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嘲笑她,真的有人沒坐過高鐵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你還記得,你是如何第一次坐飛機高鐵的嗎?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踏進星巴克、海底撈,是怎麽摸索著點單的嗎?

最近,一個名叫“打工仔小張”的博主走紅了。讓她出圈的,是一係列名為“如何如何”的視頻,內容包括:

如何坐高鐵、如何坐飛機、如何一個人看病、如何在星巴克點單……



不少人看了第一反應都是:這也用教?

一開始,就連小張自己也這樣認為的。

第一期視頻,小張顯然還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態度:

“雖然感覺好像沒有什麽人會需要看這個,但是萬一呢,萬一有人需要呢?”

視頻發布,反饋卻讓人驚訝。評論區,全都是真誠感謝博主的網友:



“這些對我真的很有用!”

“真的很謝謝你!”

他們往往來自縣城甚至更偏遠的地區,很多人從來沒出過自己所在的城市,坐高鐵,對他們來講不啻於一場冒險:

有人不知道怎麽買票;

有人不知道高鐵行李怎麽放;

有人不知道怎麽安檢……



還有網友在評論區“催更”,希望小張教教“如何坐地鐵”、“如何坐飛機”……一係列的“如何如何”出現了。

微博博主@DoMoshin是最早注意到小張的博主之一。她的總結,或許代表了很多人的感受:

當我刷到的時候震驚這也要教後點開評論區,發現自己也成了那個“何不食肉糜”的高傲的“城市人”。



你以為的常識,是別人的觸不可及

小張的視頻,可以稱作現代社會生活指南:

坐高鐵、乘飛機、辦護照、訂酒店,甚至在星巴克點單,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都是潛移默化的基本生存技能。

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些技能同樣是需要後天習得的。

前些年,網上有一個經典段子:

第一次去麥當勞,怎麽做才能像是經常去的樣子?在線等,急。

在小張的視頻下,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玩笑,而是很多人麵臨過的真實的窘境。

有人不知道,咖啡是分不同口味的:



有人不知道,吃漢堡到底應該用叉子還是筷子:



至於不會操作自動點餐機、不知道取餐要用取餐碼、不知道熱飲沒有吸管、不知道吃完要不要主動收拾……

形形色色的困擾,都是習慣於在快餐店解決一日三餐的人難以想象。

當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時候,很可能忽視了一點:在中國,從來沒進過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人,才是多數。

根據各家官網的數據,中國目前有超過5000家麥當勞,超過6000家星巴克,近10000家肯德基。

這些數字乍看很驚人,但細究起來,一二線城市就占了絕大多數。

一位銀川朋友告訴我,他的老家,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直到今年才迎來第一家麥當勞。鄰近省份青海的省會西寧,至今一家麥當勞都沒有。



在星巴克的6000多家門店中,超過1000家都在上海。

在更廣闊的的縣城乃至農村地區,“在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得體地點餐”,是一種超出日常生活經驗的技能。

小張評論區呼聲最高的坐地鐵、乘飛機,也是相同的情況。

全國200多個城市中,隻有51個開通了地鐵;14億中國人中,超過10億從未做過飛機、13億人沒有出過國。

那些形形色色的網友評論告訴我們,盡管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用著同樣的軟件,甚至在同一條視頻下留言,但我們並不共享同一種日常生活。



便捷、有序的城市生活,對很多人來講,卻如同迷宮一樣。

這種一無所知帶來的不僅僅是茫然無措,甚至常常是自卑、窘迫。

有人會因為服務員一個眼神,就患得患失。



還有網友描述自己獨自去醫院的經曆。

盡管臨行前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但是看到人頭攢動的走廊,嗬斥排隊患者的護士,依然會手足無措,怕排錯隊給別人添麻煩、怕做錯事被指責,最後忍著不適臨陣脫逃。

即使在這樣的時刻,他們也往往很少從外界得到支持:



有人在評論區留言:

以前從來沒有人教過我這些,後來他們問我,你怎麽什麽都不懂。



你“與生俱來”的鬆弛感

其實是一種特權

有很長一段時間,“鬆弛感”都是互聯網上一個被受追捧的熱詞。

人們非常羨慕這樣的人生狀態:不糾結、不費勁、遊刃有餘、瀟灑快意。

但大家都忘了,鬆弛感都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

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可以自如地四處旅遊、看演出、找樂子;自然地出入健身房,冬天滑雪、夏天衝浪,一切都得心應手。

而“小鎮做題家”們,初入大城市,體會到的卻是:

朋友圈裏同學天南海北地旅遊,而自己回家飛機都不敢坐,要為了搶一張火車票絞盡腦汁。



去年,互聯網上幾乎同一時期,出現了兩個“消費挑戰”。

一個是,大學生挑戰把月消費控製在1萬以內。



一個是,挑戰一個月隻花500元,要窮盡一切手段才能“不吃泡麵不啃饅頭”。



世界的參差已盡數體現,鬆弛感,哪裏是你想鬆弛就能鬆弛的?

