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中國的兩個“馬總統”共同點 他們都還想要更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盧斯達 2023年04月13日 07:00:00



法國總統馬克龍說戰略自主的餘閒,在承平時候還是可以的,在紛亂的時候更是水退之時,看到各個國家的真正能力。(美聯社)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到中國掃墓,當然也是到訪“大陸”的高層交流活動,馬希望有一個曆史定位,但這件事在海內外並不太熱烈,畢竟同期蔡英文也出訪美國、馬克龍到訪中國,熱鬧非常。

在中國,馬亦未見到太高層官員,甚至被官員稱為網紅。(湖南省委書記沉曉明稱,馬英九此行受廣泛關注,是不折不扣的“網紅”)

雖然馬在中國,也依循民國史觀去宣揚“兩岸同屬中華民國”的主張,但同樣對自己前總統的稱謂慘被消音無能為力,而馬的主張其實無法有效傳達給“淪陷區”,例如說一眾香港主流傳媒也幾乎將這一段消音,變成“馬英九表示兩岸同屬一中”的和諧版本。

但以局外群眾角度,中方和馬方其實都能各取所需。中方得到“台灣地區”重要人物的友好態度,傳達了台海事務屬於中國人自家爭議,拒絕外國介入的態度。馬方則藉著掃墓之旅,提升自己在台灣本土的一中陣營的地位,並且嚐試框定國民黨在未來的路線。也就是無論怎樣調整,怎樣和美友日都好,九二共識還是不可動搖的主題。

這牽涉主張者怎樣想像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表麵上落到地麵,當然是血濃於水一類略嫌庸俗的套路情感動員,但利益上甚至政治思想上,仍然是圍繞著“如何看待美國的存在”。

教科書上都記載著美國和國民政府的長期緊密合作,二戰期間各方麵的資助軍需等等,日本投降後、內戰未爆發那一段時間,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受到蘇聯和中共兩個陣營幹擾,蔣一度想過要用兵解決,在美國加入調停後,最終沒有成事,接著在 1946 年三方簽下《東北停戰協議》,最終結果是錯過了用兵最好時機,之後一切都是曆史。

但冷戰波及世界,又拯救了台灣的國民政府,美國在冷戰堵共立場下支持了日本,也支持了台灣的國民政府。就像該時期很多南美國家,很多獨裁和威權的事情,在這大戰略下都被容忍。韓戰的意外結果是包括美國艦隊駛入台海,本來是為了阻止國軍渡海攻打共軍,但最終卻阻止了共軍攻打台灣。

外麵真正的轉機是70年代尾聲,美國和中國都因為反蘇需要,1979年中美建交,中華民國黯然失去聯合國代表資格,自身由皇漢正統代表的想像,一下變成亞細亞孤兒,席位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但這創傷現實同時也為島內民主事業開一戶窗,最後是江南案的時候事涉美國,美國政府對此震怒、“台美關係麵臨斷交以後最嚴峻挑戰”,蔣氏後人也不再接班下去。最後島內民主化潮流不可抵擋,祝福不再由一家一姓獨得,換來本來的權貴階層相當體麵地的過渡下去。

一方麵是美國的存在保障了安全,但其他未必能夠保障,於是中國被視作一個各種問題的迴旋空間,說白了是對衝美國威脅或變數的東西,而“九二”與綠營的差異化,也是基於這一個“中國觀”,但反過來說,馬路線“登陸”後出口轉內銷,也可以規限島內國民黨不至於“走向極端”,即抹走論述改造和更加本土化的可能。馬之行對中國和海外華人是沒甚麽影響的,能夠和需要影響的反而是島內的黨。

這種平衡美國為主軸的第三方思考,盛行於中美集團以外。從東南亞以前的不結盟運動,到中國當年在坦桑尼亞搞坦讚鐵路等等,都是這樣的到兩極以外,去做另類草根發展模式。隻是後來中國升級,與美國搭上電話,但仍然是積極爭取亞非拉地區支持,積賺在第三世界主權國之間的影響力。



前總統馬方藉著掃墓之旅,提升自己在台灣本土一中陣營的地位,並且嚐試框定國民黨在未來的路線。(圖片由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例如另一位馬總統,法國的馬克龍,最近到訪中國(另一宗同類訪問新聞),重新提出了歐洲應該走第三路線,在台海問題不應跟隨美國,正引起很大爭議。

不少歐盟成員國都有人表示馬克龍不代表歐盟,美國共和黨議員 Marco Rubio 更拍片反對:“馬克龍是否能代表歐洲?假若如此,有些事情必須改變。”大概意思是,若歐洲真的自主的話更好,美國馬上可以在烏克蘭、歐洲防衛問題抽回資源,由歐洲自己負擔,美國好去集中應付其他事情。

他的提問似乎是讓歐洲政客和官員想想歐洲的和平,其實主要是由甚麽人去負責,提醒他們歐洲各國的和平,並不是全部由他們自己支付。

法國說戰略自主的餘閒,在承平時候還是可以的,在紛亂的時候更是水退之時,看到各個國家的真正能力。

當然馬克龍的中立自主論,在二戰以後反美主義高唱入雲的歐洲簡直司空見慣,是眾多變體之一。也不盡然是狂人假大空,而是立足於歐洲各國人民心中常有的情緒:歐洲足以與世上其他強權鼎足而立,因為幾千年來這裡都是強大文明誕生逐陸的英雄地,偉大的歐羅巴要自主!不能成為美帝附庸。

