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億的全球票房冠軍,中國竟然賣不動,好萊塢失靈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好萊塢失靈了?

開年到現在,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看著還像樣。

超英宇宙闊別三年,沒有迎來報複性觀影,漫威DC續集豆瓣評分集體不及格,票房更是慘不忍睹。

△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口碑不錯的娛樂大片,也都賣不動了:

《超級馬力歐》全球大賣7.3億美元(約合超過人民幣47億),超過《滿江紅》成為全球票房冠軍,但國內隻有1.32億人民幣。

《龍與地下城》更慘,上映後討論度極低,國內票房僅7800萬人民幣,遠低片方預期。

△ 兩部電影的豆瓣評分:8.0、7.7

最火的兩部,都來自日本:

目前,《鈴芽之旅》7.75億,《灌籃高手》4.37億。

中國觀眾已經拋棄好萊塢了?

這個結論太過武斷。

更可能的原因是:

好萊塢,正在和00後脫鉤。

要知道,好萊塢最大的受眾群體是誰?

是70後至90後的群體,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年代,突然湧入的好萊塢大片刷新了眼界。

而那時,正好又是好萊塢的巔峰期。

但00後呢?

等到他們長大,開始看電影,已經是2010年以後了。

此時的好萊塢走入超級英雄紀元,票房屢創高峰,但危機從此也埋下:

超級英雄宇宙不斷衍生,自我繁殖,最後就像是馬丁·斯科塞斯說的“主題樂園”。

封閉,重複,套路。

過去十年裏,好萊塢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故事有多少?

逆水行舟。

過去十年劃的水,很難不造成今天的局麵。

據貓眼研究院統計,過去一年,95後和00後貢獻了45%的票房,00後更被認為是增速最快的觀影人群。

00後究竟愛看什麽?

好萊塢還有機會回春嗎?

01

對Sir這代人來說,好萊塢大片,曾經打開了我們對遠方,對世界,對未來的想象。

1994年,中國正式從好萊塢引進電影。

雖然當時電影院仍是大城市的專利。

但不妨礙住在小城市的我們,在CCTV6看純淨版、聽“老夥計”,被敘事緊湊、特效炸裂的動作大片震驚得無法呼吸。

2001年,中國加入WTO,隨著《臥虎藏龍》在奧斯卡上大殺四方,我們又多了十部引進片可以看。

當好萊塢大片隨著全球化的巨浪漂洋過海,哪怕隻是零星幾部,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奇觀,更代表著一種身份認同:

看好萊塢,就是聯通全世界同齡人的在線聊天室。

雖然不同的國度,現實千差萬別。

但對個性的渴望,對花花世界的憧憬,就是可以通過大銀幕的光,同時射進年輕人的心裏。

當時世界的主旋律是,隻要有同一個夢想,就能一起駛向遠方。

所以北京奧運會才唱:“我們同住地球村”。

奧運會的後一年,《阿凡達》誕生,這部立意上要走出地球的電影,代表著全球電影工業無法逾越的頂峰,也讓我們的市場第一次摸到天花板。

00後當然是幸福的。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娛樂方式更豐富,接觸外麵的世界也不再隻限於電影院。

誠然那個時候的好萊塢沒人會看出危機,市場的爆炸與琳琅滿目,00後可以無拘無束地遨遊諾蘭的科幻世界,享受皮克斯的溫情陪伴,被超級英雄點燃多巴胺……

但很快,亢奮消失了。

2014年,好萊塢五大電影公司的原創劇本僅剩25%,在巨頭壟斷下,獨立電影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榨。

2019年,好萊塢主流商業片中,原創劇本已經無跡可尋。

2022年,全球十大最賺錢的好萊塢電影中,隻有恐怖片《危笑》不是翻拍或續集。

好萊塢在中國的退潮有目共睹:

