公眾更早的看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潛力與威脅:在未來,誰擁有最強大的AI技術,誰會就有最難以撼動的權力。

據Wired雜誌的報道,OpenAI創立之初的故事:在2015年的一個夏天傍晚,幾位矽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聚集在斯坦福大學旁邊的Palo Alto瑰麗酒店的一個私人會議室中,針對一個AI領域的重磅項目進行了探討。跟很多矽穀項目從車庫裏出來不同,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AI項目可能注定會是一個“燒錢機器”。

這次會議是由矽穀孵化器YC掌門人Sam Altman發起,想聚集一些人工智能領域最頂尖的研究員,來討論共同建立一家AI實驗室。這些研究員當中,包括了當時在Google Brain的人工智能研究員Ilya Sutskever,互聯網支付處理平台Stripe公司的首席技術官Greg Brockman等。此外,馬斯克作為Sam Altman的老朋友被邀請到會議中,當然,對於馬斯克來說,這次會議不僅隻是因為朋友的邀請,這些AI技術對馬斯克旗下公司 –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paceX來說都至關重要。所以,兩位有著頂級資源和資本的大佬,帶著幾位有著頂級技術能力的AI研究員就開始搞事情了。

他們最開始想做的是“穀歌的對立麵”——做一家不受任何公司任何資本任何人控製的AI實驗室。

大家一致認為,這才是讓人類更接近以安全方式構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正確路徑。(AGI:具有一般人類智慧,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執行的任何智力任務的機器智能。)

大方向有了,接下來就是尋找人才和資金支持。想做全世界探索AGI的領頭羊,需要的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人工智能屆最頂尖的高手。但這些高手分布在各大科技巨頭中,被高薪供著,怎麽能吸引他們出來呢?Brockman首先想到的就是2018年獲得圖靈獎的神經網絡三巨頭Yann LeCun, Yoshua Bengio和Geoffrey Hinton教授。
想要邀請這三大巨頭科學家參與是不太好實現的。Hinton教授在穀歌,LeCun教授在臉書(也稱Facebook),並且年紀都比較大了、不大可能全職。Bengio教授主要在學術界活動,對產業屆沒多大興趣。不過Bengio給了Brockman一個名單,裏麵是AI神經網絡領域最優秀的研究人員。

Brockman當時拿到這個名單就像得到了一本武功寶典,趕緊回來和大家開始去聯係這個名單上的所有人。但是問題來了:剛才我們說到,這些頂尖科研人員在科技大廠裏麵薪酬非常高,要拉他們出來,還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前途未明、空有一張大餅,還是不太容易的。怎麽突破呢?這裏就要提到矽穀另外一個地理優勢和重點了:Napa酒莊。

從矽穀往舊金山開一個多小時,就是美國最著名的產酒地區:Napa(納帕溪穀)。在矽穀星巴克談不成的事情,拉去Napa酒莊住一個周末,就不一定談不成了。Brockman不愧是創業多年的老手,在Bengio給他的名單上,選了10個他覺得最重要的研究員,拉去了Napa酒莊度過了一個周末。Brockman曾對Wired雜誌描述道,“當你在Napa酒莊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很容易產生化學反應。你被困在那裏,你必須說話,必須參與。”在度過了一個周末,要離開Napa酒莊的時候,Brockman對這十名研究人員加入OpenAI發出邀請,並給了他們三周時間考慮。

而在這三周中,矽穀的科技巨頭們也聽到了OpenAI成立的風聲,開始出更高的薪資要留住這些頂尖AI研究員。要知道,這些頂尖AI研究員的工資已經很高了。當時,媒體報道原文是這些頂級AI研究員“Eclipsed the cost of a top quarterback prospect in the NFL”(超過了美國NFL橄欖球聯賽中的頂尖四分衛的薪水,頂級橄欖球星的薪水平均幾百萬到上千萬美元不等)。據其中一名研究員說,在得知他們有意向離開的時候,科技巨頭們為了留住他們開出的新價格,是這個行業中已經如此高薪的工資的再2-3倍。但是算大公司們給出了這麽極具誘惑力的年薪,十位受邀請的AI頂尖學者中,有九位都拒絕了高薪、加入了OpenAI。

