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休,到底是誰幹的?調休可以,別動我的雙休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段時間,關於調休的熱搜不斷。

有一位專家的建議,被網友們誇上了熱一。

建議內容是:取消調休。

這位專家提議,給春節實打實多加個2天假期,加上原本的3天假,湊足了5天,再拚上自然的前後兩個周末,共計9天假。

假期加量不加價。

網友精神了,取消調休的話題詞下11.4萬人討論,滿屏都是支持。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的呼喚真的有用。

翻開日曆一看,今年的清明節,竟然真的不!用!調!休!誒!



這麽久以來第一次不用調休反而把大家整蒙了。

竟然有打工人開始自己動手“調休”:

假如我清明前後各請兩天假,加上兩個周末豈不是總共就能休息9天?

底下的評論給這位網友澆了一盆透心涼冷水:

朋友冷靜一點,你這樣真的不會被開除嗎?

打工人們確實別高興得太早,清明節雖然不調休,五一節可得紮紮實實調兩天。

五一連休5天的代價,就是支離破碎連累了兩個星期的雙休,影響整整三個星期的上班狀態……



調休,每周一次?

天下打工人苦調休久矣。

原本做五休二,周五是黎明前的夜晚,充滿希望,但一旦加上調休,那大概率周五後還會再接個周五。

痛苦指數級增加,效率無限接近於零。

有人翻了翻日曆發現,刪掉調休的日子,全年看起來極為豐富的公共長假、小長假,算下來竟然隻剩下了11天。

調休,到底是誰幹的?

如今我們每逢假期必吐槽的調休,其實1999年才出現。

1999年,國務院第一次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春節、勞動節、國慶節改為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鄰近日期的前後兩對雙休日,調休出了每年3次連續7天的“長假”。

在不增加實際休假天數的前提下,通過調休製造出了五一、十一、春節三個旅遊“黃金周”。

黃金周的出現,在最初確實卓有成效。

2004年的一個報告顯示,“黃金周”期間,旅遊者人均消費比平時多十倍,一年中三個黃金周形成的消費支出占全年消費支出的近20%。

1999年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周”,7天內全國出遊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1億元。這個數據到2019年,已經增長到7.8億人次、6497億元。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振興旅遊業。比起休假製度,調休製造黃金周更像一種經濟手段。

很快,這種集中休假的模式,顯現出了它的劣勢一麵。

作為新媒體工作者,每到十一前,準備的選題準有一個方向,是吐槽人多擁擠。

假期過分集中,一方麵造成擁堵,另一方麵導致了高昂的溢價。

同樣3000塊錢,非小長假可以往返飛一趟境外,黃金周也就夠國內轉一轉;同樣的一間民宿,假期前後價格甚至可以翻10倍。

如今再說到國慶旅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

大冤種。

倒也不能全怪景點“收割”,準確來說,景點虧的也許更多。

集中湧入的遊客,給景點帶來了巨大負擔。2000年的五一假期第二天,故宮博物院日接待人數是12萬,遠超極限招待量8萬人。不少景區,為了承載黃金周湧入的巨大客流,隻能增加設施投入。

但這些擴建的設施,在集中休假結束後,又被大量閑置,造成浪費。

甚至有研究稱,如果將集中休假製度的經濟拉動作用,和它的經濟社會成本進行比較,要付出的成本甚至遠高於經濟收益。

2007年,為了減緩黃金周休假過於集中的問題,《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再次修訂,將勞動節休假縮短為一天,新增清明節、端午節以及中秋節。

但顯然,過於集中的休假,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和人們休閑的需求了。

那調休不好……雙休製度改一改行不行?

調休可以,別動我的雙休

這段時間,打雙休主意的專家建議也不少。

先是有人建議,改變周末放假方式。首周休1天,次周休3天,兩周一次小長假,拉動內需促發展。

還是有專家開動想象力,提議不如直接每周實行單休,攢到月末連休5天

。遠程旅行或者回家看看父母,一個月就能來一趟。

這……雙十一湊滿減呢?

網友留言表態:婉拒了。

雙休,是怎麽來的?