比起行動上的自由瀟灑,情感和心態上的鬆弛更難以習得。

去年“小鎮做題家”成為全網熱詞的時候,有一位名為@高山滑雪運動員 的網友,發出過這樣的感歎,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



“我羨慕出生就在一線城市的人。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就可以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裏。”不必為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和資源離開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離開自己的親人、朋友和伴侶。

而小鎮做題家,從農村到縣城、到省城再到一線城市,一路往外走,一路都在拋棄過去的自己,重新適應和塑造新的自我。

要麵對的除了漂泊感和孤獨感,還有了解到世界的參差,時時席卷而來的幻滅感。

他們生活中唯一確定的事,就是充滿了不確定。

這是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事實:

對城市生活了如指掌,穿梭其中自由、輕鬆、舒適,實在是一種幸運得不能再幸運的“特權”。

城裏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如影隨形的心態和技能,對其他人來說是需要後天習得,甚至是爭取才能得到的。

小鎮做題家也許需要花好幾年的時間,好幾倍的精力,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才能真正適應城市的生活,擺脫那種尷尬、發怵和窘迫的感覺。

《如何如何》評論區,有一位網友提到,自己來到大城市從讀書到工作,這麽多年過去,才終於可以坦然地在貴價水果攤上說:怎麽這麽貴,我不想要了。



終於有一天,自己再也不會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也不會迫於麵子被架在那裏下不來台。

是的,不了解城裏的生活模式,在陌生的環境中手忙腳亂,往往會給人帶來強烈的羞恥感。

—— 僅僅因為不了解,就會被人視為貧窮、匱乏、沒見識和土氣。

《如何如何》係列視頻,最大的意義正是在於,它撕開了城市生活中真實的一麵。

在中國40多年的城市化的進程中,上億的人從小地方遷移到大城市,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曆了困窘的適應過程。

幾乎所有人都把這種適應過程當做理所當然,一種類似於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高高在上的自然法則,從來沒有人在乎過,在這過程中,大家經曆了怎樣的心理掙紮。

《如何如何》至少給人在生活上帶來了一點點安撫:

你的茫然無助,你的無所適從,原來也是可以放到台麵上,大大方方分享和交流的感受。

終於有人溫柔而坦然地告訴大家:你不懂也沒關係,很多人都不懂,我願意耐心教你。

這一係列的視頻成了互聯網上少有的,溫柔的、慈悲的一刻。

一個看似毫無必要的教程,背後保護的,是幾百上千萬人那顆小小的,卻又時時顫動著的自尊心。

說到底,這些在城市生活的技能,如何點餐、如何坐地鐵、如何看病……其實都隻是一種資訊信息。和“在農村生活的技能”一樣,本身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就像羅翔引用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那句話:

農夫不懂交通規則,不是愚蠢,他隻是不理解;就像城裏人到了農村,同樣搞不懂高粱和小麥的區別。



曾經火爆一時的《變形記》裏,讓城市的孩子和鄉村的孩子身份對調,而每一個城市的小孩,到了農村都是抓瞎狀態。

隻不過,同樣是水土不服,但很顯然的一點是,城裏的孩子去農村不會有羞恥感,反而充滿了喜劇色彩。

杜華的兒子去農村背豬,他的“笨拙和失敗”成了網上經久不衰的段子,但大家不會說他有城市病,反而隻會誇他可愛,反差萌,叫他“最慘富二代”。



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見識”“眼界”這些詞匯,對於農村與城市的價值判斷,何為高級、何為低級非常鮮明。

同樣是基於生活體驗了解到的知識,能否如數家珍講出不同航空公司餐食的區別,與走過一條鄉間小路能叫出所有路過的植物名稱,隱含其中的價值判斷是截然不同的。

在農村、小地方積累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被探討和欣賞的。

但知識和信息本身並沒有立場,是人用自己的習慣和偏見,強加在信息之上的價值判斷。

而這種價值判斷是會發生變化的,一切原本以為理所當然得價值判斷,未必像我們從來以為的那麽牢靠。

某種程度上,如今的互聯網正在衝擊和改變著這種現象。

李子柒塑造的農村生活,如何劈柴做飯,飲牛喂馬,關心糧食和蔬菜,讓全世界都看得津津有味;

博物雜誌,靠辨別各類昆蟲和植物火遍大江南北;

哪怕是在網上教人如何省錢,也能成為摳組一姐,接受媒體采訪……

這是一個一切的生活方式都有獨特價值的時代,也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

不必傲慢或者大驚小怪,隻是大家彼此的成長環境,了解的信息並不相同罷了。

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所說的那樣: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不要嘲笑別人的手足無措,坐上順風車的你,從來都隻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