根據OpenAI的稅務文件顯示,給首席技術官Ilya Sutskever的薪水是大概190萬美元,另外一個首席研究員Ian Goodfellow是80萬美元,這兩人都是從穀歌挖過來的,雖然當年他們的薪水公布之後是引發了一些輿論爭議,覺得在非營利組織裏麵這個公司太高了。但是,這個薪水和他們在穀歌時期的薪水相比,下降得不是一點半點。


通過OpenAI的曆年報稅表顯示,OpenAI第一年的花銷是1123萬美元,其中超過665萬是50多名員工的工資,從矽穀的平均水平來看,這個薪資並不高(根據Levels.fyi的數據,軟件工程師在矽穀地區的薪水中位數是在23.1萬美元左右)。

這些放棄高薪的頂尖科學家們,加入這樣的一個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非營利組織,沒有股權沒有慷慨福利沒有豪華年會沒有明確的升值路徑,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很純粹的目的聚在一起。這個目的,也寫在了OpenAI的創立章程中: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類。

至此OpenAI成立了。2015年底,YC總裁Sam Altman、Strip前CTO Greg Brockman、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YC聯合創始人Jessica Livingston、著名投資人Peter Thiel、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亞馬遜AWS、Infosys公司和YC Research宣布成立OpenAI,並承諾給這家非營利組織機構投資超過 10 億美元。由於OpenAI的非營利組織形式,沒有人擁有公司任何股份或權益,而公司的財產和收入永遠不會派發給任何捐贈人或業主。OpenAI表示,將通過向公眾開放其專利和研究,並且會與其他機構和研究人員“自由合作”。聽上去是不是很理想主義、非常烏托邦?最開始確實挺振奮人心的,但很快,OpenAI內部衝突四起。
02 危機四伏:被穀歌碾壓、內部衝突加劇、和馬斯克決裂

衝突的起因很簡單,人工智能技術,是一件耗錢耗資源耗算力耗時間的事情。最開始,這些最頂尖的研究員和矽穀最有影響力的資本家們還可以“為愛發電”,但真正開始做的時候,發現燒錢是個無底洞。而再看OpenAI的對手們,哪個不是手握千億美元資金的科技巨頭。

矽穀101采訪到了一位曾經在OpenAI早期實習生,對方回憶說,“當時辦公室座位,前後左右都是業界最牛的大佬,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大家擅長的方向和領域也可能不一樣,還沒找到一個著力點,如何讓這批世界上最牛的AI科學家們擰成一股繩一起發力是最難的,誰也不服誰。”

確實在早期,OpenAI被穀歌的DeepMind各種吊打。從稅表上也可以看到,最開始給矽穀大佬們承諾的10億美元也不是一下就全部到位的,而是分成好多筆一點點到賬。可以看出,OpenAI每年的預算都有限,也不敢亂花。比如在OpenAI報稅表上,2017年,OpenAI的職能支出在2866萬美元,其中雲計算上就花了790萬美元,訓練模型的CPU和GPU甚至都要從穀歌那麽去租。而我們對比一下背靠穀歌這顆大樹的DeepMind,2017年的總支出是4.42億美元,想要雲計算、CPU/GPU等方麵的支持,也可以申請內部的支持。相對來說,OpenAI和穀歌不論在資源和資金上的差距都很大。並且在早前,OpenAI發布的研究結果並沒有掀起什麽水花,反而穀歌那邊各種風光一時無兩。

比如2016年,OpenAI發布了OpenAI Gym和Universe,開始在圈內積攢一點點名氣的時期,而穀歌DeepMind的AlphaGo已經擊敗了圍棋頂級選手李世石,引發全球對AI的關注。2017年,好不容易OpenAI在Dota2遊戲上戰勝了人類頂級選手,可以說是“短期火了一把”,但隨後穀歌便發布了Transformer模型,這個模型是奠定所以大語言模型的基礎架構,震驚了整個業界。然後在2018年,OpenAI基於Transformer發布了GPT第一代,結果穀歌隨後重磅發布了跨時代意義的Bert,比GPT參數大四倍。可以說,2018年底之前,穀歌都全麵碾壓OpenAI。

這個時候,業界對OpenAI各種不看好,之前好不容易請來的很多技術大佬,不少又回穀歌臉書這些大廠了,公司麵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軍心不穩。