2019年《複聯4》拿下的42億人民幣票房,就像一首真正的挽歌。

因為在那之後,已經沒有一部好萊塢,可以進入到中國票房前十。

我們這代影迷,很難徹底對好萊塢背過身去。

因為當你告別了好萊塢。

也就告別了曾經熱血躁動,但無法回頭的青春。

所以,在《速激10》的定檔消息下,隻剩下中年少男少女在自嘲,愛恨交織地為青春補票:

“這是我一定會去電影院看的……爛片”。

好萊塢由盛轉衰的曆史轉折點,迎頭撞上了00後的青春期。

00後與好萊塢的訣別,根本不需要做心理建設。

就像你看到不喜歡的視頻,三秒鍾就可以劃走。

春節檔,《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的一半受眾,都是00後。

而狂歡過後,回到日常能引起討論度的電影,也都靠00後撐起來:

《鈴芽之旅》,穩坐春節檔後第一把交椅。

國內票房即將突破8億,已經超過日本。

△ 《鈴芽之旅》中日票房對比,來源:貓眼專業版

貓眼標注“想看”的人中,超過八成是95後,35%20歲以下。

6.9億的《保你平安》(春節檔後國產片最高)。

電影聚焦的,正是年輕人當下最關心的——網絡暴力,蕩婦羞辱等等話題。

想看的人中,超過七成是95後。

△ 來源:貓眼專業版,《保你平安》“想看”人群用戶畫像

當00後走出校門,成為社會人,他們將手中的電影票,投給了自己的青春,自己喜歡的流行文化。

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向大人們證明:

你看,我真的長大了。

02

嫌棄好萊塢的,不僅是中國的00後。

盡管從數據上看,好萊塢掘金力依然霸道,去年全球票房前十,前八個都是好萊塢大片。

但能大賣,不代表00後喜歡。

全球票房冠軍《壯誌淩雲2》,阿湯哥憑此片坐穩好萊塢片酬冠軍。

但據派拉蒙統計,《淩雲2》受眾超過一半人35歲以上,18-24歲人群遠遠比不上其他電影,如《新蝙蝠俠》《小黃人》。

那麽,美國的00後都在看什麽呢?

跟咱一樣,都是網劇。

不過,是無法打進我們視野的那種:

你能在任何地方觀看喲!

……但你不能在你那觀看喲!

2017年,LendEDU對美國大學生的市場調查顯示,看視頻追劇時,92%大學生首選Netflix;

2018年,美國投行調查顯示,青少年每天看視頻的四成時間,都花在Netflix上。

去年全球最爆的青春劇《星期三》。

開播3周,10億在線觀看總時長,登頂83個國家觀看榜首。

暗黑蘿莉,哥特妝容。

小小的身體,藏著一個複仇心極重的靈魂。

偶爾還會爆出女性主義、反思信息爆炸的金句。

這是誰拍的呢?

好萊塢最會拍奇幻的名導,蒂姆·波頓,代表作是《大魚》《剪刀手愛德華》。

你看,就連好萊塢的老導演,都開始嫌棄好萊塢的陳舊了。

另一個被年輕人推到頂流的更不必說:

