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衝破中國科幻電影天花板!比1好不止一點點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上映前無人看好,上映後狂收46.18億票房。

上映前一提起,“國產科幻也配?”;上映後再評價,“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來了!”

還記得嗎,咱小破球。

這漂亮的逆襲曲線,如今重溫仍是一個大寫的爽。

四年過去。

又一個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如期而至。

如果說當年看小破球,多少帶著自家人的誇誇濾鏡。那麽如今看“小破球2.0”,心理預期必然拔高。

故事怎麽寫?特效有多牛?比起第一部有哪些提升?……種種問號,在我心頭盤旋許久。

有期待,也有擔憂。

直到——

兩天前,終於,一睹真容。

173分鍾,我的雙眼緊鎖大銀幕。

當影片結束,自發掌聲響起的一刻,心情依然難以平靜。



好看,自然好看!

但它並不是一部用“炸裂”或“牛逼”就能粗暴概括的電影。

如果非要總結的話,那必然是——2比1好得不止一點點。

相信這是絕大多數觀眾的第一感受:

說得再具體一點:

一、小破球成長了。

全方位肉眼可見的升級,尤其是特效,很多宏大場景爽得我心呼“臥槽”!

二、小破球依然是那個小破球。

宏大敘事下的細膩情感,中國科幻獨有的浪漫,人類的渺小與閃光……一次次深深擊中我的心。

也讓我相信,這四年來,都不容易,但總有人步履不停,在做中國科幻該做的事。

《流浪地球2》開場十分鍾,極速震撼我眼球。

什麽大招?

太空電梯。

作為最經典的科幻元素之一,太空電梯長久以來多存在於文字上和想象裏。

這是它第一次出現在華語科幻電影中。

當電梯轎廂以一瞬不瞬的速度騰空而起,直衝蒼穹,橫貫天地。

人類對活下去的渴望,對命運的抗爭,對希望的探索都隨之一躍而起,燃爆宇宙。

伴著激昂的bgm,大銀幕下的我雞皮疙瘩起一身。

這才意識到,五千年前李白寫下“扶搖直上九萬裏”“猶能簸卻滄溟水”,是何等的生動。

爽到了吧?

別急。

如果我說,這隻是《流浪地球2》的開胃菜,你敢信?!

當年光解決一個木星引力危機,就出現諸多炸裂場麵。

而在《流浪地球2》裏,人類不僅前要阻止太空電梯被炸毀,後要麵臨月球墜落危機,中間還要進行點火測試證明計劃的可行性。

燃燒經費的宏大場景來得更多、更凶猛:

建築崩塌,空戰轟炸,巨浪滔天,隕石襲擊……

如山的空間站轟然墜落,看得心頭一緊;無數“火流星”如雨點砸下,又讓人下意識閃避。

隨著特效肉眼可見的升級,視聽爽感也有了飛躍。

但,宏大場景並非唯一的呈現。

你能感受到,電影裏的科幻場景乃至所有科幻元素,不僅更壯麗,而且更“紀實”了。

真實感強到什麽程度呢?

當我看到方舟太空站,聽到“月亮上都能建發動機”的台詞時,竟然毫不稀奇,隻覺得理所當然!

咱基建狂魔,去哪兒不能搞基建!

這就是《流浪地球2》最科幻的所在——不僅有高概念和顛覆想象的大場麵,還用寫實場景和海量細節構築起豐富而紮實的世界觀。

劇組特別邀請20位科學顧問組成專家團隊,共同書寫十幾萬字世界觀。

不僅讓故事更加紮實,也保證了整個科幻體係耐得住推敲。

拿太空電梯來說。

它並非想象中的全由特效完成,而是使用實拍+特效的方式來呈現。

基礎的造型語言來自於“行星發動機”,為了讓發射行進的過程顯得壯美又真實,導演協同團隊進行了大量研究,從基座到連接口的運轉方式都經過精心設計。

一係列工作做下來,導演激動地表示——

“我再也不拍電梯了”

不止這些大場景、大道具。

團隊摳起細節來,更令人驚歎。

比如,經過設計改良的宇航服更具質感,幾乎每個群演都有自己的造型,甚至連一閃而過的標識都講究。

還有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設計——膽子比人都小的機器狗,每次出場都自帶笑點。

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局部,處處做得精細、用心,自然更真實可感。

什麽是視覺奇觀?

