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都沒讓他塌房,這兩句話卻翻了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多久沒見鹿晗了呢?

這位神隱了有一陣兒的頂流,最近重回熱搜,竟是因為被 " 扒皮 " ——

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創辦的潮牌。

博主 @大四喜 測評,他家一件標價近 1500 元的外套,成本估價頂多 60 塊。

來源 | 抖音 @大四喜

誰曾想,隨後鹿晗忍不住在 ins 發了兩句牢騷,又給自己添了一條 " 傲慢 " 的罵名。

- 還是鍵盤俠好當

- 鍵盤俠哪有明星好當

自歐陽娜娜因 " 一件 988 還不包郵的滌綸睡袍 " 被嘲後,明星潮牌已成為貴圈最熱話題之一。

而在我看來,被批 " 鍵盤俠 " 的普羅大眾也委實冤枉。

綠色長條型蔬菜們不過是在對任何被 " 割 " 的潛在危險保持警惕而已。

隻是,在偌大爭議中,這類潮牌醜聞為何還是不斷?

這背後其實頗有些講頭。

大明星們倒騰衣服的灰曆史,還得從源頭盤起。

要說娛樂圈最早一代的潮流 icon。

多數人都會想到 03 年創辦潮牌 CLOT 的陳冠希。

但在此之前,其實還有兩位人物——

葛民輝和李燦森。

《買凶拍人》裏的葛民輝

《香港製造》裏的李燦森

這倆香港演員跟潮流的淵源,都離不開 " 玩 "。

作為香港最早一批接觸時裝的藝人,葛民輝被不少人稱為香港的 " 潮流教父 "。

80 年代組的說唱組合 " 軟硬天師 ",還是國內嘻哈文化的祖師。

到了 90 年代,因為跟隨王家衛劇組到日本拍戲,葛民輝結識了一幫潮流界大牛。

葛民輝是有些潮流敏銳度在身上的。

當年是他最先帶回了日本的潮流品牌 BAPE 和 UNDERCOVER,在香港開了第一家潮牌代理店。

而李燦森的潮牌 Subcrew,則是和好友 Frankie 玩滑板玩出來的。

自稱小混混的他們,在街頭巷尾的穿行中實踐出了一種獨立、勇敢的態度。

滑板精神,成了他們潮牌的獨有靈魂。

來源 | 紀錄片《敢為人先》

可以說,做潮牌就是一門販賣概念的生意。

它代表著主理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和表達。

看似隨性,卻要靠足夠的文化沉澱才能成就一個品牌。

就像 Frankie 說的,比起產品本身,做產品的想法和理念更需要花心思研究。

來源 | 紀錄片《敢為人先》

這就不得不提在服裝行業做國潮的陳冠希。

最開始他開店是將歐美街頭文化引入中國,做聯名推廣。

後來開始在產品中融入中國的文化元素做成國潮,從而在國內外形成潮流。

CLOT x AJ1 聯名,鞋麵融入中國元素白絲綢

可如今很多做潮牌的明星,壓根不存在精神層麵的創造力,更無設計上的才能。

結果便是開業即丟人。

比如當年 18 歲就做潮牌的黃明昊。

他說他做潮牌不是衝著錢去的。

來源 |《看我的生活》

隻因經常買不到喜歡的衣服,所以一心想做能讓人共鳴的品牌。

來源 |《看我的生活》

後來他的品牌不到兩年便宣布暫停營業,大搞清倉降價。

可見這種廉價共鳴,並沒有什麽消費者樂意買單。

再如歐陽娜娜。

她倒是明白要結合自身調性,可惜也隻能靠堆砌個人喜好,掩飾設計理念上的貧瘠。

我喜歡雲朵,所以全做成隻印上 logo、基本無設計的純白色係。

我喜歡麵包和兔子,所以做了麵包形狀和兔子圖案的可(無)愛(用)商標紙牌。

來源 | 嗶哩嗶哩 @歐陽娜娜 Nana

苦心籌備三年,歸來還是尾貨直播間的廉價感。

當然,出於個人喜好本無可厚非,甚至是每個主理人做潮牌共通的基本動力。

那歐陽娜娜們怎麽就不行?