在2018年,馬斯克“坐不住了”。對馬斯克熟悉的網友們都知道,馬斯克是非常有占有欲和掌控欲的。根據科技媒體Semafor的信源爆料,馬斯克就直接向OpenAI的董事會提議,他要全麵接管OpenAI,來當CEO。但在那個時期,馬斯克本人已經被特斯拉搞得焦頭爛額了——當時Model3又遭遇了生產地獄、被市場瘋狂做空、質疑很快就要破產了,馬斯克每天就睡特斯拉工廠裏。在這樣的背景下,馬斯克想再接管OpenAI的提議被OpenAI的董事會拒絕。根據Semafor和Wired雜誌等媒體報道,當時馬斯克非常不爽,甩手就走人了。

關於這件事還有一些其他的八卦說法:包括馬斯克先挖走了OpenAI的核心研究員Andrej Karpathy去特斯拉做自動駕駛的主管,這件事讓OpenAI的員工們“非常不爽”,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益衝突和矛盾愈發明顯。不過此處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這位研究員Andrej Karpathy又跳槽回到OpenAI了,可見這波AI浪潮變革帶來的吸引力十足。

在2018年馬斯克宣布退出董事會後,馬斯克曾表示在離開董事會之後將繼續捐贈和支持OpenAI。但事實上,馬斯克在離開之後就立即停止了捐贈。根據Wired雜誌以及網站Semafor的報道:此前,馬斯克承諾在幾年內將向OpenAI捐贈10億美元,而馬斯克和OpenAI分手之際,他兌現的捐贈僅在1億美元。馬斯克的離開和他尚未兌現的捐贈,將OpenAI一下推到了一個非常不利的境地:訓練AI模型比之前想象得要更燒錢,如果公司無法找到技術突破點、一直被穀歌等大公司碾壓,那麽很快隻能“關門大吉”。
在這個時候,Sam Altman意識到,自己必須要站出來了。在2018年之前,Sam在公司內部隻是一個“董事”的職位,CEO一直是Greg Brockman。根據曾在OpenAI的一位員工回憶:當時在公司不太見得到Sam本人,因為他彼時還是YC的掌門人,很大的一部分時間其實在管理那邊的事物和孵化YC的創業項目。根據OpenAI的稅務文件顯示,直到2018年,Sam才把自己的職稱在董事之外,加上了總裁President一職。在馬斯克退出了OpenAI董事會之後,Sam在2019年接替Brockman成為了OpenAI的CEO,而Brockman退成了CTO首席技術官。這意味著,Sam辭去了YC總裁的職位,正式將工作重心轉移到OpenAI。對Sam來說,與馬斯克的決裂讓他對非營利組織的模式產生了動搖。而正是因為他放棄純粹的非營利組織模式,轉而探索更現實的商業路線,OpenAI和ChatGPT才能出現在如今眾人的眼前。
03 起死回生:Sam Altman為Open AI 辭去YC任職

在YC創始人、矽穀創業教父Paul Graham眼裏,Sam是一位極具魄力的領導者和開拓者。他曾表示“如果把Sam Altman扔到某個食人族之島,5年後他會成為這個食人族島的國王。”

Sam於1985年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美國芝加哥出生,密蘇裏州長大,8歲學會編程,16歲宣布出櫃,本科考上斯坦福,大二選擇退學創業,進入矽穀孵化器YC的首批孵化項目、開發了一個名為Loopt的應用,在2012年以4300萬美元被收購,27歲的Sam因此獲得了第一桶金,500萬美元。之後,YC創始人Paul Graham準備退休、將28歲的Sam推上了YC總裁的掌門人席位。Sam在執掌YC,投資並孵化眾多矽穀項目的同時,聯合其它幾個投資人成立了Hydrazine Capital風投基金用於投資YC的項目,在成立四年後翻了10倍,讓Sam很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短短幾行字我們能感受到,Sam是一個天分極高、極其聰明、忠於自我、追求極致效率的人。

2016年《紐約客》有一篇報道用非常非常長的篇幅介紹了Sam,其中有幾點細節描述:

關於Sam的外貌:本人很瘦小,1米7左右,隻有130磅(大概59公斤),眼睛是綠色,眼神犀利得像黑夜中的巨角貓頭鷹。巨角貓頭鷹和貓頭鷹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非常犀利的那種,而對比之下,貓頭鷹就有點萌萌噠。而且Sam的坐姿很奇怪,會把自己卷起來,經常被誤會有“阿斯伯格綜合症”。

