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城市,商場越開越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數量和活躍度可作為當地經濟繁榮的直觀體現。

近期,贏商網發布的《2023 年全國擬開業購物中心清單》顯示,今年全國擬開業購物中心 588 個,體量約 5201 萬平方米。

其中,上海擬開業 23 個,數量居國內榜首,擬開業數量超 20 個的還有北京、廣州、武漢三個城市。

曾在過去兩年上演購物中心開業熱潮的重慶則是慢下腳步,今年擬開業數量為 13 個。

時代周報記者曾思怡整理 數據來源:贏商網

" 購物中心數量、增量和活躍度取決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方麵,城市經濟越發達,則當地消費群體消費實力越強,城市的數量和增量、活躍度都會越好。與此同時,城市購物中心本身也是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能夠帶動當地就業、經濟增長。

根據《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建設新型消費商圈被列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點任務。為此,在一定程度上,購物中心的數量和增量,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度的標尺。

2021 年 7 月 19 日,經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全國多城也已摩拳擦掌競爭新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名單,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當前已有 10 多個城市發布並落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政策。

不妨從購物中心建設角度,觀察城市消費力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步伐,誰跑得最快、最穩?

" 經濟越發達越需要大型的購物中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消費者的需求從過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轉向差異化、多樣化、特色化,這是周邊小店無法完成的。"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數量和活躍度可作為當地經濟繁榮的直觀體現。

作為全國首批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一線城市,上海、北京、廣州的表現並不令人意外。連續多年,不論購物中心存量、增量還是銷售額,上海、北京、廣州的綜合排名都在眾多城市中強勢領先。

從存量上看,作為全國唯二的 " 四萬億 " 城市,截至 2022 年底,上海購物中心數量接近 700 家,位列全國第一;北京接近 470 家,位列第二。

據贏商網數據,2021 年全國有 52 家購物中心銷售額超過 30 億元。這 52 家中,北上廣深占了 26 家,恰為 50%。換言之,4 個一線城市營業額超 30 億的購物中心總量占據了全國半壁江山。

新一線城市同樣奮起直追,武漢、杭州、成都、西安等地 2023 年擬開業購物中心數量進入全國七強。其中,成都近幾年排名跨幅最大,過去擬開業購物中心數量未進國內排名前十,今年已然和杭州、西安等地並列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購物中心數量不僅穩健攀升,商圈創新和首店引進同樣在諸多城市中表現突出。

成都零售商協會數據顯示,2018 年至 2022 年底,成都共計吸引各類首店 2380 多家,其中包含多家全球首店、中國首店、西南首店,成為僅次於上海、北京的首店經濟第三城。

10 餘城布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早在 2018 年初,杭州就發文提出加強消費維權力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2021 年初發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因地製宜壯大數字消費,並就 " 夜生活沙漠 " 麵向社會各界征集意見,致力打造 " 不夜天堂、璀璨杭州 "。

武漢、成都、西安也紛紛於其後發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計劃,都將建設和改進城市購物中心視作重點舉措之一。

成都太古裏 圖源:圖蟲創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初人民網研究院發布的 " 城市形象 " 係列研究報告中,深圳、成都、蘇州、南京、武漢和杭州被定義為 " 國際消費中心潛力城市 "。

其中杭州、成都、武漢分別被評為 " 數字消費新潮流 " 引領之城、消費休閑 " 吸引力 " 之城、" 消費新勢力擴容崛起 " 之城。

同樣被評為 " 國際消費中心潛力城市 " 的蘇州並未進入購物中心存量和增量前列,但在 2021 年 100 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中拔得頭籌,第二名是杭州。

排名和榜單之外,也不乏一批向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默默發力的城市。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濟南、大連、青島、寧波等地也於早前發布和執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案。

將數據進行縱向對比,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作為首批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之一的重慶不再狂飆。

過去兩年,重慶購物中心增量一度居於國內前列。2021 年重慶擬開業購物中心 69 個居於全國之首,2022 年擬開業 27 個,位列第二,今年擬開業 13 個,增量明顯放緩。

白明分析,當城市購物中心數量趨於飽和時,增量也會隨之放緩。

這也是全國購物中心建設的縮影。過去十幾年,國內購物中心從大規模建設到趨於冷靜再到變革創新,如今整體呈現出增速放緩、尋求創新升級。

購物中心整體趨於飽和

根據《中國購物中心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報告(2021)》,截至 2021 年底,全國購物中心已達到 6300 座,當年營業總額占同期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 10.7%,有效拉動經濟、穩就業、吸引首店,是滿足消費、穩定市場、助推經濟發展的 " 穩壓器 "。

然而,購物中心並非越多越好。

" 當前,部分城市購物中心實際上已經飽和甚至過剩,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這和此前的房地產熱潮有很大關係。"

盤和林表示,在多地購物中心數量飽和甚至過剩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城市,甚至北上廣深等地的購物中心盈利情況大打折扣,而且頭部效應非常明顯。

" 大概 20% 購物中心賺走了 60%~70% 的營業額和利潤,全國購物中心經營整體下行,有些甚至已經經營不下去了。"

線上分流也是購物中心經營下行的原因。早在疫情以前,電商發展就已經搶占了包括購物中心在內的傳統零售行業客流,購物中心空置現象並不罕見,不過並不意味著其沒有翻身的空間。

盤和林提出,在居民物質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品質消費、時尚消費、服務消費以及精神消費,新體驗業態便是最好的嚐試。

當消費從簡單的買買買轉變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時,以家庭親子小型遊樂場、朋友情侶主題餐廳為中心的體驗式購物中心自然更受消費者青睞。

也可能呈現出像歐美國家的趨勢,中心地位的租金高昂,購物中心開始郊區化,就是大型購物的中心的話,剩下一些有特色的、跟社區居民息息相關的留在城區。

盤和林表示,全國購物中心接下來的發展趨勢,在不同類型城市的存量和增量方麵,將和當前一樣,大致呈現從一線、新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遞減的規律;整體數量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不大,但業態會迎來調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