《怪奇物語》。

Netflix史上播放量最高的英語劇集,主打一個懷舊青春,但黃暴汙一點不少。

去年,美國一項對Z世代的調查顯示,《怪奇物語》的粉絲已經超過《哈利·波特》,而且正在挑戰漫威的霸主地位。

流媒體,牢牢把00後據為己有。

今天好萊塢,甚至捧不出新一代巨星。

2019年,一部大尺度青春劇上線HBO流媒體,一集打破收視紀錄。

這部劇首播的當晚,居然是“美國春晚”超級碗的開幕式。

而年輕人的注意力,已經從全家人的電視機,轉移到被窩裏的小銀幕。

《亢奮》的女主。

讚達亞,1996年出生,當之無愧的美國Z世代頂流。

但在《亢奮》之前,她在迪士尼當童星,唱流行歌,甚至演了蜘蛛俠的女票,都沒有成為頂流。

直到她在大尺度的《亢奮》,演一個一邊藥物成癮,一邊喜歡跨性別者的酷女孩。

來自迪士尼的老家夥凝視,無法讓讚達亞獲得Z世代的認同。

直到她的各種出格行為,都在彰顯著年輕人需要的酷與叛逆。

奧斯卡頒獎禮,她身穿白裙,頭紮髒辮,並在媒體陰陽怪氣後回懟:髒辮代表著力量與美,無性別之分。

《亢奮》能成為頂流,並不隻是因為尺度,而是它真的在訴說年輕人的困惑。

就像同樣講成癮和疼痛。

解放上一代人的《猜火車》,是在用教壞小孩的外衣,告訴你最正確的人生道理:

寧可做不正確的事,也不要輕易相信權威和主流為你安排的人生。

而《亢奮》,同樣借不正確的青少年,去讓你反思更大的不正確。

性別束縛、種族歧視、家庭暴力、輿論綁架……

過去的好萊塢主流商業片,最擅長創造童話。

但00後呢,他們一出生,就已經在見證全球化的童話走向幻滅。

當好萊塢看不懂美國的年輕人,他們把代表著最高標準的獎項,頒給了能真正貼近年輕人的作品。

這幾年的奧斯卡最佳,都在不同角度消解著好萊塢的傳統規則。

《寄生蟲》,韓國電影,年輕人無法逾越的階級鴻溝。

《遊牧人生》,美國夢的蒼涼一麵。

《瞬息全宇宙》,全華裔陣容,回應信息爆炸時代,年輕人的慌亂、虛無和自我毀滅。

這些電影,過去絕不會成為好萊塢的主流。

如今的好萊塢是謙遜地退位讓賢,開始照顧到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

不如說是主流的好萊塢自己,已經拿不出手了,終於才肯讓過去瞧不上的“替補隊員”頂替上場。

試想,即使奧斯卡不頒給那些所謂的“政治正確”。

又能有質量更好的選擇嗎?

永葆青春,本來就不存在。

或許讓衰老慢一點的法則就是:

承認自己不再年輕,但仍努力地讀懂年輕人。

甚至,將話筒交給想顛覆自己的新生力量。

03

全球化時代,信息和文化是流動的。

但在不一樣的社會,可以被高調討論的信息,仍然是被選擇的。

好萊塢不行了,對國產片來說就是利好嗎?

未必。

在這場注意力搶奪的戰爭中,好萊塢並不是輸給了國產片。

甚至不是電影。

想想看那些最前沿、最受關注的領域,國片也未必能跟上。

比如遊戲



暴雪退出中國了。

如果《魔獸世界》再次改編電影,中國也未必會上。

就算上了,也不會取得過去的票房。

年輕人也可能沒玩過遊戲而選擇忽略,就像《龍與地下城》哪怕曆史再悠久,國外的群眾基礎再強。

在國內院線,也隻能是“路人”。

比如流媒體



就是主打一個合家歡的迪士尼,頻頻撞向雷區後,隻能灰溜溜地說出那句被誤解的:

“沒有中國也能成功”。

畢竟,人家現在最賺錢的流媒體業務,也像網飛一樣被隔絕在外。

在信息的不對稱中,我們建造著一個價值繭房。

當漫威第四階段沒有一部電影引進國內,中文互聯網為無法被證實或證偽的辱華爭議吵得不可開交。

不喜歡看漫威的是“底層戰狼”,要為電影說話的就是“跪舔美帝”。

2018年,麥肯錫對全球Z世代(包括亞洲)進行了一項調查。

Z世代最大的標簽是什麽?