事實上,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實行的都是單休製。

由於一周隻有星期天才能休息,那時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裏打掃衛生、修理電器和家具、看望老人、陪孩子等等,也沒辦法好好休息。

當時最流行的說法是,“戰鬥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1979年,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員胡平,在聯合國會議上第一次接觸到五天工作製。他發現當時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都在實行五天工作製,聯合國每周僅工作四天半。

胡平感到很困惑:為什麽別的國家每周工作五天還能發展,而我們工作六七天還不夠?

回國後,他推動建立了“縮短工時課題組”,開始討論五天工作製的可行性。

他們對全國上千個工業、商業企業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不改變勞動時間,每周增加一天工資”還是“不改變現有收入,每周增加一天休息”。

課題組原本以為,在當時大家收入普遍不高的前提下,絕大多數人應該會選擇前者,沒想到,最終80%的人選擇了休息。

1994年3月,我國開始試行“隔周五天工作製”。

1995年5月,正式開始試行五天工作製,雙休的製度終於確定。

關於循環休假製度,有一個更大膽的實驗。

去年,英國有60多家企業參與了一項為期半年的4天工作製的實驗,在薪酬不變的前提下,每周工作4天,休3天。

實驗很成功。

半年後,參與的2900名員工睡眠時長普遍增加,精神健康得到改善,73%的員工稱生活滿意度上升。而60家企業的營收,並未有太大變化,甚至有24家收入同比增幅超過了34%,所有參與企業員工辭職和請病假比例對比上年同期都出現下降。

參與實驗的企業中,超9成打算繼續實施4天工作製,約3成企業計劃把這一製度永久固定下來。

實驗的成功,證實了休閑的意義。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休閑學教授約翰·凱利在《走向自由》一書中說:休閑是成為人的過程。

在休閑之前,先把休息還給打工人

雖然總埋怨假期不夠用,但實際上,中國的法定假期天數在國際上的排名並不靠後:

在60個國家及地區中,中國11天的法定假期排名第30。

如果帶薪假期取中間數10天來算,我國職工的平均年法定休息日是125天,其中法定節假日11天,周休日104天,已經超過了全年時間的1/3。

看起來生活和休閑可以安排得十分均衡。

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企業,根本連雙休都沒能落實。

互聯網行業,997依然是常態,遇上項目緊急上線,007也不是什麽罕見的事兒。

招聘網站上,關於休息的離譜對話更是能湊成一篇段子合集。

大小周還不夠,發明了mini版大小周:大周休一天,小周休半天。

重新解讀雙休:一個月休兩天

即使公司不把“周末加班”擺在明麵上,真能休息上的打工人也並不占多。

一到周五下午,領導就開始布置任務,周一一早就要看到報告;

有網友周末睡了個懶覺,手機靜音,沒想到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被領導在公司群裏指名道姓地陰陽:全公司都在為一個目標努力,偏偏你不在。

好好過個雙休都是奢侈,更別說帶薪休假了。

知乎一個網友吐槽,明明自己有10天的年假,可直屬領導一天不休,她也不敢休,連生病了都不敢請假,兩年過去了,20天的年假,生生一天都沒休過。

為了休個假,打工人要絞盡腦汁,想各種不會被拒絕的理由。

豆瓣“請假借口研究所”小組,匯聚了24萬人,隻為了尋找一個不被拒絕的休假理由。

有假不能休,甚至連日常的休息都無法保證。

全國總工會的一次調查顯示,職工中隻有47.1%每周工作時間在《勞動法》所規定的40小時以內。

剩下的人工作時長全部超標。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居民平均日工作時間較十年前增加近1小時,其中青年人平均每天工作超10小時。

早在90多年前,羅素就已經讚揚過休閑的價值,他在《休閑頌》中寫道:

“休閑是文明的基礎。

在過去的年代,隻有多數人的勞作,才使少數人的休閑成為可能。但是,多數人勞作的價值,並不是因為勞作好,而是因為休閑好。”

整合假期,讓大家玩兒得好的初衷自然好,但在此之前,先讓人們休息好,才是更緊迫的事情。

總之,不取消調休可以,可別動我的雙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