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巴吧,我們東亞人就是這麽擰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都是A24公司製作,都是聚焦亞裔人群,爽感與思辨兼具。

很難不將當下網飛熱播的《怒嗆人生》與《瞬息全宇宙》對標。

可以視作這是用東亞病根包裝的亞裔人士的多重宇宙,隻不過沒有那麽眼花繚亂。

特別的是,它並不屬於往常打開後讓人立馬欲罷不能的那類,而是需要細嚼慢咽。

本想痛痛快快看一場徹底的發瘋文學,卻從抓馬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強烈的憋屈,進而詭異地產生了些共情。

是基於我們骨子裏共同流淌的東亞血液所構成的共情

對於國內觀眾而言,《怒嗆人生》的兩位亞裔主演黃阿麗(中越混血脫口秀藝人)和史蒂文·元(韓裔演員,曾出演《行屍走肉》係列和李滄東的《燃燒》)都不會怎麽陌生。

在劇中,同在洛杉磯這塊土地,前者是財務自由生活優渥的企業家Amy,後者是入不敷出一事無成的建築承包商Danny。

Amy這個角色很像是為黃阿麗本人量身打造。

都有著華而不實的配偶,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還清債務讓對方成功躺平當上家庭主夫。

明明看不順眼丈夫的孤芳自賞,卻還總是佯裝微笑鼓勵他樂觀麵對。

除此之外天天還得和同階層裏偽善的中產精英們打交道,竭力維持著表麵和平的社交關係。

而光鮮亮麗的軀殼裏早已盛著疲憊不堪的靈魂。

Danny呢,是個落魄潦倒又不大光明磊落的倒黴蛋。

創業失敗,賣力幹多少髒活累活也依舊被雇主們冷眼相待。

心心念念把父母從韓國接過來(此前開汽車旅館因涉嫌違禁品交易倒閉被迫回國)給他們建大house安享晚年,但能力實在有限。

以為命運要眷顧自己一下即將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事態又會往更糟的方向發展。

比如煞費苦心蓋成的新房子竟因自己犯蠢接錯電線導致失火。

兩人雖從屬於完全不同的階級。

住著不同價位的房,開著不同檔次的車。

卻殊途同歸地將日子過成了一地雞毛,活成了一灘爛泥。

為了家庭、金錢、名譽、權力以及虛榮心一直在拚搏奮鬥,永遠要緊繃著一根弦。

滿嘴謊言,然後遍體鱗傷。

長久以來,就這樣活在自己創設和別人期待的樣子下。

被永無止境的虛無一步步吞噬著,卻無處釋放負麵情緒。

一個隻得用槍宣泄情欲,一個隻得用暴食咽下苦水。

他們唯有躲在望不清麵孔的車中在匿名的網絡中在隱秘的角落中揮舞著憤怒的中指

想必大多數朋友這次的觀劇體驗就和兩位主角的精神狀態差不多。

懷疑簡介上的喜劇屬性,並不會讓人樂嗬嗬地開懷大笑。

隻有感同身受的壓抑撕裂與擰巴

上了發條一樣地被push著,處理不完的糟心事和爛攤子。

沒人在乎你到底開心與否,你得隨時保持微笑,記得感恩。

即使委屈至此,強烈的道德感還會讓你在責備他人和過度內疚中反複橫跳。

所以當你看到隱忍了那麽久的Amy和Danny借由一次路怒事件打開情緒閥門,開始狗咬狗互相敵對攻擊,又痛快又心酸。(微博還直接發起了話題#怒嗆人生東亞人發瘋實錄#)。

不要埋怨自己要指責他人

什麽冥想、質詢、自省都不如發瘋來得有用。

他去她家借上廁所報複性地隨意亂尿,她拿油漆在他車上酣暢淋漓地罵粗。

充分應驗了那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

兩人都有過打算及時止損的時刻,但很快便放棄原諒彼此到此為止的念頭選擇繼續以牙還牙,為了把自己的苦難統統歸結到對方頭上不擇手段。(比如痛失新房子明知道是自己問題的Danny有意栽贓嫁禍於Amy人為縱火)

