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濾鏡,看見真實的鶴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雖然全國都是東北人,但東北卻沒啥人。”

正如這些調侃的段子,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二十一世紀至今的東北,那麽“失落”無疑是恰當的。從小說《東北往事》,到電影《鋼的琴》,再到《人世間》,展現東北失落的文藝作品,一部接一部。

而在這失落的東北,鶴崗可能又是最失落的那一個。產業轉型尚未成功,這座曾經的“煤都”在網絡自媒體的報道中,房子低到隻要3萬元一套,4元錢就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冷麵,“躺平”“魔幻”成為了它揮之不去的標簽。

但真實的鶴崗,其實遠非如此。3萬一套,並不能代表這裏的平均房價水平,4元一碗的冷麵,也隻是停留在傳說中。關掉這些外人有意無意添加的魔幻色彩的濾鏡,你會發現,這座城市並沒有真正停下前進的腳步,這裏的人所展現出的精神麵貌,也遠比世人想象中的要積極、開放和上進得多,尤其是在商業領域。很多人對此,卻一無所知。

 

中專畢業,打造年入44億的商業巨頭

上世紀90年代末,轟轟烈烈的國有企業改革到來,東北地區近2000萬人失去鐵飯碗。孟繁中也是其中之一,中專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鶴崗一個國有煤礦工作。

下崗後,孟繁中投身商海。在嚐試了包括賣報紙、送貨、開化妝品店等行業後,他在2002年開了比優特超市,後又在此基礎上打造出鶴崗市唯一的集購物、餐飲、娛樂、閱讀於一體的購物中心——比優特時代廣場,這也是當今鶴崗的商業中心。

比優特超市的發展,並沒有外人看到的那麽容易。隨著人口的外流,鶴崗的線下零售業遭遇到嚴峻挑戰。與比優特差不多同期開業的另外一家超市,就因為業務經營問題最終消失了。



圖源:網絡

盡管隻是中專畢業,但比優特創始人孟繁中卻對新事物高度敏感,也敢於擁抱變化。當別人還在為每天收到了幾兩碎銀而費盡心思時,孟繁中已經看到了正在發生的未來。由於在2012年被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震驚,他燃起了對電商的濃厚興趣,此後專程前往清華大學和美國矽穀等地學習互聯網相關的知識。

而這也的確成為了比優特區別於東北其他超市的分水嶺。由於較早接觸互聯網,孟繁中自然也更好地帶領比優特啟動數字化轉型。2018年,比優特成立了專門的電商部。

數字化轉型,不僅為比優特帶來了全新的增長點。疫情期間,線下客流量銳減,而比優特不僅有效抵禦了風險,還取得了逆勢增長。在疫情期間,比優特的線上即時零售訂單接都接不過來,迫不得已隻能不時地把外賣係統關掉、過段時間再開。據了解,從2018到2020年,比優特的即時零售單量,翻了十倍左右。

2020和2021年,比優特均實現了銷售額、開店數的雙位數增長:在中國連鎖經營“2021年中國超市Top100”榜單上,僅有12家超市企業實現兩位數增長,比優特正是其中之一。2022年,比優特業績繼續再攀高峰。

過去20年,比優特實現了三級跳,不僅將總部從小城鶴崗遷到省城哈爾濱,同時業務觸角伸至東北最大的國際化都市沈陽,而且年銷售額從最初的不到10億元增至超過44億元,員工近萬人,成為東北地區真正的零售巨頭。

喜家德水餃也是起步於鶴崗,最終蜚聲全國——賣水餃做到全國第一,開設1000家門店,年入30個億。包括北京在內的一線都市白領中產,每到中午不知道該吃什麽的時候,從外賣平台點一份喜家德水餃,總不會錯。

不管是比優特,還是喜家德水餃,做大做強的關鍵就在於善於與時俱進,尤其是積極擁抱數字化和新消費浪潮,通過線上線下的一體化經營,不僅為鶴崗人提供了更加豐富便捷的消費方式,也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一群“底層”人員,讓鶴崗小串風靡全國

“大金鏈子小手表,一天三頓吃燒烤。”“東北重工業靠燒烤,輕工業靠喊麥。”這些段子,雖然是調侃,但卻也真實地詮釋了燒烤在東北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而要說東北燒烤,鶴崗小串絕對是無法繞開的存在。鶴崗全市不足100萬人,但根據美團在2020年的數據,當地接入平台的燒烤商戶卻有近600家,相當於每1萬人就有近6家鶴崗小串。



圖源:網絡

而許多一線城市的新興小串店,從老板到店長,從烤串師傅到打雜學徒,隻要多問一句,多半都是一路南行的鶴崗人。

2007年,鶴崗尚未出現在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之上,更未啟動關閉礦井,劉文寶還在私營小煤礦上班,一個月能賺五六千,但一場事故導致他的腳被軋壞。

被迫之下,劉文寶結束了礦上的生活。在與妻子幹了幾年大排檔後,在2010年,他開了一家燒烤店——“168專業小牛肉燒烤”。

沒想到,因禍得福。燒烤店,讓劉文寶賺了大錢。5年後,劉文寶的第一家直營分店開到了同為礦區城市的七台河,後來又在哈爾濱多個區開了分店,生意越做越大。為了培養解決燒烤師傅青黃不接的問題,劉文寶還在鶴崗成立了一家培訓學校,每月招生,一個班40人,教農民、下崗職工、殘疾人和退伍軍人等為生計而擔憂的弱勢群體學燒烤。