首先,僅有愛好,沒有創造,本就容易落入 " 貼牌產品 " 的窘境。

若是再偷工減料、貨不對板,臉都得被自己扇腫。

號稱追求最舒服的麵料,實際內含 86% 滌綸

其次,投入不足。

哪怕看似親力親為,但對沒有成熟的品牌經營理念,仍舊很容易出洋相。

餘文樂的 madness 因為常跟其他品牌撞款,常年被嘲 " 打版樂 "。

但他設計不行,至少搭配算自成風格。

然而很多明星做潮牌,都選擇外包給其他機構運營。

歐陽娜娜就被扒出,背靠一家專門負責運營品牌的公司 Stick Stack。

這家公司之前也有運營成功的案例,比如 Justin Bieber 的品牌 Drew House。

卻沒想到,在歐陽娜娜這栽了跟頭,沒能複製成功。

道理很簡單。

哪怕再死忠的粉絲,在消費時也得考量一個 " 值不值 " 的問題。

再茂盛的韭菜,一割再割也會竄不起來個兒的。

要知道,潮牌本就是品牌溢價的重災區。

若連品牌本身都沒有任何說服人的價值,豈不等於白白給 208w 們打錢?

換成傻子都不幹。

把時間線再往前拉。

其實明星做潮牌這股風,在內娛已經刮了好多年。

但並非每頭豬都能起飛。

稍微幸運些的,像 10 年謝娜的古早土味潮流品牌 " 歡型 "。

僅籌備 3 個月,卻憑借坡姐的名號和快樂家族的站台,店鋪剛上線成交額就達到六位數。

來源 | 百度百科

雖然一年後就宣布停業,但在當時好歹算曇花一現。

更普遍的境況是,前腳創業,後腳撲街。

比如鄭愷的潮牌 DUEPLAY,不僅水花不大,銷量也慘淡。

包貝爾的 WDMD 甚至創下了 18 年雙十一店鋪銷量為 0 的紀錄,至今在某寶查無此店。

來源 | 每日經濟新聞

這不免讓人好奇——

已經有這麽多前仆後繼的慘案,為什麽依然有明星跟風?

說白了,還是這生意太好賺。

諸如王嘉爾、陳偉霆這類大流量的品牌,哪怕同樣遭受詬病,依舊不會愁銷路。

明星本身即是品牌效應的一部分,粉絲樣本夠大,就不怕圈不到有錢主兒。

鹿晗潮牌

然而,速割一畦春韭不是難事。

但要實打實把品牌做下去,卻很考驗持續創新

對於想賺快錢的明星來說,前者是既定的有利條件,後者則是非必要條件。

即便是像葛民輝、陳冠希的長壽潮牌店,這兩年也因長時間沒有誕生爆款單品,被質疑創意後勁不足,關了不少店。

猶記得陳冠希曾經立下開 50 到 100 家店的豪言壯語。

來源 | 紀錄片《觸手可及》

20 年過去了,如今也才僅存 11 家。

反觀被嘲的明星潮牌,整個過程更像籌備了一場粉絲限定的大型團建。

偶像在外吆喝創業,實際做的還是做跟粉絲強相關的生意。

而對於把 " 割韭菜 " 當營業的粉絲,也不失為一次和偶像互動的機會。

隻不過,高昂的均價實在稱不上粉絲福利罷了。

王鶴棣做潮牌,就把它定義為 " 和大家一起玩 " 的一次互動。

來源 | 微博 @王鶴棣 _Dylan

的確,他沒騙人。

先是搞了波限量抽簽的饑餓營銷。

一件衛衣一開始還有 3 萬人預約抽簽,結果尷尬的是,抽完簽的超話竟出現轉讓帖橫飛的盛況。

嗯,粉絲也是懂互動的。

當然,品牌玩的花樣不止於此。

跟歐陽娜娜一樣,王鶴棣的店鋪賣的大多也是幾百塊一件,基本上隻印了 logo 的普通基礎款。

不過好歹變了顏色。

不難看出,該品牌在設計這塊,多少有點省心了。

因為品牌已經想到把這活兒交給 " 全民設計師們 " 了——

剪完了這個衣服就是屬於你自己的

不是說說而已,官方賬號真的張羅了個創意搭配大賞,結果粉絲過年,品牌賺錢。

至於產品本身?