因為他們都需要一種發泄壓力的代償方式,正如我們需要銀幕這個造夢機器來忘卻現實。

一再壓抑下偶遇到一個可以讓你毫無顧忌地展示出陰暗麵的陌生人,就無需再憋住怒火保持體麵和矜持。

就像有的人開車時有輛車突然硬超到你前麵就想破口大罵。

車上剩下的人認為你大驚小怪,隻有你知道自己怎麽會莫名其妙地產生第二人格著急發火。

老子怎麽連開個車都這麽不順心呢。

表麵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實質是情緒需要出口

《怒嗆人生》將此戲劇化放大,發了一次瘋後連環產生了一係列蝴蝶效應激起千層浪。

那天一路狂飆後生活開始天翻地覆,局麵失控,甚至眾叛親離,無處為家。

而看似是作繭自縛,其實是刮骨療傷

前九集恨入骨髓不共戴天,最後一集主題升華來場互相救贖的心靈奇旅。

有點套路化,但還會不由地觸動。

在Amy和Danny山窮水盡幾乎一無所有之際,上演了第二次驚心動魄的飆車。

然後他們的車就宛如他們走投無路搖搖欲墜的人生,一起在崖邊跌落

荒野求生中兩人逐漸放下對彼此的戒備與敵意,不再互相傷害折磨。

從起初的勢不兩立你死我活,轉而試圖去了解以及理解對方。

誤食迷幻果後又角色互換,接著將心比心惺惺相惜。

那兩隻目擊全程的烏鴉像極了《瞬息全宇宙》裏互相對話的兩塊石頭啊。

隻是最後變溫情犯深刻病進行哲學探討的超現實筆觸有些過於刻意生硬。

兩個同病相憐的人之間除了互舔傷口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解法呢

一夜醒來,興奮地發現自己還活著的他們攙扶著彼此跌跌撞撞地走出山穀。

在黑暗的隧道裏穿梭時,Amy的丈夫George突然出現開槍襲擊了Danny。

畫麵一黑,身上插滿管子的Danny躺在病床上,一臉複雜的Amy動情地依偎在了他的身邊。

他們好像在擁抱彼此。

鏡頭一推,在即將結束的前一秒,Danny的手抬了起來搭在Amy的腰上,曲終。

其實如果恰恰好停在那一聲槍響戛然而止那刻,我會覺得更有韻味。

東方式的留白處理會給觀眾留下更多遐想再創造的空間。

不過我特別喜歡他兩在樹蔭旁靜下來談心時的那句"fucking proof that western therapy does not work on eastern mind"。

西方心理療法對東方頭腦沒用

聯係到現實生活中,國內當下女性意識初步覺醒女權運動風起雲湧,是個不錯的苗頭。

而西方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興起過了,離現如今散播到這塊土地上也已過了半個多世紀。

抱憾的是我們的文化還未完全褪去傳統保守的那一麵,那麽又怎麽能指望一個後現代文明下誕生的先鋒理論適用於我國大部分仍處於前現代文明的地區呢。

更可怕的是即使你換了環境跑到後現代文明的地,思想上依然纏著小腳又帶著無形的鐐銬。

劇中不論原籍,不論性別,不論財富,不論地位,每位移民到L.A.的亞裔都或多或少地帶著原種族的思維慣性與行為特征。

沒有美利堅歸屬感的他們無可厚非地遭受著東亞父權的壓迫和儒家文化的規訓,骨子裏依然深深地烙印著"存天理滅人欲"。

即使淡忘了或者不會說母語,但文化的基因卻一代一代地傳承著。

某種程度,《怒嗆人生》可以堪稱Asian移民二代傷痕文學。

西方的荒誕不經裏混雜著東方的忍氣吞聲

似乎不管經曆幾代人,不管在哪,這個群體都脫離不了像高壓鍋一樣持續加溫的社會容器。

沒有抱團取暖,反倒相互排斥、攀比、擠壓,拚了命地內卷。

最終突破閾值爆發,又悄然回歸平靜像麵粉一樣揉成一團。

另一方麵,潤到美國就萬事太平坐享其成了嗎?