和劉文寶類似,韓宇也是半路轉行進入燒烤界。韓宇十幾歲就離開鶴崗,至今已在北京漂了近20年。他先後幹過服務員、導遊,開過小旅行社,但由於始終放不下家鄉的燒烤,於是托了關係找到在老家幹了近30年燒烤的葛海波,一同把鶴崗小串“帶出去”,最終於2016年在北京把燒烤店開了起來。

雖然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但憑借著對食材和出品的嚴格把關,以及獨特的味道,韓宇開的燒烤店不僅成為了北漂的鶴崗人紓解鄉愁的集中營,甚至也深受其他北漂的喜愛。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不管是韓宇,還是劉文寶,他們都拒絕向命運低頭。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他們在做出了走出東北、深得全國食客胃口和心智的“鶴崗小串”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命運徹底改寫。

 

 

誰說三四線放不下靈魂,回鄉創業也很香

在北漂、滬漂當中,流傳著“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說的是,年輕人雖然在一線城市工作,最終能安家落戶的人屈指可數,三四線的故鄉,卻又是回不去的遠方,因為難以幫助年輕人實現夢想。

其實,低線城市才是普通人改變命運、消費類企業創業的熱土,因為他們房價低、人工便宜,成本低,而且遠離喧囂與浮躁,更利於思考。比如文和友、茶顏悅色都出自長沙,喜茶源自並不起眼的廣東江門,中式漢堡塔斯汀更是江西上饒起家。

作為一個“十八線城市”,鶴崗其實不乏機會。

2019年,阿怪告別從畢業後就一直打工的哈爾濱,回到老家鶴崗,投資20萬,開了家咖啡店——隔壁咖啡店。

鶴崗是個咖啡荒漠,此前沒有任何一家咖啡店,更別說星巴克、Costa Coffee、瑞幸小藍杯之類的連鎖。但這並不代表咖啡創業就是死胡同。

其實,由於互聯網拉平了世界,隻要有移動互聯網,任何地方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就會對數字化生活充滿追求,他們也想像北京的中產白領一樣,動動手指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咖啡外賣。

阿怪隔壁咖啡店,無疑正好填補了這方麵的空白。它成了鶴崗人的第三空間,人們在這裏品咖啡、閱讀、學習、寫作、上網、聽音樂,和朋友談生意。顧客如果忙,無法前往線下,也能享受到外送服務。因為鶴崗市區不大,阿怪開通了跑腿業務,不忙的時候就自己送餐,忙的時候就請跑腿師傅送。



圖源:網絡

阿怪不僅很快回本,而且在2020年淨賺20萬,要知道這一年,中國隻有38.9%的獨立咖啡店能做到盈利,此前在哈爾濱打工,阿怪月收入不過3500,除去房租、吃穿用度,根本存不下錢。

和阿怪類似,近日媒體報道的90後小付,也是抓住新消費和互聯網浪潮回鄉創業的代表。

小付畢業後,在北京從事電力方麵的芯片研發工作,長達近8年,2022年4月調回鶴崗駐站。在外地出差時,小付觀察到各種便利店業態,並且研究過貨品和生意模式,因此調回家鄉前,就在鶴崗開了一家便利店,至今已有三年半。雖然店鋪隻有40多平方米,但得益於及時上線美團等即時零售平台,每個月從中獲得數百單,小付開的Tomorrow便利店保持著不錯的淨利潤水平。再加上工資,他的月收入能達到數萬元。

其實不隻是獨立咖啡店,便利店,輕食、簡餐、酒吧、密室等等各類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正在滲透進這座城市,並生根發芽。過去,年輕人隻能在北上廣深享受到的新鮮事物,如今在鶴崗都能體驗到。

而這些新的商業形態,不僅豐富著鶴崗實體零售業的產品供給,推動著當地零售業的繁榮,為當地的市民帶來更便捷、更豐富、更精彩的生活,也給年輕人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更多鶴崗人從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回流家鄉創業、就業,找回“精神上的北上廣深”,更為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寫在最後

雖然在輿論場,一部又一部的文藝作品述說著東北的失落、傷痕,一場又一場的網絡狂歡戲謔著鶴崗的“躺平”,但其實隻要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這些都並非事情的全貌。

失落的東北,隻是過去的東北。在鶴崗,也不是所有人都沉寂在對過去的感懷中,過著隻有喝酒、擼串、打牌的生活。

不管是遍布全國的喜家德水餃、正在走出東北的比優特,抑或是征服南北饕客的鶴崗小串,還是從大城市回鄉打拚的年輕人,都代表著絕大多數鶴崗人已經在精神和行動上與曾經的“煤城”作別。

他們都在用力地生活中,積極樂觀地投入到新的商業浪潮、新的生活之中,為重新激發這座城市的活力而努力,為東北的複興盡一份力。

參考資料:

半熟財經《鶴崗人拒絕向命運低頭》

https://mp.weixin.qq.com/s/omMkkzL_TbVLUoHrDLjq1w

每日人物:《鶴崗隱形的30萬年輕人,卷起了咖啡》

https://mp.weixin.qq.com/s/WSLDxKVAFSUugHjPrDknlw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21年中國超市Top100發布》

https://mp.weixin.qq.com/s/Q5on_qOfj294DooCsMqT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