就,敷衍得好有新意。

來源 | 微博 @D_DESIRABLE

吳某在頂峰時期也算是內娛流量最早做潮牌的一批,18 年就開始擔任 A.C.E. 的主理人。

論割韭菜,後來的流量未必有他割得猛。

比如一款標價 19800 的限量版吊墜,卻比 Gucci 的相似款式還貴。

可想而知,大部分粉絲也愛莫能助。

而當銷量不如預期日漸慘淡,他,美美抽身了。

差不多 1 年後," 割割 " 就已經退出 A.C.E. 品牌主體公司的股東行列。

來源 | 天眼查

所以,你還能確信這些 " 薛定諤的主理人 " 都在一心搞新事業?

魯豫聽了都搖頭。

其實說到底,許多明星選擇開展副業,都是基於現實考量。

要知道,不是每個失寵的安陵容都來得及多學一門冰嬉。

瞬息萬變的演藝圈,最大的生存之道不過三個字:留後手罷了。

可你有沒有發現?

同樣是賺錢,如今明星做潮牌已經開始變質,越來越沒有創業既視感。

要說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心態。

一種玩票心態。

如今把潮牌當副業的他們,已不再需要破釜沉舟的決心或尋求一份安全感作支撐。

而矛盾之處則是,危機感往往是專注事業的前提。

畢竟誰也無法料到自己什麽時候能紅,或能紅多久。

任泉也是。

隻不過麵對同樣的不安,這位 " 棄藝從商 " 的跨界神話才不會選擇殺雞取卵。

反而把副業發展成自己的工作重心,一步步穩紮穩打。

還在上大學那會,還未成名的他因為不安全感,便已冒出開飯店的念頭。

來源 |《靜距離》

當時身邊的同學都在操心他戲劇學院白上,不務正業。

但他還是找李冰冰和徐路湊了 10 萬塊,放棄近半年的表演事業,全身心撲在店麵經營上,才有了後來一口氣開 6 家連鎖店的成就。

創業於他,既是一場豪賭,也是給自己留的一條退路。

所以他沒有理由不拚盡全力。

而差不多 10 年後,從港圈頂流到被全網唾棄的陳冠希,也有了相似的心境。

當時的他有多落魄?

他自己形容,從前身邊總圍著一大批笑意相迎的人,一夜之間幾乎都離他而去。

退圈後繼續開店,連自己的父親也不看好他。

可就是在這樣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處境,反而激發他為自己爭一口氣的決心。

來源 | 紀錄片《觸手可及》

" 身敗名裂 " 後,他的人脈從何而來呢?

去看展、跑店。

哪怕花三倍價錢或排五個小時的隊買一件 T 恤,也隻為了開開眼界,主動結識行業內的專業人士。

或者憑借自己的獨到眼光和審美,向心儀的藝術家尋求合作,用對待藝術品的態度去打磨產品。

來源 | 紀錄片《觸手可及》

據說創業初期,Nike 一開始並不相信香港公司,也是他靠自己的人脈才成功說服 Nike 做聯名。

所以某種程度上,危機意識是能不斷把自己逼向更專業的道路的。

而如今的區別在於,他們有危機感,但不多。

很多明星做潮牌都是選在自己事業穩定向好的時候。

歐陽娜娜靠 vlog 圈粉之前,光 " 螞蟻競走 " 和鹿小葵就被嘲出包漿;王鶴棣憑借東方青蒼躋身新晉流量之前,也還頂著 AI 演技和古偶醜男的名號 ……

於是一邊擔心身上來之不易的流量什麽時候溜走,同時眼下的追捧也讓他們有所依仗。

如今創業,他們抱著的已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尤其是資源唾手可得的紅星,要想開個店,分分鍾的事。

來源 | 微博 @王鶴棣 _Dylan

與此同時,當這種 " 總有人買單 " 的呼聲形成信念給足他們底氣,以至於開始屏蔽和曲解外界的聲音。

這便是淪為一個不合格商人的危險信號了。

創業本是從 0 到 1 的突破過程,需要投擲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專業的態度。

怕隻怕,對於那些本身有了 "1" 的投機者來說,"1" 反而成了他們自我麻痹的溫床。

換句話說,創業的底氣本應是自己掙來的。

如今潮牌創業者們的底氣,卻是泡沫流量的表象賦予的。

而這,恰恰助長了有恃無恐的傲慢。

好在,多了商人這層身份,我們反倒更見得到好些人嘴臉的難看。

任貴圈有千層套路,我們也越來越能招架。

隻一點須你我謹記——

被當成韭菜或許是我們的命。

但自認是韭菜,我們就真玩完了。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