此外,在他的工作方式上,對自己和對同事都很苛刻,要求非常高,性格也比較冷漠偏執,情緒不太穩定,超級愛加班甚至一度患上了敗血症。同時,他對不感興趣的事情和人都超級沒有耐心,會在員工講話的時候毫不眨眼的盯著你,給對方施壓加快速度,是極度高效極度勤奮和極度聰明的人。

其實,Sam的第一次的創業不是特別成功。當時創業的Loopt一度估值達到1.75億美元,但是後續融資不順利,導致出售價格4300萬美元(差不多就是融資的額度),這意味著對風投來說是負回報,所以Sam本人也說第一次創業的經曆是完全的失敗。 但Sam Altman的最大優勢是在於清晰的思路和對複雜係統的直覺把握,也就是商業戰略和野心。他對技術細節並不感興趣,最關注和著迷的是技術對世界的潛在影響。他的這種能力其實對於科技創業非常關鍵,這也許是為什麽Paul Graham在選YC繼承人的時候出人意料的選了Sam。

Sam在擔任YC掌門人的時候,完全展示出了他的野心,基本上重組了YC的模式。YC在Sam之前的模式是,每年從上萬家初創公司的申請信中挑出200家左右,給他們每家12萬美元,占股7%,然後孵化三個月,畢業這天給眾多知名矽穀VC風投演示demo,之後繼續融資,成長,做大做強。

但Sam不滿意YC的模式,認為YC之前的做法隻是把創業者送上搖搖晃晃探險的小船,送他們出海僅此而已,Sam想做的是搭建一隻“背靠強大帝國的鐵甲艦隊”,其意圖是YC不僅滿足於占股7%,而是要用更多的資本在項目早期給予更大的支持,從YC孵化完成後的成長過程中還要繼續投資這些公司。並且,Sam不滿足於YC每年打造兩百家公司,而是想要打造一千家、一萬家。他希望這些公司形成的萬億市值的大船,能真正意義上的推動人類發展。

很諷刺的是,在過去幾年的時間,矽穀出現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麵:雖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高喊著要改變世界要有雄心壯誌要“shoot for the moon”(去做看起來達不到的事情),但真正落到實處,VC們的關注點卻經常落在:什麽時候能變現,客戶增長曲線能否好看,利潤能不能更厚一點這樣的“六便士”問題上,希望創始人專注於打造某一區域的租賃平台或者送貨服務;而那些“月亮”項目,比如說核聚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這些硬技術上,大家出手得越來越謹慎。所以“矽穀已死”的言論在過去幾年出現很多。

對此,在Sam接管YC之後,馬上就寫了一篇文章發表,標題是“《Science seems broken》(譯為‘科學看上去破產了’)”來警醒矽穀和學界,並呼籲能源、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硬科技領域的公司提出申請。Sam認為,YC身為最有影響力的孵化器,隻有公開支持這些硬科技的項目,大學裏的學生們才會繼續對這些領域保持興趣,創業者也才會更有信心。所以,Sam執掌下的YC開始籌集更多的資金去支持項目,甚至成立了一個名為YC Research的非營利組織去對那些異想天開的科研想法進行純粹研究。連矽穀著名的風險投資家Marc Andreessen都評價說:“在 Sam的領導下,YC的雄心壯誌水平提高了 10 倍。” 而也許這就是當年Paul Graham一定要Sam接任的原因,因為他意識到,“Sam的目標是創造整個未來”。

Sam在執掌YC幾年後,OpenAI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Sam辭去YC的職位,全職加入OpenAI。

就在馬斯克退出董事會、切斷資金捐贈時,Sam Altman意識到,如果他不站出來主導轉型,那麽OpenAI隻有倒閉這一條路。現在,他要重新再設計架構,在商業和社會責任中去尋找一個平衡點。Sam去找了矽穀著名投資人Reid Hoffman和Vinod Khosla。
前者Reid Hoffman是OpenAI最開始的捐贈人之一,後者是億萬富翁,也是太陽微係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聯合創始人,之後創立了自己的風投基金Khosla Ventures。

