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毒害青少年移出課本”為何難被認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有網友在浙江省政府網站留言建議,把《水滸》相關內容從中小學課文和課外讀物中清除出去。其認為,《水滸》存在“惡毒汙蔑醜化女性”“情節極其不合邏輯”“無原則歌頌濫殺無辜”“給武鬆、李逵、宋江這些人渣安排善終,給予他們無限的同情”等問題,並稱這是自己見過的“最毒小說”。

↑書店裏《水滸傳》等名著展示區。圖據視覺中國

對此,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發布了長文回複,一方麵肯定了該網友的顧慮存在一定合理性,同時也從《水滸》文學價值巨大、可以幫助中學生提升語言技能和鑒賞水平,《水滸》是批判性閱讀的好載體,《水滸》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可以引導學生對“廟堂失序與江湖理想”“個體失路的偶然與必然”等專題展開深度思考這三個層麵入手,解釋了《水滸》內容為何能被選入教材。

這是一篇充滿人文底色的精彩回應,讓人叫好,它沒有簡單地用各類抽象的“大詞”去概括《水滸》的重要價值,也沒有機械地援引曆代名人的點讚式評價,而是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地回應了網友的主要質疑。可以說,這一回應本身,就是引導人們學會“把書讀好”、懂得對經典著作進行批判性閱讀的“理念性科普”。

要看到,該網友的表達雖然有些偏激,卻展現了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對《水滸》等文學經典的常見認知誤區。比如,不顧曆史背景,簡單用當下的道德標準去苛責小說人物及作者,繼而得出小說“三觀不正”等結論,並對作品進行全盤否定。類似因噎廢食的“審判式”讀書方式,是一種閱讀上的偏執和短視,容易造成對人類文明精華的浪費。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文學經典中的一些價值取向讓人感覺很落後、很“違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瑕不掩瑜,這些問題本身並不能遮蔽其在文學性、哲學性等方麵的重要價值,也可以成為我們觀測道德觀念變遷的生動樣本。對此,理性的態度是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探討諸如“矮化女性”等落後思想背後的曆史局限性等,而不是一味否定,“棄之如敝履”。

再如,該網友給武鬆、李逵、宋江等人貼上“人渣”標簽的說法,也是一種典型的臉譜化解讀。作家金宇澄曾說,自己特別反感一些過度簡化的評價標簽,比如年輕人動不動就稱人是“渣男”。因為人不是這麽簡單就可以涵蓋的,同樣,我們也不該用如此幼稚的詞去籠統評價一部文學作品。

很多時候,一部作品之所以經典,正是因為它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畫,而是鋪陳出了現實的複雜和人性的溝壑。因為使用暴力便簡單將武鬆等人物定性為“人渣”,不僅有誤讀之嫌,也放棄了對社會背景的感知,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探尋。學會跳出偏狹的刻板印象,才能看到作品的深度,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人心。

另外,在該網友的吐槽中,不難看到一些對作品本身的曲解。比如,該網友認為《水滸》的情節“極其不合邏輯”,可是這一觀點卻脫離了文本,缺乏有力的論據支撐。同樣是談“邏輯”,作家畢飛宇在《小說課》中,通過林衝落草之路的必然性分析,得出“施耐庵在林衝的身上體現出了一位一流小說家強大的邏輯能力”這一結論,整個論證過程就更加嚴肅、更具說服力,這也再次凸顯了文學討論要回到文本、避免臆想的必要性。

而回到最核心的議題上,《水滸》到底會不會毒害青少年?且不說古往今來尚缺乏證據,單就一部小說就足以“毀人三觀”也是誇張之語。小說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如果就此盲目誇大其單方麵的破壞性,也是想當然的臆斷。現代青少年接收信息渠道多元,他們也沒我們想象的那麽脆弱,什麽是小說,什麽是現實,這並非難以分辨。如果一味強調真空保護,不對就堵就禁,那麽“四大名著”或許也不複存在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是在曆史的大浪淘沙下有它賴以存在的基礎,什麽是精華,什麽是糟粕,在老師與家長的必要引導下,青少年們會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區別——而這個過程,就是閱讀與教育的意義。

正因這些認知誤區非常普遍、極為常見,才更彰顯出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此番認真回應的寶貴價值。讀書之事,往往越辯越明,開始談論,是引導人們理性看待經典名著的重要一步。文學經典既不該被過度神化,也不該被無理吐槽,而應被用心閱讀,被認真正視。未來,希望這樣充滿人文氣息的互動和探討更多一些,有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一起“把書讀好”。

chichimao 發表評論於
"三國" 更該移出,怎可認定搞獨立的蜀漢為正統呢? 堅決反對" 蜀獨".

還有,統一的晉朝怎麽由個白癡接位呢? 含沙影射 大大不敬.而晉朝統一才幾年 又內亂外患,唱衰統一
是何居心?
土撥鼠撥土 發表評論於
樓下的,紅樓是不是也曾是禁書?
你和那個網友的水平相當啊。
已經4段 發表評論於
民國時就是禁書,共匪上台才視為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