就是能說服我們——所見即現實。

科幻就是未來的曆史。

在《流浪地球》的結尾,劉培強(吳京 飾)化身為點燃木星的那根火柴,用生命為地球和人類保駕護航。

當時看得眼淚狂飆,後來一琢磨:劉培強犧牲了,怎麽拍續集?

現在答案來了——

《流浪地球2》作為前傳,圍繞《流浪地球》之前的故事展開。

彼時,太陽危機一觸即發,萬座行星發動機還未拔地而起,人類剛開啟全方位自救。

劉培強還是中二青年一枚,剛剛加入“移山計劃”。

跟隨他的腳步,我們走進方舟太空站。

也通過他的眼睛,看到了移山計劃反對者引爆的一係列大規模衝突。

移山計劃,即我們熟悉的“流浪地球計劃”的前身。

通過修建行星發動機,帶上地球一起前往兩千五百年後的新家園。

而反對者大多支持“數字生命計劃”——將人的記憶和部分意識上傳至數字生命世界,從而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自誕生以來,數字生命計劃便麵臨巨大爭議:

賽博人類是真正的人嗎?

當一個人不受肉身限製,能夠“永生”,該如何對ta進行約束?

由於深陷道德危機,數字生命計劃遭到禁止。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它仍具有強烈吸引力。

他們不一定追求自己的永生,而是更想延續最愛的人的生命。

架構師圖恒宇(劉德華 飾)便是其中之一。

在女兒丫丫生命的最後時刻,圖恒宇選擇將她的意識保存下來。

漸漸地,他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丫丫的生命隻有兩分鍾,我要給她完整的一生。”

因愛生執念,圖恒宇將作出怎樣的決定?

顯然,比起第一部,《流浪地球2》不僅跨越更長時間線,麵臨的危機也更多、更複雜:

一邊是來自自然壓迫式的生存威脅,一邊是人類自己的分歧、質疑與衝突。

一個個選擇擺在麵前,人類的命運也麵臨一次次改寫。

如果是你,又將如何抉擇?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的人物個個鮮活豐滿,立得住。

沒有盲目拔高或貶損,人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和迷茫,奉獻和盤算,強大和脆弱。

宏大敘事下,人和情感依然是不變的錨點。

麵對極端災難,人類想要活下去的欲望、勇氣和小小希望,集聚起來,催生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而這種群體精神力量又寄托於個體情感的表達。

比如兩位無法割舍親情的父親。

劉培強參加航天員選拔,最初沒什麽偉大抱負,隻為了給家人爭取一線生機。

圖恒宇不顧一切冒險一搏,也隻為給女兒“完整的一生”。

兩人看似沒有交集,卻感受著同樣的煎熬,也付出了同樣的血淚。

情感的傳遞,無需冗長告白或大段煽情。

隻需要一雙紅了的眼,和一句“我想你,特別想”……

片中所有情感關係都鋪墊得真實動人:親情、愛情、戰友情、師徒情……

很多時刻,那份情感張力穿透銀幕,狠狠地在我心上攥了一把。

鼻酸之餘,更深切感受到:

渺小人類迸發出的閃光,讓宇宙的宏大成為背景,也讓宇宙的冰冷法則有了溫度。

四年過去了,為何還有這麽多人如此期待《流浪地球2》?

沙溢的一番話也許是很多人的答案——

“小時候看科幻電影主要就是看好萊塢,就像以前的我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手拿‘變形金剛’,而我隻有一把‘小木槍’。但現在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電影就像是‘變形金剛’,讓我不用再羨慕別人了。”

曾經,我們興奮的是,終於有了一部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就連毀地標這一點,也成功和世界接軌。

而到今天,我們可以篤定地說:

在所有科幻電影裏,小破球是獨一無二的。

它不僅有令人驚歎的視覺奇觀,更有根植於這片土壤的文化和浪漫。

一眾好萊塢科幻片裏,人們麵對災難,第一選擇通常是棄家逃生,換一個星球做庇護所。

對於他們來說,地球隻是星際旅程之一,何處不可憩息?

《流浪地球》卻充滿底氣地表示:我們可以帶上地球一起求生!