Sam的需求是需要至少上千萬美元的支持,但不再以捐贈的方式,而是同意創建OpenAI營利性部門的條件。Hoffman和Khosla兩名大佬在反複討論了未來回報之後,寫了支票。在2019 年 3 月 11 日,OpenAI宣布在母公司OpenAI Inc的非營利主體下,創建一個限製性營利實體OpenAI LP。為了保留控製權,OpenAI Inc這家非營利組織實體將作為General Partner普通合夥人,意味著OpenAI Inc的董事會來負責新公司的管理和運營。
在OpenAI Inc的董事會席位中,三個席位是員工,包括Sam Altman為CEO,Ilya Sutskever為首席科學家,Greg Brockman是董事長兼總裁。然後非員工的董事會席位包括Quora的聯合創始人兼職CEO Adam D’Angelo, 投資人Reid Hoffman, 前共和黨聯邦眾議員Will Hurd, 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戰略總監Helen Toner,還有機器人公司Fellow Robots的首席執行官Tasha McCauley。

這波成員中還有一些有趣的“八卦”:比如Tasha McCauley,她的丈夫是參演過《和莎莫的500天》《黑暗騎士》《盜夢空間》《史諾登》中的好萊塢文青男神約瑟夫·萊維特Joseph Gordon-Levitt。另外,還有一位是曾擔任過OpenAI顧問的Shivon Zilis——是馬斯克的第8和第9個孩子(於2021年11月出生)這兩位雙胞胎孩子的媽媽。Zilis在2016年擔任OpenAI的顧問,之後跟隨馬斯克去了特斯拉,後來去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但一直擔任OpenAI的董事。在馬斯克開始和Sam對嗆之後,Zilis可能出於尷尬等問題暫時離開了董事會。八卦時間結束後,又回到公司架構上。

從持股構成來看,這些OpenAI的董事會成員隻有少數人持有OpenAI LP的股份,主要持股都是營利實體Open LP的,大實體OpenAI Inc是非營利組織架構不能持股。而投資人和公司員工擁有OpenAI LP的股份,被稱為“LP有限合夥人”,回報上限是100倍。

從目前的公司發展來看,OpenAI大概率不會走上市這條路,也多半不會接受被收購,那麽投資人的退出方式則是每年的利潤分紅,在未來,一旦累計分紅超過100倍的回報,資金就會自動流入OpenAI Inc非營利組織的賬戶中。而當LP和公司的使命發生衝突的時候,要由沒有持股的董事會成員來投票。值得關注的是——Sam Atlman本人沒有在這個新架構中擁有任何持股,隻拿了每年6萬多美元的基本工資。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Sam對外宣稱其原因是因為他已經足夠富有,不需要更多的金錢回報。但是Sam不拿股份這件事情也勸退了很多投資人,其擔憂點主要是一個公司的CEO要有足夠的激勵去創業,不拿股份可能意味著創始人自己也不看好公司的前景。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回到公司董事會投票的章程上,可以猜測,Sam不拿股份是為了在LP和公司使命起衝突而需要沒有持股的董事會成員來投票時,他能夠有投票權。也就是說Sam希望用放棄金錢上的激勵,來換取權力上的激勵。

就像最懂Sam的Paul Graham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那樣:“一個人為什麽要做一些不會讓他變得更富有的事情?一個答案是,可能他已經有了足夠多的錢。另外一個答案是他喜歡權力。” Sam可能是前者,也有可能是後者。OpenAI的商業化轉型招致了大量的外界輿論爭議與批評。但對Sam來說似乎也沒有選擇。當他意識到理想主義行不通時,就毅然選擇了實用主義,但也盡最大可能去平衡了這兩者,他的選擇看上去確實都是最優解。

總的來說,OpenAI LP的新架構能給員工們提供類似初創公司的股權激勵,穩定住了軍心,同時,這樣在矽穀史無前例的新架構也吸引了一位同樣雄心勃勃的大LP投資方:微軟。
04 大LP投資方加入:微軟CEO納德拉不顧蓋茨反對