——不想被標簽化。

他們是身份的遊民,政治立場和自我認知,可以隨時浮動。

這是新生代的自由與開放。

但同時,他們少了點浪漫,多了點現實。

更崇拜道德的力量。

更相信由獨立個體組成的群體。

因為信息開放,經濟緩行,他們有著審慎的樂觀。

而在國內,當00後成為影視劇消費的主力軍,但真正以他們為視角,能表達出他們內心困惑與焦慮的作品,有多少呢?

一個越來越普遍的趨勢,就算是國產片中。

表達年輕人小我、特性的電影越來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大我和共性。

真正奇怪的,不是好萊塢淪為年輕人的明日黃花。

而是那些讓好萊塢不得不服老,審美多元、議題前衛、三觀鬆弛的年輕力量,我們始終無法一睹真容。

楊紫瓊拿奧斯卡影後了,但《瞬息全宇宙》的神秘麵紗,還沒有被我們揭開。

去年暑期檔的《小黃人》,國內的版本卻多了一分鍾。

改動的東西,是年輕人最厭煩的說教:鼓勵三胎、改邪歸正。

今年引起狂歡的爆款劇集,幾乎都來自國外的流媒體。

當韓劇、美劇、日劇都邁向無限內卷的成熟期。

而我們,依然隻能靠字幕組用愛發電,偷偷摸摸網盤見,把本該登堂入室的年輕人文化,變成地下亞文化。

就算不說影視。

跟咱們未來主人翁最相關的變革:

ChatGPT浪潮,馬斯克的星艦發射直播,和我仍然重重相隔。

當作為受眾的年輕人推不開世界的門。

新一代的創作者也在落後於國際市場。

兩周前Sir和賈樟柯聊到青年導演。

他始終提醒著我們,中國年輕人與世界的距離:

國際的年輕導演,他們很容易跟當代社會的演進發生密切的關聯,他們提出的問題,幾乎都是在跟世界思潮同步的。

過去很多電影是表現來自社會政治的焦慮。但這十年已經轉變了,他們更多的是身份的焦慮,性別的焦慮。今天進一步的改變,是人類跟人工智能的對峙。但是在國內,很多東西是話題禁區。

這讓Sir想起了二十年前,賈樟柯借電影表達過的另一種困惑。

2004年,在發展就是硬道理的主旋律中,賈樟柯看到了無力撲騰的年輕人,群體性的精神危機。

《世界》。

在拔地而起的北京世界公園,舞蹈演員趙小桃跳著異國風情的舞蹈,坐著從“俄羅斯”穿梭到“日本”的迷你過山車。

但下班以後,她的生活困在暗無天日的宿舍,所謂聯通世界的交流,也就壓縮在一台小小的翻蓋手機。

天上的飛機,異國的旅程,多彩的生活都存在,但都跟她無關。

賈樟柯說,激發他拍《世界》的,是北京和紐約的相似,是消費狂熱背後的虛空。

我看著北京,似乎跟我在紐約看到的東西一模一樣。

我在想,難道美國化就是全球化嗎?

就是全世界都要變得和美國一樣嗎?

如果說,“全球化就等於美國化”是一種缺乏遠見的粗暴。

那麽今天的另一種粗暴是:

將崇拜過的都否定。

將打開過的都關閉。

當大學生為了吃燒烤,可以坐火車去淄博;去旅遊,具備五天走遍六個省的特種兵素質。

但北京電影節放映沒有在內地公映的《悲情城市》,又能引發一秒鍾上萬人開搶,黃牛出價高達八千。

年輕人用他們的行動告訴我們。

人可以容忍物質的下沉,但對遠方的好奇,對另一種生活的期待,永遠在萌芽。

Sir也覺得,當代年輕人應該鬥誌昂揚,眼裏充滿光。

但讓這件事變成現實的秘訣。

不是正能量口號越喊越高,卻暗暗將世界的能見度越調越低。

其實年輕人需要的很簡單。

一個真實,有趣,開放的世界。

一個真的可以相信,我就是主人翁的未來。

查看評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