這獨屬於中國文化的土地情結,結合科幻敘事,既顯得新鮮,又輕易與觀眾搭上了情感連接。

《流浪地球2》裏,依然有著與普通科幻片不同的精神內核:

沒有拯救世界的個人英雄,隻有人類麵對絕境的自我救贖。

對浩瀚宇宙來講,地球隻是一顆孤獨的“穀粒”,而對人類來講,這個“拖著長尾的小小白點”便是全部。

災難麵前,猜忌、糾結、衝突、掙紮都在所難免。

但隻有團結,才能治愈斷裂的股骨,延續人類文明的火種。

 “MOSS,人類能活下來嗎?”

當劉培強提出這個靈魂疑問時,相信他心中已有答案——

哪怕付出的努力隻是雪泥鴻爪,哪怕前行的路上再多凶險和離別。

但,“我選擇希望。”

如果說小破球曾給你帶來驚喜,帶來對國產科幻電影的希望,那麽請放心,《流浪地球2》絕不會讓你失望。

在我看來,它真正做到了超越前作——不僅是特效的升級,還有想象力的飛躍,情感的積澱。

以及,格局的進一步打開。

當聽到“生存的最大障礙,從不是弱小,而是傲慢”時,一時間醍醐灌頂。

從喚起共鳴到引發思考,小破球,真的出息了。

這四年來,除了官宣定檔和近期的物料發布,《流浪地球2》一直都很低調。

眼看就要正式上映,自來水都急得狂發表情包……

放心。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郭帆和創作團隊一刻都沒停下腳步。

光是世界觀架設上,除了邀請專家團隊把關,還將很多新技術都組合應用到了電影裏。

比如將3D打印技術用於製作道具之上。

郭帆十分重視“多樣性”。

他力圖提高電影的信息密度——不管是視聽呈現還是敘事效率、情感表達。

隻有信息密度足夠高,才能讓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觀眾深挖,每一幀畫麵都經得起大銀幕考驗。

數據說明一切——

當年《流浪地球》擁有2000多個特效鏡頭,就被視為巨大挑戰和驚喜。

而《流浪地球2》裏,視效鏡頭足足超過6000鏡!

還有:

102個科幻類主場景,置景展開麵積超過900000平米。

5310張概念設計,9989張分鏡頭畫稿,以及95000件道具、服裝製作。

科幻片的製作周期之長、工作量之大、難度之高,盡在不言中。

但,再難,總要有人去做中國科幻電影該做的事。

郭帆的探索不止於自我提升,還要通過不斷探索,真正地把一套高效可行的工業化流程摸索出來,並分享出去。

有個采訪,我印象非常深刻。

郭帆說,在《流浪地球2》拍攝時,北京電影學院有二十多個實習生進到劇組。

他們負責做什麽事呢?

不是拍攝花絮或者記錄導言導語。

而是,記錄錯誤。

“我們一定要把犯過的錯誤記下來,然後複盤整理,這樣才有助於我們不斷去積累電影工業化經驗,讓更多學生,更多同行去使用。”

就這一項看起來不大卻至關重要的記錄,體現的是郭帆對進步的渴求,對觀眾的尊重。

也是對中國科幻電影發自內心的熱愛。

我想,這正是觀眾期待《流浪地球2》的本質原因。

我們深知,小破球的好,從不靠自吹自擂,也不會滿足於之前的成功。

它隻用真真切切的進步,實實在在的作品征服觀眾。

四年前,小破球以一己之力讓中國科幻電影揚帆起航。

而在拍攝之處,就連“姥爺”吳孟達都不確定這部電影到底能拍成什麽樣。但漸漸地,他懂了。他說,有生之年拍到這種電影,能看到中國科幻片的發展,“值了”。

四年後,《流浪地球2》已經被期待衝破國產科幻電影的天花板。

當我在大銀幕上再次看到達叔的音容笑貌,看到片尾「謹以此片獻給吳孟達先生」的字樣……淚水是真的忍不住瞬間奪眶。

看,科技也可以有溫度,閃耀人性的光芒。

郭帆曾說,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孩子看到我們自己文化背景下的科幻片,“在心中埋下一顆想象力的種子”。

如今,那顆種子在所有觀眾的陪伴下,在不斷的前行與探索中,已經慢慢發芽。

大銀幕上,正等待我們繼續澆灌。

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看到——

鮮花掛滿枝頭。

本文係授權發布,From 吐槽電影院,ID:tcdy007。

 
查看評論(0)