對於微軟對OpenAI的投資,很多人可能在當下會認為,微軟太聰明了、這個投資太好了、太有眼光了。但如果我們回到過去,會發現,這個投資決定也沒那麽簡單。

2014年,在Satya Nadella(中文納德拉)接替比爾-蓋茨的位置,被任命為微軟CEO之後,一直非常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但微軟在AI上也摔過一個大跟頭也讓之後對AI領域的布局極為審慎:微軟在2016年就嚐試過推出一款AI聊天機器人Tay,並在Twitter,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所運營的社交媒體上都發布了這款軟件。然而很快,Tay就被網友們玩壞了,故意教會Tay說具有攻擊性的言論,所以很快在Twitter上,網友們就開始各種收集Tay說的反猶太人言論,各種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髒話等等,結果Tay發布不到一天就被關閉。

The information報道,Nadella依然非常看重AI的潛力,試圖鼓勵讓微軟各部門都嚐試用AI模型來提升產品,也和英偉達達成了協議來開發訓練AI的GPU。種種跡象都讓微軟成為了Sam Altman眼中的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多次前往西雅圖試圖達成交易。

然而,當Nadella想在微軟內部推動和OpenAI的合作的時候,他受到了相當的阻力,一部分的阻力來自於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雖然比爾-蓋茨在2008年退出微軟的日常工作之後,媒體對他的很大曝光是關於他在從事慈善,還有在抗擊貧困、疾病和氣候方麵的項目上,但事實上,蓋茨依然有大概20%的時間是在審查微軟新產品上的。其中,在2019年,微軟和OpenAI接觸的時候,比爾-蓋茨親自參與了對OpenAI合作的審查中, 而且表示了,自己不喜歡這項投資,並持有懷疑態度。不過,比爾-蓋茨在名義上是不再參與微軟的日常運營,Nadella有權力自己做決定。所以,Nadella還是決定押注AI。2019年7月,微軟宣布與 OpenAI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向這家初創公司投資10億美元,成了OpenAI的大投資人LP。
但如果我們回顧再來看這筆交易,其實Nadella還是很會“精打細算”的,這筆交易“大有學問”。雖然媒體都在廣泛報道微軟投了OpenAI10億美元,但事實上,這場10億美元中,大部分都以微軟的Azure雲服務積分的形式兌現,沒太用額外的新現金,相當於OpenAI免費用微軟的雲服務來訓練和運行AI模型。而微軟獲得了OpenAI技術的獨家權,可以在Bing搜索等產品上使用OpenAI的大部分技術。對於微軟來說,也順便還搶走了穀歌的生意,因為OpenAI一直是穀歌雲的最大客戶之一,2019年和2020年一共給穀歌交了1.2億美元的雲計算費用。所以,不用太多的現金就得到一個新夥伴,同時還打擊了競爭對手,Nadella這步棋簡直是“一石二鳥”。

在與OpenAI合作期間,除了剛才說到的比爾-蓋茨,Nadella還遇到過很多壓力,大多數是財務和資源上的,因為OpenAI需要的算力太大了。2019年發布的GPT-2有15億的參數,2020年5月發布的GPT-3有1750億的參數,每一次GPT的升級,參數量都是指數型的上升。據CNBC報道,後來訓練ChatGPT的時候,微軟專門為OpenAI推出了一台全球前五的超級計算機,用了1萬個英偉達的DGX A100 GPU。

我們對此算一筆帳:如果每個DGX A100的server服務器上有8個GPU、賣價是20萬美元,那麽ChatGPT會占用1250個A100 GPU服務器,也就是2.5億美元。另外,訓練一次大模型就要幾百萬美元,每年的雲成本也都上億。而同時,微軟還麵臨著2022年開始的美聯儲加息周期下的資本寒冬、上萬人的裁員,所以,Nadella對OpenAI全力的支持不是沒有壓力和風險的。《紐約時報》報道說,在2019年到2023年期間,微軟其實又給OpenAI投資了20億美元,但這筆交易細節沒有公開,所以我們不知道這20億裏麵是什麽條件,但這都不重要,因為很快,Nadella會發現,自己賭對了。

OpenAI在2020年5月發布的GPT3引發了業內轟動,緊接著基於GPT3.5的ChatGPT在2022年底發布之後一鳴驚人,直接讓穀歌拉響“紅色警報”。2023年,微軟決定更深度合作。這次的投資額度是:100億美元,持股OpenAI的49%。

新的談判條款依然對微軟很有利。這次的投資協議對未來的利潤分配有了更詳細的規定:

第一階段:100%利潤全部給到初始和創始投資人,直到投資人回本;

第二階段:25%利潤給到員工和支付投資人的回報上限,剩餘75%給到微軟直到回本、收回130億美元投資額;

第三階段:2%給到OpenAI Inc非營利組織,41%給到員工,8%支付投資人的回報上限,剩餘49%支付微軟的回報上線;

第四階段:等到所有投資方的回報結清,100%的權益回流到OpenAI Inc非營利組織。

對於微軟來說為什麽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協議呢?