在劫難逃吧。

一團亂麻的生活不會因為跨越到大洋彼岸綠卡在手就此鬆綁的。

那裏不是避風港不是桃花源不是伊甸園

但仍然有很多人樂意並甘願在一個不屬於他們的世界裏奮力掙紮著。

想了想能讓Amy和Danny後來產生強烈共鳴的基礎在於他們相近的童年經曆和成長背景,也就是7集開始劇集著重刻畫讓不少觀眾頗有同感的原生家庭創傷論

雖說此類因果循環看多了難免有點審美疲勞,但事實上幾乎每一個亞洲小孩都被父母教育著不要辜負他們的犧牲奉獻。

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乖小孩,收斂自己的個性,不碰危險的事物。

背負著這樣的規訓就像小Amy想象的那個瘮人的老巫婆時時刻刻在盯著你提醒你不要忘記。

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擺脫不了父母期待後代能夠彌補自身缺憾的沉重包袱。

而從上一代那繼承來的劣根性如影隨形,甚至把精神上的負擔通過卸貨轉移到下一代身上。

你體內的毒素越多你的後代就越五毒俱全

世世代代的痛苦輪回永不停歇。

我很欣賞《怒嗆人生》一點在於它創造性地提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conditional有條件附加的。

正好最近我們的專家語不驚人死不休,用經濟學理論勸年輕人生孩子,稱"子女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

怪不得"養兒防老"的言論在東亞文化圈裏經久不衰。

合著養孩子就是筆投資唄。

這樣的論調不由地想起《黑暗榮耀》裏妍珍說的那句"家人才是最大的加害者"。

而不是每一個在擰巴環境下成長的東亞孩子都有勇氣像文東恩那樣精神弑母切斷血緣束縛。

Amy能兩年不見父母但一回去還是逃離不了壓抑的家庭氛圍,Danny即使精疲力竭卻還是想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為他感到驕傲。

很難將他們的困境就此單一地掛鉤到原生家庭。

也很難追溯到具體的源頭。

過得一團糟到底該怪罪誰呢?

怎麽我們東亞人想開心怎麽就那麽難呢

不出意外《怒嗆人生》應該是本季度最熱美劇了,而本季度最熱日劇還是《重啟人生》。

好巧啊都是人生(國內最近還有部改編路遙小說的《人生之路》,東亞人好愛探索人生奧秘)

一個是怒嗆,一個是重啟。

基調上對應著兩國的性格,一個更激進,一個更溫和。

也許是現實生活無法restart就隻能rage了

特別神奇的是《怒嗆人生》再次出現了《重啟人生》裏有關時間流逝的看法。

大意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一年在我們人生中所占的比例在變小,所以長大後會比小時候覺得時間越過越快。

聚焦於分母變化,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東亞解讀。

對於努力想讓自己成為分子的東亞人來說,人生就是過得如此繁忙而空虛。

除了《荒蠻故事》裏因路怒導致的血流成河、蓋裏奇式的"多米諾骨牌"、《白蓮花度假村》的中產假麵,在《怒嗆人生》中還看到了近年來一些出圈的東亞題材影視的影子:《寄生蟲》裏的貧富懸殊、《魷魚遊戲》裏的階級規則、《瞬息全宇宙》裏的中年危機與代際衝突...

雖然其本質上套用的依然是美劇標準的工業風格,但難得一見的是沒有對亞裔的汙名化。

也許是由整個亞裔團隊獨立創作,亞裔角色的呈現就不再單一化。

這裏的中日韓越明顯處於不同的階級、地位與性格。

但共通的是他們都有著難以啟齒的撕裂,一樣的潰爛。

恰恰是這種擰巴的東亞畫像能夠橫跨語言屏障並打破文化折扣與同處壓抑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我們共情。

下個月Disney+又要推出聚焦於美生中國人的《西遊ABC》。

劉玉玲導演,楊紫瓊、關繼威、吳彥祖主演,陣容可觀。

看來大洋彼岸真的很想攝取到各階層亞裔的方方麵麵啊。

這與歐美現在刮的政治正確風無關。(也不能說毫無關係,但相對影響較小)

更多還是處於獵奇的心態,本土沒有那麽多新鮮故事可以挖掘,於是開始試圖借機窺探東亞的世界。(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地位在提升也是一方麵因素)

讓人欣慰的是大小銀幕中的黃皮膚不再那麽邊緣了。

那麽有可能成為創作主流嗎?

好萊塢亞裔的春天會來嗎?

這很難說。

查看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