我們外人看歐洲,遠看時都自帶美顏濾鏡,但事實上歐洲麵對俄羅斯存在,習慣了美國的軍事支援,但能源卻又依賴俄羅斯,甚至部份生產力則依靠海外,例如中國。

“歐洲狂熱”不一定專指各國的極右和排外運動,也包括不惜代價把歐洲建成強權的高層。他們往往是握有權力、語言舉止溫和的民選政客,也想 make Europe great again。在烏克蘭問題,也有不少歐洲政客偶爾“反戰”,但其實最終都是在討論“我們不能成為美帝國主義的工具啊”。

這個模式其實行之有年,因為沒有冷戰,論述不需要支付。直至近年。

歐陸國家始終有其“平衡美國”的傳統和慾望,思想上有追尋另類現代性的傾向。你不能說馬克龍的想法在歐盟中就真的十分罕有。那個聯動對象也不一定是中國,隻要不是美國和蘇聯就可以。

在訂單和利益之外,他們始終惦記著崇高。作為東亞人看歐洲人,唯獨這一特質令人覺得似曾相識。他們都被曆史和傳說驅動,也感覺自己失去了過去的榮光,他們需要更多。

※作者:盧斯達 香港評論者/作家

Maori 發表評論於
這年頭兵慌馬亂
BKL 發表評論於
在我的認知中,今時今日世界兩方(兩派或兩個陣營)之間的衝突、對立。歸根結蒂,仍舊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鬥爭的延續。
iask 發表評論於

蘇聯不就幹趴下了嗎,長記性了嗎。
iask 發表評論於
這兩個“馬總統”共同點就是沒有擔當。 任何一個與澤連斯基對換,早就乘著美軍的救命車逃跑了。

meldyhk 發表評論於
最近姓馬的集中來華:馬克龍,馬斯克,馬英九,馬雲。。。
rose_sunny 發表評論於
隻有把俄羅斯徹底打趴下了,消除歐洲的後患,中國也可以趁機拿回不平等條約割出去的土地,如海參威等地。
美麗泉水 發表評論於
歐洲安全當然需要俄羅斯參與,但是參與的是一個能夠被歐洲接受的俄羅斯。也就是一個能夠遵守國際規則的俄羅斯。這個隻有把俄羅斯打趴下後才能實現。歐洲各國如果想要長治久安,那就必須團結起來。打敗俄羅斯。奪回烏克蘭的領土。勝利結束烏克蘭戰爭。不然俄羅斯永遠是歐洲的不穩定因素。


馬年生 發表評論於 2023-04-13 18:28:49
美國不會永遠支持烏克蘭,阿富汗就是最近的案例。歐洲人,尤其西歐人更清楚看到繼續烏克蘭戰爭就是擴大戰爭到歐洲。因此,歐洲反戰和促和的動機比美英強烈。他們清楚,沒有俄羅斯參與的歐洲安全框架是沒有意義的。
馬年生 發表評論於
美國不會永遠支持烏克蘭,阿富汗就是最近的案例。歐洲人,尤其西歐人更清楚看到繼續烏克蘭戰爭就是擴大戰爭到歐洲。因此,歐洲反戰和促和的動機比美英強烈。他們清楚,沒有俄羅斯參與的歐洲安全框架是沒有意義的。
NUNU123 發表評論於
如果沒有美國的大力支援烏克蘭,俄國早就拿下這場戰爭了。歐洲各國看得很清楚,美國才是歐洲的堅強後盾。法國和德國當初在俄烏剛開戰時都是當縮頭烏龜的,甚至連援助都不想給,跟在法國和德國後麵,隨時都會被出賣。
馬年生 發表評論於
中共要的比他們更多。通過馬英九和他的青年團隊,中共已經讓台灣政治人物找到一個政治標準,例如中共在1949年時尋找的龍雲、程潛、陳明仁。對於馬克龍,中共也讓他為歐洲政治人物樹立了一個政治標準,以前有戴高樂,近年有默克爾。馬克龍很明顯想擔當這個角色,中共則是樂觀其成。美國人則時千方百計要搞掉馬克龍的,但是,馬克龍發起的這波歐洲獨立思潮會繼續發酵,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正在興起的右翼勢力的支持。
LAOK 發表評論於
凡是不喊保衛台灣的,城裏台灣人都不喜歡!都要反對!
iask 發表評論於
李敖在北大這樣評價馬英九:

“馬英九長了一個好臉蛋兒, 人也是個好人。可是一輩子我告訴你們,他不做事兒的啊。 我們叫他“不粘鍋”, 好事不做壞事也不做,什麽責任也不負。就是笑嘻嘻地來拉選票。很多選票也就這樣給了他。”

“我們認為,能夠做事的人是很重要的,擺個小臉蛋到處跑是不好滴。所以我認為他是幹錯行了,去演個電影或做歌星都比較好。至少變個大色狼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