首先,這100億美元的投資不全是現金,而中間可能很大部分像之前投資那樣,是OpenAI使用微軟超級計算集群的權利和credit積分,就相當於OpenAI先用著微軟的資源,然後慢慢還錢,並且還以數倍的價格給分紅(相當於高得不能再高的高利貸了)。基於此《財富》雜誌預測,在未來,OpenAI會還給微軟130億美元的本金之外,微軟還會分得大概920億美元的利潤回報。

並且,The information還給了一個爆料:OpenAI正在考慮放鬆最多100倍回報的限製,改成每年將利潤分配增加20%。

這個消息還沒有正式公布、可能還會有變數,但確實給了像微軟這樣的投資人更有潛力的未來回報,這也使得一些已經分配給員工或投資人的OpenAI股份也正在被風投基金爭先恐後的搶購。

在去年,紅杉資本、老虎全球、Bedrock Capital 和 Andreessen Horowitz用200億美元的估值,從OpenAI員工和之前投資人那裏入股了OpenAI。而可想而知,在今年ChatGPT爆火之後,OpenAI的股票會在一級市場中多麽吃香。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OpenAI和微軟簽署的條款意味著,OpenAI接下來一定會推動商業化進程,確實我們也看到OpenAI開放了API接口,ChatGPT也推出了付費版本。
商業變現壓力是很大的,但對於微軟而言,投資OpenAI的戰略意義遠高於投資回報,ChatGPT的橫空出世與微軟的產品緊密聯動(比如現在的New Bing已經鏈入了ChatGPT),對穀歌搜索造成了降維打擊,另外,微軟還在繼續將OpenAI的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到旗下的各類軟件、GitHub編碼工具、Microsoft 365工具套件還有Azure雲服務中,整個微軟的產品升級速度非常快。這使得微軟一躍成為此輪AI風口的先驅。
此前,微軟一直沒有披露人工智能業務的規模,隻是在去年10月提過Azure的機器學習服務連續四個季度翻番,而富國銀行就預測,AI的應用將為微軟每年新增超過300億美元的營收,其中大約一半來自雲服務Azure。由此來看,即使OpenAI還不上錢了或者分紅很慢,也沒關係,因為微軟可以自己用AI賺回來。不得不說,投資OpenAI的這步棋,Nadella走得十分有遠見。而當年差點斃掉OpenAI投資的比爾-蓋茨現在也開始自豪的講述與OpenAI團隊的接觸故事,也引發了馬斯克在推特上毫不留情地反懟說:“蓋茨當年對AI的理解有限,現在依然如此”。
但無論如何,蓋茨因為Nadella的堅持而重新讓微軟走到了最有利的位置,而馬斯克這位“前人種樹被後人乘了涼”的聯合發起人,現在不僅跟OpenAI分道揚鑣,還隻能在網上和Sam對嗆,實在有點不甘心。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馬斯克沒有直接甩手走人,而是履行剩下9億的承諾呢?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或許也基於此,馬斯克也存在一些不甘心,對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競賽的最新進展,《金融時報》報道,Elon Musk目前正式加入競賽、開始了他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最近媒體報道說馬斯克從2月份就開始組建AI團隊,已經從英偉達購買1萬張GPU芯片,並從穀歌的人工智能部門DeepMind招募了兩名大將,也開始加入到這場AI混戰。
05 結語:不那麽“純粹”的未來:OpenAI會如何?

如今,OpenAI站在了浪潮的最前方,但競爭才剛剛開始。OpenAI有領先優勢,但優勢不多。科技巨頭們看到ChatGPT大模型的成功範式,開始紛紛入局。訓練大模型不難,論文和技術都是現成的,堆錢堆算力就可以,但接下來難的,是如何將成本降下來,以及商業化模式的探索。

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研究負責人、後來成為英特爾聯合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發表論文預測集成電路芯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微處理器的性能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而對此,Sam也預測:新版摩爾定律很快就要來了。

他認為,宇宙中的智能每18個月翻一倍。但到底是什麽翻一倍,Sam沒有具體做解釋,這也是引發了學術界的很多爭論,以及對人工智能安全進行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GPT4發布的兩周後,馬斯克聯合1000多人,其中不乏很多業內知名科學家和科技領袖簽署公開信,呼籲所有 AI 實驗室應立即暫停訓練比 GPT-4 更強大的 AI 模型,為期至少 6 個月。這個名單上有一個的名字特別引起我的注意:Yoshua Bengio,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沒錯,就是我們片子開頭提到的,給OpenAI“武功寶典”人才名單的圖靈獎得主。Bengio可能在當年也沒想到,自己未來有一天會後悔當初出的這一份力。

如今看來,各大科技巨頭的AI軍備競賽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了,除非有全球政府和人類社會的強烈共識和監管,就像當年的克隆技術一樣。目前,意大利以違反歐洲嚴格的數據隱私法 GDPR 為由暫時禁止了 ChatGPT,不排除之後有其他國家效仿,但在那之前,OpenAI與它的競爭對手們是不會停下的,因為領先意味著未來的市場份額,影響力和話語權。囚徒困境這道題在人類社會,百試不爽。

也許,OpenAI誕生的那天就注定人類通向AGI的這條路是不夠純粹的,會充滿衝突、利益爭奪與權力鬥爭。很多悲觀論調認為,作為如此逐利、貪婪、矛盾的人類,我們訓練出的人工智能,怎麽能保證其純粹性呢?對此,我們找到了一位專業人士了解,他表示,目前大家看到的OpenAI版本是經過了好幾個月的“閹割”,也就是雇傭了非常多的人類審核員去剔除掉那些有害的、暴力的、有侵略性的語言參數,而未閹割版本的GPT模型是一個巨大的“monster(怪獸)”,OpenAI在守著這個怪獸不會將它放出來,Sam就像之前描述的那隻巨角貓頭鷹,在黑暗中為我們放哨。可是我們能相信Sam,能相信OpenAI嗎?

Sam和馬斯克等人一開始不相信穀歌所以創造了OpenAI,而如今,馬斯克和Sam也互相不相信了。他們都覺得,自己才是能守住怪獸的人。

最後,我們再回到Sam和一眾大佬們剛創立OpenAI的這一天。《紐約客》的文章描述到說:Sam在OpenAI位於舊金山的新辦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會議室的牆上,寫下有著“核動力海軍之父”Hyman Rickover說過的一句名言:“生命的偉大目的不是知識,而是行動。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表現得似乎世界的命運取決於我們,我們必須為未來而活,而不是為了自己的舒適或成功。”

目前為止,Sam似乎是在這麽做的,雖然他的商業化路徑和在早期就將ChatGPT推向大眾招致了很多罵名。但仍然要強調的是,Sam隻是前方製定策略的人,但我們不要忘了,OpenAI的成功還是要歸功於一種頂級科學家們,這包括放棄高薪出來加入OpenAI的這群人,還有ChatGPT所用到穀歌開源的Tranformer模型範式和RLHF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方式背後的論文作者和研究科學家,以及再往前追溯,不放棄“神經網絡”路徑、堅持了幾十年的的三名老科學家。科技的進步離不開這些最前沿的頭腦和最純粹的信念。

在這個故事中,有很多衝突,抉擇和權力鬥爭,但同時,也有真誠的理想主義。而OpenAI崛起的複雜故事,其實也就是人性的故事。擁有這樣複雜人性的我們,能造出一個什麽樣的AGI呢?我們拭目以待。

csru 發表評論於
The Birth Myth, here comes the hype machine!
Observer12 發表評論於
AI 開發需要很長時間的投入,反複的測試實驗,像ChatGPT的成功是屬於偶然。不像傳統軟件的開發可控可預測,一般的傳統軟件的投資者因此也就很容易喪失了機會,馬斯克也不過是傳統軟件開發頭腦的大俗人。
令胡衝 發表評論於



地攤文學中出類拔萃的好帖文。沒有什麽太大的明顯漏洞。


HBW 發表評論於
險象環生,真不容易。
絕望小狗 發表評論於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